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回 古代無間道

“楊太守,正所謂:慈不掌兵。爲了防守潼關,安然無恙。損失一些無關輕重的士兵,那又有什麼大礙?”徐榮毫不在意的言道。

徐榮的說法,那倒是正合楊譚的口味。但是,楊譚乃是一個謹慎的人,仍然固執地說道:“徐將軍,話雖如此,可是士兵損失過多,咱們與幽州兵馬的比例就更加懸殊了。如此一來,這潼關又如何能安然無恙?”

“楊太守,你過於執着了。我來問你,你依城佈防,你這潼關城頭,可以容乃多少的兵馬?”

“若想防的周到,萬人當可容得。”

“着啊。既然潼關城頭之上,只可容納萬人,如今你這潼關之內,卻有二十萬的兵馬,而我此次也帶來了十萬的援軍。這多餘的兵馬,留之何用?就算是爲了保持軍卒充足的體力和戰鬥力,多留一些兵馬以作替換,那每撥防守城頭的軍卒萬人,留十萬的兵卒,那已經是富富有餘了。這其他的軍卒,還不是徒耗軍糧爾。與其如此,不如讓他們放手一搏,更加的消耗幽州軍馬,使咱們潼關的城牆,萬無一失。”

“妙!實在是妙!楊將軍果然不愧是沙場老將,看得就是透徹。這兩軍交戰,不過就是拼得雙方損耗而已。只要咱們能令那劉明的損耗加大,他得不償失之下,自然也就會退兵了。如此一來,咱們潼關當可無憂。”徐榮的這番話,實在是太合楊譚得心思了。楊譚忍不住地誇讚。

二人言語投機,這酒也就吃的更加盡興。待二人散去。已是深夜。

轉過天來,徐榮回請楊譚,並讓楊譚來檢閱、接收一下他帶來的援軍。同時更主動地派出自己的一萬親兵到潼關城外防守城池。

也許是徐榮這一招出乎了幽州的意料之外,幽州方面正在商量對策,竟然難得的沒有出兵來攻打潼關。

楊譚高高興興的就來到了徐榮的軍營。只見徐榮的軍營扎得甚有法度,形如梅花,壁壘森嚴。守營的士兵,一個個刀槍出鞘。精神抖擻。絲毫沒有因爲軍營紮在潼關城後,遠離戰場,就有所鬆弛。可見徐榮真是治軍有方。

楊譚看此,更是高興。通報過後,徐榮親自出來把楊譚迎了進去。

可楊譚進入徐榮地大營之後,還沒等進入徐榮的中軍大帳。冷不防徐榮突然變臉喝道:“來人,把這狗賊給我拿下。”

楊譚還沒反應過來徐榮這是在衝誰發威,左右早有兵丁過來以撓鉤套索把楊譚捆了一個結實。此時楊譚這才明白徐榮竟然是在暗算自己。可即使是如此關頭。楊譚還是十分冷靜,開口問道:“楊將軍,你這是何意?你是奉了董大將軍的命令。還是另有他人指示?你如此對我,就不怕李軍師找你算賬嗎?”

徐榮不屑一顧地說道:“董卓,李儒,他們還能找我算賬?他們倒行逆施,萬民皆怨。其殘暴無德,百姓無以生存。早晚天必誅之!如今,劉太尉順天命,應民願。代天除惡。本將軍如今已經棄暗投明。董卓、李儒又能耐我何?你若識得天數。趕快歸降,傳令軍卒獻關投降。本將軍在太尉大人面前爲你求情,或可保得你的性命。以你的才幹,你或許能繼續的高官得坐,富貴得享。”

敢情徐榮就是劉明西涼功略計劃中的內應。此時行動順利。驟然發難。

“嘿嘿。原來你卻是投靠了劉明。天意如此,這也算不得我辜負軍師大人了。”楊譚苦笑一下,心中放心了許多。只要不是董卓派來地,李儒的生命安全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隨即,楊譚非常平和的對徐榮說道:“我自爲官以來。早料過今日之禍。然,人活天地之間,有爲大義者,有爲萬民者。我雖比之不如。可信義、恩情,我卻也放之不下。董卓如何,我卻不管。李軍師對我卻是不薄。若想讓我投降,那是萬萬不能。你也休要在此饒舌。給我一個痛快,也就是了。”

