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八章 對陣

“這鬼地方就幾塊石頭、一個名兒,既不險亦不峻,坡度不大,一望平川,此處決戰,三面皆無遮攔。若我是韃靼將官,必以優勢兵力三面圍打。”

錢嶽帶着衆將官查看玄石坡地形,不少將官皆吐槽不已。

錢嶽站在臥牛石上,聞言放下單筒望遠鏡,笑道:“草原蒼茫,這裡已經很不錯了。我兵少,而敵兵多,借玄石坡阻住一面,多少能扳回幾分劣勢。”

便問:“騎兵提備好了沒有?韃虜以騎兵著稱,歷來要大勝韃虜,但憑步卒遠遠不夠。步騎相合方是正道。”

步兵打騎兵,平常來說,只有劣勢而無優勢。尤以機動性,最是令步兵煩惱。就算憑藉重甲步兵抗住了騎兵的衝擊,但以騎兵的機動性,那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便是敗,也不會大敗,能夠保存實力。

這裡面的經驗和教訓,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趙武靈王爲何要胡服騎射?正是因爲吃這方面的虧吃多了。

那時候神州各國的軍隊,以步兵和車兵爲主。這兩個兵種在靈活性機動性和速度方面,都遠遠不及騎兵。面對北方的敵人,往往只能被動迎擊,便是打勝了,也追不上,無法擴大戰果。

於是騎兵這個兵種,才逐漸受到重視,並取代車兵,成爲戰場的王者。

漢武帝北逐匈奴,憑的可不單單是步兵。步騎相合,配合作戰,纔是應對騎兵的最好的戰術。

“以步兵擋住騎兵的衝鋒,以騎兵策應之,追逐之。”錢嶽道:“敵騎衝陣,古來先以箭雨齊射,再以重甲、重盾,列槍陣硬扛。用步兵拖住敵人的騎兵,然後再出動策應的己方騎兵,予以重擊。”

“我軍火器犀利,甲冑精良,人皆悍勇,要擋住敵騎不難。但要大規模殺傷敵軍,卻需要一番計較。預設戰場上萬人敵可曾埋置妥當?”

聞言,一將捶胸道:“以玄石坡爲中心,距離二百步到三百步的範圍之內,掘溝三條,各伏兵一個軍侯編制。任務已進行過半,午時前必告成。”

錢嶽點了點頭:“越快越好。伏萬人敵以炸之,二百到三百步內最合適。到了這個距離,敵人衝鋒之勢已成,絕無回頭的可能,只有硬着頭皮硬衝。進入二百步,火銃齊射。大抵不超過四輪,便會短兵相接。”

說到底,步兵對騎兵,打的是陣地戰。既然是陣地戰,自然要製造一些防禦措施。拒馬、鐵釘什麼的,這裡沒有條件,也不合適。倒是類似手雷手榴彈的萬人敵,可以用到這個地方。

立馬峰雖號稱峰,但只是一個草坡,玄石坡號爲石,實際上也只不過草坡上幾塊巨大的臥牛石而已。可以擋的一面,另外三面則不能擋。

錢嶽以此爲中心,擺開陣勢。在陣前掘溝伏兵,以萬人敵對敵,策略自然不差。

當然,埋伏在溝裡點萬人敵的將士,其危險性肯定要大一些。但既然是戰爭,這也是無可避免的。

用盡手段,對敵人造成更多的殺傷,這是錢嶽的目的。

前方傳來的消息,韃靼人少說有五六萬大軍。而他只一萬兩千人。除開各部所屬的騎兵營、夜不收,打陣地戰的,只有九千人。

這一切,都是爲了增加殺傷。倒不是怕了韃靼人,而是怕走脫了太多的韃靼人。

“我校尉部有四百門炮、一千炮兵,四千槍兵,四千銃兵,列陣三合。待敵至,千步發炮,三百步發萬人敵,二百步發銃,三輪遠擊,來三萬我怎麼也能吃他一萬。隨後短兵相接,槍搠銃打,徑發騎兵側擊之,破敵易也。”

“玄石坡下一望平川,韃靼人要攻三面我,陣形不必密集,怎麼也要三兩萬。彼其五六萬兵馬,第一波攻勢便可擊潰。其必不敢再來,定然倉惶而逃。再以騎兵逐之,殺傷最多數千。也就是說,這回能吃下敵人一半的兵力,便大功告成。”

最後錢嶽道:“然戰局變化,易有萬千。一應計較,皆作參考。臨戰時隨機應變,衆將須得牢記在心。”

不說玄石坡這裡列好陣勢,單說吳克善領兵至玄石破附近,果然已將至午時。

此時烈陽高照,逢八月,正是一年間最是炎熱時候。這年代雖謂之小冰河,但最熱的時候,溫度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遠遠望去,熱氣灼灼,空氣隨之扭曲。人馬俱疲。

吳克善早探知錢嶽列陣玄石坡,此時便也不急。令其弟察罕領萬騎遊弋周圍,當作戒備。便則令大軍安營紮寨,打算暫作休整,飲食飲水,養好體力再與之戰。

雙方如今,間隔不過五六裡,這邊隱約可見玄石坡的軍陣。尤其那玄石坡上高高豎起的蚩尤旗,迎風獵獵,猙獰煞煞。

自草原入京師,當然不止玄石坡這一條路。但這是最近、最熟悉的路。或說吳克善繞開玄石坡,不理錢嶽直擊京師,那是小兒之言。

雙方俱已互相知之,如何能繞開?

