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子
“看來,你昏倒的原因也跟我說的事情有關聯。”玖彌拍了拍身上的灰塵,自顧自的說道。
蘇起軒不解,“……什麼?”
“紅色的藥草。”
說到“紅色的”,蘇起軒立馬就猜到是指什麼了,趕緊問道:“你是說,那棵會移動的植物?”
玖彌愣了一會兒,反應過來之後不禁捧腹大笑:“噗哈哈哈哈……什麼……什麼‘會移動的植物’……那是化成了人形的藥草,是妖物!”
雖然確實有點尷尬,但蘇起軒還是平復了下情緒,問道:“那你,是說那個小女孩嗎?”
聽到這句話玖彌幾乎是瞬間就收起了臉上的笑,取而代之的是詫異,“小女孩?這麼說,你遇到她了?”
“不然……我怎麼會暈倒。”蘇起軒抓了抓頭髮,努力回憶着當時的情況,當下也不得不把他的突然暈倒和那個小女孩聯繫在一起了。
玖彌點了點頭,說:“我就是因爲這個纔來找良木大人的。那種藥草在我們靈川當地的俗稱叫做‘’。它們的本體是藍色花朵,帶有毒素,只有極少數是紅色花朵,紅色含有劇毒,可致人昏迷。你遇到的那株都化成人形了,毒素可想而知。”
這麼說來果然是遇到了……非人類生靈……蘇起軒拿手撐着額頭,怪不得蘇老叮囑他不要碰那些開紅花的。回想起那個小女孩坐在他面前的情景,仍然覺得後背一陣發寒。
雖然害怕是有點,但是蘇起軒卻發現了另外一點:對他沒有惡意,如果有惡意的話那麼他暈倒之後就不會被陸遠航找到而且順利帶回來了。
天生帶有劇毒,也許她自己也不願意這樣。考慮到這一點,他突然想到了暝初。
“你要對外界有更高的警惕性。”
突然響起的聲音並不是來自玖彌,而是不知什麼時候出現在門口的良木。
蘇起軒覺得有些愧疚,垂着頭卻似乎不願承認一般說道:“我……已經沒事了。”
“那麼,良木大人,”玖彌立刻過去問道:“我們是不是要將這種有毒的藥草除掉,或者奪去妖力將她打回原形?”
還沒等良木回答,蘇起軒下意識就開口說道:“不行!”
玖彌轉過頭不解的看着他,良木也有些疑惑:十分鐘前還因爲中了的劇毒昏迷不醒的人,醒來之後就立刻與罪魁禍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這是在開什麼玩笑?
被兩人的目光盯得十分不自在,蘇起軒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解釋,乾脆也就不解釋了,直接穿好鞋子跑了出去。
在蘇起軒的眼中,良木跟其他的任何人都是不同的。也許是因爲良木本來就不是人類,又或許是因爲他經常掛在臉上的微笑,所以他是特別的,是蘇起軒唯一能夠放下所有防備想要深交的朋友。
但是回顧下最近的事,想一想良木的做事風格……絲毫沒有他的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溫和,反而讓蘇起軒覺得更加難以捉摸了。他對瞳可以見死不救,對暝初也不覺得同情,現在更是想要除掉。
蘇起軒有些生氣了。
當然,那些失落、恐懼、悲傷的情緒全都是蘇起軒自己一個人體會和承受的,良木或許就只是看個熱鬧呢?蘇起軒想不出來良木有什麼目的,覺得也許是自己太不瞭解他了吧。
就這麼想着,蘇起軒回過神的時候已經來到了林子裡。而且是剛纔遇見的地方。
他覺得一定還在附近,一定還躲在某棵樹下面,或許正在爲自己剛纔的行爲而感到內疚。他邊走邊環顧着四周,試圖找到那個紅色的身影。
“哥哥你醒了嗎……”
這聲音聽過一次就不會忘記,這是蘇起軒第二次聽到。他下意識轉過身,看到了那個穿着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站在一棵樹後,怯生生的望着他。
“你是,嗎?”蘇起軒試探性的問道。
她點了點頭。
蘇起軒試圖對她微笑,但知道自己看上去一定不是很自然,便補充道:“你好。”
“……”沒有應聲,而是呆呆看了蘇起軒一會兒,然後緩緩地從樹後面出來,朝他走過來。
蘇起軒也站在原地,事實上他是在猶豫該迎上去還是該後退離開。但是想着想着就發現情況更加不妙了,那種劇烈的眩暈感又襲了上來。耳邊似乎傳來了什麼聲音,卻變得越來越遙遠,意識彷彿又沉進了漩渦之中,他無力地倒在了地上。
意識在漩渦中越陷越深之後,蘇起軒來到了一片黑暗中。微微的亮光下有一個穿着紅色連衣裙的小女孩躲在角落,她說,她想離開那個角落,但卻十分害怕角落之外的一切。
“那我帶你出去吧。”他微笑着,對女孩伸出了手。
女孩瞬間變成了一株植物,有着鮮豔欲滴的紅色的植物。
蘇起軒猛然睜開了眼睛,坐起身。
剛剛只是一個夢,他卻覺得無比真實,似乎意識真的要深陷進去無法掙脫一般,而那個穿紅裙子的小女孩正是。
他這才意識到現在仍然是在林中,身邊的人也並不是,而是良木。
“你怎麼來了?我……”蘇起軒似乎是想解釋些什麼,卻又不知道該解釋什麼,處在了十分爲難的境地。
“化成人形的會蠶食同類,所以一個地段只會有一棵,”良木背對着他,說道:“除此之外她還要吸收大量靈氣,這樣一來其它依靠靈氣生存的植物也無法存活。更何況的力量越強毒素也會越強,對其他生靈百害而無一利,所以玖彌纔會請我去除掉。但是我並沒有答應。”
聽到這個解釋,蘇起軒的情緒終於完全平靜下來。他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不是不瞭解良木,而是對“他們”的世界知之甚少。
“我已經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良木又說道。
蘇起軒從地上爬起來,顧不得拍打身上的塵土,問道:“什麼辦法?”
“與她立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