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節 鼓舞

將此事搞定,劉徹就開始轉移到下一個議題。

“高帝遺朕平城之恥,呂后單于書絕餑亂,朕深恨之!”劉徹提着綬帶,面色嚴肅的道:“今朕命王師出塞,北擊匈奴,馬邑斬其右賢王,懸首北闕!高闕逐其大軍,斬首以萬計,捕俘無數,今王師克定陰山,匈奴北逃……”

劉徹的眼睛從羣臣身上掃過,問道:“卿等以爲,至此,大仇已報乎?”

在將近五十年前的那個冬天。

高皇帝被匈奴冒頓單于圍之平城下,到周勃率領從磐石之戰後北上的漢軍步卒主力南歸解圍爲止。

整整七天,漢軍的車騎主力在白登山上瑟瑟發抖。

士卒將官,凍死凍傷無數。

高皇帝劉邦更被迫與匈奴冒頓單于簽下城下之盟,開啓和親這個屈辱性的政策。

所謂主辱臣死。

這個仇恨,對於大臣們來說,根本不敢忘記!

至於呂后時期,冒頓單于的那封國書,更是像一個鮮紅的巴掌,印在漢室君臣臉上,至今都依舊火辣辣的疼。

冒頓單于居然膽敢覬覦中國太后?

這完全不能忍!

老劉家的祖墳裡,列祖列宗的神靈都因此蒙羞和震怒。

休說是大臣,便是皇帝也絕不敢忘記此事!

漢室,又不是宋明。

大復仇主義思想氾濫的漢室,一個最底層出生的男子,尚且可以爲報n年前某人羞辱自己的先人之仇,遠走千里,隱姓埋名,學得技能回鄉報仇。

將仇人的腦袋,掛在自己先人的陵墓之前!

至於上層的士大夫們,更是一個個都是君子報仇一萬年都不晚的擁護者。

在這樣的王朝之中,別說是像宋朝皇帝和宗室被金兵擄走、羞辱那樣的仇恨了。

便是檀淵之盟,恐怕也是視爲奇恥大辱,必定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必定討還。

即使自己這一代人討還不了。

這個使命也會傳給下一代人。

一代代接力,直到雪恥爲止!

這就是兩漢的士大夫貴族的血性!

所以,當劉徹問出那句‘大仇已報乎?’的時候,整個大殿,立刻就轟鳴了起來。

“沒有!沒有!”

“平城之恥,呂后之辱,臣等一日未可或望,國仇家恨,必當討還!”列侯們情緒激動的大喊起來。

即使是外戚如竇廣國、薄戎奴都是如此。

向匈奴復仇,這是漢家數十年來的政治正確。

哪怕是從前主和的大臣和元老們,也是打着‘如今我們實力不足,應該韜光養晦’的旗號。

至於士林之中,更是將這兩個恥辱銘刻在心中。

特別是儒家的士大夫們。

主流的派系,包括穀梁在內,都是發誓一定要報仇!

就算皇帝不報復,我們也要報復!

沒有別的原因!

僅僅因爲匈奴人踐踏了中國的秩序和天道。

使得天朝上國的夢幻破碎。

而中國的士大夫們,與生俱來,就有着要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秩序的使命。

從而實現自身‘致君堯舜上’的抱負!

如今,匈奴人沒有跪下來磕頭認輸,單于沒有來到長安給高帝和太宗謝罪。

這怎麼能算已經報仇?

是以,以公羊派爲首的儒法大臣們,也跪着拜道:“單于一日未謝罪,匈奴一日未臣服,一日不與之言和!”

而黃老派的大臣,也爲羣體的趨向而被迫跟着拜道:“伏唯陛下聖裁!”

在本質上來說,其實最討厭戰爭的就是黃老學派了。

因爲戰爭會破壞和影響社會的安寧與穩定,更會帶來一系列破壞性和顛覆性的變化。

但現在,整個天下的輿論和士林的焦點,都在要求繼續對匈奴攻擊。

馬邑之戰與高闕之戰,養活了無數的新興軍功家庭。

帶動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舊有的軍功勳爵名田宅制度,甚至拖着殘破的身子,再次站起來。

一張血盤大口,已經在長安上空張開。

誰敢主和,誰就註定要被它吞沒!

