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孽,不可活

朱翊鈞示意馮保宣旨,這個太傅的詔書,內書房早就寫好了,就等着吏部請託,萬士和直接爲張居正請恩命,那就是來得正好,這個太傅名至實歸。

馮保一甩拂塵,站在了聖旨面前,朗聲說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元輔受命皇考,匡弼朕躬,至今四載,勳德茂著。茲一品九年考績,恩禮宜隆。着加特進左柱國,升太傅,支伯爵俸,兼官照舊,給與應得誥命,還寫敕獎勵,賜宴禮部,蔭一子尚寶司司丞,以稱朕褒答忠勞至意。”

“欽此。”

朱翊鈞從吏部所請,爲九年考成皆爲上上的張居正升官。

張居正將自己第一本的《考滿辭免恩命疏》呈送御前,張居正之前一直是推脫,並沒有明旨,大家都心照不宣,現在九年考滿,也該升官了。

在聖旨中,朱翊鈞特別提到了支伯爵俸,下一步就是給張居正封個伯爵當一當,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其實不僅僅是戚繼光,李成樑、劉顯父子、殷正茂、凌雲翼等等,都是託庇於張居正,才能展布抱負。

大明當下的國策是張居正提出的富國強兵,而強兵就必然振武,振武就要給武將事權,給武將事權就得討論文武關係,武將就像文官的奴僕一樣,這就是大明在振武之前的現狀。

大明能在萬曆年間,強撐着龐大而衰弱的身軀,得以施展拳腳,屢戰屢勝,和張居正的新政有着密切的聯繫。

朱翊鈞看完了張居正的第一封辭免恩命疏,就發現了張居正拒絕的意圖之堅決。

張居正真的不想做太傅,不是自謙,也不是玩什麼把戲,推辭的理由是自己德行不足,陛下倚毗之重,禮之以師傅,待之以腹心,這就足夠了。

張居正在奏疏裡十分感慨,入閣蹉跎九年有餘,心力平白空耗,其實沒什麼政績可言,天下仍然困頓於兼併,小民仍然如同草芥一樣被權豪縉紳朘剝,四夷仍然對中國虎視眈眈,邊釁仍然頻頻,未能四海昇平。

主要矛盾還沒有得到紓困,富國強兵雖然實現了一些,不過是聚斂興利,並沒有在根本上、結構上改變大明的生產結構和生活方式,以這點功勞,就問陛下要太傅的職位,實在是太不要臉了。

謂曰:臣有何功德,可以堪承?若不揣分義之安,必自速顛之咎,此所以展轉思惟,不敢以爲榮,而深以爲懼也。

“繼續廷議吧。”朱翊鈞面露微笑,示意廷議繼續,第一次拉扯已經結束。

羣臣們其實都很清楚,張居正是拗不過陛下的,陛下是皇帝,雷霆雨露皆爲君恩。

兵部尚書譚綸俯首說道:“陛下,臣以湯克寬之死,請朝廷定報功之典。”

“報功之典乃國家磨世礪鈍之權。在指揮同知下,逮卒伍陣亡者皆以世官得襲;在副總兵、總兵,則以流官得破格優恤;獨指揮使應襲升都指揮者,拘於流官不世襲之說。豈其官階之崇而死顧不足惜也乎?”

“今後凡指揮使挺身赴敵殞陣,除給本身卹典及長男承襲祖職外,仍取次男一人,與做冠帶,總旗查系生前有功死難獨慘者,與做試百戶俱世襲,如無次男即取長男下次孫承襲。”

湯克寬因爲貪功冒進被殺,如果不是言官們喋喋不休,他的兒子會承襲祖職,但是言官把這件事擡上了桌面討論,就只能懲治,褫奪了世襲官職。

譚綸的意思是,指揮使日後挺身赴敵殞陣,除了本來的世襲職位之外,再給一個百戶的世襲。

譚綸是爲了振武,濃眉大眼的譚綸作爲文官,處處爲了武將說話,現在給應有待遇還不滿足,還要多給一個世襲百戶,譚綸就是披了一層文官皮的武夫。

這個報功之典,譚綸也活動了很久,多方面考察,和六部明公、內閣進行了溝通,還兩次面聖,詳細闡述了這樣做的目的,總結來說,就是振武、振武、還是特麼的振武!

