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無線電報

ps:小說上架兩年多以來,這周迎來第一次試水推薦位,希望大家多投票支持!非常感謝!(二合一大章)

漢國陸軍是一支年輕卻又有豐富歷史傳承的軍隊,一批批擁有本土正規軍事教育和海外留學背景的青年軍官,進入軍中服役,逐步成爲爲陸軍部隊的骨幹力量,但是因爲建軍時間未久,許多經歷阿根廷戰爭的老兵依舊留在部隊服役,擔任基層的班長、副排長、士官以及軍事長等職位,這部分士兵是部隊中最寶貴的一批人才,他們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嫺熟的作戰技能,

但是另一方面,經歷槍林彈雨和殘酷戰鬥倖存下來的他們,更加信奉實力和戰功,對於戰功優越、指揮能力出衆的上級軍官,他們打心眼中佩服,上級下達的訓練指令,能夠圓滿的完成,但是對於部分剛剛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以及從海外軍事院校留學回來的高材生,這些老兵們往往並不信服,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實戰經驗,在年輕的上級軍官提出訓練部署時,給予反對意見,甚至一些資歷甚老的士官、軍事長,還會藉着他們與以往上級軍官的關係,越級向連長、營長請示基層部隊的訓練部署與計劃。

這種現象在信奉實力第一的陸軍各主力部隊中,都有存在,陸榮廷所在的六師二團也不例外。

越級請示,不利於基層部隊指揮以及新畢業青年軍官的成長,所以在與石錦堂、張有恭兩名年輕營長的交談中,陸榮廷特地強調道:“軍隊教育正規化是大勢所趨,現在不比十幾二十年前,那時候即使文化水平低,只要立下戰功,都有機會從一個小兵,一躍爲排、連級軍官,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最基層的正排級少尉軍官,除了極少數人因爲擁有非常優越的軍事技能,被破格提拔爲軍官,擔任基層領導職務,而除此之外,九成以上的尉級軍官是由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高材生擔任。

經歷兩年大學預科教學和四年高等軍事教育,青年畢業生們積累了軍事理論知識,只是因爲缺乏實際作戰經驗,所以在初期擔任基層領導職務時,會有一定程度的生疏和失誤,這種時候,作爲士兵骨幹的士官、軍事指出上級的不足和失誤之處是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但是明知上級犯錯,不當面指出,反而越級向連、營級軍事主官報告,卻完全不可取!”

陸榮廷目光集中在兩人身上,語重心長道:“軍隊講究上下有序、令行禁止,排長應該做排長該做的事情,連長、營長應該做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因爲私人關係,放縱基層士官越級上報,隨意插手基層部隊訓練、人事安排等問題皆不可取。

你們兩人作爲一營、三營的軍事長官,務必起到帶頭表率作用,主動與基層的士官、青年軍官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明白越級上報對部隊指揮的危害,同時,從中協調基層軍官和士官的關係,多多走訪、瞭解基層軍官、士兵的實際情況,儘量做到對手下每個士兵、軍事背景情況的瞭解。”

“士官和基層軍官越級上報的問題,是我們在部隊管理方面上的疏忽和失誤,今天部隊完成年底訓練考覈之後,我和張營長立刻着手整治軍營內部,基層部隊各兵員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

“出了問題就要立刻着手解決,你們在軍中服役也有四五年時間,我相信憑藉你們的經驗,能夠解決士官和基層軍官之間存在的問題。”

先是提醒、敲打,再是勉勵、激勵,陸榮廷很好的把握着對手下軍官管理的尺度,即提出了問題,也不至於讓手下軍官在士兵們面前,喪失威信。

“團長,參謀總部的唐司長到了,正在團指揮部等您。”

結束與兩人的談話,陸榮廷正在視察士兵戰術演練的時候,遇到了專程趕來傳遞消息的團部衛兵。

“唐司長?應該是陸軍參謀總部電報司司長唐元湛。”

陸榮廷回想着部隊近來的情況,猜測到來人的身份。

“走,回團部看看唐司長給咱們帶來了什麼好東西。”

陸榮廷邁開腳步,和衛兵一同往六師二團指揮部方向走去。…………

電報最早發明於1837年,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於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stone)及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發明。兩人併爲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

在美國,薩繆爾·摩爾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並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爾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爲摩斯電碼。

有線電報發明後的第二年,即1838年,科學家戴維發明了第一臺實用的化學電報機,在自動電報的方向上邁出了第一步。這臺電報機是用帶電的針與經過化學處理的靠時鐘機構轉動的紙卷相接觸來收發電報的。

它在倫敦公開展出了數月之久,此後,這位發明者由於資金上的困難被迫放棄他的工作而移居澳大利亞。貝恩(Alexander Bain)採用了他的想法,並於1864年獲得了一項關於一種自動發報裝置的專利,在這種裝置中,穿孔紙帶被送人一個發報機構中,而信息則在線路遠端由一臺化學記錄儀記錄下來。在當時,已演示了每小時傳送多達400份電文的實驗,

