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營回到住處後,李雲天神情凝重地從雷婷手中接過了一份從京師軍閣送來的緊急軍情的公文,面無表情地翻閱着。
宣德帝七年十一月初,宣德帝從北元王庭――哈拉和林城班師回朝,途徑位於哈拉和林城東南處的飲馬河時忽然遭受了大量蒙古軍隊的突襲。
面對着在草原上呼嘯而至的蒙古騎兵,護駕的明軍被衝得七零八落,被蒙古軍隊截成了幾段首尾不能相顧。
經過一天的激戰,措不及防的明軍被蒙古軍隊擊敗,死傷者和被俘者甚衆,宣德帝在驍武軍的保護下衝出了蒙古軍隊的包圍圈,歷經重重險阻後終於撤回了長城內,進駐在大同城。
而後,爲了確保宣德帝的安危,隨駕衆臣紛紛勸說宣德帝回京,可宣德帝卻拒絕回京躲避,在衆臣的再三勸說下才移駕宣府城,在宣府城坐鎮指揮與蒙古軍隊交戰事宜。
被蒙古軍隊一路追殺後,跟隨宣德帝北征的十九大軍中只有兩萬多人得以返回大同城,其餘非死即俘。
尤爲悲壯的是,負責護送宣德帝的三萬驍武軍由於與追擊的蒙古軍隊多次激戰,活着回來的已經不足萬人,其餘人皆在與蒙古軍隊的交戰中戰死,不過他們也使得蒙古軍隊付出了三四萬人的代價。
正是由於驍武軍的拼死阻擊,這才使得宣德帝得以從千里之外的飲馬河逃回大同城,否則絕對要被蒙古軍隊俘虜。
看完手上的公文後,李雲天的拳頭禁不住攥了起來,臉色陰沉得可怕,兩萬多驍武軍將士就這麼死在了草原上想想他就覺得心疼,他好不容易組建的驍武軍青龍軍團經此一戰可謂元氣大傷,沒有兩三年的休養生息根本無法恢復元氣。
不幸中萬幸的是,軍閣首輔張輔、內閣次輔楊榮和宜國公劉威等隨駕的文武大員與宣德帝一同脫險,悉數逃回了大同城,否則大明朝廷將遭受重創。
雖然宣德帝的北征大軍遇襲一事發生在去年十一月,但由於路途上的耽擱所以直到今天軍閣的這份公文才送到李雲天手裡。
說起來,李雲天能接到這份公文並不容易,軍閣年前讓人攜帶着公文隨着大明運送物資的船隊前往朝鮮王國的平壤府,然後又馬不停蹄地趕來了開原城,否則的話由於山海關一線已經被蒙古兀良哈部封鎖,軍閣一時間還真沒辦法把這個消息傳到遼東。
“相公,一定是阿魯臺伏擊了皇上,看來他們這次是傾巢而出了。”雷婷見李雲天面色冷峻,憂心忡忡地說道,“要是阿魯臺突破了山西行都司的防區,那麼京師可就危亦。”
山西行都司一旦被蒙古軍攻破,那麼橫在京師之間的就剩下一個成立不久的萬全都司,而完全都司唯有宣府城能給蒙古軍造成一點兒麻煩,其他不值得一提。
很顯然,蒙古軍要是攻破了山行都司的防線,那麼一定會繞過宣府城直逼居庸關,因爲只要拿下居庸關就可以趁勢南下直抵京師,將大明的皇城團團圍住。
這樣一來還能把躲在宣府城裡的明軍引出來,而失去了城牆保護的明軍在野外絕對不是蒙古兵的對手,大明將陷入到立國後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山東都司和山西都司還能調集十幾萬人馬,蒙古兵沒那麼容易攻破居庸關,他們十有八九會趁機奪取大同和宣府,陳兵居庸關前。”李雲天聞言搖了搖頭,皺着眉頭說道,他擔心阿魯臺想與大明化內長城而治,那麼大明的京師可就要處於蒙古人的兵鋒之下,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更爲重要的是,大明將因此失去關外的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和奴兒干都司以及萬全都司和山西行都司,這對大明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大明爲了強化京師的防禦能力,在北京城的北方以古長城爲基礎,修築了兩道長城防線作爲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即內長城和外長城。
外長城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裡,也叫“外邊”或“邊牆”。
內長城可以看作從外長城上引出去的一道分支,也叫“次邊”,首尾皆與外長城相連。
長城從山海關往西進入京畿地界後,在京畿以北的火藥山開始分岔,成爲一上一下兩道長城。
位於上方的長城即外長城,經延慶四海鎮由白河堡附近進入河北赤城縣的獨石口,沿西北到張家口、大同,到偏頭關,最後至嘉峪關與內長城相連。
位於下方的長城即內成城,經過居庸關(八達嶺),進入懷來,入門頭溝,從靈山出北京進入河北涿鹿至淶源到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再到山西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頭關,在偏頭關的東邊白羊嶺上和外長城匯合。