打不贏,國無寧日,民難安歇!

這個廷議的內容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世襲百戶,其實在明初時,就是一股對抗縉紳的重要力量,隨着興文匽武的大勢,軍民逃所,世襲百戶和千戶,已經不能有效對抗縉紳了。

譚綸也知道這件事積重難返,一百五十多年的興文匽武的大勢,不是譚綸能夠左右的,萬曆年間的世襲的百戶正六品武官,統兵120人,朝廷既給不了俸祿,也給不了統兵,就是個恩榮。

唯一的作用,就是日後子孫說起來,自己祖上爲大明立過功。

“既然都無異議,那便如此。”朱翊鈞看廷臣們都不反對,從善如流的同意了報功之典。

張居正摸出了另外一本奏疏說道:“山東巡撫、巡按劾奏,昌邑知縣孫鳴鳳贓私狼籍。”

“海總憲說:陛下勵精圖治,臣等仰體德意,以節儉率百僚,法度亦稍振舉。維是有司貪風未息,欲天下太平,須安百姓,欲安百姓,須有司廉平。進只顯示孫鳴鳳,貪鄙枉法,理應嚴懲。”

殺貪腐之風急先鋒海瑞海總憲,鑑定了這個孫鳴鳳不是清廉臣子,必須要嚴懲不貸。

朱翊鈞拿着手中的奏疏說道:“嘖嘖,這個孫鳴鳳當了三年知縣,就貪了七萬兩銀子,貪的連頂頭上司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將其舉辦了,生怕孫鳴鳳繼續這麼貪下去,把火燒到自己身上。”

按照既往不咎的原則,在海瑞未曾領殺貪腐之風事之前,之前的賄政,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畢竟過去不強調,現在強調了。

山東巡撫巡按把這個孫鳴鳳舉辦了,就是這孫鳴鳳在朝廷三令五申之下,仍然舊俗不改,收縉紳銀兩包庇權奸。

“七萬兩銀子,在洪武年間,夠剝皮揎草3500次了。”朱翊鈞連連搖頭。

孫鳴鳳查實的貪腐就超過了七萬兩白銀,能夠養一個步營一年時間了。

萬士和聽聞陛下如此說,非常確定的說道:“陛下,剝皮揎草從未見國典,更無實例,可是太祖高皇帝對貪腐之事,深惡痛絕,曾經四次親自下詔,處死貪官數人。”

萬士和查遍了國典信史,未曾發現剝皮之說,不過是後人爲了渲染高皇帝的殘暴而已。

但是高皇帝對貪腐處置是非常嚴苛的,動輒殺頭,僅僅親自下旨斬首示衆就超過了四次,而且是貫穿了整個洪武年間,也正是在這種高壓之下,高皇帝的殘暴形象,才變得越來越根深蒂固。

“押入京師徐行提問,依大明會典,削官身剝奪功名,不得籤書公事,流放呂宋吧。”朱翊鈞選擇了頂格處理,反貪是姑息之弊後,整飭吏治的重要手段。

馬自強看完了手中的奏疏,疑惑的問道:“萬太宰,昌邑知縣、費縣知縣的空缺,由東平州的同知楊果、判官趙蛟充任?”

費縣知縣已經缺了半月有餘,費縣知縣不是個貪官,是病死任上,吏部掌握人事任免權,也叫銓部,所以推舉了同知楊果、判官趙蛟。

“楊果趙蛟二人,並非進士、舉人出身,而是吏員。”禮部尚書馬自強提醒萬士和,這玩意兒違反了現在官場生態,沒有功名,怎麼可以當官?

既然是小吏,就一輩子當吏員好了。

萬士和頗爲確信的說道:“沒有出身不是問題,德行賢能,九年升轉,乃是國朝祖宗成法,爲何不可?朝廷用人,任人唯賢,這二位都是九年升轉,處理政務,主持地方之事,遠比一些剛讀完書的進士要強得多。”

焦竑和張嗣文第一次在全楚會館見面,就討論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吏員升轉官身,從吏到官,從宣德年開始,就隔着一條不可逾越的天塹。

而現在,萬士和要打破這種天塹,要給楊果和趙蛟升轉官身。

шωш★тт kan★¢〇

萬士和的理由是,祖宗成法,這是洪武永樂年間舊制,既然進士舉人不好用,還不如用這些經年老吏。

“也確實是這樣。”馬自強沉默了片刻,贊同了萬士和舉薦吏員爲官的行爲。

馬自強是張居正的人,都比較重視循吏,會試殿試中式,考中了功名,這些個讀死書、死讀書的讀書人,到了地方,真的鬥不過這些縉紳,而吏員出身,那都是經年老吏,對付這些個縉紳,那是有辦法的。

眼下大明在清丈,王世貞被罷免,不就是因爲江陵縣清丈鬧出來的亂子?

