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洪水

武漢總統府,呂梁收到了來自舊金山的詳細會議記錄,還有章臺炎承認錯誤的報告,章臺炎做得很好,這沒有什麼可指責的,甚至呂梁要爲他鼓掌。

在爲章臺炎點讚的同時,也不禁爲會議的混亂啼笑皆非。這就是正式的外交談判嗎,怎麼感覺比街頭潑婦罵街差不到哪去,或許這纔是國際談判的常態,只是不爲人知?

從記錄上看,日本人像死豬一般硬撐,英國人一如既往的發揮了攪屎棍的功能。要想迫使日本屈服,不是簡單的會談就能辦到的,想到這裡,呂梁再次想到了存在於腦海已久的計劃。之前爲了控制戰爭的規模,沒有下達那個命令,現在看來,不得不採取這項措施了。

舊金山談判開始之前,呂梁已經心力交瘁,不是擔心會談是否成功,而是之前發生了一件大事。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危害巨大的洪水,上千萬人的生存受到威脅!

基本控制九州島後就不需要在那裡繼續駐紮大規模的部隊,日軍進攻九州的可能無限的降低——士兵甚至吃不飽,當地的游擊隊也不需要太多的部隊,所以除了空軍戰鬥/偵察第一大隊外,飛艇部隊、轟炸機部隊全部回國。陸軍保留第一軍和第二軍的部隊,海軍陸戰隊士兵回國。除此之外海軍主力艦隊回國休整,驅逐艦分隊和潛艇大隊繼續保持對日本週邊海域的封鎖。這樣一來,在前線的部隊陸軍只有六萬多人,海軍只有中小型艦艇,而且戰鬥規模很小,對於後勤方面的要求降低幾倍。

呂梁迫不及待的撤回大量軍隊,也是出於無奈,跨海作戰對後勤的需求超出了當初的預計,華國太年輕,經不起如此大量的消耗。即使能夠承受,對於國家和平民的傷害也不小。對於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非常不利。這是呂梁希望結束戰爭的最主要原因。

1905年7月21日,海軍陸戰隊歸國並從杭州登陸,另外海空軍幾支部隊等也相繼回國,呂梁並沒有擴散消息。也沒有舉行大規模的迎接慶祝活動,一是因爲戰鬥還沒有結束,只有在談判結束後才能知道有沒有從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二是因爲現在國內的氣氛不允許進行輕率的慶祝活動,南方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主要地區都面臨着洪水的威脅。

迎接回國部隊並進行了簡單的慶祝、表彰活動後,呂梁立即趕往位於長沙的抗洪搶險指揮中心。並在這裡一直待到了八月中旬。

從今年六月開始,長江中下游流域普降大雨,氣候反常使汛期延長,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區水位暴漲,幾千萬民衆受到洪水威脅。

洪水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認爲因素的原因,早在18世紀,四川盆地和川陝楚交界地帶就佈滿了來自外省的“來人”和“棚戶”,大批流民進入深山老林,刀耕火種。無土不墾,古老的植被被年復一年的遭到嚴重破壞,泥沙隨雨盡下、故漢之石水斗泥。長江干流上游和各條支流的災難性泥沙,墊高了江底,並在中下游地區堆成了大片大片的洲諸,而農戶爲了生存又在洲諸上開墾,阻塞水路。

另外晚清政治敗壞、水利年久失修,長江的“血管阻塞症”越來越嚴重。晚清甚至城裡沙田局,不管水道是否通達,專以出賣泥沙爲能事。洞庭湖、鄱陽湖等地區圍湖造田。使得物華天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喪失了抗旱排水的基本功能,要不洪災,要不大旱。

北伐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納入華國的統治範圍。由於呂梁片面的強調經濟發展,忽視了對地方環境的保護,使得人爲的破壞更加嚴重。尤其是高產稻種的普及和科學種田、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村勞動力得到極大提升,大量荒地荒灘被開墾,客觀上增加了洪災的破壞性。

基因人思維呆板。普通人受時代的侷限性意識不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唯一體驗過環境保護的呂梁又過於心急。在這個時代吃飽飯是第一問題,其他的都要爲此讓路,國家貧弱、沉淪太久,所有人都沉醉在高速發展的喜悅中,而沒有意識到災難即將到來。

雖然沒有有意識的進行環境保護,但建國一年多來南方的水利設施建設與舊社會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大小水庫、堤壩、排水設施、灌溉水渠等的建成使這三省的洪災被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

