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節 不稱職的丞相

當劉徹步出溫室殿時,立刻就被丞相張歐,御史大夫晁錯等人團團圍住。

“家上,陛下龍體如何了?”張歐幾乎沒有客套,立刻就問道。

“父皇一切安好,只是偶感風寒,一時不適……”劉徹看了一眼張歐,作揖回禮道。

張歐卻着急的跪着道:“臣請探視陛下!”說着就重重的叩首。

劉徹看着張歐,在心中嘆了口氣。

對於張歐這個丞相,其實輿論是不滿意的。

有人說,‘張丞相乃是撿了一個丞相和君侯的位子……’

甚至,更加刺耳的說法也有。

譬如,劉徹就聽說過,有些徹侯私底下議論說‘時無英雄,徒使庶子稱雄!’。

當時,劉徹聽聽也就過去了。

畢竟,硬要把張歐拿來跟蕭何、曹參、灌嬰、王陵、陳平、張蒼這些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踩着千萬屍骨成就功名的英雄人物相比,對張歐來說,很不公平——別說張歐了,就是前丞相申屠嘉,當年不也被人議論說‘一代不如一代’。

可在這時,張歐的表現,卻是讓劉徹非常失望。

在天子遭遇這樣的突發事件時。

作爲丞相,上策必然是秘而不宣,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的樣子,安撫羣臣,再私下覲見天子,探視,查明情況後,再決定是調兵戒嚴還是歌舞昇平。

中策的話,可能會多種選擇,譬如說,先屏退左右,再詢問劉徹情況。

可張歐偏偏選擇了最下策,就這樣大大咧咧的當着羣臣的面,問起了天子的情況!

這不啻是宣佈,天子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了嗎?

不然,丞相何以着急?

“真是豬隊友!”劉徹嘆了口氣,環視羣臣,淡淡的道:“丞相要去探視,孤自然不無不可,只是,父皇不過偶感風寒而已,丞相鄭而重之,未免小題大做了吧!”

劉徹心中對張歐的評價已經是急速下跌,直接跌破了及格線,向着零分狂奔。

劉徹心裡面也明白,張歐這是官僚當久了,以至於忘記了該怎麼當官。

丞相是什麼?

世人的印象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職。這是當年陳平曾親口說過的話。

可能這樣的話,比較籠統。

那麼,宣帝說的就比較直接了——夫宣明教化,通達幽陰,使獄無冤刑,邑無百姓,丞相之職也!

成帝都知道——蓋丞相以德輔翼國家,典領百繚,協和萬國,爲職任重莫焉也!

簡而言之,做爲一個丞相,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在關鍵時刻,能承擔起責任,扛起國家的重任。

而張歐,這時候的表現爲零分!

劉徹當然清楚,張歐不是不懂該怎麼做,而是,他怕承擔責任,怕被人指責,怕背黑鍋。

所以,張歐選擇了逃避他丞相的責任。

這是政客的行爲,不是一位政治家的行爲!

對政客來說,那當然是政績我要,黑鍋你來。

而政治家,則爲着遠全局,統籌全國,不會侷限一時一刻,而是放眼十年,甚至百年!

劉徹搖了搖頭。

他真的希望,此時的丞相還是申屠嘉就好了!

不過,這個丞相是皇帝老爹選的,劉徹也無權置喙。

他向前一步,看着晁錯,看着袁盎,看着岑邁等三公九卿,長揖道:“父皇偶感風寒,龍體略有不適,今日天氣又有些冷,因此,太醫建議,今日休息,不要操勞,父皇命孤來主持本次的‘逐除’大禮,孤年少德薄,倘有不到之處,請諸卿提點,輔佐!”

說着,劉徹就長揖在地,深深的一拜。

作爲太子,劉徹很清楚,在這個時候,他需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告訴大臣,皇帝無恙,只是小病而已。

作爲穿越者,劉徹知道,危機公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衆臣們聽完,紛紛恭身長拜:“臣等謹奉詔!”

袁盎更是立刻就湊過來,道:“家上,逐除大禮,已經準備就緒,請家上移駕宣室殿,召見徹侯外戚,諸在京諸侯王子,賜予賞賜,臣已經與宗正安排好了!”

晁錯也上前道:“家上,臣也已經與少府商議好了逐除大禮的細節,諸般衛士與禁軍,也都安排妥當,巫師們也準備好了!”

中郎將郅都也道:“家上,臣也已經調集了南軍五千人,在武庫戒嚴,隨時聽候家上調遣!”

其他司曹與各個負責宮廷安全與宮門禁衛的司馬、衛尉也各上前表明了態度。

劉徹聽完,非常欣慰。

丞相雖然不咋樣,但這下面的大臣,卻還是很稱職的。

自發的就完成了封鎖消息和戒嚴的準備。

比起張歐那個只會推卸責任的貨,強了不止一點半點!

要知道,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封鎖消息,防止皇帝在逐除日昏厥的消息進一步向宮外蔓延。

只要民間不知道,就沒什麼事情——雖然他們遲早會知道,宮裡面的大嘴巴是出了名的!

但,現在馬上就知道和一個月後知道,那是兩碼事情。而且,封鎖消息和戒嚴,同時也是爲皇帝萬一真的出事做準備。

而且,在皇帝出事的當口,這些人還能依舊把逐除儀式的準備工作完成,這就更難得了!

