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布爾格之戰的後果

消息傳到法國,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死寂。法國人無法承受這一事實,在他們看來,法國做爲當今世界的第一陸軍大國,不可能也不應該遭受如此慘敗。布爾格有六十萬法國大軍,又有着大量完善的塹壕,單單憑着這些,就可以擋住同盟國兩百萬大軍的進攻了。仗打到現在已經近五年了,大部分的時間裡,法國人的對手都是藏在塹壕裡面的德國部隊,也因此,法國人對塹壕有着一種深深的迷信。也是,二十萬德國人憑着塹壕,就可以把六十萬法國大軍擋在柏林外面,而他們的六十萬法國部隊,再怎麼不濟,按比例算,也可以擋住同盟國一百八十萬大軍吧。但事實是,法國部隊不但沒有擋住,反而是非常爽快地舉起了雙手。現在法國的軍費已佔國家財政收入的六成以上,法國民衆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這一點,他們拼了老命地幹活納稅,並不是要把士兵們養得胖胖的,再舉着白旗,興高采烈地走進同盟國的戰俘營。

整個法國沸騰起來了。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日,巴黎爆發了自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遊行。參與遊行的人一邊大呼口號,要求戴高樂總統下臺,要求法國與同盟國講和,退出戰爭,一邊與戴高樂派出來的警察發生了激烈衝突。直到二月二十三號,巴黎的大遊行才總算是稍微平息了一點。此次大遊行,給法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店罷售。連一些警察也加入了罷工的行列。從經濟上講,此次地大遊行並沒有造成多大的破壞,畢竟法國早就已經轉入了戰時機制,在對付這種突發事件上有着較強的應對能力。從衝突造成的傷亡來看,也不是很多,只有三百多個遊行示威的人被殺,約有三萬人被捕。可是,此次遊行對國民士氣的打擊,卻是不可估量的。雪上加霜的是,法國各地紛紛響應首都的遊行示威行動。一直到大戰結束,法國投降,此次示威行動纔算是真正平息了下來。不爲別的,國家都落入同盟國地手中了。再示威有什麼用,而且,對象也不同了,想示威,得找德國人去,而不是他們深惡痛絕的法國政府。

事實證明。公雞別說下了湯鍋,就算上了餐桌,它的嘴還是硬的。戴高樂總統一邊下令警察殘酷鎮壓了各地地抗議活動。一邊在電臺上發表講話。告訴全法國的人民,布爾格的法國部隊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之所以有七成以上的士兵放下武器,成爲俘虜,全是因爲同盟國在局部的優勢過大,事不可爲而已。可以說,法國士兵地所作所爲。並沒有給拿破崙臉上抹黑。他們的所作所爲,是值得同情的。是值得原諒地,政府在此事上一點兒過錯也沒有。而法國地一小部分民衆不明真相,在有心人的煸動下,肆無忌憚地挑起法國政府與民衆之間的對立,從而達到其破壞法國戰爭潛力的目的,是真正的犯罪行爲,政府對此將不遺餘力進行打擊。

戴高樂還指出,現在法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中國軍隊攻勢正猛,德國軍隊被壓制了這麼久,終於找到了出口惡氣地機會,其能爆發地戰鬥力也相當可怕。現在,正需要全體法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外,共渡難關,而不是被有心人所利用,盡做些破壞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事情。戴高樂大聲呼籲,所有法國人勇敢地站出來,在政府地帶領下,擊敗邪惡的同盟國,從而重現拿破崙時代的光輝。

只是,戴高樂說了老半天,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共鳴,整個法國陷入了一片悲觀失望的氛圍中,並進爾影響到了前線士兵的士氣。法國部隊本來就不是一支特別頑強、士氣特別高昂的部隊,他們打勝仗,憑的是先進的武器和衆多的兵員。而一旦這兩樣東西都比不上對方的時候,法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就起了作用,他們覺得,用手中的步槍去換一朵能夠討女人開心的鮮花,說不定反而更加實惠一些。本來法國與對方利用塹壕對抗,雙方旗鼓相當,法國的浪漫主義色彩多少被民族榮譽感壓制住,表現得並不是很明顯。可現在不同了,中國人來了,不但讓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還使戰爭的形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塹壕已經不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這使得法國士兵的自信心直線下降。再加上有布爾格的法國部隊爲榜樣,法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立刻就佔了上風。

法國的前線部隊開始流行起一股逃亡潮來。很多法國士兵放下武器,脫下軍裝,穿上便裝,混進當地的居民裡,逃之夭夭,有些人乾脆就當了德國人的上門女婿。剛開始的時候,法國指揮官也想着狠剎一下這股子逃亡歪風,抓住了一些人鉸死了事。可是,逃亡的人越來越多,法不責衆,最後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了了之。不但如此,很多前線部隊的指揮官也加入了逃亡的行列裡面。這些指揮官在佔領德國期間可沒少撈着好處,金銀財寶,龍幣美元什麼的多的是,正是當上門女婿的最佳人選,很受當地人的歡迎。到二月底的時候,西線原本還有兩百萬的法國部隊,竟然逃亡了約四十萬人,有些部隊整個兒就從前線消失了,指揮官帶着手下的士兵一起放下了武器,離開了戰場。有很多重要的地方,別看在地圖上標着上面還有一兩個團,實際上卻是空無一人,連個看門的狗都餓得逃亡了。