兩湖、兩江等省份的水利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農田灌溉方面,對於長江干支流堤壩的修固等工作沒有被列上政府工作日程,這也是洪水到來後各地屢現險情的主要原因。大規模水利設施建設需要的投資不是個小數目,也許財政可以支撐這個支出,但國內工業所產出的資源有限,道路、鐵路、建築、軍事等用途基本耗盡所有的水泥、鋼材,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還是要在工業上下功夫。

抗洪搶險指揮中心內,呂梁正聽着指揮部的彙報,情況倒沒有惡化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二十萬正軌軍和三十萬預備役軍隊正奮戰在長江干支流各關鍵地段,當地人也被政府組織起來,青壯年組成搶險隊,危險地帶的平民被安全轉移。主要干支流幾處決堤也因爲反應及時很快被堵住,目前統計數字看,受災民衆四百多萬人,受災田地面積九百餘萬畝,包括羣衆和抗洪士兵在內,洪水造成的傷亡人數爲四百五十三人。

另外,沙袋、帳篷、糧食、藥品等抗洪搶險物資因爲近兩年的發展和道路建設,得以迅速的運抵抗洪前線,但在山地等地段道路難行,許多地方被洪水塌方阻斷,那裡的抗洪搶險進度緩慢。部隊的卡車、吉普車等運輸工具發揮了巨大作用,從上海江南造船廠運來的二百艘衝鋒舟也在抗洪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爲洪災,華國從政府到軍隊,這個不太成熟的體系通過組織和運作變得潤滑起來,可以說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擁有比華國更強力的組織能力。

比起後世的1931年特大洪水、98特大洪水,1905年的洪災規模並不太大。華夏曆史上發生的自然災害太多了,特大規模的災害屢見不鮮,在封建社會,乃至民國時期,政局的混亂和對平民的忽視導致死傷人數巨大,而史書中很難見到對於災難的詳細記載。

不記載並不代表着損失不大,封建和民國統治者可以對巨大的自然災害視而不見,但呂梁不能,華國政府不能。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對統治者要求保護的權利,當一個國家的民衆在災害發生時能團結起來,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會被輕易擊垮!

洪災發生以來,宣傳機關暫時減少了對於戰爭的報道,轉而長篇累牘的報道洪水、洪災和抗洪事蹟。呂梁沒有隱藏自己的錯誤,在官方報紙上專門刊文承認洪災發生的原因,並着重指出人爲的因素,將大部分責任攬到自己忽視身上。另外對於洪災造成的傷亡也完全公開,包括抗洪的每一個步驟、每一處險情都沒有隱瞞。

政府的坦誠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民衆的知情權,民衆不但沒有將不滿傾瀉到政府身上,反而爆發出巨大的熱情,華國各地隨處可見向受災羣衆捐款捐物的自發行爲,無數的普通人自發的加入到抗洪救災的第一線。包括各大財團在內的企業家不但大量捐獻抗洪資金,還組織起大量的物資運往前線。

上海,這個遠東最大的商業城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建國前依靠列強的殖民地貿易而昌盛,成爲買辦、洋人的樂園,黑幫的沃土。全國的資源被列強用各種手段掠奪,然後彙集在上海,再有列強的商船運走,搭載商船而來的是列強的工業產品,用高價的工業製成品換取廉價的資源,這種經濟模式讓華夏不斷失血,同時也造就了上海(包括香港)的變態繁榮。

光復後,上海的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作爲覆蓋整個長江流域的大城市、大港口,上海擔負起了新的責任,她成爲華國經濟運行的中轉基地,並調配各地的資源和工業產品,相信隨着國家統一和對外擴張,上海的經濟會更加繁榮。大量資本看中了上海極其優越的條件,在這裡開設了大量的工廠,上海也因此成爲華國目前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

上百萬人口的上海,支撐這個城市的是大量資本家、商人,而作爲主體存在的,則是爲上層人服務的工人、僱員、小商販、服務業者和學生,而這部分人,則是上海充滿活力最主要的原因。(未完待續。)

