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CSB電視臺報道了一條有趣的新聞。
記者在節目中說:“英倫青少年被幾個拖把頭搖滾明星迷得死去活來……”
跟NBC電視臺的新聞一樣,仍舊是從社會負面效果去看待披頭士樂隊,不過主流媒體的下場確實讓更多人知道了他們。
而且除了《時代週刊》、《新聞週刊》、NBC之外,《生活》雜誌當時也在一篇圍繞the Singing Nun分析美國流行音樂現狀與未來的報道後面,刊登了一張瑪格麗特公主接見“紅得發紫的披頭士樂隊”的照片。
甚至一向古板保守的《紐約時報雜誌》也刊登了一篇名爲“英國人的披頭士狂熱”的文章。
負責報道的CBS倫敦分社社長艾倫()介紹了和之前的新聞差不多的場面:尖叫的青少年、皇家文藝匯演,以及被驚呆了的記者。
不過片子中也有兩個NBC的報道中沒出現的材料:一段對樂隊的採訪和一段樂隊在伯恩茅斯演唱會上表演《She Loves You》的視頻。
在CBS的報道透露出一股子挖苦嘲笑味。
艾倫稱Beatles“根本不是在創作音樂,甚至都不知道留個好髮型”,但是那段演出視頻卻是相當吸引人眼球。
然而這般挖苦的語氣起到了反作用,報道讓青少年觀衆留意到了這支“青少年有多愛,成人世界就有多恨”的樂隊。
這同樣是一個能夠激起人們好奇心的賣點。
這樣的新聞節目在收視率上次於NBC的“Huntley-Brinkley Report”,但它一晚上也能吸引到近千萬觀衆。
而這千萬分之一就包括CBS的臺柱艾德·蘇利文(Ed Sullivan),他在節目播出後就立即致電了艾倫想了解更多關於“那四隻甲殼蟲”的事。儘管蘇利文之前已經同意讓Beatles上自己的節目,但他仍然有些看不起這四個人,而艾倫的新聞讓他對這支樂隊刮目相看。
五天之後,CBS正式對外放出消息:Beatles,這支“在英國異常火爆的四人樂隊,將在2月7日首次踏上美國的土地,並在2月9日與16日登上‘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臺”。
這則消息重新喚起了人們的記憶。
此前媒體對樂隊的報道給美國人留下的印象,包括他們征服英國王室的“光榮事蹟”。
同時,消息還稱:“樂隊在美國的首張專輯將在三月發行。“
北美蘋果唱片剛在消息發佈一週前做出了這個決定,當時他們還泄露了Beatles將登上蘇利文節目舞臺的消息。
CBS新聞播出的當晚,有一位名叫桑迪·斯圖爾特(Sandi Stewart)的新罕布什爾州15歲女孩兒守在了電視機前,她隨後給華盛頓WWDC電臺的DJ Carroll James寫了一封信,問:“爲什麼美國沒有那樣的音樂?”
James也看了那則新聞並且也對樂隊深深着迷,所以他託他在BOAC電臺的朋友送來了一份《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的唱片拷貝。
而作爲獎勵,James把Albert請到了演播室。
1月27日,他在電波中這樣說道:“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即將聽到美國從未出現過的音樂,來自Beatles的《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
一曲播畢,電臺控制檯已經完全被聽衆的來電打爆,他們的要求只有一個:再播一遍!
於是WWDC把這首歌安排在了熱播列表中,並在歌曲中間加上了“WWDC獨家”的音效以避免其他華盛頓的電臺擅自翻錄。
第二天,當地的唱片店涌進了一大波來購買這張唱片的樂迷,而實際上唱片並沒有上市,工作人員自己都沒聽說過這支樂隊。
隨後,James把唱片拷貝又寄給了一位芝加哥的電臺DJ朋友,而他的這位朋友又將其寄給了聖路易斯的一位DJ,他們所得到的反饋幾乎一樣:《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已經火了。
市場對此種變化最爲敏感,各大唱片商店裡《我想握住你的手》唱片迅速銷售一空。
由於披頭士的其他唱片質量同樣很高,所以很快跟他們相關的歌曲唱片也迅速賣光。
同時,在公告牌上的名次如火箭般攀升。
爲什麼電臺DJ的一次播放能得到如此熱烈的迴應,而樂隊此前在美國發行的單曲卻無人問津呢?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宣傳力度的緣故。
CBS和NBC兩家全國性電視臺,加上其他新聞雜誌的輪番報道讓人們知道了這支樂隊,並且引起了人們對他們的好奇心。
主流媒體對“披頭士狂熱”的關注和呈現,已經教會了美國青少年該如何追星。Beatles在美國最早發行的那些單曲雖然成績不佳,但這些往事在WWDC電臺按下播放鍵開始就已經煙消雲散。
更何況,艾倫的節目以及“Huntley-Brinkley”已經讓將近2000萬人見識到了“披頭士狂熱”。
相對於此前北美蘋果公司做的宣傳,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電視新聞和報紙雜誌獲取信息。
在1960年,電臺、青少年雜誌、以及偶爾的有限服務幾乎是流行歌手們曝光的最常用途經。電視節目則僅限於“American Bandstand”或者一些地方臺的類似節目,只有當歌手的單曲足夠火了,纔有可能登上三大廣播電視網黃金時段的綜藝節目。
多米諾骨牌一旦倒下,引起的連鎖反應着實讓所有人都感到大吃一驚。
無論如何,Beatles在美國瞬間變得無處不在。
之前電視裡看到的“披頭士狂熱”已經成爲了全美人民的常識,並且點燃了屬於美國的狂熱狀態。
在上面提到的《紐約時報雜誌》那篇文章中,那副漫畫能給當時的情況做一個總結:一個女孩在留聲機上播着Beatles的唱片,並向她摸不着頭腦的老爸解釋,“他們就是能讓你很自然地叫出聲來,老爸,他們的音樂就是有這種魔力!”
一個女孩的無意舉動,點燃了電臺對披頭士的熱情。
從那時候開始,每個電臺都開始爭相播放他們的歌曲。受此影響,越來越多人衝進唱片商店尋找披頭士的歌曲。
與此同時,這些歌曲的公告牌名次也在迅速提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