徐榮面對楊譚得平靜,也是一愣,對其得信念也是敬佩。遂也不再多言,命人斬下楊譚的首級,成全了楊譚的心願。

隨後,徐榮命人持楊譚得信物調潼關的一干守將到軍營議事,同時又派了兩萬的兵丁接管了潼關的城防。

那潼關的其餘守將,早就被楊譚壓得服服的了。從來不敢對楊譚的命令有所質問、懷疑。看見了楊譚的令牌。那全都乖乖的來到了徐榮的軍營。而徐榮的那兩萬兵丁,更是順利的接管了潼關的城防。

這一來可好,那些潼關地守將一到徐榮的大營,自然沒有二話的全被拿下,而接管了潼關城防的軍卒,也連同在潼關城外的那一萬親兵,發出了信號,開開了城門。

劉明的大軍順勢進入了潼關。而潼關其餘的軍卒,在軍營裡面還沒明白過味來,已經被劉明的大軍團團地包圍了。再加上主事的官員都被徐榮抓起來了。這將近二十萬的軍卒,面對天下無敵的幽州軍兵,也只能選擇了投降。

劉明一面出榜安民,一面接見了徐榮。盛讚了徐榮的大義,並直接從潼關的物資當中取黃金萬兩賞賜了徐榮,並任命徐榮爲安西將軍,享二品將軍俸祿。徐榮大喜謝恩。

此時的關羽對於劉明和郭嘉他們的完善計劃,那真是服了。

但是,關羽還是忍不住在沒人的時候向郭嘉問道:“奉孝,你們是怎麼想起來說服徐榮的,而且,徐榮跟隨董卓那麼多年,他怎麼就會被咱們說服的呢?還有,爲什麼你們就敢保證李儒調派援兵,就一定會派徐榮來呢?”

而此時的郭嘉卻還在爲楊譚得身死感到惋惜呢。故此一時沒有搭理關羽。

雖然楊譚這個人視人命如草芥。可他的忠信以及他守城的本領,那還是令郭嘉相當欣賞的。何況,郭嘉入城之後,發現城牆附近都埋有許多聽翁。果然對攻城部隊的第二種攻城方法有所防範。那就更對楊譚感到欣賞了。

關羽見郭嘉不言,一拍郭嘉肩膀說道:“奉孝,怎麼無精打采的。要不要二哥我來幫你提提神。隨便再幫你穩固一下怎麼尊敬兄長。”關羽一邊說着,一邊不懷好意地看着郭嘉。

郭嘉剛被關羽教育了不久,當時醒悟過來。連忙老老實實的回答道:“二哥,瞧您說的。您有什麼問題,小弟怎麼敢不告述您呢?我這不是替那個楊譚感到可惜。一時沒聽清楚嘛。您剛纔說什麼來着?”

“哼!那種人,死有餘辜。有什麼可惜的。”關羽雖然也聽過徐榮對楊譚求死地講述。可愛兵如子的關羽更痛恨楊譚那種不顧自身士兵性命的作風。不過,關羽罵完了之後,還是把自己剛纔的問題又說了一邊。

郭嘉聞言笑道:“二哥,您這幾年鎮守幷州,有所不知。自從咱們幽州首位的女秘書長黃大人獻上十策之後。在各個諸侯的內部尋找內應,那早就是咱們的首要工作了。而董卓的爲人,殘暴不仁。其部下多有離德。這就是咱們最好下手的目標。而徐榮在董卓身邊日久,立有功勞無數,可卻一直因爲他非是董卓西涼兵馬的嫡系,一直在受到壓制,排擠,這自然就是咱們首選目標了。而徐榮受到這麼多的不公待遇,咱們的主公又是那麼仁義,此事自然一拍而就。至於咱們攻打潼關,李儒會派徐榮來此,那是無需質疑的。咱們強攻潼關。李儒爲了調集兵馬,以及安排其他的瑣事,肯定是抽不身來的。而董卓當初起兵時的四員大將李催、郭汜、張濟、樊稠。以及他的女婿牛輔,除了李傕、郭汜之外,都已經喪生。而李傕、郭汜又要鎮守西涼的武威、天水。這李儒不調派徐榮來此,他又能調派何人?何況,即使李儒真的不調派徐榮來此。那也沒有多大的關係。咱們在涼州的內應,也不止徐榮一人。李儒不管從那裡調人,總還是會派到咱們人地。雖然咱們其他的內應不如徐榮的身份高,可是在關鍵時刻,裡應外合,開開城門,那還是不成問題地。只是不會像如今這般輕易而已。”

