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一錢多花

第858章 一錢多花

這種潛意識裡涌出的“下作”的商人思維,把皇帝自己都弄得內心都有些不好意思,覺得自己貴爲天子,怎麼會有這麼最賤之人的思維方式?

待這種心思消退,皇帝卻還是不得不考慮錢的問題。

缺錢。

戶政府能出一部分,但肯定不夠。

內帑今年也沒有多少剩餘,很多錢要投入到南洋貿易之中作爲股本,而且之前還收購了一批肉桂檳榔寶石,現在還沒出貨,押在倉庫呢。

外加對官窯瓷器作坊的投入、對西洋貿易的入股,若不想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就不得不等着這些錢慢慢生息。

這時候是取不出來的。

對南洋戰爭,花的是內帑的錢,這些錢肯定是賺的,但肯定不可能今年打完南洋明年就連本帶息都回來了。

劉鈺引用太宗皇帝的話,說人的生命誰也不知道啥時候就沒了。而大順的記憶裡,太宗皇帝確實是天下未定而崩殂的,荊襄之戰後確實沒活幾年,這種事誰也說不準。

故而皇帝是想着,既是要幹,那就晚幹不如早幹。

劉鈺既說能借到錢,實在不行借點錢用也不是不行,週轉一下子,也好過加增“淮餉”,引得天下出亂子。

如果真要治理淮河,明年就要把漕運停了。

趁着冬天,治理淮河的錢得出。

那漕工的安置,這些錢也得出。

全算下來,可就不是三千萬兩這麼簡單了。

不借錢的話,就得一點一點地攢。攢到啥時候呢?攢十年後,假設一切風調雨順,錢夠了,萬一自己嘎一下沒了呢?

打印度,真要能收稅的話,確實也能賺錢。

但劉鈺堅決反對在印度上冒進,這時候全力進印度,就是在和英法爲敵。

這玩意兒還是要靠分化瓦解,而且現在打印度意味着貿易停滯,大順好容易在歐洲打開的貿易局面也就全毀了。

英法合力,能讓大順的貨船,連非洲都過不去。

對內加稅、或者對內改革呢?

加稅是不考慮的。加稅意味着出事。

對內改革,皇帝也不是不知道松江府那邊建議試行十一稅的好處。

但一來,這種事難做。

二來,這需要大量的新學學子,進入官吏系統,對抗本地士紳。這會引發儒林的極大反感,並認爲這是朝廷在用微末之學來對抗聖人弟子。

三來,這是挖天下士紳的根。

士紳靠的是免役、免攤派,不是免稅。

所以對士紳來說,稅率越低越好,因爲他們合法地納稅、理論上沒有坑國家一文錢。

但這麼低的稅率,國家到底夠不夠用、基層要不要攤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力役、攤派,和他們無關,本來也不是“合法”的稅收,他們大義在握。

地方官隨便加稅,當然是苛政猛於虎。《打漁殺家》都知道,收稅得看戶政府的文書。

如此種種,借錢也不失爲一種考慮。

雖然說,歷朝歷代,問商人借錢這種事,要追述到漢代了。

可如今既大不一樣,開歷代之先,借錢也不是不行。

但既然是借錢,就得還吶。

劉鈺也說了,鹽商和其餘工商與海外貿易的區別,意思便是捐助什麼的,找特殊地位的鹽商;而鹽商之外,只能借,不能捐。

借,可不是得還嘛。

正想着呢,廖寒輝進言道:“臣以爲,若能治好淮河,劣田變爲良田,田主得了利。若這劣田,原本價值二兩銀子,如今變爲水澆田,價值增至四兩。”

“二兩變四兩,其中二兩的增值,朝廷是否可以收一半呢?”

“若是一年之內加諸於上,或許拿不出,那麼將這一半的增值地錢,分爲五年徵收。”

“其次,若陛下廢漕改海,民間勞役減輕,漂沒耗損的負擔也減輕了。是否可以增稅呢?”

“既是要治淮、水利、灌溉,就需清查田畝。確定田畝數後,若真能保證十而稅一,或者八而稅一,民間負擔反倒比三十稅一要輕。”

“如此,二三十年內,這治淮費用,當也收回了。”

“臣以爲,治淮需三五千萬兩,這是一年收入,朝廷管着偌大天朝,自不可能將全部的錢都投入淮地。”

“今日補淮,明日增淮之稅而補他處,未爲不可。”

“只要治好淮河之後再增,百姓也不會有什麼怨言。而且若真能取消漕運,即便加稅,百姓的負擔也是減輕了的。”

廖寒輝這些年一直在黃淮區,對皇帝訴說的“朝廷做鴕鳥”的說法,當真是理解的相當透徹。

百姓的負擔到底是不是國稅?