形勢發展得如此之快,完全出乎王保生元帥的意料之外,這使得王保生元帥並沒有立刻抓住戰機向西進攻,害得他被林龍元帥狠狠地批了一頓。在王保生元帥的預計中,布爾格起碼也得半個月以上纔有可能拿下,到時候,華南方面軍已經在意大利南部登陸了,兩大戰略部隊一夾攻,整個德國南部就全部回到同盟國手中了。可是,布爾格只用了一天就拿下,此時的華南方面軍,還沒有等到足夠多陸基飛機的幫助,也無法發動進攻,這倒是讓王保生元帥有點兒措手不及了。

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王保生元帥立刻就反應了過來。一九一九年三月一號,王保生元帥拿下德國中部重鎮馬爾德堡,從而切斷了北路英國部隊與南路意大利部隊之間的聯繫通道,整個協約國部隊被分成了兩塊,南北不能相顧,就連原本居中策應的法國部隊也無法對南路的意大利部隊進行支援。

三月十五號,德國西線的兩個集團軍羣共八十萬人兵進德米茨,準備切斷英國部隊的退路。英國不愧是老牌大帝國,戰場上的經驗豐富得可怕,狡猾得很,一看形勢不對頭,立刻命令所有士兵南撤。不過,北線的三個德國集團軍羣共一百二十萬人立刻發動了攻擊,試圖拖住英國人。英國人還真是狠啊,立刻命令比利時軍隊斷後,而僅剩下的兩百萬英國大軍卻順利通過德米茨北部路德維希斯盧斯特,撤到了漢堡,並沿着不來梅進入了比利時境內。只是這樣一來,卻害慘了德國境內的幾十萬比利時大軍。在五個德國集團軍的夾攻下,幾十萬比利時大軍在抵抗了五天之後,不得不放下了武器。由此,德國陸軍收復了北部的所有領土,並用空軍趕走了駐紮在波美拉尼亞灣和梅克倫堡灣的協約國一些軍艦,徹底消除了協約國對德國北部的威脅。

而逃亡的英國部隊也沒有撈着多大的好處。由於他們習慣性地背棄了盟友,讓幾十萬比利時大軍落入德國人之手,這引起了比利時政府和民衆的極大憤怒。英國人無法得到必要的補充,糧食和油料都出現了大問題。英國遠征軍司令員撒切上將一怒之下,直接下令佔領了比利時首都,並把比利時的政府官員都抓了起來。比利時的大部分部隊都已經呆在德國的戰俘營裡了,根本就沒有能力反抗英國人的攻擊,纔不過三天時間,整個比利時就落入了英國人的手中。英國人可沒有膽子在比利時多呆上一段時間,在撈到了足夠的糧食、油料和金銀財寶之後,大搖大擺地離開了比利時,進入了法國。在那裡,他們與已經撤退到國內的法國部隊聯合起來,重新構建了一條從法比邊境到阿爾卑斯山的防線。英法兩國有着相當的自信,這條由約四百萬精銳部隊防守的防線,足可以擋住中德奧三國大軍的進攻,最起碼,可以替自己在談判時多爭取一些籌碼。當然,跟以前一樣,他們習慣性地把意大利人給忘記了。

