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太卜的測定,高原舉行稱王大典的日期,定在十月二十五日。而高原離開代郡,啓程前往靈壽的時間,則定在九月十二日。
而在高原出發之前,代郡又先後出發了兩批人員前住靈壽定居,這前後三次,遷移的總人數超過了十八萬人。這一次高原是正式遷移到靈壽去定居,不是隻去視察,而且是遷移人數最多的一次,軍隊、官員以及家屬等隨行人員達到了十萬人。
另外在代郡還留下一些收尾的人員,將在十月份的時候,進行最後一次遷移,因此前前後後算起來,從代郡遷移到靈壽的人員達到了三十萬,其中軍隊、官員、工匠的人數達到十萬人,其餘的都軍隊、官員的家屬和一部份代郡的居民,幾乎佔去了代郡人口的四成。
等所有的遷移結束之後,靈壽的定居人口將會超過四十萬人,加上駐守士兵,可以達到五十萬。而且由於靈壽是一座新城,在隨後的十年以內,還將會陸續有人遷移到靈壽定居,預計靈壽的人口總數肯定會超也五十萬,加上駐守靈壽的軍隊,還有長時間在靈壽居住的外來人員,因此未來靈壽的常住人口將在六十萬以上,在這個時代來說,雖然達不到咸陽、大梁、臨淄這樣超級大都城,但也算是一個大型城市。而隨着高原的實力不斷增漲,將來也未必不能再發展成一個新的超級大都城。
高原等人離開代郡以後,原來在代郡居住的府邸也並不荒度,而是將進行一定的改造修理,做爲高原在代郡的一處行宮保留。
而就在高原一行從代郡出發的前二天,收到了姜桓武發回來的捷報。原來姜桓武在四月底從代郡出征,進攻遼東,掃平燕國的殘餘勢力。大軍在六月上旬的時候進入遼西郡,正好遇到了迎戰的燕軍。
遼東的燕國君臣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也嚇了一大跳,燕王喜立刻招集衆大臣商議對策。
原來逃到遼東燕國君臣早就以經得到了消息,因爲還是有不少燕國的世族希望能夠恢復燕國,他們雖然不敢明目張膽的反抗代郡的統治,但在暗中給逃到遼東燕國君臣通風報信還是能夠做得到,同時燕國的世族們也希望遼東的燕國君臣能夠擊敗代軍,然後乘勝來收復漁陽郡,重新恢復燕國。
雖然燕王喜帶領着一批大臣逃到遼東,到是一直以重新恢復燕國爲目標,並且也做了一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還派人潛回漁陽郡,聯絡燕國世族,起事反抗代郡的統治。而且到是有幾個燕國世族真被說動,於是招集自己的家人門客起事。但遼東的燕國君臣卻沒有任何舉動,既沒有出兵側應,也沒有派人來增援,結果可想而知,代軍一到,立刻被打得落花流水,舉事的燕國世族要麼被殺、要麼被抓,家產全部沒收,家人被貶爲奴僕。
同時代軍還借這個機會,狠狠的打擊了燕國世族的勢力,有不少燕國世族雖然沒有參與,但爲了表示自已清白,被迫獻出了大量的家產,勢力自然大減。而其他的燕國世族也學聰明瞭,不敢輕易的再舉事反抗代郡的統治,再有人來聯絡勸說,都要求遼東首先出兵,如果遼東不出兵,自己就決不能有任何的行動。
但現在遼東只有三四萬軍隊,燕國君臣雖然嘴上說得慷慨激昂,但心裡明白出兵收復燕國,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燕國君臣又想出一個辦法,派人渡海去齊國,希望能夠說動齊國出兵進攻代郡,再勸燕國的世族舉事,好恢復燕國,只可惜燕國的使臣到了臨淄雖然得到了齊相後勝的支持,而且齊王建還是以國賓的禮儀接待了燕國使臣,但在出軍救援燕國方面,齊王建老是打哈哈,不做正面答覆,時間久了,燕國使臣才知道,齊王根本就沒有出兵的打算,只好灰頭土臉的又回到遼東。
這時又有人向燕國君臣建議,可以派使者去秦國,說動秦王政出兵進攻代郡,因爲秦代有仇,說動秦國的可能性當然更大一些。但又有人反對這個建議,原因是秦國乃是虎狼之國,周室就是被秦國所滅,燕國仍是周室的宗室之國,怎麼能夠和秦國聯手呢?
