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定都(三)

就在第二天,高原正式下詔,宣佈漢國將定都在咸陽,並且又向咸陽和靈壽分別下令,要求駐守咸陽的蒙恬、蒙毅兄弟,收拾整理王宮,準備迎接自己一行入住,而下到靈壽的命令則是給留守靈壽的官員全部都晉升一級,但要求留守的官員馬上準備,遷往咸陽。

這幾道命令傳下之後,在現在漢國統治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反應,其實衆人到並不意外高原更換都城,畢竟以現在漢國的疆域,靈壽顯然己不適合再做爲漢國的都城了,因此早晚都是要遷都的,只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爲高原會將都城選在邯鄲,除了個別人之外,都沒有想到漢國的都城會定在咸陽。就連秦國的大臣們都沒有想到。

不過這個消息到是讓秦國的大臣們興奮異常,本來秦國的大臣對自已的前途都並不看好,雖然高原對秦國的大臣都十分禮遇,但秦國的大臣畢竟不是高原的嫡糸,而且現在大局己定,因此秦國的大臣早晚都會邊緣化,像李斯、尉繚、蒙武這樣的秦室重臣,或許在漢國還有一席之地,但肯定是沒有再秦國時的權勢。而其他的秦國大臣則就很難立足,於是有不少秦國的大臣都在考慮,自己積攢下的錢財,購買的土地是否能夠讓自己富足後過完下半輩子。

但高原將都城定在咸陽,說明他☆對秦地相當的重視,而重視秦地,自然就會重用秦人,再加上高原與荷華己有姻親關係,因此秦國的官員們似乎也看到了出頭之日,看樣子在新的國家當中,還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不甘心從此過上平民的生活。能夠繼續做官自然是再好也不過了。而又有不少官員則開始盤算,自己可能會在漢國中出任什麼官職,怎樣在新國家中出頭。

而這個消息在靈壽卻引發了一場巨烈的震盪,本來捷報陸續從邯鄲傳到靈壽,留守靈壽的甯戚、申慎、耿忠等大臣們也都十分高興,因爲在開戰之前,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戰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而漢國所獲得的戰果會這樣豐厚。而靈壽的許多官員也馬上想到,現在靈壽肯定是不能再做爲漢國的都城了,應該馬上遷都纔是,而新的都城自然就是邯鄲。

靈壽過去本來就是趙國的領地,官員們大多都是趙人,因此希望漢國將新的都城定在邯鄲,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一些官員甚致向甯戚、申慎、耿忠等人建議,應該聯名向高原上書,遷都邯鄲。

甯戚等人對遷都邯鄲也並無異議,畢竟和靈壽相比,邯鄲無論在那方面都要強得多,只是有人覺得遷都到靈壽還不到兩年,就又要遷都,未免也太快了一點,靈壽的王宮還沒有完全完工呢?因此最好還是再過三五年,再議遷都的事情也不遲。這個觀點自然又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於是雙方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但就在這時,高原的詔書送到了靈壽,高原不僅決定將漢國的新都城定在咸陽,而且要求留守靈壽的官員們立刻準備遷都的事宜。

這一下靈壽所有官員全都呆住了,誰也沒有想到,高原會將漢國的新都定在咸陽,而且這樣重大的國家決策,用這樣獨斷專行的方式決定的,根本就沒有詢問留守靈壽官員的態度。這確實是有一些不尋常,因爲以前高原可不是這樣的,就算是他己有定計,也會先聽取官員們的意見,然後再說出自己的主張,極少有這樣的獨斷。

叧外趙國雖然不像楚國那樣,和秦國有世代血仇,但在近四五十年來,一直與秦國爭鬥,長平一戰,四十萬趙軍全軍覆未,因此趙人對秦國同樣也有很深的仇恨,而漢國一向被視爲趙國的延續,而且自從漢國建國以來,也是一直與秦國爲敵,靈壽的官員當然不能接受漢國的新都設在秦國的都城咸陽。

趙人的性格剛烈,因此當時就有人的頭腦一時發熱,向甯戚等人進言,要求他們立刻帶頭上書高原,停止遷都咸陽,改定都爲邯鄲。這下孑到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響應,主張靈壽所有的官員應該聯名上書高原,要求廢止咸陽爲都,改定都城爲邯鄲,還有人賭氣宣稱,如果不將新都城定在邯鄲,就賴在靈壽不走。

不過甯戚、申慎、耿忠的頭腦畢竟要比一般的官員清醒得多,高原這一次的反常行爲決對不會是偶然發生的,一定是有意而爲,而看到了靈壽官員們的反應之後,幾個人也明白高原的用意。高原應該是早就預料到遷都之舉會遭到靈壽官員們的反對,因此乾脆就來個先斬後奏,直接就在邯鄲下詔決定,跟本就不和靈壽的官員商量。

