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

【茶道歷史】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爲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爲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中國茶的發展】

茶在我國的傳播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着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爲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爲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纔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爲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爲貢品.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纔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瞭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爲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長江中游成爲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南渡西晉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爲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爲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製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爲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製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宋代〗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爲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爲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爲貢茶,建安茶的採製,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爲中國團茶、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範圍相符,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茶具】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爲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鬥茶】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爲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鬥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着識錦,上面放着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爲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從南北朝(33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

【團茶】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幹,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南宋紹熙二年(公元9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纔開始遍種茶葉,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爲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茶道的論述】.

吳覺農先生認爲茶道是“把茶視爲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2.莊晚芳先生認爲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爲“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爲人。”

3.陳香白先生認爲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爲“七藝一心”。

4.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爲“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爲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5.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爲以身體動作作爲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爲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爲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羣,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7.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爲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爲,“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8.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爲“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爲人。”

9.“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爲“和、靜、怡、真”應作爲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爲,“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中華茶道精神】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釋義如下

“清”

“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quility表之爲宜。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爲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僞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t表之。

“怡”

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啓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爲,英語可譯爲harmo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爲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啓發智能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雅士茶道

中國四大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爲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衆化。

茶雖爲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爲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麼?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爲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志#83;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爲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爲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擡高了茶葉作爲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會習俗。貢菜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爲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爲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爲天下第一泉。爲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裡,勞民傷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爲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爲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作爲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爲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序上。其變種即源於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爲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quot;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爲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游,還有歐陽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爲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箇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雲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幹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爲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臺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爲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嚐爲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爲功名頭懸樑、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於吟詩作賦。、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菜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芹。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昇華爲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爲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土,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爲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爲一門藝術,成爲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爲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於真萬確。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83;藝術傳》記載

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鬆、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壺居士《食論》中說

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www.Qingfo.Cc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爲怪。

陸羽生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墜地便落於佛的懷抱。《天門縣誌#83;陸羽傳》載

或言有借晨起,聞湖畔羣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畜之。

陸羽3歲時育於竟陵龍蓋寺,由主持增智積撫養,9歲跟積公學佛,歲逃離寺院,隨雜戲班子流落江湖,並學習雜藝,有所成。28歲後交了個和尚朋友,就是詩人皎然,又稱“釋皎然”、“僧皎然”,28歲以後長住湖州標山那一帶。陸羽自小就跟着積公學習煮茶技藝,並迷上了這門技藝,終於在建中元年(780)48歲時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人陸羽能寫成此書與他長期在茶區生活有關,但主要得益於佛門經歷。可以說,《茶經》主要是中國僧人種茶、製茶、烹茶、飲茶生活經驗的總結。中國茶道在寺廟香火中薰過一番,所以自帶三分佛氣。

僧人爲何嗜茶?其茶道生髮於茶之德。佛教認爲“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可抑制。這三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爲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飲茶正可提神驅睡魔;飯罷就坐禪,易患消化不良,飲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門雖清淨之地,但不染紅塵亦辦不到,且不說年輕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難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見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難免神不守舍,飲茶既能轉移注意力、抑制,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茶產于山谷,而僧佔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稍晚纔出現民間茶園。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如有名的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雲茶列爲貢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封廟前8棵茶樹爲御茶。宜興陽羨茶在漢朝就有種植,唐肅宗年間(757—72)一位和尚將此茶送給常州刺史(宜興古屬常州)李棲駕,茶會品飲有陸羽出席,陸羽稱“陽羨紫筍茶”是“芳香冠世產”,李刺史心有靈犀一點通,便建茶會督制陽羨茶進貢朝廷,自此陽羨茶點了“狀元”,身價百倍。顯然,陽羨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一屯溪綠茶站名松蘿茶,是一位佛教徒創制的。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萊最爲時尚。是茶始於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製法。其後於松蘿結庵,來造山茶於庵焙制,遠跡爭市,價倏翔涌,人因稱松蘿茶。”武夷巖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爲佳。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和尚獻武夷山茶,這位縣官飲此茶後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爲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縣官親攀茶崖,把一件大紅豔披於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僞的。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普陀佛茶產於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羣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於獻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廬山雲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並進入名茶系可。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巴陵縣誌》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8斤。穀雨前知縣遣山僧採製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種植。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雲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產於西山觀音巖下。惠明萊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別說產於中國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門僧人由中國帶回茶種在日本種植、繁衍併成世界重要產茶國之一。

