第927節 封王

詔書下達,頓時天下一片譁然。

齊魯一片哀嚎。

但隨即,歡呼聲四起。

比起被朝廷論死和下獄以及流放的那四五百個家族。

整個齊魯地區,兩千裡河山,超過一百二十萬戶。

一百二十萬與四五百,誰的數量更多,毋庸置疑。

而且,漢家的宣傳機器全力開動,將天子即將授田的這個‘大好消息’到處傳播和宣傳。

而齊魯地區交通發達,水網密佈。

消息傳遞速度,如同在關中一般。

常常臨淄城發生的事情,用不了四五天,全齊都能知道。

自然,百姓和其他士大夫們,立刻就拋棄了自己的同鄉和同學。

比起實打實,馬上就要落到自己手裡的土地,什麼同鄉、同學,該賣還是要賣!

更何況,大家本來就不是很熟。

劉徹卻不再關注此事了。

他開始琢磨起來,應該怎麼改造齊魯了。

齊帶山海,膏腴千里,魯濱洙泗。

這一地區,自春秋以來,就是天下的經濟熱點和中心之一。

更是一個巨大的兵源來源地。

更重要的,當地有着無比發達,並不遜於關中和雒陽的手工業和工商業。

別看齊魯的士大夫們天天嚷嚷着:上農除末,奇技淫巧。

但實則,他們比誰都喜歡和善於利用工商業,爲自己牟利。

畢竟,口號什麼的,喊喊騙騙人就可以了。

把自己都忽悠和洗腦了,那豈非是白癡?

而齊魯之人,從來不蠢。

自古人傑地靈,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層出不窮。

只不過,他們現在是把心思和天賦點歪了。

一旦他們回到正路,他們能爆發出來的力量,肯定超乎天下人的想象。

應該怎麼引導他們呢?

劉徹現在能想到的辦法,就是移民。

軍事移民!

於是,他隨即給樓船將軍下詔:駐齊之樓船諸都尉之下,凡有欲定居於齊者,皆許授田!

在劉徹看來,齊國的地主和士大夫們,之所以外忍內殘。

喜歡窩裡鬥,勝過外戰。

主要原因就在於,因爲歷史的緣故,齊魯一帶的士大夫和地主貴族們,很看不起和瞧不上其他地方的士大夫和地主。

總覺得是天下人有負於他們(項羽和田橫的死造成的影響)。

因此,在漢室,齊魯地區的士大夫和貴族,基本上都只會在本地打轉,很少有人能出齊境去其他地方看看。

而儒家在當地,又擁有着絕對的優勢。

在儒家佔盡優勢後,自然而然的就會排斥和驅逐其他學派。

現在的齊魯地區,連法家都難以生存,黃老派也是奄奄一息。

就更別說墨家、縱橫家和農家了。

也就是風水先生和神棍們,能在當地吃的開。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齊魯年輕的士大夫和貴族們,當然難免會出現種種問題。

簡單的來說,他們是偏科太嚴重。

這不好!

將樓船將軍在齊地的三個基地的數千官兵的戶口落到齊地,等於劉徹在齊地滲了許多沙子進去。

至少,這數千有着冒險精神和對世界有清晰認知的官兵,能夠矯正一下他們的鄰居的三觀,甚至,說不定還能影響許多人改變他們的三觀。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

齊魯的士大夫和貴族們,需要更大的刺激。

來自最直觀的視覺和觸覺以及感知上的刺激。

要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遙遠的世界的財富有多少。

錢是賺不完的,土地也是兼併不完的。

與其把力氣用在窩裡鬥,不如拿出去打外戰。

要讓他們知道,對外擴張和開拓,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這樣,才能改變當地的風氣。

而滄海君和真番王去雲陽山祭祖,在劉徹看來,就是這麼一個好機會!

“行文安東都護府都督:遴選齊魯之地,淘金而富或者行商而富者五十人,以備用之!”劉徹於是朝着安東都護府發出了這麼一條命令。

但,齊魯之事,其實也就到此結束了。

剩下的,無非就是廷尉和執金吾砍腦袋,分田地,流放和遷徙那些犯罪官吏和士大夫家的工作。

這些事情,是郅都和趙禹的職責。

身爲皇帝,劉徹要做的不過是讓晁錯去監督,讓丞相周亞夫督管和核查,同時讓繡衣衛聞風奏事,防止玩脫就可以了。

身爲皇帝,劉徹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因爲,春天即將結束,盛夏將臨!

而依照自三代傳下來的制度:季夏月,可以封諸侯,立大官!

換句話說,夏天是冊立諸侯王的時候。

元德四年春三月二十七(壬午),車騎將軍東成候義縱首先上書劉徹說:車騎將軍臣縱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躬行先帝之遺德,嘉大惠於天下,臣縱誠見陛下憂老天下,哀憐百姓,虧膳貶樂,損宮室以利天下,永不加賦,用文行德布武,可謂聖王也……

在巴拉巴拉了這麼一大堆後,義縱圖窮匕見,終於提出了他的重點:先帝遺有二子,皆陛下手足骨肉,陛下愛之,不欲遠手足,強留京師……而羣臣私望,不敢越職……臣竊不勝犬馬之心,昧死願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早定先帝遺子位……

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冊封至今未立爲王的劉彘、劉寄兄弟。

奏疏抵達劉徹御前,劉徹隨即批示:下御史。

隨即,整個朝野沸騰。

比起之前齊魯那些破事,稍微碰一下,不小心就要惹上一身騷。

這個事情,無疑是大臣們非常有興趣的事情。

自從劉徹登基之後,羣臣就一直在喊着:先帝遺子,安可留神京?宜早封建之,以定君臣名分!