“先生以爲呢?”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斟酌了一番俯首說道:“孫鳴鳳貪蠹,正恃進士出身,故敢放肆,若舉人吏員,歲貢必有所畏忌,臣以爲,陛下日後用人當視其功能,不必問其資格。”

孫鳴鳳這個進士有同榜、有座師、有同鄉,所以纔敢這麼放肆,放肆到頂頭上司要把他舉辦的地步,但如果是舉人和吏員,沒有那麼多的人脈資源,反而只能依仗朝廷給的權力,而且九年升轉,已經是久經考驗,經驗豐富,用人看其功能,而不問他的資格。

朱翊鈞點頭說道:“嗯,依先生所言。”

浙江平湖有個黃姑鎮,原來是一片泥砂淤積的海塗田,這種滄海桑田、海水退去的海塗田都是鹽鹼地,所以當地百姓生活極其貧困。

萬曆四年時候,黃姑鎮並不存在。

張居正任人唯賢,提拔了很多吏員出身的擔任縣令,這裡面有一個黃清的清官,這個黃清才智四出、應變無窮,歷年考成皆爲上上等,萬曆十一年,本應該升轉知府,可是那時,張居正已經走了近一年的時間,朝廷開始對張居正反攻倒算,這個黃清被貶斥到了這片連名字都沒有的海塗田。

黃清到這裡之後,就開始了積極籌措建立海塘,意圖以養魚、養海菜等物,來改善民生。

黃清積勞成疾,病死在這片海塗田上,黃清的妹妹從江西來到海塗田奔喪,料理了黃清後事後,發現兄長未盡之事,便在海塗田定居了下來,繼續開挖海塘。

海塘挖好後,這裡就被叫做黃姑塘,後來成爲了黃姑鎮,百姓在海塘世代生活,代代祭奠。

張居正其實不喜歡談出身這種事,他就是軍戶出身,被人戲稱爲腿上的泥都沒洗乾淨的小門小戶出身。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對出身格外看重,比如自己的長子朱常洛因爲是宮女所出,跟李太后鬧完,跟朝臣們鬧,就是看不上朱常洛的出身。

國本案,有着濃郁的皇權和臣權衝突的原因,可萬曆皇帝,在國本案中輸了。

朱翊鈞硃批了這份奏疏,笑着說道:“若是幹得好,可以特賜恩科舉人、進士,海總憲之前提到的法子,是個好主意咧。”

海瑞之前提到過,前往呂宋的舉人,可以特賜恩科進士,那麼特賜恩科舉人和進士,未嘗不能成爲大明朝選官的一個重要方式。

這些個進士們沒有威脅,躺的時間太久了,以爲考中了就有了一切,他們沒有任何的競爭壓力,自然開始袖手談心性。

這些個吏員中的卷王,放到相對公平的環境裡一起卷,能夠有效的振奮吏治。

張居正聞言,露出了一個欣慰的笑容,他多次推辭太傅的職位,是知道皇帝已經逐漸學會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這個太傅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葛守禮上了道很有意思的奏疏,說的是:今天這個官場,姑息之弊剛除,賄政仍然屢禁不絕,在天下士人看來,朝堂仍然昏暗無道,仕路難清。

葛守禮發現,外官總是遣人入京,四處打點,五城御史、緝事衙門、緹騎應當留心訪擒這些政治掮客,入京打點。

怎麼訪擒這些掮客呢?