但由於某些難以確定的原因,這些嘗試以及這項發明被放棄了。其他一些開發者獲得了關於上述裝置的改進型的專利,但是沒有一個取得真正的成功。

然而,用穿孔紙帶來操作自動電報機的方式卻被採用了,例如惠斯通自動電報系統(1866 年),這一系統於同年爲電動電報公司所採用。人們發現,在大約280英里長的線路上,它每分鐘能處理55--80 個字碼,具體數目取決於所用導線的截面積。

到1879年,由於結構上的改進,結果在最佳條件下,對於同樣的距離已達到每分鐘至少能處理200個字碼的速度。到這時,大約已經有170部這樣的設備投入了運行。惠斯通的發明所依據的原理沿用至今。

從1837年第一臺電報機被髮明出來,經過半個世紀發展,自動化學發報機、海底電纜發報機相繼普及,世界各國因爲有限電報的聯繫,彼此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加方便、緊密。

在歐洲,英國人建造了總計近十萬公里長的電纜線路,而在遠東,正在進行洋務運動的中原地區,電報總線路長度也達到了一萬公里。

有限電報成了世界各國的主流信息傳播方式,而在南美本土,漢國的有限電報鋪設長度達到1.4萬公里,電報線路連接到每個州府城市後,在1888年,停止了擴建,因爲這一年,漢國在無限電報研發領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雖然在原有歷史進程中,無線電通信和各種電子設備的巨大發展是20世紀的一個特徵,但值得指出的是,電磁輻射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部分在1900年以前就完成了,而且早在1880年代,便有歐洲科學家用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的可應用性。

麥克斯韋(Clerk Maxwell)電磁理論體系的一個必然結是,“波“可由一次電擾動產生,它與光波類似,並且以相同於光波的速度傳播。事實上,麥克斯韋把光波也看作是電磁波。

赫茲(Henrich Hertz, 1857- 1894)則致力於用實驗來證實這一預言,他在1887年證實了輻射的存在,還測定了它的許多特性。他的發射機是一種電火花振盪器,有兩塊金屬板,分別起請振器和!天線的作用,他的接收機也具有類似的構造。如果接收電路的一個小間隙中出現了電火花,就表明接收機已經收到了由發射機輻射出來的電磁波。

赫茲系統所用的波長約24釐米,因此他能演示電磁輻的“光“特性(如反射和偏據)。雖然赫茲的發現和他的實驗裝置沒有立即取得巨大的發展,但他的成果並沒有全部被忽視,反而因爲漢國在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中的提前重視,使得赫茲的理論在南美本土得到了實踐性突破和應用。

例如,在1885年,漢國留洋科研工作者樑金榮在長安藉助皇家科學院外籍科學家盧瑟福發明的一種新型檢波器,成功地將信號發射到0.7公里遠的地方。

1886年,另一位任職皇家科學院的外籍專家洛奇,發明了將一種感應線圈作爲調諧電諧振器的工具的方法,並且在同年七月發明了無線電波的金屬粉末檢波器。

樑金榮、盧瑟福、洛奇三人的發明與研究成果,爲無線電報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

1887年2月,漢國本土科研專家唐元湛完成了無線電報運行的第一次的實驗,並且取得了成功。通過下苦功夫專研李明遠提供的有關無線電報通信的粗略理論部分技術思路,

在1887年6月,他開發了波長遠比赫茲所發現的波長要長的無線電傳播技術。他最先證實,在300--3000米數量級的波長遠比短波更適用於通信。因爲短波的劣勢,直到20世紀20年代,採用了相對靈敏的電子檢波器,波長在10- 100 米的短波遠距離信號傳輸才成爲可能。而赫茲所用的短波波長,直到更近的年代才被有效地利用。

和赫茲發現的短波相比,使用300—3000米數量級的波長作爲傳播信號後,在半年之內,信號傳遞的距離快速由0.7公里,增加至20公里,而在1888年6月份,無線電報信號傳播距離突破90公里,在最成功的一次實驗中,達到了107公里。(真實歷史上,最早將無線電報應用於實際生活中的是馬可尼,他在1895年將無線信號傳輸到1.6公里外,

1899年初,中國進口了幾部馬可尼無線電報機,安裝在兩廣總督督署、威遠等要塞以及南洋艦隊艦艇上,用於軍事指揮,在同一年,馬可尼纔剛剛說服英國郵政部建立了一個無線電報站。

1901年,馬可尼在康沃爾郡的普爾杜(Poldhu)和紐芬蘭的聖約翰斯之間發送和接收了橫跨大西洋的信號。)

