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胖沒談過戀愛,也沒被戀愛談過。活了這麼多年了,有點暈暈乎乎的,身邊一個個損友都去招惹小姑娘了,某一天,也不知道哪根神經出了問題,趙胖竟然看中了一個人。
後來覺得自己玩文字還有點兒水準,竟然寫了一篇將近一萬字的那個啥。今天趙胖躺在牀上,一遍遍回憶着這個過程,仔細看了一遍精心準備的那個啥,最後還是自嘲着將它塞進了牀底下。
你丫就一死胖子,這麼完美的可人怎麼可能屬於你,哎,還是好好上自己的課,碼自己的字吧,趙胖很羨慕另一個胖子,雖然知道他也不可能徹徹底底的順心如意,但是起碼他表面的那種生活讓趙胖很嚮往,吃飽了睡,睡好了碼字,碼完字跟朋友聚在一塊兒瘋狂,雖然渾渾噩噩,但也是一種活法。
說了這麼多廢話,大家也未必看得懂,趙胖也騙了不少字了,呵呵,總是覺得最近的狀態不大好,對於細節上的處理很不到位,趙胖已經在改進了,相信我會成長的很快,我的朋友們,我需要自信,不管對什麼… …
還是轉正題吧。
眼前的男人穿了件淺灰色西服,大概一米七左右的個子,身材也是中等,一頭黑髮收拾得油光錚亮,有幾分模仿發哥的味道,臉很大衆,好像猴子一樣長的上嘴脣上沒有留鬍子,眼角的皺紋揭示了主人不再年輕的事實,此刻他正端正的坐在林有福的辦公室裡,黑色的公文包放在雙膝上,似乎有點躊躇,沒有注意到這間辦公室的主人正合其他幾人在窗外觀察着他。
林有福估算了下那人的身高:“這人不矮啊。”林有福那一代人不像現在的孩子一樣,小時候可沒什麼好吃食,所以普遍有些營養不良,趙胖看過一組數據,似乎七十年代的中國人平均身高不過一米六左右,所以在林有福看來,一米七的個頭已經算高個兒了。
林桐頗不屑:“這也就是他們那邊兒的‘人’能生長的極限了。”想了想,又像老學究一樣堅定的加了一句:“這是基因問題。”
林有福忍不住發笑,趕忙問了蕭文一句來哦轉移話題:“他會說中國話嗎?”
“比我說得還溜!~北京腔,廣州話都說得很地道。”
“沒什麼稀奇的。”確實沒什麼稀奇的,在日本,自古以來,學習中國文化一直是日本的一項全民性運動,這種運動最早能追溯到漢朝,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日本跪在習慣,木地板住宅,日本的和服,都是取自漢朝(甚至包括和服不配褲子),說句偏激的話,日本絕大數文化都是從中國直接攝取的。清末民初時,日本更是掀起了一股“中國風”據統計,大正年間,百分之四十的日本人能夠用簡要的漢語交流,他們甚至曾將中文設置成一門主修課程。兩千零七年日本日中通信社出版的《通過唱歌記住中國話》成爲了教材,我們熟悉的《發如雪》竟然也在其內(口齒不清的周董也做漢語講師….)。
讓趙胖心頭滴血的事,統計說明,日本人對於漢文化的精通程度竟然遠超中國人(這是按兩國的人口比例來說),這讓趙胖忍不住問一句:“我們就這麼不堪嗎?~!!”
當然,趙胖只是個碼字的,這種全民族的事趙胖能起到的作用很小很小,咱還是繼續說咱的書,不過還是希望看書的朋友有空讀讀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最起碼,咱不能讓那羣猴子和棒槌比下去啊。其實我們中國現在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前幾天一在美國的朋友跟我講了件有意思的事:
那天她和一起來留學的同學出門買東西,見了兩個黑得沒法再黑的哥們走過,順口說了句:“比黑炭還黑呢!”
結果那位比黑炭還黑的哥們走近後用標準的上海話衝她喝道:“就你白~!”
… …
推門進去,蕭文當先一步進來裝出一副喜悅的表情:“啊,毛利先生~!”
這就是林桐他們需要的購貨商,毛利小四郎。
毛利小四郎幾乎是蹦着站起來的,不等蕭文等人反映,當先飛快的躬了個六十度腰大喝道:“蕭先生~!”嚇得林有福向後跳了一步。
蕭文和林桐倒沒多大反映,林桐好歹是八零後的人,重生前也見過不少日本人,對日本人的習慣很是瞭解,看來蕭文這單生意對毛利小四郎確實非常重要。蕭文看來也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了,笑着跟毛利小四郎握手,連道“蕭文怎受得如此大禮啊。”
“哎呀,毛利先生不遠萬里到山東來,真是辛苦了。”
“蕭先生嚴重了,絕談不上辛苦!”還真是標準的普通話。
“介紹一下,這是我的老闆林有福先生,這位是我的小老闆林桐先生。”用先生稱呼如今頂着副半大小子皮囊的林桐有點古怪,但是毛利小四郎卻一點兒都不這麼覺得,在日本,這種半大小少爺太常見了,絲毫不怠慢林桐,又是正了八經的分別鞠了兩躬,弄得林有福滿臉不自在。
“鄙人毛利小四郎,今天能與林先生見面真是不幸榮幸~!”
林有福聽了連連擺手:“毛利先生把我捧高了,我就一開飯館兒的,比起毛利先生做的跨國生意可是不能比的。”這話說不上褒貶,雖然毛利小四郎不是什麼大商人,但是確實在做跨國生意了。
毛利小四郎堅決的搖頭:“不,在中國,方便麪的銷售市場並不好,林先生能看到方便麪的潛力並且付出以行動,如此眼光和魄力就不是毛利擁有的。”其實在當時方便麪在全球已經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了,這玩意兒甚至去過月球,不過當時的中國生活節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緩慢的,這種圖省事的食物確實沒有太多人看好,不過隨着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生活節奏的加速,讓這類食品越來越離不開人們的生活。
“哈哈哈,毛利先生過譽了,相信等了這麼久,毛利先生也餓了,林某備了些家常菜,不如我們邊吃邊談?”
毛利小四郎聽了一笑:“那就多謝了,不瞞林先生,毛利對中國菜可是喜愛至極,在廣州這幾年,可幾乎把廣州的有名菜色吃了個遍。”
“哦?~!那可正好啊~!林某的飯館雖算不上檔次,但是也沒幾個上不了的菜,今日便讓毛利先生試試南方菜和北方菜的不同。”
“中國的魯菜可是很有名的,毛利先生不吃可就可惜了!”蕭文接着幫腔。
這毛利小四郎不得不說確實有一套,沒幾下就好像多年的朋友和幾人熱絡起來,聽了蕭文的話當下一抱拳:“那毛利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應林桐的強烈要求,林有福跟蕭文可是學了好久的中國風,這聽起來有點諷刺,但誰讓咱以前是大老粗呢,不過對上東洋鬼子,沒點兒中國人的特色不被人看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