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西班牙、安道爾、聖馬力諾和列支敦士登以外,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包括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都被邀請出席。
但在接到邀請之前,蘇聯跟英美法三國就相關問題的談判已經破裂,蘇共中央也已經表示將拒絕美國的援助計劃。德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挪威、希臘等東歐集團成員國也附和“蘇聯老大哥”的立場,堅決不派代表出席這場會議。
不過,一向喜歡作死與蘇聯對抗的“大波波(波蘭)”卻冒着被老大批判的危險,派出代表前往巴黎以出席這次由西方國家主導的會議。
在斯大林看來,任何一個東歐國家接受美國的援助計劃,都會嚴重威脅到蘇聯對於東歐的控制,因爲西方國家極有可能會利用這次援助機會,“以經濟一體化”之名令這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脫離蘇聯剛剛建立起來的對該地區的影響和控制,打垮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其實,美國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不但不反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接受援助,反而還在積極邀請德國、波蘭、捷克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這次的會議。只要這些國家接受美國援助了,蘇聯對於中東歐國家的影響力勢必會大大降低,而美國對歐洲的影響力也會隨之提升。
斯大林當然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他阻止了波蘭的代表團前往巴黎參加會議,而其他的東歐國家也知趣地拒絕了美國的援助。
然而,一味地靠強權來阻止東歐國家接受美國援助並不是辦法,在曼圖洛夫看來,要保持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與“蘇聯老大哥”之間的緊密聯繫,就必須要搞一個以蘇聯爲主導的,類似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計劃,讓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從援助計劃中得到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的所需資源。
但是,蘇聯的財政資源並不像美國那樣富足,提供大量的資金援助是不可行的。而蘇聯的工業水平雖然已經名列世界第二,拋離了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傳統工業強國,但暫時卻沒能跟工業基礎更爲雄厚的美國相提並論,並不能提供太多工業品作爲援助。
在這樣的情況下,爲了節省蘇聯的財政資源,同時又能做到“援助”中東歐國家的目的,蘇聯只能以出口原材料(例如鋼鐵和石油)和生產機械(例如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還有機牀等工業生產設備)的方式來進行“援助”,當然,財政支援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這個援助計劃也不是絕對無償的,在蘇聯提供援助的同時,德國、北意大利等前軸心國也需要向蘇聯提供原材料或工業品(主要是機牀等工業生產設備,還有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羅馬尼亞則提供石油等原材料)作爲“戰爭補償”。
而蘇聯所得的戰爭補償中,也會有相當一部分是用於援助希臘、丹麥和挪威等曾經受到軸心國侵略的國家,用於支持他們的經濟(主要是工業經濟)發展。
曼圖洛夫所提出的這個提議得到了時任蘇聯政治局委員兼最高部長會議副主席(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認同,但卻遭到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主席尼古拉·沃茲涅先斯基的激烈反對。
沃茲涅先斯基認爲,曼圖洛夫和莫洛托夫所提出的援助計劃會耗費大量資源,但又不會獲得任何回報,並不符合蘇聯的國家利益。
但實際上,蘇聯在其援助計劃中並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而蘇聯經過四個五年計劃的發展,其經濟實力和財政狀況已經今非昔比,拿出幾億、幾十億盧布是沒有多少問題的。
更何況蘇聯這次並不需要拿出多少錢,只需要向“社會主義兄(xiao)弟”提供一些蘇聯本來就已經有的原材料(例如石油、金屬),還有一些生產過剩的機器(例如拖拉機、收割機、還有工業生產設備)就已經可以了,並不會對財政構成太大的壓力。
而且,在這次援助計劃中,蘇聯對於德國、北意大利等戰敗國的“援助”也是隻賺不賠,這些前軸心國的“戰爭援助”完全能夠抵消蘇聯對他們的原材料和財政補助。
而蘇聯給予戰勝國的援助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工業品和原材料是從前軸心國那裡獲得的,蘇聯本身提供的援助雖然佔了大頭,但對蘇聯日益充裕的國庫而言,其實並不算多。
總的來說,蘇聯的援助計劃實際上其實是蘇聯與德國、意大利和羅馬尼亞等前軸心國之間的“經濟互助(物資交易)”,而蘇聯對希臘、挪威、丹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戰勝國的援助對於蘇聯這樣一個超級大國來說其實並不算多,都是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等各個“社會主義兄弟”發展起來後,他們也能夠生產更多的原材料和工農業產品,變相能爲蘇聯提供更多的物資供應,而經濟能力和購買力也增強了的他們更能夠發展爲蘇聯工農業產品和原材料的輸出市場,對蘇聯的經濟發展有利無害。
不過,這個對蘇聯有利的計劃居然遭到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的反對,而爲了增強反對聲勢,沃茲涅先斯基甚至還邀請一些所謂的“經濟學權威”寫聯名信反對。
在蘇聯,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是主導蘇聯經濟發展的政府機構,沃茲涅先斯基作爲這個委員會的主席,經濟學教授,在蘇聯的經濟領域裡享有很大的話語權,幾乎所有關於經濟的政策和問題都要由他來拍板。
幸好,蘇聯經濟政策的最高決策權還沒落入沃茲涅先斯基的手裡,在國家計委上面的,還有一個叫“蘇共中央政治局”的權利機構。
只要取得政治局和最高領導人的支持,無論沃茲涅先斯基怎麼折騰都沒法阻撓援助計劃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