從各種各樣的宴會開始,謝師宴、拜師宴、同鄉會、詩會、私門所託等等,緹騎要從各種宴會處,留心掮客。

而且要嚴令:京堂各官在京出京,亦務禁止宴會,勤修職業,風示四方。若沉湎縱肆,不守官箴,參來重治。

京堂各官在京出京,都不得參加任何形式的宴會,若果沉迷於享樂,參與到宴會,天下臣僚百官皆可檢舉,查實坐罪罷免,褫奪功名。 Www ✿тt kǎn ✿c o

“葛公,這也是黨建的一部分嗎?”朱翊鈞看着奏疏,頗爲疑惑的問道。

葛守禮非常確定的說道:“回稟陛下,這也是黨建的一部分,清朗仕路風氣。”

“如此。”朱翊鈞硃批了葛守禮的奏疏,這會成爲明旨,傳遞四方。

在廷議的最後,傳來了一個噩耗,原任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在四川老家病故,請朝廷諡號官葬。

禮部議定文肅,吏部贈少保,至此趙貞吉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趙貞吉是和高拱相惡,才致仕歸鄉,歸鄉之後,就一直閉門謝客,著書寫作,至今日逝世。

趙貞吉嘉靖七年就中了舉人,但一直到嘉靖十四年才入京趕考。

那時候的趙貞吉喜歡在寂靜古剎裡修出世學,趙貞吉的老爹拿出了胳膊粗的棍子,把趙貞吉趕到了京師參考,會試一甲第二,殿試二甲第二,館選庶吉士。

趙貞吉在嘉靖十七年,就上了道《乞求真儒疏》,罵了嘉靖皇帝喜歡焚修,沉迷於方術,道爺很是生氣,自己還沒開始擺爛就被罵,將趙貞吉趕回了家治學去了。

趙貞吉再次回朝之後,正好碰到了俺答汗在京畿劫掠,沒人敢說出那句答應俺答汗請求,讓俺答汗暫且退去再議,趙貞吉說了出來。

趙貞吉後因爲惡了嚴嵩父子,被貶斥到了廣西,之後起起伏伏,最終致仕的時候是文淵閣大學士、都察院總憲。

廷議之後,朱翊鈞將趙貞吉的牌子從十五頁的職官書屏上摘下。

譚綸並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和陛下深入討論了一下大明邊軍戰鬥力喪失的緣故。

譚綸滿是憂愁的說道:“說起邊軍爲何不能戰,必然要從王驥正統二年,奉密詔殺都指揮安敬開始。”

“自此之後,興文匽武大勢已成,文官對武官掌生殺予奪大權,這個時候,大寧衛和河套邊軍,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每戰決計不能報過多的戰損。”

“若是報的戰損軍兵太多,那朝廷必然追究,所有人軍將,都被打上一個作戰不力,武官無能的標籤。”

“所以戰損,就是能少報就少報,但是折損的把總、參將、副總兵、總兵得如數上報,因爲瞞不住,畢竟是軍將陣亡,嘉靖年間戰報已經詭異無比了,宣大遼東的總兵副總兵相繼戰亡,卻沒有軍兵陣亡數字。”

“這非常奇怪。”

“那軍兵畢竟陣亡,如何做賬?分攤到平日疾亡、逃所、訓練、逃所和事故之中。”

朱翊鈞還是第一次聽聞這樣的說法,眉頭緊皺的說道:“那豈不是陣亡軍士,就沒有撫卹了?”

譚綸吐了口濁氣說道:“陛下英明。”

“陣亡軍士沒了撫卹,這樣一來軍兵無戰守之心,連馬革裹屍、忠勇二字都得不到了,打起仗來,自然而然的就是士氣低下,時日日久,天順元年京營解散,大明在河套和大寧衛屢戰屢敗,最終丟掉了河套和大寧衛。”

上陣殺敵,結果成爲了分期死人,自己爲大明戰守死在了戰場上,撫卹得不到,連自己本人也是個分期死人,隔一段時間被報聞逃所,成爲逃兵。

在興文匽武的大勢所趨之下,軍將們如果不想被文官斬殺,就不得不粉飾太平,就只能把軍兵當成消耗品,每期折舊攤銷賬目。

譚綸一直在談恢復大寧衛和河套,對當年的事兒反覆研究,對大明邊軍戰鬥力的急速下降,研究的非常透徹,興文匽武的大勢下,不僅僅是銀子和糧食,還有榮辱,全都被遮掩了。

這也是譚綸爲了報功之典反覆奔走的原因,忠勇祠要建,世襲武官要給,哪怕是不給俸祿,給點榮譽也好過於什麼都不給。

“嗯,原來如此。”朱翊鈞嘆了口氣,怪不得從戚繼光到李成樑,都要請命立忠勇祠,錄名記錄軍兵功績。

一個八角亭、一個忠勇碑,刻上名字和事情,忠勇祠甚至沒有官祭,但也是武官們衡量朝廷風力的重要參考,朝廷還肯立這樣的碑文,那就是振武,連這樣的碑文都不肯立了,那朝中就是匽武了。