劉徹很清楚,現在,不管怎樣,逐除儀式都必須照例進行。

必須要表現出信心,傳達出皇帝安然無恙的信號——想想看,要是連逐除儀式都不舉行或者說舉行了,但錯漏百出,那給人看了,指不定會出現些什麼說法呢?

歷朝歷代,將皇帝的健康和安危,視爲國家機密,不是沒有道理的。

“中郎將!”劉徹轉頭看向郅都,道:“讓武庫的士兵回營吧,解除武庫的戒嚴令!”

現在,皇帝老爹既然沒什麼大問題,武庫的戒嚴,就不再需要了。

這更是一種姿態,一種告訴別人,皇帝確實無恙的姿態。

不然,百姓看到武庫戒嚴,肯定會聯想翩翩,這時候,解除戒嚴令,將士兵調回軍營,那百姓就會以爲是照常的輪換或者調動,畢竟,這樣的情況常常發生。

“諾!”郅都領命而去。

劉徹看向諸臣,道:“卿等隨孤一同去宣室殿,準備逐除大禮罷!”

“諾!”衆臣也紛紛恭身拜道。

第552節 長水胡騎第195節 人選第1036節 出塞(1)第1070節 反撲(2)第470節 鹽鐵官營(1)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1592節 統治(2)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1430節 統一大計(1)第1540節 最後的林胡王(1)第1376節 黑科技第1605節 說服(2)第244節 儲君之位在招手第1448節 決策第478節 引導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552節 長水胡騎第1455節 掀桌子(1)第544節 項羽的詛咒第4節 天子的本質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443節 儒家的困境第556節 儒家的改變(1)第305節 晁錯的感激第948節 整頓(3)第69節 早朝(2)第1094節 天單于(2)第200節 奇人異士(1)第1246節 義民第87節 萬石君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465節 人事調整(1)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1081節 勇者無敵(2)第1158節 合縱(4)第1282節 可怕的‘神騎’第1198節 老將第1218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1)第264節 西漢袁隆平第1279節 匈奴會向哪裡跑?第576節 決定第853節 影響(3)第897節 租船(1)第770節 返航第490節 競賽第154節 霍仲孺的野望第1051節 國家力量(1)第157節 仁德無雙第255節 艱難的抉擇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94節 拯救黃老學第1254節 軍功制度(1)第161節 對海洋的野望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1590節 博弈(2)第1206節 撕逼!(2)第350節 諸王議政(3)第622節 恐嚇第1103節 抉擇(1)第1380節 漁陽之虎第905節 進擊的公羊派(2)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1169節 藝術(3)第175節 神器!第106節 黑箱操作第560節 加稅?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1506節 遊說(1)第26節 官商勾結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889節 聯姻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16節 決裂第1092節 且之的條件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310節 交易(2)第948節 整頓(3)第803節 出關第845節 善後(2)第470節 鹽鐵官營(1)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1569節 攪局者第1032節 磨刀霍霍(1)第171節 投名狀第889節 聯姻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1528節 遇事不決, 大搞基建第387節 地獄之花第621 節 錯誤第1141節 選擇第1219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2)第442節 人口倒逼戰爭第1547節 傳道計劃第14節 表演第1456節 掀桌子(2)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
第552節 長水胡騎第195節 人選第1036節 出塞(1)第1070節 反撲(2)第470節 鹽鐵官營(1)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1592節 統治(2)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1430節 統一大計(1)第1540節 最後的林胡王(1)第1376節 黑科技第1605節 說服(2)第244節 儲君之位在招手第1448節 決策第478節 引導第312節 下邳危機第552節 長水胡騎第1455節 掀桌子(1)第544節 項羽的詛咒第4節 天子的本質第662節 以法飾儒?第443節 儒家的困境第556節 儒家的改變(1)第305節 晁錯的感激第948節 整頓(3)第69節 早朝(2)第1094節 天單于(2)第200節 奇人異士(1)第1246節 義民第87節 萬石君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465節 人事調整(1)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1081節 勇者無敵(2)第1158節 合縱(4)第1282節 可怕的‘神騎’第1198節 老將第1218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1)第264節 西漢袁隆平第1279節 匈奴會向哪裡跑?第576節 決定第853節 影響(3)第897節 租船(1)第770節 返航第490節 競賽第154節 霍仲孺的野望第1051節 國家力量(1)第157節 仁德無雙第255節 艱難的抉擇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94節 拯救黃老學第1254節 軍功制度(1)第161節 對海洋的野望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1590節 博弈(2)第1206節 撕逼!(2)第350節 諸王議政(3)第622節 恐嚇第1103節 抉擇(1)第1380節 漁陽之虎第905節 進擊的公羊派(2)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1169節 藝術(3)第175節 神器!第106節 黑箱操作第560節 加稅?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1506節 遊說(1)第26節 官商勾結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889節 聯姻第832節 匈奴的未來(1)第16節 決裂第1092節 且之的條件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310節 交易(2)第948節 整頓(3)第803節 出關第845節 善後(2)第470節 鹽鐵官營(1)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1569節 攪局者第1032節 磨刀霍霍(1)第171節 投名狀第889節 聯姻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221節 教育之野望第82節 關於五銖錢的構想第1528節 遇事不決, 大搞基建第387節 地獄之花第621 節 錯誤第1141節 選擇第1219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2)第442節 人口倒逼戰爭第1547節 傳道計劃第14節 表演第1456節 掀桌子(2)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