對大臣們來說,先帝什麼的,已經是過去式了。

現在在皇位上的天子,纔是至尊。

既然是至尊,那麼,那些礙事的傢伙,就應該趕快滾蛋!

滾的越遠越好!

總之,別留在長安礙眼就行了。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靠的穩定的可以繼承皇位的天子血脈。

可憐劉彘劉寄兄弟,還沒有成年,就被這些傢伙輪番轟炸。

大臣們恨不得馬上就讓他們滾去某個地方,自生自滅。

但劉徹一直拖着,拖到今天。

終於,車騎將軍義縱帶頭髮起了衝鋒。

而天子也事下御史。

而不是跟之前一樣留中不發。

這其中的意味,讓人玩味不已。

自然,是個傻子都明白,天子要封自己自己最小的兩個弟弟爲王了。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立刻就有無數人跟風。

首先跟上義縱節奏的,是劉徹新提拔的那七八位千石的九卿副手們。

少府丞司馬安、宗正丞文禁,上大夫番訓、丞相長史商容等,旋即上書,紛紛在引用了義縱的奏疏原文後,再給義縱點了個贊,然後說什麼‘古者裂地立國。並建諸侯以承天子,所以尊宗廟社稷’現在,先帝遺子彘、寄,已經足夠大了,‘陛下當以天下爲重’。

這些傢伙的奏疏,自然是被留中。

一般皇帝留中,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朕不同意你的說法,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另一個就是: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作爲皇帝,我還是傲嬌一下的。

而劉徹這次留中,無疑是後一種意思。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丞相周亞夫和御史大夫晁錯,當然不能再觀望。

再觀望,就是意圖對抗天子了。

所以,這兩人在元德四年夏四月初三(已醜),聯名上奏,談的還是同樣一個事情——先帝遺子,是該是時候立爲王了。

而且,這兩人的引申論述,更加精彩。

在他們嘴巴里,假如劉徹不趕快立劉彘和劉寄爲王的話,那天下人都要失望了

所以,爲了安天下‘陛下當舍手足之情’。

於是,爲了讓天下人不‘失望’。

劉徹就只好在隔天下詔答覆丞相周亞夫和御史大夫晁錯說:請令史官擇吉日,具禮儀上,御史上奏堪輿地圖,他如前故事。

這就是要分封了。

當然,在這個過程裡,也有些不那麼河蟹的聲音。

譬如,有些傢伙,悄悄的趁機在上書之中摻雜私貨,說什麼‘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

這些投機犯,當然是被劉徹一巴掌拍了回去。

但卻也嚇壞了館陶。

讓她一日三驚。

好在,皇帝似乎信守了當初金屋藏嬌的承諾,依舊對皇后陳阿嬌甚至寵溺,甚至寵溺的有些不像樣子。

以至於陳阿嬌雖然當了四年皇后,今年也已經差不多十三歲了,但依舊如同五年前般,天真無邪,宛如一張白紙。

館陶進宮看了幾次,才稍稍放心了一些。

四月十二(乙卯)。

史官所選的吉日。

劉徹命令御史大夫晁錯,在太廟舉行禮儀,迎回在長陵的劉邦衣冠,然後,讓劉彘、劉寄兄弟跪在劉邦衣冠前,封劉彘爲膠西王,定都高密,王十三城,立劉寄爲濟南王,王濟南十五城。

但因劉寄年幼,所以暫留長安兩年。

而劉彘被要求立刻就國。

十五日(已亥)膠西王劉彘之國膠西。

四月十八(辛巳),劉徹再次下詔,授權御史大夫晁錯,在太廟再次舉行禮儀,改封劉彭祖爲趙王,劉勝爲淄川王,濟北國併入城陽光,城陽王劉喜依舊王城陽,不過地盤擴大了幾乎一半,衡山王劉賜爲城陽王,廬江王劉勃爲衡山王。

淮陽、臨江、廬江廢爲郡縣。

通過這一套組合拳,劉徹成功的調整了天下諸侯王的勢力。

同時,在齊魯安插下了四顆大釘子。

劉彘、劉寄未來會不會恭順,劉徹不知道,但現在,這兩個小屁孩,不過就是劉徹的牽線木偶,通過他們,劉徹實際上可以對膠西和濟南進行垂直領導。

類似於後世的直轄市方法。

這兩國的一切內政和民政事務,在實際上全部操盤於劉徹之手。

而新任淄川王劉賜和城陽王劉喜,向來是長安的哈巴狗,長安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會幹什麼。