南美漢國在無線電報領域的技術優勢,比歐洲諸國早了大約8年,而第一批由本土皇家科學院研發製造的二十一臺無線電報機,有限信號傳輸距離約在90公里,僅僅是作爲實驗性的產物,裝備少量主力部隊,在製造成本和信號傳輸距離未達到軍方預期期望值前,還不具備大規模列裝部隊的條件。因爲在無線電報應用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唐元湛和另外一名化工領域的科研人員,成爲繼周聖、林深河之後,稱帝改制十年期間,唯有的兩名獲峰世襲貴族爵位者,同樣是憑藉着在無線電報領域取得成就,唐元湛被任命爲陸軍參謀總部電報司司長,專門負責無線電報的後續研發突破,以及列裝普及等內容。

進入六師二團指揮部,等到二團團長陸榮廷到來後,電報司司長秉承着一貫的原則,乾淨利落道:“最新型號的無線電發報機,有限信號傳播範圍80公里,國防軍第六師分到四臺,師部一臺,餘下三個主力步兵團每個一臺,師部和其它兩個團的無線電報機已經送到,最後一臺是給你們二團的,麻煩陸團長簽收認領。”

“無線電報機?這玩意不用電線也能發出信號?”

即使在本土見到了電燈、電話、水力發電站等新鮮事務,第一次見到,不用通過電線,直接傳遞信號的無線電報機,陸榮廷也不禁大爲好奇道。

“當然可以,不然我也不會大老遠跑到六師營地來了。”

唐元湛保持着科研工作者固有的緊迫感,催促道“皇家科學院和司裡的事情很多,送完了這批無線電報機,我還要回到長安完成無線電報後續的研發工作,陸團長快點簽了名字,要是您還感到好奇的話,可以直接向電報兵詢問,每個配備無線電報機的作戰單位,都安排了兩名接受培訓的電報兵,有不懂得問題,您可以直接問他們。”

“唐司長是大忙人,您的時間寶貴,我們可不能耽誤了您的研究進程。”

陸榮廷好奇的盯着無線電報機看了一會,扭頭和對方打趣了一句,隨即快速的在物資交接單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一百九十九章 軍政分離第三十七章 發現山洞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個十年計劃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發展第二百二十四章 軍艦二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發展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戰第一百零六章 俘獲鐵甲戰艦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棧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六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八十章 印第安人得救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婚 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一百零八章 解決灘頭戰鬥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關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軍服廠第二百一十五章 1878年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對英和談第二百零五章 去宗教化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七十章 亞松森 二第二百八十章 末路三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賀炎良的春天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國公使 二第十一章 狙擊比試第九章 實力擴增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四百零七章 少壯派軍官 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設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與共識第三百一十五章 政變第二百四十三章 國士精神海軍十年建設下(書友北風著)第二章 暴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國大典第二十章 傳遞情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三百一十九章 與民同樂第三百八十四章 排華與覺醒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一百三十三章 瓜伊巴河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軍競賽二第一百七十章 招攬華人武裝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六十五章 《軍法條例》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蘭迪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後第三百四十五章 巴塔哥尼亞開發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四章零四章 大朝會 完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發展規劃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退役士兵安置點第二百二十章 留學生第一百九十三章 營地失守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四百零六章 少壯派軍官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作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遊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步安定第五十九章 視察軍工廠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舊部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鐵路交通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隊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第一百三十二章 海軍第四百六十六章 英國公使 完第一百四十一章 機器設備類別九十八章 華人獨立軍反應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七十八章 誤判
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一百九十九章 軍政分離第三十七章 發現山洞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個十年計劃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發展第二百二十四章 軍艦二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發展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戰第一百零六章 俘獲鐵甲戰艦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棧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六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八十章 印第安人得救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婚 下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一百零八章 解決灘頭戰鬥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關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軍服廠第二百一十五章 1878年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三百一十三章 對英和談第二百零五章 去宗教化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七十章 亞松森 二第二百八十章 末路三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一百三十七章 賀炎良的春天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國公使 二第十一章 狙擊比試第九章 實力擴增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四百零七章 少壯派軍官 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設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與共識第三百一十五章 政變第二百四十三章 國士精神海軍十年建設下(書友北風著)第二章 暴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國大典第二十章 傳遞情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三百一十九章 與民同樂第三百八十四章 排華與覺醒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一百三十三章 瓜伊巴河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軍競賽二第一百七十章 招攬華人武裝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六十五章 《軍法條例》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蘭迪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後第三百四十五章 巴塔哥尼亞開發第七十七章 殲滅小股敵軍第四章零四章 大朝會 完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發展規劃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一百三十四章 退役士兵安置點第二百二十章 留學生第一百九十三章 營地失守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四百零六章 少壯派軍官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作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遊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步安定第五十九章 視察軍工廠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舊部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鐵路交通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隊第三百八十九章 排華 完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第一百三十二章 海軍第四百六十六章 英國公使 完第一百四十一章 機器設備類別九十八章 華人獨立軍反應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七十八章 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