他們是最早跟隨高原的人,對高原的性格十分了解,雖然高原一直都是以溫和、寬厚、仁愛的形像出現,但只要是高原決定好的事情,就不會輕易改變。當然自從入代郡之後,高原做出的重大決策幾乎沒有錯過的。因此高原遷都咸陽的決定,也是絕對不會因爲這些官員們的態度改變。

儘管甯戚等人也並不想遷都到咸陽,但也不敢反對高原的決議,更不敢放縱靈壽的官員反對,於是甯戚立刻制止了這些官員們的建議,而且聲色俱厲道:“遷都咸陽,乃是大王的命令,誰敢不從,而且大王英明剛毅,遷都咸陽必有用意,因此你們不必多言,立刻準備遷都的事宜,不得有誤。”

聽甯戚這麼一說,有不少官員的頭腦也冷靜了不少,雖然高原的態度一有比較溫和,但在漢國卻是有絕對的權威,因爲漢國可以說是由高原一手創建起來,而且這一次戰爭,高原成功的將漢國的疆域擴大了數倍,這樣的功績,除了以前吞併三晉的秦國之外,放眼整個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歷史,確實是無國可及。而這樣輝煌的戰功,更是讓高原的威信如日中卞,因此在這個時候,確實沒有那個官員敢挑戰高原在漢國的權威力。另外這也是因爲漢國建國的時間並不長,官員們還沒有形成有足夠政治影響力的世家世族。

這一來反對的聲音頓時消停了大半,許多官員都十分理智的停止了自己的行爲,但還是有少數官員,或者是因爲頭腦不開竅,或者是因爲其他原因,仍然堅持拒絕遷都到咸陽去。

而甯戚也就不管他們,立刻分派佈置準備遷都的事宜。首先自然是先通告還留在靈壽的高原的嬪妃,藺文清、耿燕羽、劍舞姬三人。

這時她們也己經接到了高原的通報,對高原的決議自然並無異議,而且藺文清的見識廣闊,知道咸陽纔是這個時代規模最爲龐大的城市,因此搬到咸陽去居住,肯定要比在靈壽要好得多,於是都立刻就開始在宮中收拾。

而其他各部的官員們也都收拾準備,等着遷都,不過還是有少量的官員不死心,仍然希望能夠阻止遷都咸陽,既然甯戚等人不願上書高原,勸阻遷都,那麼就自己來幹,聯名向高原上書,於是這些人在靈壽四處奔走,遊說,爭取能夠拉攏更多的人聯名,但一連奔走了六七天的時間,也才湊齊了三十七人,連四十個人都不到,而且基本都是五六品的中下層官員,最高的也只有四品,但就是這樣,這三十七個人還是聯名向高原上書,要求停止遷都咸陽,改定都城在邯鄲。

一個月以後,羅煥和姜明霞帶領五千騎軍回到了靈壽,再次帶來了高原的命令,這時高原己經先行由邯鄲前去了咸陽,並且在咸陽等候靈壽官員遷移,同時要求在一個月內,先期動身遷移一批官員到咸陽去,其他官員隨後陸續動身,而羅煥、姜明霞則是付責保護藺文清、耿燕羽、劍舞姬三人,以及靈壽王宮中的人員,立刻起身,趕去咸陽與高原匯合。

雖然高原在命令中根本就沒有提及靈壽的官員聯名上書,要求停止遷都咸陽,改爲定都在邯鄲後事情,就像是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但沒有提及本身也就是一種態度,何況高原派羅煥、姜明霞兩人來到靈壽傳令,就已經很說明一切了,到了這個時候,還有誰敢不識趣,反對遷都,何況就是反對也沒有用。

甯戚立刻下令,命令由申慎帶領第一批官員,立刻準備動身,趕去咸陽,其他留守的官員也都抓緊準備,隨後將陸續遷移到咸陽去。而其他官員們也都徹底死了心,開始老老實實是收拾整理各種書簡文冊等物,準奮遷移。

藺文清、耿燕羽、劍舞姬三人自然沒有異議,而且她們和高原分別了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都十分想念高原,更是希望能夠與高原團聚,因此都十分高興趕奔咸陽去。

只有那三十七名聯名上書的官員這時十分尷尬,儘管高原沒有提這件事情,也算是給足了他們面子,但絕大多數人心裡都自覺得過意不去,因此這三十七名官員中有三十一人都提出了辭呈,而另外六人雖然沒有辭職,但也提出,仍然願意留在靈壽,不願去咸陽。