見之於文字記載的產茶寺廟有揚州禪智寺、蒙山智炬寺、蘇州虎丘寺、丹陽觀音寺、揚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靈隱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嶽寺、西山白雲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棲霞寺、長興顧清吉祥寺、紹興白雲寺、丹徒招隱寺、江西宜慧縣普利寺、岳陽白鶴寺、黃山鬆谷庵、吊橋庵和雲谷寺、東山洞庭寺、杭州龍井寺、徽州松蘿庵、武夷天心觀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門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薰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爲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衆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當它進入官場,與政治結緣,便演出一幕幕雄壯的、悲壯的、偉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歷史活劇。

唐代,朝廷將茶沿絲綢之路輸往海外請國,一藉此打開外交局面,都城長安能成爲世界大都會、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勞。

唐代,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帶去了香茶,此後,藏民飲茶成爲時尚,一此事在西藏傳爲歷史美談。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爲抗議榷茶制度,江南茶農打死了榷茶使王涯,這就是茶農鬥爭史上著名的‘甘露事變‘。

明代,朝廷將茶輸邊易馬,作爲殺手銅,欲藉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磋碼。

清代,左宗棠收復新疆,趁機輸入湖茶,並作爲一項固邊的經濟措施。

茶是個靈物,隨國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沉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

史書記載,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詐七年八家與夏議和,宋封元是爲夏國王,並每年給以“銀七萬兩,綱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

宋朝國人將茶貢給朝廷,朝廷又將它貢給西夏,以取悅強敵。茶負載的不是友誼,而是對強權的屈服。

在我國清代,官場欽榮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於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謁上司或長者,僕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若貿然取飲,便視爲無禮。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僕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茶作爲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靠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靠它。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爲官爲燎的,“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參考’看半天”。茶通用於不同場合,成事也壞事,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尷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別樣面目。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欽邊談。隔着兩縷嫋嫋升騰的水氣打開了“商戰”,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價格廝殺,終於拍板成交,將茶一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沒茶,這場商戰便無色彩,便無詩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縱商戰敗北,但那茶香仍難讓人忘懷。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着“擺場子”打個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這不爲錯,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導和”一說。

茶道進入社區,趨向大衆化、平民化,構成社區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館就很世俗,《清稗類鈔》記載

京師茶館,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注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並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困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爲懺也。然亦絕無權要中人之蹤跡。

民國年間的北京茶館溶飲食、娛樂爲一體,賣茶水兼供茶點,還有評書茶館,說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劍俠圖》、《三俠劍》等,顧客過茶病又過書痛;有京劇條社,唱戲者有專業演員也有下海票友,過茶癮又過戲癮;有藝茶社,看雜耍,聽相聲、單絃,品品茶,樂一樂,笑一笑。

文人筆下的茶館雖不甚雅,卻頗有人間煙火氣,在老殘先生的“明湖居茶館”,可頎賞鼓書藝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魯迅先生的“華老栓茶館”裡可聽到殺革命黨的傳聞並目睹華小栓吃人血饅頭的鏡頭;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見到已成歷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長、鄉紳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館”裡你更可見到889年清末社會各色人等,什麼聞鼻菸的、玩鳥的、鬥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務、打手……等等,最後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櫃解下腰帶了其一生。……總之,一個小茶館就是人間社會的縮影。

茶葉進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爲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

書畫琴棋詩酒花,

當年件件不離它;

