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推刃之道

“臣不討賊非臣,子不復仇非子。”————————【春秋公羊傳】

此時不是讓臣子揣度君心的時候,皇帝說完,也不再拐彎抹角,直接說出讓自己感到爲難的地方:“先說曹操,我適才也說了,爲父報仇乃天經地義,本無可厚非,但他遷怒無辜,這確實有罪。朝廷一向伸張愛民之意,曹操擅自妄爲,我本該嚴加懲處,可如今正處用人之際,若是太過切責,曹操索性去投奔他的舊友袁紹,如此二袁連接聲氣,中間再無阻礙,屆時該何如?若不聞不問,對其恩遇親近,那又置王法於何處?

除了劉表、公孫瓚以外,處在袁氏兄弟中間的兗州,也就是曹操的立場,對皇帝來說同樣至關重要。他們也是皇帝‘合衆弱’的爭取對象,只是他們二人之間齟齬,不太好辦。

“唯。”荀攸說道:“臣也是如此以爲,曹操、陶謙各有大罪,但時局如此,倘若朝廷對彼等稍有失當之處……可就不止罔顧王法那麼簡單了。兗州地處二袁之間,天下之中,四戰之地。曹操有雄才,朝廷正需要他鎮守此處,隔絕南北,以免二袁聯結聲氣。即便是要定罪,那也得等到以後再談及此事,而不是現在。”

賈詡曾認爲皇帝是個鐵石心腸的人。

爲了掌握權力,他可以狠心剷除、甚至是逼死王允;爲了制衡朝局,他可以讓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女人成爲皇后;爲了那虛無縹緲的雄心壯志,他可以放棄去學光武得天下的成功案例,毅然選擇最大的難度、不惜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在爲徐州百姓的慘死而感到惋惜,甚至想將始作俑者曹操、陶謙兩人繩之以法。古往今來,要想爭奪天下,誰會有這些婦人之仁,誰又會把這些百姓的死活放在眼裡?賈詡自己也知道,真正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去管曹操等人犯下多大的罪過,該給兗州牧的給兗州牧,該用名利拉攏的就用名利拉攏,只要暫且收攏他們的心,能爲自己所用,最後平定天下就好了。

給黎庶伸張王法,在這個世道中論是非,說起來是多麼的可笑,但皇帝似乎還是想在利益與公道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這還是那個冷漠無情的皇帝麼?

賈詡看着皇帝微皺的眉頭,心裡不由涌現出一種很複雜的情感,而且隱隱覺得哪裡不對。

秋後算賬,已經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了。

皇帝接受了荀攸的這個方案,他手裡拿着繮繩,目視遠處,那幾個在乾涸的渠道里放牛撒尿的牧童正躲在橋下,對着皇帝這一行衣着光鮮的貴人們好奇的指指點點,時或傳來一陣鬨笑,似乎有個小孩大言不慚的立下了‘丈夫當如斯’之類的宏願。

在這個時代,有的人一出生就擁有世間的一切,有的人一出生就註定給前者做牛做馬,有的人死了會有千乘萬騎前去弔喪,有的人活着那也是待宰的羔羊。

世道就是這樣,皇帝從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他若是真的自私,大可不必這麼麻煩,與士人共治天下就好了,死了之後輕輕鬆鬆就能得到一個‘美名’。

可那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活着就是要試着挑戰那些可爲卻難爲的事情啊。

皇帝輕輕別過頭,看向一直沉默不言的賈詡,笑道:“賈公可有什麼良策?”

賈詡恍然回過神來,遲疑了一下,隨即答道:“兗州關係緊要,曹操收降青州黃巾降卒,頗有武功。若是能使其投效朝廷,足以攔住袁氏兄弟合兵,讓朝廷有機會各個擊破。若是任其自至,則關東南北一體,將愈加難制。”

他並不在乎曹操屠城是否有失仁義,他只在乎的只是‘利害’這兩個字:“曹操即便有違仁義,那也是陶謙有過在先,朝廷稍加戒書斥責即可,絕不能嚴懲貶抑。”

這是早先議定了的事,不過是複述了一遍而已,並不是賈詡真正的想法。皇帝點點頭,眼睛仍舊是盯着賈詡看。

賈詡垂眸避開了皇帝的直視,眼中光芒閃動,狀若無意的說道:“陛下有意維護朝廷威權,自然責無偏待。既如此,天下以身試法的方伯可不止曹操、陶謙二人,公孫瓚當年擅自帶兵越境,南侵冀州,其罪不小。孫文臺擅殺州官,肆意攻伐,其人雖死,亦不能就這麼算了,不然王法何以立?”

皇帝臉色頓時變了變,竟是沒想到賈詡會這麼說話。

“大司馬吳漢當年揮軍入南陽,所行也是多遭殘戮,光武皇帝可有降罪?麾下之將尚且如此,何況其餘?”賈詡也不管這話有多麼的驚世駭俗,自顧自的說道:“再者說,曹操爲父報仇……”

賈詡有意無意的看了荀攸一眼,接着語出驚人道:“未必有罪。”

荀攸的呼吸突然急促了起來,恍惚間,他想起了鄭玄。

“曹操爲父報仇,到底有沒有罪,臣以爲不如先下廷議,定議之前,不宜論罪。”

場面沉默了很久,久到橋邊那夥牧童都覺得無趣而離開,久到荀攸都有些心慌的時候,皇帝說話了——

“可。”

賈詡得意的笑了,果然,在這個事情上,皇帝依然是那個刻薄寡恩的皇帝,只是他對臣子是無情,對黎庶是有情。

萬年令在收到傳召之後,先是不可置信,反覆確認幾次後,方纔在張繡的催促下從縣衙走出來。他生的身材肥大,走起路來步步生風,很有一副‘官相’,但這種儀態未能保持多久,便在坎坷的道路上蕩然無存。

他走了老半天,張繡騎馬跟在旁邊,一臉的不耐煩,心有怨氣的他根本不願意將皇帝爲什麼要這麼做的緣故告訴萬年令,這讓萬年令心裡愈加惶恐不安。

好不容易走到了,張繡前去通傳,沒多久就回來了,萬年令以爲這就可以見駕了,誰知道張繡卻帶了皇帝的一句話:“讓他怎麼走來的,就怎麼走回去!”

萬年令走過來又走過去,哪裡不知道自己定然是惹惱了知道皇帝,所以才藉機懲治他,既然如此,何必繼續留任等待真正懲罰的詔書?倒不如就此離去,也好顯得自己不願受辱、並藉此博名。

於是他想到做到,當天晚上就掛印離去,沒想到這正中皇帝下懷,他早已選中了接任者,又哪裡會在乎這個萬年令?

等到第二天皇帝啓程時得知了消息,當時就氣笑了:“真是一出高風亮節!”

“我本只想將其降官黜退,好歹全其顏面。可他如今這麼做,倒顯得我是錯的了?”皇帝冷聲說道:“去傳楊沛,把這人抓來,明正典刑!”

荀攸在一旁看着不說話,心裡卻是想着,恐怕這一切都在皇帝的預料之中。

這個萬年令註定要成爲蕩起波浪的第一個石子。

大駕還沒返京,他已經可以預見長安將會掀起多少風浪了。

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
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一百八十八章 澡濯難遂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