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反攻西烏克蘭?

曼圖洛夫握住卡蒂婭那雙又白又滑的小手,說:“放心吧,我已經向斯大林彙報了你的意見,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國防人民委員部、內務人民委員部都會對這個問題進行詳細的討論。”

“太好了!”卡蒂婭一想到自己也可以像曼圖洛夫這樣改變歷史,頓時感到興奮不已,“那你覺得,這個方案會不會獲得採納,並且得到實行?”

曼圖洛夫點了點頭,說:“我覺得反攻羅馬尼亞的方案很有可能會獲得採納。無論是在最高統帥部的會議裡,還是在國防人民委員部的回憶裡,與會的人,包括斯大林在內,都對你的提議做出了不錯的評價。”

“什麼‘不錯的評價’?”

“大家都認爲,反攻羅馬尼亞的方案極具戰略價值。

如果成功控制羅馬尼亞,或者讓羅馬尼亞轉到我們陣線上的話,將會切斷德國,乃至於整個軸心國集團的石油供應保障,將會大大地,削弱德軍的機動作戰能力和後勤補給效率,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德軍的實力,減少我們日後反攻其他地區的難度。”

“既然大家對這個方案都有不錯的評價,看來這個計劃很有可能會得到採納,希望我們能成功吧。”卡蒂婭自信十足地笑着,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樣。這笑容,這神情,讓曼圖洛夫聯想到另外一個女人。

記得一年半前,在石油工業部的會議室裡,當時的秋明市委第二書記維羅妮卡·烏斯季諾娃也是這樣笑着。爲了爭取一個輸油管方案,維羅妮卡在會議桌上,和曼圖洛夫“大戰一場”,結果,一向“戰無不勝”的曼圖洛夫,居然輸給了一個女人。

所謂“不打不相識”,經此一戰,維羅妮卡作爲女強人的形象,已經深深地植入了曼圖洛夫的腦海裡。那高冷豔麗的氣質,那精明靈活的頭腦,現在似乎也能從卡蒂婭的身上找到。

“沃洛佳,你怎麼了?”卡蒂婭發現曼圖洛夫的眼神有點奇怪,那雙深褐色的眼睛裡,帶有一絲驚喜,也帶有一絲懷疑。

“沒什麼,我發現你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聰明瞭。”曼圖洛夫看着卡蒂婭天使般的面孔,那雙美麗的眼睛裡,散發着一種堅強的目光,但在堅強之餘,又帶有一絲柔情。

聽到曼圖洛夫的讚賞,卡蒂婭既是感到欣喜,內心裡又產生了一點不安的情緒。她並不知道,曼圖洛夫是否喜歡現在的自己。

其實,曼圖洛夫對於卡蒂婭的變化,還是感到相當高興的。只有變得聰明,變得堅強,她纔可以在險惡的莫斯科權力場上立足,在未來殘酷的權力鬥爭中“生存”下來。

“沃洛佳,無論我變得怎樣,你都會愛我,是嗎?”

曼圖洛夫坐在卡蒂婭身旁,一手摟着卡蒂婭的細腰,另一手拖着她的下巴,吻上前去,說:“當然,無論你變得怎麼樣,只要你還是我的喀秋莎,只要你心裡還有我,我都會深深地愛着你。”

“這就好。”卡蒂婭的眼睛,開始散發着一種迷人的眼神。那雙黑珍珠般的美目,就像磁石一樣,吸引着曼圖洛夫的心神。

卡蒂婭的目光,點燃了曼圖洛夫心中的愛火。他全身一熱,不受控制地,吻上了卡蒂婭那柔軟的嘴脣。

……………………………………………………………………………………

“報告元首,我們的偵察部隊發現,蘇聯人正在烏克蘭一帶集結兵力,調動戰略資源,估計他們正準備在烏克蘭一帶對我們發起進攻。”

在蘇聯紅軍開始調動軍隊,準備對羅馬尼亞進行反攻的時候,德國的偵察兵很快就發現了蘇軍的大規模調動,及時向南方集團軍羣和最高統帥部彙報了有關的情況。

雖然德國人發現了蘇軍的大規模調動,但他們並沒有猜到蘇聯人的真實意圖。經過南方集團軍羣司令部和國防軍總參謀部分析之後,大家都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蘇軍要反攻西烏克蘭。

在開戰之前,西烏克蘭本來就是蘇聯國土的一部分。那裡糧食產量豐富,而且也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再加上那邊的德軍兵力較少,蘇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一旦蘇軍集中優勢的兵力發起反攻,兵力佔劣勢的德軍未必能夠招架得住。

經過一輪的分析,再加上他們得到了相關的“情報”(實際上是蘇聯戰略忽悠人員故意放出去的),德國軍官都已經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做出了錯誤的結論,大家都認爲蘇軍要在西烏克蘭一帶發起反攻,收復西烏克蘭的國土。

根本就沒人想到,這些“針對西烏克蘭”的大規模調動其實是蘇聯紅軍的疑兵之計,爲的就是轉移德國人的注意力,讓他們誤以爲蘇軍要對西烏克蘭發起反攻。

否則的話,已經掌握制空權的蘇聯空軍根本就不會把德國偵察機放進西南方面軍的防區裡,讓德國人發現這個戰略(忽悠)行動。

“什麼?”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放下了手中的報紙,“蘇聯人居然要發起反攻?”