而就在燕國君臣爲聯不聯合秦國爭論不休的時候,代軍出兵進攻遼東的消息,也傳到了遼東,雖然燕國君臣想了不少恢復燕國的辦法,但誰都沒想過,代軍會出兵來進攻遼東,因此一點準備都沒,而燕國的大臣也都慌了手足,互相指責埋怨,有人認爲不該有這麼多行動,激怒了高原;也有人指責燕國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抵抗代軍的進攻;有人則向燕王喜建議,趕緊和代軍議和;當然還有人慷慨激昂,要和代軍決一死戰。也令燕王喜頭大如鬥,兩次議會,都中途退場,回後宮去休息。
但代軍壓境,躲是躲不過去的,因此燕王喜只能耐着性子,還是要和大臣們商議,而在連繼爭吵了幾天之後,燕國君臣終於決定,集中遼東的全力,和代軍決一死戰。
隨燕王喜一起逃到遼東的燕國大臣並不多,但幾名重臣到是都在,有相國弘高,大司馬騎劫、和遼陽君公子元等人。因此一但做出決定,做事的效率還是不錯的。
燕王喜逃到遼東時帶着兩萬餘名燕軍,而燕國在遼東還有一萬多的地方駐軍,這就是燕國目前的全部兵力了,雖然燕國君臣並不知道,代軍其實也只出動了三萬多軍隊來進攻遼東,當然就算是知道了,燕國也希望能夠集中更多的兵力,來和代軍決戰。因此燕王喜立刻下令,在遼東征集百姓,組成軍隊,抵擋代軍的進攻。
結果到是不錯,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燕國徵集了八萬士兵,由大司馬騎劫擔任主帥、遼陽君公子元爲副帥,領軍迎戰代軍。而在這個時候,燕國也得到了確切的消息,知道進攻遼東的代軍原來只有三萬多人馬,因此上上下下對這一戰都充滿了自信,認爲燕軍一定能夠擊退代軍的進攻,甚致還有不少人憧憬,擊敗了代軍之後,還可以趁勝進攻,收復薊京,重新恢復燕國。
雙方的大軍在遼西郡令支附近相遇,展開了激戰。
結果第一戰燕軍就被代軍打得落花流水,當陣就陣亡了二萬餘人,主帥大司馬騎劫當場陣亡,而人馬狂退五十餘里。
原來儘管燕軍的總兵力達到了八萬餘人,但真正的士兵只有二萬,其他全部都是從遼東、遼西的百姓中徵集來的,連武器盔甲都不全,有近一半的士兵都沒有盔甲武器,還是穿着平日的布衣,找一跟木棍來當武器,還有一些士兵雖然有盔甲,但並不齊全,不是少了頭盔,就是少了戰靴,再要不就是甲衣上缺少青銅片,而武器有不少還是農俱,就更不用說戰車馬匹,因爲遼東本來就沒有多少軍用物資儲備,而燕軍逃到遼東,不僅沒帶什麼軍用物資,還有不少缺額,因此只能這樣將就一點。
另外燕軍是臨時徵集,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別說是排兵佈陣,連隊列都沒練過幾次,就這樣被拉上戰場,而燕國的君臣都沒有想那麼多,再他們看來,八萬對三萬,只要人數夠了就行。
這樣的軍隊自然不可能是代軍的對手,別說是八萬,就算是八十萬也沒有用,結果被代軍的騎軍一個衝鋒,就將燕軍打得大亂,隨後代軍的大軍掩上,燕軍就頓時崩潰,潰不成軍。而且人馬互相沖撞踐踏,傷死無數。燕軍的主帥大司馬騎劫並不是死於代軍的刀槍之下,而是因爲戰車傾翻,結果被亂軍踐踏而亡。
遼陽君公子元到是機靈一些,搶先一步逃離戰場,才保住了性命。
但代軍並沒有因爲一次勝利就放過燕軍,而是出動騎軍,隨後追擊,緊追不棄。而且追擊的代軍都是騎軍,一人配雙馬,當然比燕軍快,燕軍在逃跑中,毫無抵抗之力,完全任由代軍宰殺,因此代軍分成兩批,輪流追趕休息。
結果這場追擊戰一連進行了三天,雙方一共發生了大小七戰,燕軍被代軍追得狂逃三百餘里,跟本就無法立足,甚致幾乎連一刻休息的時間都沒有,有些士兵甚致跑斃在路邊。而到了第三天,燕軍的士兵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了,代軍追上來之後,就倒地投降。最終公子元逃回到遼東郡的時候,所帶領的士兵己不足一千人。
這一次戰鬥中,羅煥表現得十分出色,在與燕軍的正面交戰中,羅煥身先士卒,親自帶領一千騎軍,衝擊燕軍,並當陣斬殺了燕軍兩員大將,衝亂了燕軍的陣腳,後來又參與追擊燕軍,率部三次趕上燕軍,斬首達四千餘級,可以說立下了大功。
而這一戰也震驚了留守遼東的燕王喜和相國弘高,沒想到八萬大軍,一下孑就被代軍打得全軍覆沒,逃回來的連一千人都沒有。
在一個月之後,姜桓武帶領着大隊人馬進入遼東郡,燕王喜君臣見大勢己去,只好束手就擒,向代軍投降,至此,周室的最後一個宗室,也是戰國七雄中國脈最爲悠長,建國達八百餘年的燕國,終於徹底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