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皓一路北上,在前往拜訪孫祿堂的途中,也在一邊修行着郭雲深傳給他的三部經書——《易筋經》、《鍛骨經》和《洗髓經》。
這三部經書,乃是天台紫凝道人的絕學,乃是交流所得。
世人大多認爲這些絕學都出自禪宗之祖少林寺,但實際上,這三部武林絕學俱都是道家之法。
這三部經書極其深奧,即便是在陽神三國裡也都算得上上乘功法,而這還是因爲缺少了吸收牽引靈氣的部分,否則的話,當不下於陽神三國世界裡《戰神經》那等無上功法。
哪怕是以殷皓的天賦,也不過是勉強上手罷了。
殷皓一邊修行,一邊趕路,短短的四天時間裡,就一共遇到了七波劫匪。
有這些劫匪練手,殷皓倒也勉強能維持着自己的打法不退步,也算是一件意外之喜。
不得不說,相比於南方來說,北方確實要更亂。
只是一聯想到當下時代的背景,殷皓整個人就沉默了下來,心中的那份喜意也隨之消散,變得沉重起來。
要是能活得下去,誰會想要落草爲寇呢,誰不想過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
過這種刀頭舔血的日子,沒人願意。
今年北方大旱,本來生活就艱難,加上之前戰爭賠款,這些錢來自哪裡,當然是來自老百姓的身上了。
老百姓最後被逼無奈,就只能落草爲寇,而且幾乎是整個村子集體落草爲寇。
在北方,基本上的很多村落都是聚族而居,一個村子一般都是一個姓氏。
而且在這一帶地區,因爲習武之風盛行,基本上村民都會幾招。
每一個村子一般都有一個,或者幾個會武術的人,在農閒的時候會召集大家一起習武。
一方面會兩招實用的招數,在村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會用到,因爲這些矛盾很多時候是靠拳頭來解決的,另外一方面則是可以抵禦山賊之類的賊人。
至於強身健體,那是現代人意識裡的說法。
在古代,你看看哪一個農民會跟你說通過運動、練武來強身健體的?
開玩笑的吧!一年到頭的衣食住行忙都忙不過來,誰還去琢磨強身健體這方面的事?
而這些人要是活不下去了的話,那很有可能會集體造反,因爲他們是有組織的。
這些村子中會武術的人,通常會被其他人尊稱爲“大師兄”。
而這些大師兄會的拳法,自然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有組織的。
比如說在茅山周圍那一片地,就叫做陽湖拳,是一套從茅山上流傳下來的拳法。
而在北方大多數地方,因爲這些拳法來自各方因爲義氣相和而聚在一起的拳師,所以就被稱爲“義和拳”。
現在這些村子的人活不下去了,就會在大師兄們的帶領下一起造反,一開始清政府想要鎮壓,後來發現鎮壓不下去了,那就安撫吧!
所以就給改了個比較官方的名字,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叫做“義和團”。
沒錯,著名的“義和團”大體就是這樣來的。
本來情況很簡單,不過後來有些聰明的有心人,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那事情就複雜了。
這些都是郭雲深給殷皓講解北方武林約定成俗的規矩時,順帶講給他聽的。
最爲重要的是,郭雲深還特意告誡過他儘量不要去招惹“義和團”。
因爲“義和團”勢力太大,裡面的拳師來源也太廣,甚至就連形意門都有人在裡邊。
一旦招惹上了,若是沒有地位高的前輩擔保說和的話,基本上難逃一死。
即便有人擔保說和,也需擺出酒席賠禮道歉。
當然了,以郭雲深的地位,即便殷皓招惹了“義和團”,賠禮道歉也只需要走個形式罷了。
但郭雲深怕的是,殷皓在招惹了“義和團”之後,挨不過“義和團”的追殺。
單挑他不怕,畢竟以殷皓此時的戰力,等閒化勁都不一定是他的對手,但他怕殷皓被羣毆啊!
畢竟雙拳難敵四手,還在世面上活動的“義和團”可不會管什麼江湖規矩,單挑打不過那可就是直接羣毆了。
消息的傳播是需要時間的,他出面擺平困難也是需要時間的。
而他怕就怕在,他還沒擺平困難,殷皓就已經在這段時間裡被砍死了。
再則一個,“義和團”雖然現在已經有些變質了,但裡面的拳師大多還是心懷家國的正義之士,否則他也不會允許他門下的徒子徒孫加入了。
這樣一來,他就更不想殷皓跟“義和團”對上了。
“這個時代就是這麼操蛋,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殷皓靠在一顆樹旁,倚着火堆烤着一隻兔子,擡頭望着滿天的星辰自言自語道。
說實話,他在聽到郭雲深講這些的時候,就想過是不是要借住郭雲深在武林中的地位將偌大的“義和團”收服,然後在種田練兵之餘,展開“滅清抗洋”運動。
正所謂,“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
他雖然穿的是清末,但總歸也是清朝,造反也是有必要的吧?
但想了一下,他最後還是放棄了。
戊戌變法在他還在郭雲深老爺子那裡學拳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現在離清朝滅亡也不過是十四年的時間,他沒必要去瞎摻和一手。
不說他種田練兵到覆滅清朝同樣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光是他目前也沒有那個能力啊!
他只需要在必要時,給孫國父那羣革命黨人一些必要的指引,再提供一些物資,加速一下清朝的滅亡就足以了。
畢竟他還要練武,還要學習知識,甚至還要培養心性、磨礪手段,沒必要去瞎搞。
“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