對希特勒來說,雖然戰爭的進程未如理想,三大集團軍一度受挫,付出了很多代價,遭受了很多傷亡,但他並不認爲蘇軍具備反攻德軍的條件。

“這個……我們還不能百分百確定。”德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遞上了有關的文件和報告,說:“但按照目前的態勢來看,蘇聯人向西烏克蘭地區發起反攻的可能性很大。

在布羅迪戰役後,南方集團軍羣的裝甲主力遭受了極大的損失,目前蘇軍在西烏克蘭一帶具有兵力優勢還有制空優勢。

如果他們在西烏克蘭一帶發起反攻的話,兵力缺乏,裝備、制空權等方面均無優勢的第6、第17集團軍,以及重新組建的第一坦克集羣將很難擋得住他們的進攻。

現在的形勢對蘇聯人十分有利,相信他們會把握現有的優勢,趁我們南方集團軍羣還沒得到增強之前,在西烏克蘭一帶發起反攻。”

希特勒看了哈爾德遞上的報告,也相信了“蘇聯人要反攻西烏克蘭”的說法,並且作出了相應的部署。

就這樣,蘇聯紅軍成功地,對德軍進行了一場戰略忽悠。接下來,好戲就要開始了。

365 芬達325 勞動戰線275 德軍的意圖211 最高統帥部第二章 耐寒的毛妹303 沃茲涅先斯基345 政治局及中央書記選舉279 榮耀與忠誠371 地方角力312 權力與壓力第七十一章 紅皮白俄189 大德意志師299 噴氣時代第五十章 偶遇灰衣主教199 開始撤退132 巴洛克式349 蘇日戰爭第五十八章 莫斯科的夜晚360 安德烈耶夫239 納爾瓦戰役281 莫德爾第一百零五章 鋼鐵的簽名154 中立165 433179 一小時後起飛!第一百一十三章 說清楚308 黨組織工作第一百零一章 掉叉子311 安靜的午餐278 冒進的進攻計劃188 情況有變第八十七章 減少傷亡第二十二章 古拉營的人力資源283 西方國家的朋友210 拉沃契金設計局303 沃茲涅先斯基328 巴格拉季昂293 戰忽局的作品262 向高空發展312 權力與壓力291 新的位置142 坦克生產線300 核子信件379 中東局勢265 炸芬蘭328 巴格拉季昂第五十一章 元帥的邀請第十六章 宣示主權 (求推薦票)371 地方角力第六十四章 鬼子偷襲320 兵臨城下第六十三章 北進計劃269 新的盟友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下來談談355 權力鬥爭第六十四章 鬼子偷襲274 西伯利亞工業體系143 重返新西伯利亞327 瓦蓮蒂娜第十八章 法國間諜337 先南後北楔子289 海上較量第二十五章 新式公寓211 最高統帥部250 想要的結果351 諾維科夫案件第四十二章 去託木斯克222 梅赫里斯的思維317 秘密行動342 不列顛攪屎棍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214 升遷背後的角力252 中央組織局170 T-34/85193 馬肯森將軍299 噴氣時代第九十六章 蘇軍總攻352 瓦西里·斯大林306 怎麼改善?140 三人炮塔175 戰爭已經爆發263 帝國的恥辱227 IS-2/100238 戰略忽悠359 紅色東南亞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367 輿論攻勢第七十章 派俄奸出場244 羅馬尼亞的價值316 情報工作第九十四章 合圍包餃子第五十一章 元帥的邀請第七十二章 草原會議第七章 快點374 應對241 反攻的條件300 核子信件333 國際戰線326 大手筆
365 芬達325 勞動戰線275 德軍的意圖211 最高統帥部第二章 耐寒的毛妹303 沃茲涅先斯基345 政治局及中央書記選舉279 榮耀與忠誠371 地方角力312 權力與壓力第七十一章 紅皮白俄189 大德意志師299 噴氣時代第五十章 偶遇灰衣主教199 開始撤退132 巴洛克式349 蘇日戰爭第五十八章 莫斯科的夜晚360 安德烈耶夫239 納爾瓦戰役281 莫德爾第一百零五章 鋼鐵的簽名154 中立165 433179 一小時後起飛!第一百一十三章 說清楚308 黨組織工作第一百零一章 掉叉子311 安靜的午餐278 冒進的進攻計劃188 情況有變第八十七章 減少傷亡第二十二章 古拉營的人力資源283 西方國家的朋友210 拉沃契金設計局303 沃茲涅先斯基328 巴格拉季昂293 戰忽局的作品262 向高空發展312 權力與壓力291 新的位置142 坦克生產線300 核子信件379 中東局勢265 炸芬蘭328 巴格拉季昂第五十一章 元帥的邀請第十六章 宣示主權 (求推薦票)371 地方角力第六十四章 鬼子偷襲320 兵臨城下第六十三章 北進計劃269 新的盟友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下來談談355 權力鬥爭第六十四章 鬼子偷襲274 西伯利亞工業體系143 重返新西伯利亞327 瓦蓮蒂娜第十八章 法國間諜337 先南後北楔子289 海上較量第二十五章 新式公寓211 最高統帥部250 想要的結果351 諾維科夫案件第四十二章 去託木斯克222 梅赫里斯的思維317 秘密行動342 不列顛攪屎棍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214 升遷背後的角力252 中央組織局170 T-34/85193 馬肯森將軍299 噴氣時代第九十六章 蘇軍總攻352 瓦西里·斯大林306 怎麼改善?140 三人炮塔175 戰爭已經爆發263 帝國的恥辱227 IS-2/100238 戰略忽悠359 紅色東南亞第九十一章 提前反攻367 輿論攻勢第七十章 派俄奸出場244 羅馬尼亞的價值316 情報工作第九十四章 合圍包餃子第五十一章 元帥的邀請第七十二章 草原會議第七章 快點374 應對241 反攻的條件300 核子信件333 國際戰線326 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