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你與袁公是兒女親家,你覺得該從何處查起?”
太尉入天牢,司空請辭,東宮之內,顧承再望向最後的司徒楊賜。
楊賜原本雙目半闔,老態龍鍾,此時渾身一激靈,猛地拜下:“殿下,老臣不知情啊!”
“楊公請起!”
顧承這次卻是起身,親自將楊賜扶起,佈下結界,九卿不可聞,聲音溫和地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弘農楊氏韜光養晦久了,看來是不願爲我漢室偶露鋒芒了?”
楊賜面色劇變:“殿下!”
即便對三國不甚瞭解的,都知道袁氏四世三公,其實弘農楊氏也是四世三公。
楊賜的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他任司徒太尉,他的兒子楊彪日後歷任三公,直到大名鼎鼎的孫子“雞肋”楊修,才悲了劇……
並且從後世來看,汝南袁氏遠遠比不上弘農楊氏。
這支家族不僅在晉和南北朝世居高官,在隋朝出了越國公楊素不說,甚至楊堅楊廣都是弘農楊氏,不過也有一說是楊堅因功攫(jué)位,爲了表示正統而改寫了族譜,實則出身山東寒族。
到了唐朝,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楊姓更是十一宰相,李世民的貴妃、武則天的母親、李隆基的皇后,都是楊氏出身。
到了宋代,就是滿門忠烈的楊家將。
這個姓氏,貫穿了千年歷史,最讓顧承佩服的,還是其長盛不衰,歷朝歷代都留下清譽美名。
那麼這一任家主楊賜忠心嗎?
顧承沒有答案,也許忠心耿耿,也許大奸似忠。
但他能確定一點,至少楊氏與漢室不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
這就是韜光養晦的妙處,明明擁有強大的實力,卻不在風口浪尖之上,雙方都能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現在,顧承卻是逼楊賜表態。
值此被大逆行刺,憤怒失態,理智不再,都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太子表面上越平靜,衆臣心越慌,楊賜更是滿嘴發苦,嘆息道:“殿下,老臣並非不想盡忠,而是不知你到底要什麼啊?”
這話就是掏心窩子了,顧承也不再繞彎,直接道:“袁氏黨羽盡除!”
楊賜早就料到太子年輕氣盛,卻直接搖了搖頭:“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如此爲之,恐大亂再起!”
汝南袁氏爲什麼這麼強盛?
他們現在又不是諸侯,至少明面上沒兵沒將,全是在朝當官,按理來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實際上,袁氏四世三公帶來的巨大影響,也是讓漢室最忌憚的地方,正是門生故吏,遍佈天下!
倘若貿然與其撕破臉皮,那麼袁氏謀反,比起黃巾之亂席捲天下之勢都不遑多讓!
楊賜此言倒是真爲大漢着想,然而顧承訝然道:“袁氏的門生故吏,不在洛陽嗎?”
楊賜一怔,猛然變色。
是的,黃巾大捷,太子選妃,大典盛宴,各地官員,太守刺史都入洛陽。
所以,袁氏一派官員,有許多都在洛陽,而不是在自己的地盤上。
這一刻,楊賜只覺得一股寒意直衝天靈。
是巧合?
還是早有圖謀?
可太子不會算到袁術獻書,黃巾妖道正好藏於其中吧?
饒是楊賜一生歷經風浪,也有些迷糊了,眼前之人有種深不可測的威儀,他雙腿一顫,就要跪下。
顧承扶住,手掌微微用力:“若弘農楊氏弟子入各州,令郡縣平穩交接,我大漢又度過了一場劫數,楊公居功至偉啊!”
楊賜嚇得臉色發白,連連搖頭:“老臣願助殿下平穩世局,但郡縣之職,萬不敢受!”
弘農楊氏不顯山不露水,卻是穩坐天下世家第二把交椅,而鋒芒畢露的袁氏卻遭嫉恨。
如果袁氏被打落塵埃,黨羽盡除,那麼順位上升,成爲衆矢之的的,不就變成了楊氏?
這是楊賜絕對不願看到的。
顧承微微頷首:“既如此,潁川陳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曾遭黨錮之禍,河內司馬也有報效之心,就讓他們家族的子弟爲孤分憂!”
楊賜聞言,長舒一口氣:“殿下英明!”
楊賜最怕的就是太子免去了袁氏門生,將官位賜予二等三流世家,甚至寒門子弟。
如今看來,太子殿下雖然心狠手辣,但還是知道輕重的,將野心最大的汝南袁氏打落塵埃,所空出的官位依舊由頂尖世家瓜分。
這完全能夠接受。
不過楊賜又難免生疑,難不成太子殿下就只爲剷除袁氏,好處全給世家所得,自己白忙活一場?
雖說汝南袁氏乃漢室大敵,但事已至此,不可能不爭取利益啊!
下一刻,他就知道了答案——
“長文,將你的奏議給楊公一看!”
顧承招手,陳羣上前拜下。
陳羣面龐溫潤如玉,身姿優雅挺拔,乃標準的世族子弟,此時雙手奉上:“請楊公過目!”
楊賜展開,細細看之,臉上露出沉吟。
各地舉薦,劃分九品,這九品並非官員的大小,而是資格,評議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品級越高,起點越高,升官越快,品級低下,則受人輕視,升遷也慢。
看似這種制度就是察舉的規範化,讓世家權力變得更加明顯,但楊賜注意到了,審查、考覈、監督、懲戒、定職等等一系列措施,都由皇帝指派尚書檯官員擔任。
所以這新設的尚書檯,纔是關鍵。
這是與歷史上九品中正制極爲不同的一點,中正可以評定,卻無最後的決定權,若有不公,立刻罷免,永不錄用。
如此一來,官員雖然還由世家子弟擔任,但權力無形中已經轉向皇帝。
對此,楊賜先是心有不甘,但仔細一想,反倒覺得這是長遠之舉。
畢竟對於不想造反的世家而言,家族的延續纔是重要,只要有才能的子弟能夠出仕,一展抱負,受皇室制約也是應該。
楊賜老成持重,再仔細看了一遍,尤其是考覈懲戒制度,猛然醒悟,太子此時改革,還有一個關鍵用處。
袁氏一脈的官員雖然心向袁家,但他們本身並沒有犯錯,統統拿下,師出無名。
可九品中正制一出,所有官員都將受尚書檯監察,考覈品級。
這家世倒罷了,道德和才能兩方面,還怕挑不出毛病?
即便無可挑剔,那給個二品,將其升入中央,賜下閒職,權力也被剝奪了。
貶官罷官,明升實降,一場官場大地震,就隨着新制度的誕生,消弭於無形,還能將之落到實處,尚書檯定下權威,太子皇權大握,無上地位。
這一刻,楊賜算是領教到了什麼叫帝王權術,心中又是驚懼,又感欽佩,最終拜下:“殿下英明仁德,弘農楊氏,願效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