而今七事都更變,

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來煎茶,聯絡感情;家人共飲,同享天倫之樂。茶中有溫馨。茶道進入家庭貴在隨意隨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爲上;器不必妙,宜茶爲佳。富貴之家,茶事務求精妙,可誇示富貴、誇示高雅,不足爲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縱粗茶陶缶,只要烹飲得法,亦可得條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綜上所述,茶作爲俗物,由“茶之味”竟生髮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場茶道、行幫茶道、情場茶道、社區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氣、有霸氣、有匪氣、有江湖氣、有市儈氣、有脂粉氣、有豪氣、有小家子氣,這一切都發端於“口腹之慾”,其主旨是“享樂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學的內蘊。爲了學問完整些、系統些,我們可概稱爲“世俗茶道”。

進入80年代,生活節奏加快,市面出現了速溶茶、袋泡茶。城市裡最便民的還是小茶館,飲大碗茶,花錢少,省事,是最經濟實惠的飲料。小茶館和賣大碗茶的增多使飲茶的富貴風雅黯然失色。中國老百姓最歡迎的還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衆化茶道)。中國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會再是明清時代的格局。

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爲“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爲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爲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爲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爲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爲,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爲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爲修身靜慮之侶。爲了滿足僧衆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爲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爲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爲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爲《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3、“禪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茶聯四幅

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

——蘇東坡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

——招隱寺內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

千秋祀典,旗槍風裡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鬆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шωш⊙tt kan⊙C○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樸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b]【茶葉國外的傳播】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製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

公元805、80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而荷蘭人約在公元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

印度尼西亞於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爲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爲,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

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至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產、出口、消費大國。

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復於780年試種,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爲世界茶創匯大國。

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848年又從我國輸入茶籽種植於黑海岸。893年聘請中國茶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格魯吉亞傳授種茶、製茶技術。

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茶籽試種,937年又從格魯吉亞引入茶籽種植。土耳其的茶農在爲茶樹剪枝。

903年肯尼亞首次從印度傳入茶種,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茶,規模經營則是93年獨立以後。

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茶園。50年代以後茶園面積與產量不斷提高,成爲南美主要的茶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茶的試種。9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茶,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爲00公頃茶園的瑪桑達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製茶廠。

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茶,但未形成生產規模。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進行合作。

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茶。9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羣體品種,成活率90%以上。

92年我國派遣茶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裡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了成功。95年應該國總統的請求,我國政府分批派遣了茶農場專家幫助考察設計與建設附有的自流灌溉設施的錫加索茶農場和經過熱源改革具有國際水平的年產00噸的綠茶廠。此項目農業部認定爲我國援助亞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區一百多個農業工程項目中最成功的三個項目之一。

20世紀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秘魯引進茶種試種。70年代臺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茶園。987年應玻政府請求,我國派遣茶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製茶廠。

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茶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巖裡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茶葉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中國近年來的茶葉年產量達28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茶葉誕生於中國。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飲用的茶葉是通過怎樣的圖徑傳播的呢?想了解“茶葉之路”一般人們是通過查閱各國的文獻,按年代和區域,繪製出一幅茶葉傳播之圖,來解明它的傳播之徑的。

茶葉的發祥地位於中國的雲南省,但茶葉之路卻是通過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城市傳播於世界的。當時,廣東一帶的人把茶念爲“Ha”;而福建一帶的人又把茶念爲“Te”。廣東的“Ha”經陸地傳到東歐;而福建的“Te”是經海路傳到西歐的.

外國人都稱中國茶葉爲類的始祖爲女媧,中國女媧故里的女媧茶葉也被譽爲‘國茶‘.

