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雲飛嘆道:“這朱佑樘爲什麼突然來到南京城裡呢?難道他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陰謀麼?”魯長老道:“這也未必,你忘記啦!現在正是清明後不久,我們先是在西湖于謙大人墓前碰見了朱驥夫婦,隨後在南京城裡碰見這朱佑樘,說不定這朱佑樘真的是來祭祀他的老祖宗呢!”衆人聽了均頓時醒悟過來,錢雲飛道:“難怪前不久東郊紫金山上的孝陵園突然戒備森嚴,原來他是來祭祀朱元璋夫婦來的。”楊聰聽了衆人的話,頓時想了起來,這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均葬在紫金山的孝陵園,想來這朱佑樘真的是來祭祀祖宗來的,卻無意中被衆人撞上。
楊聰嘆道:“原來匆匆又過了一年,又到了清明時節啦!”他想起自己的父母葬在北京的郊外,自己還沒有在清明節好好去祭祀過,而這朱驥夫婦特意從北京城趕到西湖來祭祀自己的父母,那朱佑樘也來祭祀自己的祖宗,便嘆了一口氣。衆人也都嘆道:“又到了清明時分啦!時間過得也真快!”衆人在江湖中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誰也沒有注意到這清明節的來臨。這清明節是中原漢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說來還有一段與朱元璋有關的故事。這清明節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鄭國時期的上巳節,當時取農曆三月初三爲上巳節。後漢書記載:“是月上巳,溱洧兩水,執蘭招魂續鬼,祓除不祥……,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郊外執蘭招魂祭奠,併到朝東流的河流中洗浴,以除污邪。
清明節的形成,與晉國的寒食節有最深的淵源。漢代的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載: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於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食,只好拿野菜充飢。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一個叫介之推的侍從,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謊稱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後連稱味道好。後來在趕路的時候,重耳才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的,經過追問明白了真相,重耳頓時大爲感動,他發誓日後若能回國登上皇位,定會報答介之推“割肉裹腹”之恩。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晉國,並平定了叛亂當上了國君,成爲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跟隨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賞,介之推不願爲官,帶着老母親歸隱山林,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也把他給忘了,後來經過左右提醒他才記起介之推來,他幾次派人相請介之推出山爲官,但介之推並不出山。爲了逼介之推下山,晉文公就下令放火燒山。沒想到的是,介之推寧死也不願下山,與他的老母親抱着一棵大柳樹被燒死了。他臨死前在一棵柳樹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事後痛心不已,於是下令每年在介之推被燒死的這天禁菸火,只吃冷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唐代以後,人們逐漸把上巳節和寒食節合在一起過,改爲清明節,把紀念介之推轉爲掃墓,也不再吃冷食,於是就形成了驅鬼除邪,祭奠亡靈的習俗。到了元朝時期,元朝的皇帝對死後埋葬和祭祀均看得很淡,這與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關係,蒙古人死後不修建陵墓,屍骨埋入草原,以便肥沃草原,他們認爲這樣迴歸大地是最好的葬禮,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是如此。據多桑蒙古史記載:“當時成吉思汗埋葬後,葬地便廣種樹木;以後樹木叢生,成爲密林,不復辨墓處何林木之下。”後來元朝歷代十幾個皇帝死後均是如此。據明清時期的葉子剞在草木子一書記載,元朝的皇帝死後,不用棺槨,也無殉葬器,一律葬於漠北的一個叫起輦臺的地方,只用“枕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似人體形狀大小合爲棺,置體其中。”再加髹漆,以黃金爲圈,三圈固定,內無金銀器皿,深埋於草原之下,埋葬時派一支軍隊封鎖該地區,等來年荒草遍野之時,才解除封鎖,以後也從不來祭祀。蒙古人不重視清明節,他們入關後也不準漢人在清明節祭祀,以免漢人借清明節的祭祀活動從事反蒙古人的統治,因此到了元代,清明節人們便不敢再祭祀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