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軍在戰鬥力還沒有真正成爲精銳,但在生活水準儼然走在了全國所有軍人的最前面,袁兆龍敢打賭,即便是大總統袁世凱的警衛部隊都沒有如此的生活質,完全的向歐美化靠攏。請大家(%¥¥)
被鄭少成和陳林兩個人這麼一說,袁兆龍在想是不是自己真的做錯了,自己只是讓青年軍們在後勤和裝備讓他們成了精銳,可軍人真正的體現應該是在戰場發揮作用,然而青年軍卻是一片空白,袁兆龍捨不得讓這羣學生兵們戰場。
頭一次戰場,袁兆龍也下了嚴格的軍令,讓老兵們看好這幫新兵蛋子,不許他們衝鋒陷陣,只是讓他們躲在戰壕裡放兩槍,近距離的感受一下戰爭的氛圍好。循序漸進,慢慢來,在兩至三年內,能在接班正規戰鬥部隊好,這是袁兆龍最初的設想。
孫德祥領導的青年軍一營在鄂城縣之戰的表現改變了這一切的軌跡,付出了百餘人的傷亡,證明了學生兵的價值,原來初次戰場的新兵一樣能打仗,並且能夠打勝仗。
青年軍迫切的需要通過戰鬥來汲取經驗,青年軍的成長正當時!
“你們說的有道理,孫德祥是個人才,也有能力,有本事,但這不是他不受懲罰,違背軍令的理由。有過要罰!”
袁兆龍也敲定了主意,一定要敲打一下孫德祥,不能讓他膨脹,多少年少成名的天才因爲自我膨脹便泯於衆人,懲罰他也是愛護他,因爲器重他,所以更要懲罰他!
要讓他明白,在戰場,軍令如山!
不能讓他將來成爲一個無組織無紀律按照自己想法亂來的指揮官。
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長官的命令錯了也要執行嗎?前後很矛盾,很衝突,袁兆龍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他能做的是凡事在他下達的總體戰略命令之內,任何的戰術執行命令皆由戰場指揮官決定,從不干涉。
這是袁兆龍第一次處罰青年軍軍官,同時也是最後一次,經過這一次的點醒之後,袁兆龍也反思了自己對待青年軍的態度是不是太好了,好到會讓一支部隊失去血性。
自己想要打造一支百戰雄師,卻又捨不得讓急需戰場經驗的新人們鍛鍊,前後不一致的思想和做法,會限制青年軍的發展。
總有一天,青年軍會成爲一支用槍炮武裝起來的紙老虎,看似威武霸氣,實則不堪一擊,用手指輕輕一戳能捅出一個大窟窿。
“司令,您看,江西李烈均又發來加急電報,催促咱們快點出兵支援。”
陳林遞給袁兆龍一份電報,袁兆龍正在爲下一步如何鍛鍊青年軍而思考,接過電報,看都不看一眼,團成一團扔了出去。
鄭少成皺眉看着袁兆龍一臉無所謂的扔掉了電報,這已經是七天裡的第三份了。
論起來,在湖北民主政府裡,資格最老的革命黨成員數着他和張德彪二人,後來革命黨改組成爲民黨之後,由於袁兆龍與北洋之間的瓜葛,整個湖北一派皆被民黨大部分人排擠,也包括他和張德彪在內,也不受待見。
雖然心裡對民黨不舒服,但眼睜睜看着同屬於民黨人的力量被北洋消滅,見死不救,實在是於心不忍。
“是不是覺得我太冷血了,無情,自私。”
袁兆龍看鄭少成臉的表情讀懂了他的意思,即便如此,袁兆龍也不會怪他這麼想。
鄭少成搖頭道:“這麼想倒不至於,畢竟同屬於民黨人,雖說平時略有摩擦,不相往來,但在同一面五色旗之下,我們都是自己人,自己人有難,不出手相助,幫忙拉一把,實在是說不過去。”
袁兆龍點頭,理解鄭少成,從道義來講,確實是應該幫一把,但袁兆龍不這麼想,也不打算這麼辦。“鄭兄考慮問題範圍很廣,有情有義,真性情,但忽略了這麼一個事實。”
“哦?司令請講,洗耳恭聽。”
鄭少成很想知道袁兆龍不出兵幫助其他革命同仁的原因,和袁兆龍相處了兩年有餘,對他的性格脾氣都知曉,袁兆龍絕不是一個冷血無情自私自利的人,他做事有章程,思考問題有深度,有邏輯,不可能僅僅是因爲一點誤會便脫離革命隊伍,這樣做,一定是事出有因。
袁兆龍用平和緩慢的語氣說道:“袁世凱勢大,以他爲首的北洋政府主宰着民國的統治權,民黨式微,極力抗爭,試圖從北洋政府那裡分到權力,孫先生主導的二次革命戰爭原因便是爲此,這個事在國恐怕三歲小孩子都知道了。倘若天下分成十份,北洋獨佔九份,僅佔一份的民黨又怎能與北洋對抗。
如今戰局你也看見了,四省、六省獨立又如何,號稱十萬討袁大軍又能怎樣,現在還不是被北洋軍壓制的死死,苟延殘喘。
都說咱們湖北鄂軍戰鬥力革命軍最強,倘若咱們參戰,勝算能加三成以。外人捧歸捧,咱們要清楚的瞭解自己,不能被捧殺。
想當初,辛亥革命,湖北之戰,咱們與北洋軍一戰,雖然打平馮國璋,但損失有多大,只有咱們自己知道,這兩年來,自己軍隊發展情況也只有咱們自己心裡明白。
十個袁兆龍捆在一起,未必吃的下一個袁世凱,而一個袁世凱足以消滅掉十個袁兆龍!”
從一開始,袁兆龍都不看好二次革命成功的前景,聲勢浩大未必代表十足勝算,何況面對一個做好了十足準備的袁世凱以及兵強馬壯的北洋軍,袁兆龍纔不會傻到憑着一腔熱血去趟這惹麻煩的渾水。
“明知道面對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對手,偏偏還要去自找麻煩,爲他人火取慄,犯不,這種大義凜然的蠢事,我袁兆龍幹不出來,爲了湖北,爲了鄂軍,我情願自私一把。”
既然沒有勝算,白白的將鄂軍扔進去,袁兆龍還沒有傻到這種程度。
民黨向北洋政府開戰,發動二次革命,打的是轟轟烈烈的討袁之戰,爭奪的是天下的大權。
袁兆龍向陳光遠宣戰,發動湖北之戰,打的是小格局的湖北爭奪戰。
同樣是跟北洋打仗,但二者的性質大不相同。
1913年戰爭的主體格調是討袁、二次革命、反獨裁,幾乎所有的戰事都是圍繞着這個主題而來,然而袁兆龍發起的軍閥性質戰役卻是這大趨勢裡的一股清流。
袁世凱不想去管,甚至懶得搭理,一場提不起絲毫興趣的戰爭,在袁世凱眼,還是整個民黨的威脅要更大一些。
擊敗民黨,便能奪得整個天下,袁兆龍擊敗陳光遠,只是被他佔去了小半個湖北而已。
本來自
本來自:///html/book/42/42624/index.html
由於xx問題不能顯示::大文學小說網,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