據明史《兵志?邊防》的記載,內長城“西起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歷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型關盡境約八百里;又轉南而東,爲保定界,歷龍泉、倒馬、紫荊、吳王口、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河口,約一千七十餘里;又東北爲順天界(今北京市)歷高崖、白羊、抵居庸關,約一百八十餘里。皆峻嶺層崗,險在內者,所謂次邊也”。
其中,內長城上有著名的“內三關”和“外三關”。
內三關、外三關是設在內長城線上的六座著名關隘,靠東側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稱爲內三關,靠西側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關爲外三關。
這六座關隘彼此互爲聯動,構成一個整體,成爲拱衛京都的穩固屏障。
居庸關,位於昌平八達嶺嶺口(北口)至南口的峽谷中,北距八達嶺二十餘里,與南北兩口形成重關迭險。
十三世紀初,蒙古軍進攻金國的中都,也就是大明京師北京城,金兵據險死守居庸關,蒙古軍於是採用“聲東擊西”之計,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荊關,入關後迅速移兵從南反攻居庸關,居庸關遂被攻破,後來蒙古軍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數年後,蒙古軍又派兵攻破居庸關,並在關城駐紮,過了三年,蒙古兵再圍金中都,金國遣使求和,蒙古軍只留下一部分人馬守居庸關。
金國因受到蒙古軍威脅即於當年遷都開封,次年蒙古軍便佔領了中都。
另外,明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由長安入山西,攻佔太原後分兵兩路,由李自成率領的一路經大同、宣化、攻破居庸關進入北京城,導致明朝滅亡。
居庸關是天險又屢被攻破,故而明末顧炎武聞說居庸關被攻破曾感慨地說:“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人心去也。”
倒馬關,位於唐縣西北一百五十餘里,是“靈丘道”上的重要關隘,靈丘道北起大同,越恆山,自靈丘沿唐河谷道出太行山抵定州。
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九十餘里,是“飛狐徑”(太行八陘之一)北口的重要關隘。南宋嘉定二年,蒙元攻打金國,久攻不下居庸關轉而分兵攻克了紫荊關,然後由長城內側向外合攻居庸關而得。
值得一提的是,正統帝在土木堡被俘後,蒙軍假借正統帝還京之名從紫荊關入關進攻北京城。
雁門關,關城踞於雁門,呂梁山脈北支雁門之口,北通晉北重鎮大同,遠至蒙古高原,南通晉中重鎮太原。
雁門關與其西面的寧武、偏頭兩關相連,總稱“晉北三關”,亦稱“外三關”,與北京城西面太行山上長城“內三關”相對而言。
北宋時期,雁門山至恆山一帶是宋國與遼國的分界線,故而雁門關戰事頻繁,宋代名將楊繼業及其後代多年與遼作戰,主要戰場就在雁門關內外。
據傳,雁門關北面有一片方圓二十餘里的平灘地,據說就是楊家將與遼血戰的金沙灘。
偏頭關,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相對,內外長城在關東老營堡處相接。
偏頭關是明代“外三關”中最西面一關,又有外關之稱,建於黑駝山的山坳內,城週近六裡,四面環山,形若覆盆。
關外有四道邊牆:第一道稱大邊,在關外一百二十餘里處,東起平魯縣崖頭墩,西抵黃河,長三百餘里,無牆而有藩籬。
第二道稱二邊,在關外六十餘里,東起老營鴉角墩,西至黃河岸老牛灣,南至河曲縣石梯隘口,這道邊牆實際上是外長城的一部分。
第三道在關東北三十餘里,東接老營堡,西抵白道坡,長九十餘里。
第四道在關南二里處,東起長林鷹窩山,西達教場,全部磚砌,高聳於黃河河岸之上。
明代偏頭關的防務異常繁重,比寧武、雁門二關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雲天所擔心的自然是內長城的內三關,即北京城西面太行山上長城的居庸關、紫荊關和倒馬關,尤其是居庸關和紫荊關,對大明京師來說至關重要,一旦被蒙古軍攻破的話將直接威脅到京師。
這意味着,位於內長城和外長城之間的山西行都司和萬全都司將擔負起阻擊蒙古軍南下步伐的重任,倘若要是讓蒙古軍攻佔了山西行都司和萬全都司,那麼大明將失去外長城這道屏障,僅僅依靠內長城這道防線來阻止蒙古軍隊,無疑將陷入巨大的被動中。
萬一真的形成了這種局面,等到蒙古軍在山西行都司和萬全都司站穩了腳跟,那麼大明十有八九會被迫像金國一樣遷都,重返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