一種奇怪的量化標準,但格外的合理。

“最近遼東巡按侯於趙和大寧參贊軍務周良寅,已經分別出彰武和大寧衛屯田了。”朱翊鈞拿出一本奏疏,這是侯於趙奏聞的事兒。

“侯於趙忠君體國。”譚綸頗有感觸的說道,這種搞法,土蠻汗根本擋不住。

侯於趙在玩一種很新的進攻方式,屯耕進攻法。

就是在墩臺遠侯夜不收的探聞下,找到適合建立土營堡的地方,然後向前推進,就像是一把小刀切肉一樣,一次切下一小塊,切下來就吞到大明肚子裡。

這招數多少有點無解,唯一的問題就是農戶不夠用了。

招數之所以無解,是因爲土蠻汗的人並不多,一些地方,也不總是有部族,佔領所有的土地。

草原人多數都隨水草放牧遷徙,這頭草原人剛讓出來的地盤,那頭侯於趙的鋤頭就挖了過來,來年牧民再想放牧,就必須想辦法攻破這些營堡,但是攻破這些營堡,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日拱一卒。

周良寅見侯於趙玩的挺好,自己也開始了,反正輕啓邊釁捱罵的事侯於趙,不是他周良寅。

土營堡的修建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十天半月的功夫,就能修建一個初步的營堡。

當土蠻汗想要進攻這些營堡的時候,就不得不顧慮到背後的大寧衛軍兵和李成樑客兵。

農戶不夠用其實也好辦,大明別的不多,唯獨這失地的佃戶,數不勝數,戶部已經在養濟院招募失地佃戶前往大寧衛屯耕去。

大司寇王崇古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家中,他重重的靠在了椅背上,眼神極爲狠厲的盯着眼前,他要知道到底是誰燒了煤市口大街的煤炭行。

一百多人被燒死,若是天災失火,也就罷了,但最近西山煤局在籌辦,無論怎麼看,都是有人在刻意使壞。

“父親昨日煤市口大火,是不是另有隱情,才讓父親如此憂愁?”王謙見父親回到家中,滿面疲憊,低聲詢問道。

“馬上就要會試了,你好好準備,這次再落榜,下次就要考算學了。”王崇古似乎不願多談,更希望兒子能好好考進士,日後哪怕是家道中落,有個進士出身,再差勁兒也是個縉紳了。

王謙笑着說道:“孩兒還是很有信心的,考進士已經準備很充分了。”

“最好如此。”王崇古點頭,王謙的學業,王崇古還是很認可的。

王謙想了想還是有些不放心的說道:“父親,煤市口大火,坊間都在傳聞是有人縱火,想來父親也有些想法,不如告訴孩兒,讓孩兒幫忙參詳一二。”

王崇古略微思索了一下,將自己的想法說的很明白,最近有人放煤,即便不能證明是案犯,也能證明知情了,只要有根線索,就能順藤摸瓜把這個膽大包天的人物找出來。

王謙聽完之後,十分確定的說道:“父親,不如這樣,一魚雙吃。”

“怎麼個一魚雙吃法?”王崇古看着王謙,略顯疑惑的問道。

王謙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拿出了紙筆,寫寫畫畫了一番說道:“既然敢燒煤市口,那自然會等到煤價漲上天的時候,纔會放煤,否則冒着天大的風險,就爲了賺往日的錢財,那這些膽大包天的傢伙,自然是不肯的。”

“既然是貪財,那就好好讓他們貪一把,西山官窯採出的煤炸堆積了不少,按照往常的經驗,這大雪封路,西山的煤是萬萬運不到京城來。”

