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奏本送到承慶殿大約十天後,李世民就下旨將定襄縣主李氏晉爲郡主,賜婚於北平郡王,責令殿中省爲其準備嫁妝,一個月後前往定襄突利的牙帳成婚。
接到聖旨的韋貴妃第一個時間就跑到承慶殿哭訴請求皇帝收回成命,可用一個繼女就能穩定漠北的局勢,這麼划算的買賣皇帝當然不會反悔。
爲了安慰了一下暴雨梨花的韋妃,皇帝又賞賜來一大箱寶石美玉,還給紀王李慎增加一千戶的食邑就算把她打發了。
而另一頭,爲了保證長孫皇后出行安全,李承乾也是親自點驗隨行的車架和人員,整整忙了三天才安安穩穩的把自己的老孃送了出去。
身心疲憊的李承乾回到東宮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人招來了長孫衝等人,這都過了半個多月了,總該有點進展了吧。
稍時,東宮,書房,李承乾一邊批着積壓的公文,一邊問道:“都說說各自成果吧!”
“殿下,司農卿韋思言自到任利用職務之便,爲地方豪強逃稅、漏稅數目巨大,且私自擴充良田三千二百八十五畝。
尚書右丞韋思齊行賄吏部右侍郎郭賢,爲其門人求得三個縣令的職位。根據臣調查的結果,這三個人原本都是混跡青樓楚館的打手,他們都是跟着韋思齊的在平康坊納的三房小妾才和這位尚書右丞搭上的線。
至於尚衣奉御韋思仁這個傢伙膽子就更大了,他主官陛下和諸王冕服等事務,通過採買等便利手段和一些不良商人勾結,現在臣查到的就有六萬貫之多。對於這三個人的犯罪事實證據確鑿,只要有旨意就可是隨時羈押他們三人。”
長孫衝是第一個站出來回話,爲了查這三個人,他不僅調動了廉政部在京的所有勢力,甚至還用他老爹長孫無忌的面子搭了不少的人情。
之所以這麼盡力不僅是因爲這是太子交給他的任務,更爲主要的是他也想爲一向疼愛自己的姑母出一口惡氣。
“韋慶嗣之子韋正矩,欺壓良善,好色無度,強搶有夫之婦,責令其手下家奴打死苦主一家四口,這其中還包括兩個孩子。現在苦主一家只剩下一位老婦,臣已派人將其保護了起來。”
“另外韋正矩還在萬年縣蓋了一處別苑,其規制已經達到親王標準,還豢養近百名的江湖遊俠爲爪牙。更加嚴重的是此人與軍中或者工部的官員勾結倒賣了大量的軍械給那些江湖幫派。臣以爲此人罪大惡疾、不得不查,應當從重處理。”
對於這樣紈絝子弟,趙節一向都是看不上的,雖然他也是個紈絝,但從來不會幹這麼下作的事情。再說爲了讓自己多弄些錢去揮霍竟然把主意打到軍械上去了,那特麼不是找死嗎?
唐律中明文規定,軍用的裝備是不允許在民間流通的,但有違者徒三千里。而且任何舊損的軍械在軍中有專門的人進行回收,然後到工部領取新的裝備。
所以說這東西不是那麼好弄的,憑着這小子的能耐想在這裡面打點折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樣一來彭城郡公韋慶嗣就有重大的嫌疑,當然趙節手裡還沒有確切的證據,這種事總是要通過審訊才能搞明白的。
“韋妃之弟禮部侍郎襄城郡公韋義節、千牛參軍韋弘機、監察御史韋思謙......”,看着長孫衝他們二人說完,丘神績趕緊補充了自己的調查結果。
聽完了三個的彙報之後,李承乾抿了一口手中的茶後隨即言道:“這些基本上就是韋氏在京的所有勢力了吧。不錯,能在這麼段的時間把事情查的這麼清楚,足見你們二人在司經局花費大量的心血,對此本宮甚爲欣慰,着晉升一級賞千金。”
待了趙節二人向李承乾行禮謝恩後,坐在主位上的李承乾從階上走了下來,沉聲言道:“這些世家子弟還真是經不起查,平時一個個都人五人六的,真沒想到在私底下都是些悖逆君恩、男盜女娼的傢伙。
趙節,將你們的手中的東西都交給仲良,這種事還是由他出頭方面一些。另外仲良,你接手後立即知會刑部尚書李道宗、大理寺卿戴胄,讓他們全力的配合你抓捕並審理所有案犯。尤其韋正矩等人豢養死士和販賣軍械這一塊,要當作重中之重。”
既然準備和韋家開戰了,那事情就得往大了弄,倒賣軍械、豢養死士這總是事實吧,到了皇帝那圖謀不軌,意圖謀反這八個字就足夠了。雖然不可把韋氏九房統統的幹掉,但韋妃這兩支,還是沒有問題的。
聽到李承乾讓他領銜主審,長孫衝這腦袋是一陣陣兒的頭疼,別說他沒審過過這麼大的案子,就說李道宗和戴胄那個精於事故的老流氓,那是他這麼個愣頭青請能管得了的。
“殿下,你看是不是由江夏王和戴胄主審,臣協辦。你這也知道臣這資歷在他們那實在是不夠看的。再說這麼大的事沒有聖旨,刑部和大理寺也不會理會臣啊。”
他們三個人都明白這是李承乾私底下交待的事,皇帝對此是毫不知情的。可這立案抓人就必須有皇帝的聖旨了,尤其還是這麼多高品級的官員,要不然就是去了也得讓人家轟出來。
“經驗都是鍛煉出來,本宮以前還沒當過太子,現在乾的不也挺好的嗎?至於你說的聖旨就更不是問題了,喏,給你。”,話間從袖子裡拿出了一道聖旨遞給了長孫衝。
打開一看長孫衝底氣瞬間就足了起來,“殿下,這,這是”,看着長孫衝裂的嘴咧得跟荷花一樣,趙節二人也不由的好奇裡面的內容,連連催促他趕緊念念。
恩了兩聲,清了清嗓子之後,長孫衝沉聲念道:“皇太子承乾,宜令聽訟,在茲恤隱。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等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啓,令承乾斷決。今若有固執所見,謂理不盡,然後聞奏,貞觀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