廖寒輝自是清楚。

他覺得自己這個辦法,算是跟松江府那邊試行的印花稅學來的。既然做生意的,入股票據交易的時候,按照交易價格來交稅。

那麼,土地從劣田變爲水澆地,增加的部分,除了增加原本的畝稅之外,完全可以視爲朝廷投資的一部分回報。

把土地從劣田變爲良田的增值部分,取出一部分交給國庫,好像也不是沒有道理。

不管怎麼說,治淮的錢,是各個省湊的。國庫沒錢也不行,將來別處遭災了,也得用國庫的錢賑濟,讓淮民償還各個省湊出來的治淮錢的一部分,也未嘗不可。

這和後世不一樣,這三千萬,就是大順一年官方的財政總收入。後世治淮河也好、治黃河也罷,沒聽說有投資需要一年財政總收入的。

廖寒輝也知道這個數額對大順來說,着實是大了點。就算大順如今還有海外貿易的收入、工商業的收入,真要是治淮,怕也會留下一個頂大的財政窟窿。

他這想法,也只是一地一府的視角。

皇帝對此不置可否,並沒有斥責,也沒有稱讚,而是問劉鈺道:“興國公不知治水事。但於錢上向來看的緊。”

“若朕真欲廢漕運、治淮河,愛卿可有什麼策略?”

劉鈺多少年前就琢磨着廢運河、走海運的事,哪能不做提前的準備?

如今皇帝不問他這件事應不應該做、而是問他這件事要做該怎麼做好?

這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

於是他便將這些年對於漕運、海運、漕工等等問題的考慮,一一陳奏。

總結起來,無非兩句話。

漕工組建廂軍。

漕米買撲承包。

這兩句話可以概括的策略,讓皇帝陷入了沉思。

說起來也簡單,聽起來好像也不是沒有可行性。

總結起來,無非還是之前的老辦法,舊瓶裝新酒。

既然要治理淮河,那麼反正要找人幹活。

找人幹活,又不想徵發勞役。

那麼就得給錢。

同樣是給錢,爲啥不把錢給那些因爲廢棄運河而影響生計的人呢?

將他們編入廂軍。

不發盔甲、不發火槍、不發鮮豔軍裝,一身裝備行頭也花不了幾個錢。

按照每個月二兩銀子的餉銀,再保證能吃飽飯,讓他們專門幹活去唄。

編入二三十萬廂軍,專門做工程。

挖掘河道,主要用這些人來挖。

找靖海宮培養的工兵軍官生來做軍官。

當然,要趕時間的話,農閒時候,可以募役當地百姓去大堤幹活。發錢就是了,反正是照着3000萬兩花的。

原本,僱人挖人工河、水渠,是一筆錢。

遣散安置那些因爲廢棄運河而無疑謀生的人,又是一筆錢。

而如果編制廂軍,就可以用一筆錢,解決兩件事。

此外,就算治好了淮河,日後維護用不用人?淮河治好之後,海河、遼河等,是不是也可以試着治理?黃河長江是不敢動,挑軟柿子捏不行嗎?

日後維護、治水延續,直接可以用成爲熟練工的這批廂軍。

另一句話,漕米買撲,則是在確保海運沒有問題、海軍可以控制南洋、實在出事了可以運江南米南洋米的前提下,完全也是一個花一筆錢,解決兩件事的辦法。

江南地區,白銀充足,完全可以支撐完全的白銀貨幣化。

那麼,原本要繳納實物租的漕米,直接換成銀子繳稅不就行了?

朝廷把漕米折算的白銀,交給商人。

按照價格,承包給商人。

然後,朝廷出臺一些鼓勵性的政策,比如臺灣、南洋新墾地,十年免稅等等——反正這些地方原本也沒有稅。

由此,以政策性引導,讓這些豪商去南洋、臺灣去辦稻米種植園。

而興辦稻米種植園,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因爲運河被廢導致的運河兩岸經濟下滑、以及後續的經濟下滑導致的貧苦農民,外加水災等年年都有的災荒,就可以讓大量的需要朝廷賑濟的人口,下南洋。

在稻米種植園當苦力、奴工。

一來大順的人力便宜,也就與荷蘭人用的泰米爾奴隸差不多。

二來,大順的這些人,多半本來也會種田。

反正肯定是比荷蘭人在爪哇推行種靛草要強,當地人根本不知道咋種。

這樣一來,原本每年要給百姓帶來大量負擔的漕運,便可承擔三項責任。

其一:保證漕米供應。

其二:代替一部分朝廷賑災。

其三:充實南洋人口,如兩晉隋唐開始的對江南的開發,假以時日,南洋華人衆多,亦可爲天朝的基本盤。

其四:促進南洋發展,由大量種植園,帶來小買賣繁榮、消費品消耗增加、定居成本降低等等,也可以長遠地保證大順所理想的小農經濟在天朝內的穩定,緩解人地矛盾。

而且,爪哇土地肥沃,一年確實多熟,糧食產量肯定比兩淮地區要高的多。

同時,因爲人口南遷南洋,興修淮河水利設施,南洋米產量增加,以及不再需要繳納稻米實物租而繳納貨幣稅等等因素,運河地區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的趨勢也會增加。

而增加的這些棉花,又恰好可以提供對外貿易所需的原料。尤其是在荷蘭談判很順利的完成第一步、在南洋被大順所得的條件下,紡織業肯定是要大發展的,這又可以給朝廷帶來更多的賦稅。