而且,如今的黃老派,實際也沒有主和的藉口和理由了。

因爲,到現在爲止,戰爭的弊端,還沒有顯露,類似秦代窮兵黷武,導致百姓民不聊生的情況,根本沒有發生。

反而因爲戰爭獲勝,繳獲的大量牲畜和無數俘虜,刺激和提升了漢室的農業生產。

在以前,哪來這麼多的耕牛和挽馬啊!

但現在,上百萬頭牲畜,通過假馬和假畜政策,進入關中和北方的千家萬戶。

十幾萬的戰俘,修建起來的道路、橋樑和渠道,讓關中的交通和水利設施,全面完善起來。

黃老派就算想主和,也主不起來!

劉徹望着羣臣,滿意的點點頭,道:“既然羣臣共議,皆以爲:匈奴單于一日未謝罪於長陵,匈奴一日未獻貢臣服中國,戰爭一日不止,朕自當勉勵三軍,督促百工!”

言下之意,自然就是將要策劃一場更龐大的戰爭。

不過,這朔望朝上,不適合討論戰爭的戰略部署。

也沒有這麼多時間來討論這些瑣碎的事情。

在朔望朝上,只要定下繼續戰爭,直到打垮匈奴的戰略就可以了。

剩下的事情,將軍們會去搞定!

當然,劉徹也知道,戰爭必須給人希望。

給天下人一個‘最終贏得肯定是我們’的印象。

不然的話,萬一戰爭長期化,難免會出現一些幺蛾子。

所以,劉徹道:“朕今日,告知諸位愛卿一個好消息……”

“匈奴故右賢王,明智大義,幡然醒悟,棄暗投明,已經率部歸朕,請爲內藩,朕賜其漢姓漢名,爲之夏義,冊爲歸義單于!”

劉徹拍拍手掌,汲黯立刻會意,微微恭身,對左右道:“傳,漢歸義單于夏義入殿覲見!”

沒多久,已經被漢室大鴻臚官員打扮成爲匈奴單于的夏義,就穿着匈奴單于傳統服飾,託着劉徹賜給他的單于金印以及單于權杖,在兩位侍從的引領下,步入殿中,面朝劉徹,拜道:“臣,歸義單于拜見吾皇,吾皇萬壽無疆!”

說着就是三叩九拜,如同漢諸侯王一般,對着漢天子大禮參拜。

羣臣見了,心中都油然升出一股自豪感。

匈奴右賢王,居然投降大漢?

這個傳聞,他們以前聽說過,但是如今親眼見到,但依舊極具衝擊感。

匈奴右賢王都投降了!

那麼單于來朝還遠嗎?

更別提,這位‘歸義單于’還當着羣臣的面,恭身說道:“臣沐天子恩德,感激不盡,願奉陛下爲天單于,世世代代,爲引弓之民與冠帶之室的共主,永永無窮,爲萬世至尊!”

這就讓無數人頓時如癡如醉。

天單于啊……

引弓之民與冠帶之室的共主,萬世至尊。

三王五帝之後,還有誰曾經擁有這樣的地位?

沒有了!

那豈非是說:如今,漢家已經走上了三代聖王的軌道?

萬國來朝,八荒六合,皆奉中國天子爲至尊。

王化澤被四海,中國文字制度,行之寰宇,即使夷狄之國,遠方之邦,也都紛紛帶着貢品,求爲漢臣妾。

若天子是堯舜,那大臣們是什麼?

賢臣啊!

致君堯舜上已然不遠,甚至已經近在眼前。

大臣們一個個頓時就激動萬分。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爲名,就爲利。

名利二字,少有人能掙脫。

而地位到了朝臣和列侯這一個地步,相比於利,大家更在乎名。

尤其是身後名。

在中國式的價值觀和體系中,三代之治,致君堯舜上,天下大同,就是永遠繞不開的普世價。值。

於是,羣臣紛紛恭賀道:“陛下聖德,澤及鳥獸,潤及四海,臣等謹爲天下賀!”