“旋風”火箭炮江湖黑話——脣典時空轉移兵器穿雲劍半身人《列子》 仲尼第四符籙自然門漢名相:陳平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奧托.梅拉拉”25毫米4管自行高射炮兵馬俑是就地取材燒製房中術釋義九式太極劍兵馬俑伉的修建金丹派南宗秦始皇身形猥瑣,還是高大威猛?評估腐蝕機理溥儀曾經收藏的奇珍異寶天象描寫篇 雲加農炮海盜旗龜殼神功中國秦末漢初名將:英布八卦魚人野蠻人的等級黨衛軍將星錄五虎刀醽醁薩滿刀典鍊度太極十三槍仙學修練與精、氣、神太乙六壬式盤古代美女誘人十態紅酒天象描寫篇 雪評說秦朝五個重要人物項梁秦朝書法——秦小篆秦始皇33個子女下落不明古箏:練琴十記專家推論稱“兵馬俑”殺死項羽P226手槍龍的嘆息寇伯母親節古箏中顫音和揉弦的區別矮人項伯歐洲進入火槍時代大致戰術流程古代天文曆法名詞解釋史密斯-韋森公司秦將王翦基因科學惡魔的種類禮三師劍術遠隔控制兵器論秦之亡天象描寫篇 霜烏江敗亡又起疑 死於秦俑?道家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六 合 拳孫門八卦拳中華傳世珍寶薈萃隋唐玉獅slr餘首對聯古箏的右手組合指法唐,宋,元,清女服大集粹!石花酒困惑術鍾呂傳道集(上)七路李氏太極劍學古箏從零開始中世紀巫術傳國玉璽漫談乒乓球基本規則墮落天使峨眉派武術八大門人頭馬歐洲進入火槍時代大致戰術流程散花史萊姆中華傳世珍寶薈萃隋唐玉獅神判巫術合氣道《出水蓮》-客家古箏淺析趙高福特野馬ShelbyGT500九陰白骨爪梅花槍古巴雪茄符咒講座(道家五術)網絡小說魔精墮落天使售價1241萬的超級跑車
“旋風”火箭炮江湖黑話——脣典時空轉移兵器穿雲劍半身人《列子》 仲尼第四符籙自然門漢名相:陳平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奧托.梅拉拉”25毫米4管自行高射炮兵馬俑是就地取材燒製房中術釋義九式太極劍兵馬俑伉的修建金丹派南宗秦始皇身形猥瑣,還是高大威猛?評估腐蝕機理溥儀曾經收藏的奇珍異寶天象描寫篇 雲加農炮海盜旗龜殼神功中國秦末漢初名將:英布八卦魚人野蠻人的等級黨衛軍將星錄五虎刀醽醁薩滿刀典鍊度太極十三槍仙學修練與精、氣、神太乙六壬式盤古代美女誘人十態紅酒天象描寫篇 雪評說秦朝五個重要人物項梁秦朝書法——秦小篆秦始皇33個子女下落不明古箏:練琴十記專家推論稱“兵馬俑”殺死項羽P226手槍龍的嘆息寇伯母親節古箏中顫音和揉弦的區別矮人項伯歐洲進入火槍時代大致戰術流程古代天文曆法名詞解釋史密斯-韋森公司秦將王翦基因科學惡魔的種類禮三師劍術遠隔控制兵器論秦之亡天象描寫篇 霜烏江敗亡又起疑 死於秦俑?道家十洲三島、洞天福地六 合 拳孫門八卦拳中華傳世珍寶薈萃隋唐玉獅slr餘首對聯古箏的右手組合指法唐,宋,元,清女服大集粹!石花酒困惑術鍾呂傳道集(上)七路李氏太極劍學古箏從零開始中世紀巫術傳國玉璽漫談乒乓球基本規則墮落天使峨眉派武術八大門人頭馬歐洲進入火槍時代大致戰術流程散花史萊姆中華傳世珍寶薈萃隋唐玉獅神判巫術合氣道《出水蓮》-客家古箏淺析趙高福特野馬ShelbyGT500九陰白骨爪梅花槍古巴雪茄符咒講座(道家五術)網絡小說魔精墮落天使售價1241萬的超級跑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