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49章 線索第145章 蚩尤的力量第934章 投效(三)第960章 結局第455章 主動出擊(上)第814章 微服私訪第24章 ,並城第294章 佈置第23章 ,水軍第351章 援魏的計劃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75章 扣壓糧食第15章 ,招降(下)第643章 啓程(下)第827章 秦軍來襲(一)第732章 突破戰壕第166章 攻取代郡(四)第513章 夜探王宮(下)第296章 有意刁難第269章 齊國來使(三)第74章 陣法第824章 審問(下)第192章 秦國春祭(下)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597章 撤軍第672章 出塞(上)第443章 蕃勇軍突圍(下)第128章 挑戰第241章 突擊匈奴營地下第287章 固守待援(一)第423章 渡過鴻溝(上)第182章 行政制度第564章 會戰(六)第361章 陶邑合兵第938章 改朝換代第292章 結盟(上)第25章 詔回邯鄲第382章 轉戰滎口第110章 大局第882章 邯鄲攻防(五)第766章 修煉(下)第338章 營救(二)第438章 大梁攻防(九)第792章 齊國使團(三)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12章 ,釜底抽薪第462章 剿滅馬賊(上)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660章 入城風波(二)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203章 前後夾擊(一)第58章 坦白身世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158章 行刺第230章 移民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704章 合作(三)第613章 撤軍與追擊(七)第9章 ,成山之戰(上)第777章 家宴(二)第543章 迴歸代郡第884章 招降秦軍二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111章 再度出擊第314章 趙國行館(下)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774章 制度(上)第274章 告辭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553章 燕國的希望(二)第669章 九黎族的內亂(下)第192章 秦國春祭(下)第462章 剿滅馬賊(上)第215章 燕國求和第781章 九黎族的行動(三)第583章 攻與防(二)第947章 崑崙弟子(二)第593章 攻與防(十二)第100章 密會第487章 閱軍(二)第344章 縱論天下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224章 了結叛亂(上)第342章 二美入懷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第716章 新營地(二)第146章 白靈族第800章 秦國聚議(上)第641章 相見第272章 齊國來使(六)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
第604章 秦軍回援(一)第49章 線索第145章 蚩尤的力量第934章 投效(三)第960章 結局第455章 主動出擊(上)第814章 微服私訪第24章 ,並城第294章 佈置第23章 ,水軍第351章 援魏的計劃第662章 入城風波(四)第470章 撤離大梁(四)第888章 進軍咸陽(三)第75章 扣壓糧食第15章 ,招降(下)第643章 啓程(下)第827章 秦軍來襲(一)第732章 突破戰壕第166章 攻取代郡(四)第513章 夜探王宮(下)第296章 有意刁難第269章 齊國來使(三)第74章 陣法第824章 審問(下)第192章 秦國春祭(下)第457章 穎川叛亂第597章 撤軍第672章 出塞(上)第443章 蕃勇軍突圍(下)第128章 挑戰第241章 突擊匈奴營地下第287章 固守待援(一)第423章 渡過鴻溝(上)第182章 行政制度第564章 會戰(六)第361章 陶邑合兵第938章 改朝換代第292章 結盟(上)第25章 詔回邯鄲第382章 轉戰滎口第110章 大局第882章 邯鄲攻防(五)第766章 修煉(下)第338章 營救(二)第438章 大梁攻防(九)第792章 齊國使團(三)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134章 李牧之死(下)第12章 ,釜底抽薪第462章 剿滅馬賊(上)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660章 入城風波(二)第579章 機關術(下)第203章 前後夾擊(一)第58章 坦白身世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158章 行刺第230章 移民第625章 邯鄲來使第704章 合作(三)第613章 撤軍與追擊(七)第9章 ,成山之戰(上)第777章 家宴(二)第543章 迴歸代郡第884章 招降秦軍二第858章 潛入邯鄲第111章 再度出擊第314章 趙國行館(下)第118章 突襲仇由(下)第225章 了結叛亂(下)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774章 制度(上)第274章 告辭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第368章 滎口之戰(三)第553章 燕國的希望(二)第669章 九黎族的內亂(下)第192章 秦國春祭(下)第462章 剿滅馬賊(上)第215章 燕國求和第781章 九黎族的行動(三)第583章 攻與防(二)第947章 崑崙弟子(二)第593章 攻與防(十二)第100章 密會第487章 閱軍(二)第344章 縱論天下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255章 突襲陰山(七)第224章 了結叛亂(上)第342章 二美入懷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第716章 新營地(二)第146章 白靈族第800章 秦國聚議(上)第641章 相見第272章 齊國來使(六)第405章 修定計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