關羽這才恍然。

出榜安民,收攏降俘,接管物資等等等等,溜溜忙活了一日夜。直到次日,這纔算有點利索。

雖然此次攻破潼關收穫巨大,不僅接收了董卓、李儒歷年來在潼關存儲的物資,更捎帶腳接手了徐榮這批援軍帶來的軍糧物資。可是,兵貴神速,如今董卓猛然間失去了三十萬的大軍,其內部空虛,這絕對是一舉消滅董卓的大好時機。可是,二十萬的新近降俘,沒有大軍的壓制,那非亂了不可。這一日夜的耽誤,那也是迫不得已。如今事情捋順了,劉明除了留下一萬的兵丁,分批地押送着二十萬的俘虜回幽州。又派華雄領兵三萬,鎮守潼關。當即浩浩蕩蕩的起兵撲擊董卓的長安。

一路上,劉明的大軍所過之處,那些州城郡縣,紛紛的獻城投降。老百姓更是夾道歡迎。劉明的大軍,那也是嚴守軍紀,與民秋毫無犯。更是獲得了百姓的交口稱讚。

這一日,劉明的大軍來到了長安附近,紮下了營寨。

可就在劉明大軍立營之時。長安城門大開,董卓的瘋狂戰車,直接就從城裡面衝了出來,直奔劉明的大軍而來。顯然是要趁着劉明的軍營未立。先給劉明大軍來個厲害。

雖然劉明此次沒有帶着大羣的牛來,也沒有準備佈置那火牛大陣。可這不代表着劉明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來對付董卓的瘋狂戰車了。既然劉明此次前來攻打董卓,那就不可能避免再次的碰上董卓的瘋狂戰車。劉明對此早有完全的準備。

隨着劉明的一聲令下。成排的刺馬槍,密密麻麻的就安放好了。整個過程都沒用了五分鐘。董卓的那些瘋狂戰車,此時連一半的路程都還沒跑完呢。

劉明這刺馬槍,乍一看,與一般的鋼槍並無不同,可仔細一看,卻要與一般的鋼槍短上許多,而其後半部則要比前半部粗一些。敢情這刺馬槍的後半部,半包着一個套管,可以展開、支立。展開之後,如同一個倒立着的y字,底部兩點牢牢的插入地面不動,而槍尖則穩穩的衝着前方,其高度與馬的胸膛一般高矮。而在他的中間部位,還有鎖釦,可以連接橫杆,把幾十、幾百的刺馬槍連接到一起,形成密集的陣地防禦。

這刺馬槍的佈置簡單,插起來又快又密。這東西,絕對是戰馬的剋星。快速衝過來的戰馬,那絕對是自己找死。躲都沒地方躲去。只不過,這種東西用於防守還行。主動攻擊卻是不可能的。敵人遠遠的看見,不往上衝,那自然也就無所損傷。

可現在,董卓的那些瘋狂戰車,從設計以來,那就沒有剎車和後退一說。如今面對這種刺馬槍,那也只能如同飛蛾撲火一般的自取滅亡。

一輛又一輛的瘋狂戰車,前仆後繼的衝了上來。上一輛的戰馬被刺馬槍刺死了之後,後一輛的瘋狂戰車,躲散不及得,就會撞到上一輛的瘋狂戰車。戰馬嘶鳴,車身破碎,那真是慘不忍睹。

而面對這一切,緊跟着瘋狂戰車之後,隨同作戰的飛熊騎,徹底的傻眼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還是長安城頭傳來鳴金之聲,這才惶恐的撤了回去。

而劉明的大軍面對着瘋狂戰車的陣線,也無法繞過追擊,更無法阻止瘋狂戰車的覆滅。

等戰場平靜下來,劉明派人清理戰場。足足有兩萬輛的瘋狂戰車徹底的毀滅在了這裡。不僅瘋狂戰車的戰馬被刺馬槍刺死了。就連瘋狂戰車裡的御手,也因爲時間到了,毒發身亡。

劉明接到報告,想着那兩萬死不瞑目的被逼御手。更加堅定了消滅董卓的決心。消滅董卓,這可不僅是爲了個人的利益,更是爲了除掉一個萬惡的屠夫!