原本是害民害的兩淮崩潰、運河兩岸恨死漕運的漕米,若行此手段,不但可以緩解運河的苦難民役;還能當做朝廷賑濟災民下南洋的手段。

單這幾點,就比繼續走運河要強。

其中朝廷並沒有多花一分錢,因爲漕米本來就是要的。

至於說考慮承包種植園需要時間,那也不是問題。

只要有銀子,大順有海軍,有足夠的貨船,幾百萬石大米,在南洋隨便就買得到。

從爪哇買到暹羅、再買到錫蘭印度,只要海軍能在南洋稱雄,就根本不存在買不到的情況。

再不濟,還有遼東的糧食呢、日本的糧食呢?日本既然爲了搞了大米期貨交易,錢到位,軍艦還能繼續去那邊轉圈,日本的各個封建主巴不得大順去買米呢——日本百姓是交實物稅的,可不是交銀子,這些大米得換成錢,才能買開埠之後大順帶去的大量貨物。

所以,劉鈺覺得,現在完全廢棄過時的運河漕運、廢棄經濟最發達的江南還有實物稅的時機,已經到了。

要說在北方還收實物租吧,也能理解。之前北方白銀確實不足。

但不在北方收,卻在白銀存量最多的江南收實物租,這就說不過去了。

伐日本、下南洋、驅逐西洋勢力確保海運安全的同時,其實也確保了大順的糧食安全。至少,是京城的糧食安全。

從全局考慮,劉鈺並沒有去琢磨治淮之後的加稅或者土地增值的問題,他覺得這倒是細節。

他支持松江府尹搞十一稅的原因,不是爲了朝廷收更多的稅,而是爲了減輕百姓負擔,降低松江府的買地收益,從而降低松江府的工商業貸款利息。

真要是大順爆種改革,李淦瘋了搞激烈改革,真一年能收大幾千萬兩的土地稅,劉鈺反倒鬱悶了,這龐然大物得讓新興階層長到多大才能推倒?

要是在淮河劉鈺搞均田,劉鈺是支持的,增加內需購買力。

但不動最基本的所有權問題,搞這種修修補補,除了戶政府能多收點錢外,對工商業發展意義不大。

他的目的就是讓皇帝花錢,並且花錢之後還能感覺到非常爽。

並且這錢一定是從工商業賺來的。

劉鈺覺得,真要是去借債,一年五六十萬的利息,根本不是事,他也絲毫不琢磨着在土地上往外擠。

歐洲即將結束戰爭,國債利息趨於穩定,暫時看也沒啥好的投資方向。他們也不會急着要回本金,而是會更傾向於每年收利息。

這錢,等於就是白拿的。

還不還的,真要是大順對外擴張了半天,竟到一千萬兩都要賴賬的地步,也根本不用還了,來大沽口武裝討債吧。

而要是能穩定十年都沒有引發擠兌,證明大順已經在歐洲站穩了腳跟。還差這一千萬兩的本金?

(本章完)

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84章 請別死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509章 回報率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228章 開戰(七)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967章 轉正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250章 欺瞞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379章 四宗罪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64章 笑與悲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995章 嫺熟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995章 嫺熟第1166章 備戰(五)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55章 說服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165章 備戰(四)第420章 奇襲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793章 憧憬(上)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95章 任俠士第426章 錯覺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228章 開戰(七)第384章 逼迫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29章 雪盲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349章 死國矣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1163章 備戰(二)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0章 找茬第586章 中轉港第38章 扣個人質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117章 天誅!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422章 突入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031章 顯學胚子
第1389章 凡爾賽和約(十六)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決於腦袋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84章 請別死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493章 盜火 護火第1245章 鑽石灣屠殺(一)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509章 回報率第1134章 只想當狗第1228章 開戰(七)第1476章 臨別告誡(二)第1310章 死與復仇(三一)第799章 時代的浪漫(上)第967章 轉正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243章 泰興十六年的變化(下)第250章 欺瞞第1358章 國富論(一)第1484章 終章 九三年(二)第379章 四宗罪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507章 朝廷的厚望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64章 笑與悲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761章 荷蘭災難年(一)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335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六)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881章 區別對待(下)第1361章 國富論(四)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995章 嫺熟第295章 自信的開端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995章 嫺熟第1166章 備戰(五)第1333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四)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434章 噁心的戰術第55章 說服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1259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五)第1165章 備戰(四)第420章 奇襲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1363章 國富論(六)第159章 長期合作第793章 憧憬(上)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123章 鄉約村社(四)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297章 死與復仇(十八)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517章 城裡城外(上)第78章 以商控蒙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95章 任俠士第426章 錯覺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1212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上)第714章 歸義軍(上)第1010章 另一種表達第1228章 開戰(七)第384章 逼迫第1349章 三角貿易(中)第29章 雪盲第1374章 凡爾賽和約(一)第1424章 言方興(下)第349章 死國矣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1163章 備戰(二)第231章 關稅問題第393章 一人可當兩萬兵第1208章 洋務運動式思維第10章 找茬第586章 中轉港第38章 扣個人質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117章 天誅!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422章 突入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031章 顯學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