“我們每天都放煤,一天一天的擡價,必然有人吃進,等到對方吃不動的時候,就是放煤的時候,我們再以平價大量放煤!讓他賠了夫人又折兵,還能把他給找出來。”

“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西山官窯產煤極多,能夠供應得上,第二個則是立個規矩,省的日後還有人不自量力,非要抗朝廷明旨。”

王謙,一個玩弄人心的高手,他收買張四維的小妾、外室、奴僕、柴夫等等,都是用這些個手段。

王崇古想要找出罪魁禍首來,而王謙要一魚兩吃,日後這京師的煤價漲跌,得看朝廷的臉色,而不是富商巨賈們的臉色,這就是王謙想要達成的效果。

“你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操作起來,難度很大。”王崇古認可了王謙的主意。

但是這個主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找到這個精準放煤的時機,找到了朝廷大賺,找不到,這立規矩就無從談起了。

“這不是有父親在嗎?”王謙當然知道難度很大,就跟釣魚一樣,什麼時候起杆,很講究經驗。

而王崇古做買賣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467章 大明突破困局的唯一契機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四十一章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543章 鼎建大工裡的蠅營狗苟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二百六十八章 論跡不論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們失去了一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552章 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大第四十七章 官序貴賤各得其宜,尊卑長幼之序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築師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292章 賤儒類犬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二百六十九章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486章 一羣遠不如前輩的慫貨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三章 皇帝學武,不務正業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鈞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二百七十二章 我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都覺得邪惡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創造發明?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526章 第一次技術進步獎第575章 皇帝陛下,你也有今天!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第九章 再一再二沒再三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六十一章 知行並盡,表裡如一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沒敢多拿一釐錢!第586章 當總量第一的時候,陛下開始談人均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308章 人給狗送葬,天下奇聞!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二百七十章 你給這點錢,朕很難做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護泰西番夷第二百二十八章 張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
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467章 大明突破困局的唯一契機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337章 提筆區區十八畫,道盡人間萬般苦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四十一章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320章 爲這個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第539章 伏闕,大明皇帝有罪於天下第543章 鼎建大工裡的蠅營狗苟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第二百六十八章 論跡不論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二百零六章 不能帶陛下去青樓!第一百九十二章 度數旁通十五屏第544章 大明神劍的磨刀石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們失去了一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552章 權利無限大,責任無限大第四十七章 官序貴賤各得其宜,尊卑長幼之序第591章 來自天運的考驗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527章 百業農爲先,農興則百業興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築師第六十七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292章 賤儒類犬第458章 春冰種秋火回,謂之雁行第二百六十九章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第452章 大司馬這個保守派有點怪第486章 一羣遠不如前輩的慫貨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三章 皇帝學武,不務正業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鈞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第二百二十四章 上面假裝發餉,我們假裝打仗第二百七十二章 我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都覺得邪惡第一百八十九章 陛下,要不看看創造發明?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321章 陛下何故謀反?第526章 第一次技術進步獎第575章 皇帝陛下,你也有今天!第六章 一千個讀書人,一千個孔夫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588章 陛下不給的銀子,碰都不要碰第九章 再一再二沒再三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590章 《諸子百家彙編註釋》第二百一十六章 元輔可怕,還是陛下可怕?這是一個問題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六十一章 知行並盡,表裡如一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第五十一章 朕以皇帝的名義許諾第356章 精紡毛呢的最後盛宴第453章 白銀,就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第一百五十六章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第560章 我們泰西應該聯手抗明!第327章 陛下,臣真的沒敢多拿一釐錢!第586章 當總量第一的時候,陛下開始談人均第580章 風雨只打飄零客,佛門只渡有錢人。第308章 人給狗送葬,天下奇聞!第514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546章 壞就壞在,它不適合大明第478章 沒有反賊經驗的張居正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一百三十四章 賤儒,嚐嚐朕的廷杖!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340章 根深蒂固的軟弱,習以爲常的妥協第511章 元輔次輔,收收神通吧!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二百四十七章 分贓不均、賞罰不明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六十三章 民生困苦,纔是天下之大弊!第二百七十章 你給這點錢,朕很難做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力降十會第383章 緣分不夠?姑娘請留步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505章 我們要做的就是,殺光海寇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護泰西番夷第二百二十八章 張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579章 半分封半郡縣的開拓之路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406章 給泰西一點小小的大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