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午,白雲村來了幾波人,陸陸續續有十幾個遊客。
“中午吃什麼青菜?我去菜地裡摘。”王叔見老婆一個上午忙進忙出的,去廚房看了一下準備的菜,發現青菜還沒有摘,趕緊問道。
“等客人到了,問問他們想吃什麼,不要着急,摘青菜很快的。”
王嬸說着從廚房走了出來,擦了擦手,接着說道:“方嫂子早上特意跟我說了,她發現帶着客人到菜地裡摘菜,有參與感會讓她們更開心。”
“好吧,聽有經驗的方嫂的。”王叔點點頭說道。
來他們家住的是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帶着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一聽中午吃的青菜可以到菜地裡現摘,孩子媽立馬開心地拉上孩子,跟着王嬸去了菜地。
在路上遇上同樣帶着客人去菜地摘菜的方嬸,兩人相視一笑,眼神交流了一番。
“茄子、西紅柿、絲瓜、豆角、莧菜、番薯葉......好難選擇啊,什麼都想吃。”孩子媽左看看右看看,一下子無從下手。
“中午想吃西紅柿和莧菜,晚上想吃絲瓜和空心菜可以嗎?”猶豫了一下,孩子媽問道。
“當然可以。”
“平時在菜市場買菜,看到的品種更多,但沒有全部都想吃的衝動,看到它們長在地裡,特別有食慾。”孩子媽一邊摘菜一邊跟王嬸閒聊。
......
午飯後,遊客們有去釣魚的,有去爬山的,有去看荷塘、古井、小巷等的,自由活動去了。
方嬸收拾完廚房,把本來就挺乾淨的客廳又掃了一遍,見王嬸過來了,便泡了一壺茶,兩人坐在客廳嘮嗑嘮嗑。
“方嫂子,得閒喝茶?”不一會兒,村裡的好幾家人過來了方家。
之前小雪一家來遊玩,住在了方家,即使知道住宿和吃飯都給了錢,是一筆收入,她們還沒太意識到什麼。
直到今天忽然來了十幾個遊客,見着方嬸、王嬸和範嬸招待他們,她們才眼睛一亮,趕緊過來打聽打聽,遊客怎麼就來了,怎麼聯繫上的。
來找方嬸的,都是平日裡跟方嬸熟悉的人,她們直接問了,方嬸也就直接說了。
於是,下午白雲村的好多人都勤快了起來,拿起抹布,拿起拖把,把門窗、桌子什麼的擦得乾乾淨淨,把屋子裡裡外外收拾了一遍。
“小宇,我家有兩個房間,已經收拾好了,房子也打掃過了,有機會介紹一下客人,保準讓遊客滿意。”
“小宇,我家有一個,收拾得乾乾淨淨的,你有空可以去看看,介紹客人過來,你絕對可以放心,保證不會砸招牌。”
......
村支書聽說他們都跑去大棚找陸星宇了,趕緊過去看看。
走到轉角,村支書的腳步慢了下來,臉上露出了笑意。
只見陸星宇坐在南瓜地的邊上,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其他的人圍坐在他旁邊,聽得認真,氣氛和諧融洽。
“村支書來了,我們擠擠,給村支書讓個位置。”有人眼尖地看到了他,笑着說道。
“不用,你們坐,我就過來看看。”村支書擺擺手,坐在了最後面。
陸星宇笑着說道:“過來找我說有房間的,我都記住了,這樣吧,明天上午我從村頭開始,給大家準備的房間拍幾張照片,到時整理出來,有遊客聯繫我,我就讓他們自己挑選......”
“謝謝小宇,你隨時來都可以。”
“我也準備好了,小宇,你隨時可以過來。”
......
過來的人都帶着笑容,開開心心地回去了。
村支書朝陸星宇豎起了大拇指,說道:“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好,當時你說不用我出面解決,我都沒想到你的方案這麼好。”
“要是我來出面,肯定沒有你辦得好。”村支書笑着加了一句。
“你快別這麼誇,看看我,臉都紅了。”陸星宇搖搖頭說道。
“沒有臉紅。”
“說明我臉皮厚。”
“我說的是實話。”村支書說道,陸星宇比他想象中更有大局觀和長遠的目標,最難得的是,他還願意爲白雲村的發展考慮、謀劃。
“我也說實話,這一件事情我出來說更方便,因爲你的身份不一樣,大家對你的期待和無形的要求不一樣。”陸星宇說道。
要是今天提出這個想法的是村支書,接着有遊客來了,要分去誰家,誰家接待的次數多,以後都會成爲村裡矛盾的開端。
可能很多人都會去計較,上門找村支書要說法,因爲在他們看來,有關賺錢,有關利益,村支書就應該是公平的,不可以你家多一點,我家少一點。
但陸星宇不一樣,說到底,他沒有義務這樣服務別人,別人也沒有權利要求他。
陸星宇這麼做,可以得到大家的感謝,還是真心的那種,村支書這麼做,大家也感謝,但同時又在心中對他加了要求。
村支書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說道:“長大了。”
村支書跟陸星宇坐在樹下聊天,樹上的知了一聲接着一聲。
這個時節是知了最多的時候,特別是天剛黑的那段時間,一隻只知了從土裡鑽了出來。
晚上坐在院子裡喝個茶,都總有知了爬到腿上來。
村支書往樹上瞧了瞧,說道:“晚上帶客人上山摸知了怎麼樣?”
“挺新鮮的,他們之前應該沒有嘗試過。”陸星宇說道。
早早吃過晚飯,方叔帶着一幫人拿着手電筒上山,路過山腳,他喊道:“小宇,山上摸知了,去不去?”
陸星宇搖了搖頭,跟他們說了幾句。
“不要着急,我們慢慢走,帶了小孩的把孩子看好。”方叔放慢了腳步,一邊走一邊叮囑道。
手電筒的光照亮了一條道路,晚上走山路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周圍的樹木影子隱隱綽綽的,腳步聲悉悉索索。
跟着湊熱鬧的小石子、雁兒幾人完全適應山上的夜路,說說笑笑跟緊了方叔的腳步。
遊客帶來的小孩最小的也讀三年級了,方叔看了隊伍一眼,繼續往前走去。
方叔帶着大家來到一個樹木多又比較平坦的地方,掏出口袋裡的膠帶。
小石子和雁兒已經拿着塑料袋跑到四周的樹上去摸爬得低的知了了。
方叔撕開膠帶,在樹上一米多高的地方纏上一圈,把膠帶遞給他們,並且解釋道:“知了從地底下鑽出來,往樹上爬,圈上膠帶它們就上不去,一會兒我們就只管過來撿。”
“爲什麼上不去?”一個聽得認真的小孩子向媽媽問道。
“膠帶是滑的,知了爬上去會滑下來。”孩子媽解釋道,讓孩子幫忙舉着手電筒,她拿着膠帶到附近的樹上圈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