第十六章 匪盜第一百零九章 國人的脊樑第二百八十一章 日月之歌 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來自大英帝國的考驗第三百三十八章 阿拉伯騎兵第八十二章 啼笑皆非的戰鬥第三十九章 屠殺第二百九十二章 海上前哨戰第四百零九章 日本人的炮灰第三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漢城戰役第三百五十七章第二十章 吳月第三百二十三章 暗戰第二十九章 出兵第二章 鋼鐵基地第二百三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激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組織訓練營第二百二十三章 會談開始第三百三十三章 訂單第四百八十一章 亂 二第四百九十八章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四百三十章 隆美爾的神話第二百二十章 希爾頓爆炸案第四百八十二章 亂 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日月之歌 三第十五章 鋼鐵,鋼鐵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夫當關第一百六十三章 爭奪鹿兒島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體進攻第一百九十章 誰是孬種第三百二十六章 軍國主義第四百一十六章 101空降師第一百七十七章 運輸線第九十七章 破冰第八十三章 火力覆蓋第二百二十七章 打臉第二十一章 造船廠第二百二十四章 軟柿子第十一章 廣州第二百二十七章 洪水第一百零二章 南寧亂戰第七十五章 潛艇第二百四十三章 武裝暴動第四百零七章 電波下的戰術探討第一章 英明不朽第四百三十七章 意氣風發的追擊第三百四十二章第二百二十二章 金色的陽光第二百四十七章 逃荒第三百三十章 產業振興計劃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一百六十章 海戰落幕第二百九十九章 大海戰 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籌備建國第三百九十章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四百二十六章 扶不起的奧匈帝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緬甸泥潭第二百五十五章 風起倫敦第三百八十九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打臉第一百一十七章 武漢三鎮的槍聲第一百三十八章 資本集團第四百零六章 瘋狂的備戰第二百零六章 德國考察團第七十章 滿人第二百八十章 日月之歌 五第四十八章 賣隊友第一百八十八章 伏擊失敗第三百八十七章第二百二十六章 改變策略第三十四章 總結 二第四十章 英軍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海戰第三百五十二章 華夏夢之滿囤賣糧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海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第一裝甲旅第一百零四章 官商勾結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逃亡第四百七十八章 坦克大會戰第三百二十五章 下克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比利時的麻煩第四百八十二章 亂 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兩個天才的配合第八十四章 大戰開啓第二百三十一章 報復攻擊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後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黃昏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後的手段第二百八十三章 日月之歌 八第三百八十三章第二百五十二章 意料之外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體進攻第三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日月之歌第一百七十章 牧園絞肉機第一百九十一章 財團第二百八十四章 安達曼海蛇
第十六章 匪盜第一百零九章 國人的脊樑第二百八十一章 日月之歌 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來自大英帝國的考驗第三百三十八章 阿拉伯騎兵第八十二章 啼笑皆非的戰鬥第三十九章 屠殺第二百九十二章 海上前哨戰第四百零九章 日本人的炮灰第三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漢城戰役第三百五十七章第二十章 吳月第三百二十三章 暗戰第二十九章 出兵第二章 鋼鐵基地第二百三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激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組織訓練營第二百二十三章 會談開始第三百三十三章 訂單第四百八十一章 亂 二第四百九十八章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四百三十章 隆美爾的神話第二百二十章 希爾頓爆炸案第四百八十二章 亂 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日月之歌 三第十五章 鋼鐵,鋼鐵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夫當關第一百六十三章 爭奪鹿兒島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體進攻第一百九十章 誰是孬種第三百二十六章 軍國主義第四百一十六章 101空降師第一百七十七章 運輸線第九十七章 破冰第八十三章 火力覆蓋第二百二十七章 打臉第二十一章 造船廠第二百二十四章 軟柿子第十一章 廣州第二百二十七章 洪水第一百零二章 南寧亂戰第七十五章 潛艇第二百四十三章 武裝暴動第四百零七章 電波下的戰術探討第一章 英明不朽第四百三十七章 意氣風發的追擊第三百四十二章第二百二十二章 金色的陽光第二百四十七章 逃荒第三百三十章 產業振興計劃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一百六十章 海戰落幕第二百九十九章 大海戰 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籌備建國第三百九十章第七十六章 無法抹去的傷痛第四百二十六章 扶不起的奧匈帝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緬甸泥潭第二百五十五章 風起倫敦第三百八十九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打臉第一百一十七章 武漢三鎮的槍聲第一百三十八章 資本集團第四百零六章 瘋狂的備戰第二百零六章 德國考察團第七十章 滿人第二百八十章 日月之歌 五第四十八章 賣隊友第一百八十八章 伏擊失敗第三百八十七章第二百二十六章 改變策略第三十四章 總結 二第四十章 英軍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海戰第三百五十二章 華夏夢之滿囤賣糧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海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第一裝甲旅第一百零四章 官商勾結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逃亡第四百七十八章 坦克大會戰第三百二十五章 下克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比利時的麻煩第四百八十二章 亂 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兩個天才的配合第八十四章 大戰開啓第二百三十一章 報復攻擊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後的手段第八十八章 黃昏第一百一十四章 最後的手段第二百八十三章 日月之歌 八第三百八十三章第二百五十二章 意料之外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體進攻第三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七十六章 日月之歌第一百七十章 牧園絞肉機第一百九十一章 財團第二百八十四章 安達曼海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