………

微-信-公-衆-號:要離刺荊軻,已經開始更新《在西漢的悠閒生活》,大概三四章過後,就會是全新內容,請各位老爺移步~

另外,每天還有各種本書的人物、常識和典故以及各種小段子更新——(。)

第23節 燙手的山芋第1520節 悲劇的劉榮(1)第288節 夷狄與諸夏第295節 人蔘!第404節 無題第204節 章德的新使命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266節 戰略(2)第505節 種子第1519節 保衛先帝宗廟第1365節 瓜分第944節 萌芽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487節 開源第600節 民族融合第1593節 統治(3)第1152節 安排第81節 求情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571節 漢匈摩擦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1272節 昨夜夢漁陽第847節 金融與內政第364節 劇變(2)第1259節 動員(1)第772節 瘋狂的學區宅第1448節 決策第1232節 影響第1070節 反撲(2)第1404節 忐忑第803節 出關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809節 匈奴的對策第364節 劇變(2)第1602節 僵持(1)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109節 設計第376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2)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621 節 錯誤第114節 高廟事變(1)第1480節 安東之患(2)第1072節 血戰(3)第386節 制度第1124節 赦與罰(2)第411節 考舉(4)第464節 大朝儀(4)第347節 兄弟們(3)第53節 條候第1189節 明主(2)第334節 滅亡(2)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1394節 談判(1)第6節 推恩(中)第782節 魔鬼交易(2)第420節 軍制改革第635節 新學派(4)第740節 中亞與印度(1)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123節 蒼鷹第1287節 上谷之戰(1)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690節 文治(1)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490節 競賽第657節 南巡(2)第1135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3)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1586節 兵家復興第29節 彌補疏漏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1008節 假民牛馬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561節 左勾拳第607節 定策(1)第64節 試驗第1477節 薄世回京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503節 鄴邑公主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487節 開源第666節 烏恆與鮮卑(1)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503節 鄴邑公主第1232節 影響第1323節 抉擇(1)第596節 烏孫的狼性第693節 制度(2)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1555節 周亞夫致仕(1)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1092節 且之的條件第1424節 使團(1)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990節 交易
第23節 燙手的山芋第1520節 悲劇的劉榮(1)第288節 夷狄與諸夏第295節 人蔘!第404節 無題第204節 章德的新使命第253節 八方英才匯聚(2)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1266節 戰略(2)第505節 種子第1519節 保衛先帝宗廟第1365節 瓜分第944節 萌芽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487節 開源第600節 民族融合第1593節 統治(3)第1152節 安排第81節 求情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571節 漢匈摩擦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1272節 昨夜夢漁陽第847節 金融與內政第364節 劇變(2)第1259節 動員(1)第772節 瘋狂的學區宅第1448節 決策第1232節 影響第1070節 反撲(2)第1404節 忐忑第803節 出關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203節 周陽由的末日(2)第809節 匈奴的對策第364節 劇變(2)第1602節 僵持(1)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109節 設計第376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2)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621 節 錯誤第114節 高廟事變(1)第1480節 安東之患(2)第1072節 血戰(3)第386節 制度第1124節 赦與罰(2)第411節 考舉(4)第464節 大朝儀(4)第347節 兄弟們(3)第53節 條候第1189節 明主(2)第334節 滅亡(2)第904節 少府的成果(3)第1394節 談判(1)第6節 推恩(中)第782節 魔鬼交易(2)第420節 軍制改革第635節 新學派(4)第740節 中亞與印度(1)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123節 蒼鷹第1287節 上谷之戰(1)第1089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3)第690節 文治(1)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490節 競賽第657節 南巡(2)第1135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3)第1257節 匈奴的計劃(1)第1586節 兵家復興第29節 彌補疏漏第1544節 不對稱的戰鬥(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1008節 假民牛馬第259節 破逐鹿之妄說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561節 左勾拳第607節 定策(1)第64節 試驗第1477節 薄世回京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503節 鄴邑公主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487節 開源第666節 烏恆與鮮卑(1)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503節 鄴邑公主第1232節 影響第1323節 抉擇(1)第596節 烏孫的狼性第693節 制度(2)第664節 烏恆來使第1555節 周亞夫致仕(1)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1092節 且之的條件第1424節 使團(1)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990節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