第11章 賺錢大計(下)第16章 海上攔截(上)第25章 逃跑(下)第37章 德里郊外(上)第25章 拉美國人下水(下)第16章 鬥智(上)第41章 勾心鬥角(上)第45章 勝利果實(五)第49章 不是結局的結局(上)第31章 撤退第50章 林傑的發言(下)第46章 爭論(上)第12章 佔領開普敦(上)第40章 火燒日本(1)第35章 被打出來的新政(中)第41章 棄車保帥(下)第45章 火燒日本(6)第39章 防禦部署第34章 收復臺灣(4)第30章 分析的結果(下)第15章 比利時的災難(上)第8章 記者招待會(1)第83章 中國人的怒吼(下)第6章 日本投降(6)第31章 仁慈,也是有回報的(上)第2章 朴正恩的歪心眼(中)第27章 約克的分析(下)第11章 可愛的非洲(下)第7章 戰前會議(12)第42章 收復臺灣(12)第11章 科涅夫斯基的疑惑第21章 逃向盧森堡(下)第27章 攻戰種子島(3)第18章 庫圖夫第23章 麪包的妙用(中)第34章 遲來的空軍(上)第25章 出兵(4)第37章 德里郊外(上)第36章 被打出來的新政(下)第35章 坦克前進(下)第4章 日本投降(4)第21章 戰前會議(1)第19章 大清老太后第66 梅斯混戰(二)第23章 孤注一擲(下)第31章 收復臺灣(1)第23章 造反(1)第10章 出賣(中)第96章 歐洲戰爭結束(下)第21章 聯合艦隊南下第33章 記者招待會(上)第25章 第一道防線(下)第38章 秋風掃落葉(中)第39章 梅川奈庫的野心(8)第39章 窮途末路(下)第33章 攻戰科西嘉島(中)第2章 鬼子的反擊(2)第16章 香山閒話(中)第57章 衝突忽起(下)第26章 追殲殘敵(2)第8章 出擊(中)第30章 分析的結果(下)第21章 逃向盧森堡(下)第48章 秘密大運輸第42章 波羅的海大海戰(上)第44章 利益第一(下)第19章 日本內亂(中)第1章 宣戰第19章 偷襲(5)第25章 目標,敦刻爾克(上)第59章 向西班牙宣戰(下)第35章 中途島海戰(上)第7章 幸災樂禍第二十六章第25章 第一道防線(下)第18章 海上攔截(下)第54章 南美聯盟第33章 視察(中)第17章 圖爾奈之戰(上)第6章 天津之戰(2)第17章 香山閒話(下)第33章 仁慈,也是有回報的(下)第18章 佈局(2)第46章 齊默曼密電(下)第46章 惑敵之策(下)第2章 出兵(6)第31章 特種兵出擊(下)第17章 反擊(中)第1章 大戰前夕(上)第3章 造反(6)第6章 與威廉二世的會談(中)第19章 日本內亂(中)第43章 收復臺灣(13)第14章 藉口(中)第4章 轟炸海參崴(下)第13章 藉口(上)第38章 秋風掃落葉(中)第24章 惹着中國人的下場(2)第40章 美國投降第40章 收復臺灣(10)
第11章 賺錢大計(下)第16章 海上攔截(上)第25章 逃跑(下)第37章 德里郊外(上)第25章 拉美國人下水(下)第16章 鬥智(上)第41章 勾心鬥角(上)第45章 勝利果實(五)第49章 不是結局的結局(上)第31章 撤退第50章 林傑的發言(下)第46章 爭論(上)第12章 佔領開普敦(上)第40章 火燒日本(1)第35章 被打出來的新政(中)第41章 棄車保帥(下)第45章 火燒日本(6)第39章 防禦部署第34章 收復臺灣(4)第30章 分析的結果(下)第15章 比利時的災難(上)第8章 記者招待會(1)第83章 中國人的怒吼(下)第6章 日本投降(6)第31章 仁慈,也是有回報的(上)第2章 朴正恩的歪心眼(中)第27章 約克的分析(下)第11章 可愛的非洲(下)第7章 戰前會議(12)第42章 收復臺灣(12)第11章 科涅夫斯基的疑惑第21章 逃向盧森堡(下)第27章 攻戰種子島(3)第18章 庫圖夫第23章 麪包的妙用(中)第34章 遲來的空軍(上)第25章 出兵(4)第37章 德里郊外(上)第36章 被打出來的新政(下)第35章 坦克前進(下)第4章 日本投降(4)第21章 戰前會議(1)第19章 大清老太后第66 梅斯混戰(二)第23章 孤注一擲(下)第31章 收復臺灣(1)第23章 造反(1)第10章 出賣(中)第96章 歐洲戰爭結束(下)第21章 聯合艦隊南下第33章 記者招待會(上)第25章 第一道防線(下)第38章 秋風掃落葉(中)第39章 梅川奈庫的野心(8)第39章 窮途末路(下)第33章 攻戰科西嘉島(中)第2章 鬼子的反擊(2)第16章 香山閒話(中)第57章 衝突忽起(下)第26章 追殲殘敵(2)第8章 出擊(中)第30章 分析的結果(下)第21章 逃向盧森堡(下)第48章 秘密大運輸第42章 波羅的海大海戰(上)第44章 利益第一(下)第19章 日本內亂(中)第1章 宣戰第19章 偷襲(5)第25章 目標,敦刻爾克(上)第59章 向西班牙宣戰(下)第35章 中途島海戰(上)第7章 幸災樂禍第二十六章第25章 第一道防線(下)第18章 海上攔截(下)第54章 南美聯盟第33章 視察(中)第17章 圖爾奈之戰(上)第6章 天津之戰(2)第17章 香山閒話(下)第33章 仁慈,也是有回報的(下)第18章 佈局(2)第46章 齊默曼密電(下)第46章 惑敵之策(下)第2章 出兵(6)第31章 特種兵出擊(下)第17章 反擊(中)第1章 大戰前夕(上)第3章 造反(6)第6章 與威廉二世的會談(中)第19章 日本內亂(中)第43章 收復臺灣(13)第14章 藉口(中)第4章 轟炸海參崴(下)第13章 藉口(上)第38章 秋風掃落葉(中)第24章 惹着中國人的下場(2)第40章 美國投降第40章 收復臺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