這四國,佔據了舊齊幾乎一半的地盤。

治下百姓,接近四百餘萬。

無疑,是一個劉徹可以操作和改變、實驗的平臺。

所以,劉徹也毫不客氣的在三天後再次下詔宣佈:自今歲起,城陽、淄川、膠西、濟南四國,百石以上,六百石以下,皆以考舉士子而充任,非考舉士子,不得爲吏。

中央集權,再次加強。

同時,也讓整個天下側目。

這四國,足足有着三千多個崗位的坑。

雖然很多坑都有主人了。

但,前番齊魯動盪,起碼空出了一千多個崗位。

自縣尉以下,直到薔夫。

這一千多個編制,可能大貴族和大地主們,完全不會放在眼裡。

但是……

其他人卻是流着口水垂涎欲滴。

更何況,既然縣尉以下由考舉士子充任,那縣尉以上出缺呢?

是不是也是考舉士子優先。

長安城裡可是雲集了許多在兩百石到四百石之間蹉跎數年的人。

這些人,立刻就興奮的開始運作起來,想要將自己運作去膠西四國。(。)

第1439節 龍城大會(1)第298節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68節 家宴(2)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42節 野望第638節 轉折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991節 諾!陛下!第304節 真假楚王(2)第621 節 錯誤第1240節 振奮的羣臣第1321節 困獸之鬥第1112節 屈射第1064節 屠殺(3)第147節 陽弋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461節 大朝儀(1)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1159節 連橫(1)第1144節 經濟(1)第845節 善後(2)第683節 壓力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617節 不負初心第1439節 龍城大會(1)第1071節 血戰(2)第706節 淘金浪潮(4)第1449節 爲民做主(1)第446節 博弈(2)第319節 投機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1186節 轉折點第899節 封禪博弈(1)第1250節 調整(2)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985節 忠勇的樓煩人第1418節 鹿鳴宴(1)第783節 捕鯨業奠基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86節 麻煩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1113節 你也配姓攣鞮?(1)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231節 調、教儒家(2)第68節 早朝(1)第1250節 調整(2)第717節 無題第121節 過繼(2)第116節 李廣難封(1)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99節 水軍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030節 日蝕第388節 展示肌肉(1)第1590節 博弈(2)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781節 魔鬼交易(1)第396節 尚武第840節 英雄故事第1027節 狂歡(1)第408節 考舉(1)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496節 美好時代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939節 強大的藉口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307節 神器(2)第687節 平律(2)第1468節 在安東(1)第32節 入宮第1445節 歸一(2)第448節 孤兒軍第1307節 嬰兒潮第668節 瘋子?雄主?第1406節 龍顏大悅第261節 人口爆炸帶來的思考第202節 周陽由的末日(1)第118節 改革的計劃第348節 諸王議政(1)第269節 要保持神秘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563節 貪婪第1603節 僵持(2)第1459節 軍隊的憤怒第941節 捕鯨業帶來的變化第1148節 壞水第1308節 疑惑第250節 塵埃落定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1254節 軍功制度(1)第1055節 糾纏(1)第1358節 自作孽
第1439節 龍城大會(1)第298節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68節 家宴(2)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42節 野望第638節 轉折第289節 劉啓教子第723節 趙佗之決斷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991節 諾!陛下!第304節 真假楚王(2)第621 節 錯誤第1240節 振奮的羣臣第1321節 困獸之鬥第1112節 屈射第1064節 屠殺(3)第147節 陽弋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461節 大朝儀(1)第183節 鹽鐵官營第1159節 連橫(1)第1144節 經濟(1)第845節 善後(2)第683節 壓力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617節 不負初心第1439節 龍城大會(1)第1071節 血戰(2)第706節 淘金浪潮(4)第1449節 爲民做主(1)第446節 博弈(2)第319節 投機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1186節 轉折點第899節 封禪博弈(1)第1250節 調整(2)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985節 忠勇的樓煩人第1418節 鹿鳴宴(1)第783節 捕鯨業奠基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86節 麻煩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1113節 你也配姓攣鞮?(1)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1231節 調、教儒家(2)第68節 早朝(1)第1250節 調整(2)第717節 無題第121節 過繼(2)第116節 李廣難封(1)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99節 水軍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1176節 儒墨和解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030節 日蝕第388節 展示肌肉(1)第1590節 博弈(2)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781節 魔鬼交易(1)第396節 尚武第840節 英雄故事第1027節 狂歡(1)第408節 考舉(1)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496節 美好時代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939節 強大的藉口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307節 神器(2)第687節 平律(2)第1468節 在安東(1)第32節 入宮第1445節 歸一(2)第448節 孤兒軍第1307節 嬰兒潮第668節 瘋子?雄主?第1406節 龍顏大悅第261節 人口爆炸帶來的思考第202節 周陽由的末日(1)第118節 改革的計劃第348節 諸王議政(1)第269節 要保持神秘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563節 貪婪第1603節 僵持(2)第1459節 軍隊的憤怒第941節 捕鯨業帶來的變化第1148節 壞水第1308節 疑惑第250節 塵埃落定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1254節 軍功制度(1)第1055節 糾纏(1)第1358節 自作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