第66回 雨夜豔遇第525回 火炮第216回 連鎖反應第467回 追擊第525回 火炮第424回 誰比誰傻第172回 擁立第16回 劉明的身世第46回 埋伏?第589回 明白人周瑜第334回 單槍赴會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430回 釜山第166回 天神力第70回 禮節(上)第511回 第一舌辯士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303回 馬超戰黃忠第139回 一唱一和第355回 開眼界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473回 玄學,癮君子第359回 曹操的老毛病第505回 喜第80回 高人華佗第619回 盤蛇吃百鳥第543回 裝備好,就是氣人第231回 幽州陰謀論第544回 偷襲第211回 恐怖的秘密武器第172回 擁立第484回 諸葛亮出世第99回 納妾第146回 噩耗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383回 同牀、父兄、在旁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246 虛實之間第245回 恐懼的反應第408回 花海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35回 張飛怒喝第168回 吃主第85回 倖存者的指控第186回 我來晚了第169回 玩物喪志第78回 ??vs張飛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473回 玄學,癮君子第1回 無奈到三國第378回 定國十策第539回 張飛巧言壓龐統第510回 毒蛇第610回 飛狼呂布第309回 二虎竟食第108回 各有妙計第185回 全力一搏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184回 兩難第183回 詐降第171回 風生水起第303回 馬超戰黃忠第615回 陰陽五行八卦陣第263回 忙與閒第479回 可憐人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57回 快速部隊的好處第386回 奇襲第137回 激戰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145回 豐收第129回 劉備之死第336回 闖聯營(中)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2回 賣酒遇惡霸第462回 砸倒一切全無敵第621回 是計不是計第472回 小麻煩第465回 釣魚戰第544回 偷襲第490回 張飛和呂布得功過第563回 邀約第465回 釣魚戰第267回 天行健第296回 雄圖壯志第30回 草原之鷹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592回 周瑜妙對第165回 兵權第47回 危局第606回 三路大軍第287回 請戰書第403回 神槍,槍神第318回 他人死活奈我何第587回 局第285回 議第271回 背叛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
第66回 雨夜豔遇第525回 火炮第216回 連鎖反應第467回 追擊第525回 火炮第424回 誰比誰傻第172回 擁立第16回 劉明的身世第46回 埋伏?第589回 明白人周瑜第334回 單槍赴會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430回 釜山第166回 天神力第70回 禮節(上)第511回 第一舌辯士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303回 馬超戰黃忠第139回 一唱一和第355回 開眼界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473回 玄學,癮君子第359回 曹操的老毛病第505回 喜第80回 高人華佗第619回 盤蛇吃百鳥第543回 裝備好,就是氣人第231回 幽州陰謀論第544回 偷襲第211回 恐怖的秘密武器第172回 擁立第484回 諸葛亮出世第99回 納妾第146回 噩耗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383回 同牀、父兄、在旁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246 虛實之間第245回 恐懼的反應第408回 花海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35回 張飛怒喝第168回 吃主第85回 倖存者的指控第186回 我來晚了第169回 玩物喪志第78回 ??vs張飛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473回 玄學,癮君子第1回 無奈到三國第378回 定國十策第539回 張飛巧言壓龐統第510回 毒蛇第610回 飛狼呂布第309回 二虎竟食第108回 各有妙計第185回 全力一搏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184回 兩難第183回 詐降第171回 風生水起第303回 馬超戰黃忠第615回 陰陽五行八卦陣第263回 忙與閒第479回 可憐人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57回 快速部隊的好處第386回 奇襲第137回 激戰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145回 豐收第129回 劉備之死第336回 闖聯營(中)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2回 賣酒遇惡霸第462回 砸倒一切全無敵第621回 是計不是計第472回 小麻煩第465回 釣魚戰第544回 偷襲第490回 張飛和呂布得功過第563回 邀約第465回 釣魚戰第267回 天行健第296回 雄圖壯志第30回 草原之鷹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592回 周瑜妙對第165回 兵權第47回 危局第606回 三路大軍第287回 請戰書第403回 神槍,槍神第318回 他人死活奈我何第587回 局第285回 議第271回 背叛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