若吳克善擇道突入京師,先不說能否突破長城關口,單說將錢嶽落在他背後,那就是取死之道。不怕被兩面夾擊麼?

況乎吳克善兵多勢大,以堂皇之勢橫推,也是理所當然。而且他還想先試試敵人的成色——如今已不是明廷,敵人很陌生。

在韃靼人就食養力氣的時候,錢嶽這邊也正午餐當中。嬴翌的軍隊,待遇是極好的。軍隊在外作戰,攜帶的乾糧,就有肉乾。

不過現階段而言,以肉乾做乾糧,也只佔很少一部分。神州未靖,生產尚未恢復,就肉食而言,極是缺乏。即便用大價錢,民間也收不上來多少。

錢嶽站在玄石坡上,以單筒望遠鏡眺望良久,嘖嘖道:“韃靼人可真有錢啊。你看那牛羊牲畜,十萬頭應該有的吧?”

身邊將官道:“十萬頭絕對不差。看其規模,軍隊應該有六萬左右。六萬人吃喝,帶上十萬頭牲畜在所難免。這還是因爲科爾沁距離京師不遠。否則二十萬,三十萬都有可能。”

第九章 超凡十二章 取寶二十章 到來五十八章 再聚秘境爲大事二一八章 道人五十九章 諸般大能顯身來一零二章 河內五十八章 命運輪盤今何在第三章 對手第一章 太一至聖無量仙 白鹿原上遇鐘山六四章 安排一百章 碧海城六十三章 憎惡大鬧百老匯 太一門人巧相聚八十四章 終至力宇有因果第十章 千鈞之重系一身一三二章 地稷儀一三三章 劍舞第五章 前夕二十二章 一柱破天誅藤聖二十章 死有餘辜二十五章 胸有甲兵腹藏經史二十八章 虛空煉寶遭無血 一言不合就動手七十九章 御神通二四六章五十章 滅霸請來五幫手 赤混魔尊又現身十三章 真元器七十二章 混元無極太上教主二五六章 口袋二十三章 彌羅宮凌霄寶殿一八五章 觸景七十一章 太一召喚仙家齊聚六十四章 太鴻道人陷囹圄 石破天驚有提議二十三章 尋人不罷休四十四章 再回別院五十二章 得寸進丈纔是魔 面上言語心頭轉四零六章 四年三五二章 調整二十四章 見帝國心也悲哀四十三章 崑崙洞天二十七章 重點五十三章 疑惑重重二十八章 元和一百二十一章 魔尊翻掌破大陣 花言巧語說太一三十九章 違背誓言只等閒 只求道人救一命五十七章 乾坤寶鼎動人心一三七章 孫傳庭六十章 欲求助返回宗門 澤維爾再現大敵三五四章 等待一三五章 官渡四十二章 赤精求援二十四章 結交二二三章 氣運之用五十三章 暗流三十八章 畏威而不懷德七十七章 太一宮道祖話境界二八七章 不相信五十一章 傳達八十五章 小記者膽大包天 變種人連夜來援一八九章 念隨心動六十六章 殺場七十章 謀算四一四章 飛行四十五章 乍變六十四章 大戰將至四十七章 突襲旨在世界樹六十章 入幻境四十一章 靈虛劍尊心忐忑七十六章 時空輪迴五十九章 入彀非我願四十八章 萬劫至尊一一三章 五行旗第十章 將遠行五十章 法會十八章 事後波瀾 自己動手四十九章 雷雲四十七章 邀請四十二章 無上帝主現身來一零四章 勸說五十章 成親一九零章 二牛五十五章 李夫人第五章 長生五十章 成親第十章 術數化九十三章 仙霞仙君十七章 八十一部一四零章 升官三十三章 五載情勢變 鬥法有兩場三零九章 騎虎二十一章 覆滅宇宙只等閒五十章 成親二五六章 口袋五十章 滅霸請來五幫手 赤混魔尊又現身二二零章 無禮九十一章 殺人如麻十六章 紐約市區 武裝騷亂七十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十六章 一瞥眼心生怒意二十九章 神魔圖錄執在手三四七章 一統前夕
第九章 超凡十二章 取寶二十章 到來五十八章 再聚秘境爲大事二一八章 道人五十九章 諸般大能顯身來一零二章 河內五十八章 命運輪盤今何在第三章 對手第一章 太一至聖無量仙 白鹿原上遇鐘山六四章 安排一百章 碧海城六十三章 憎惡大鬧百老匯 太一門人巧相聚八十四章 終至力宇有因果第十章 千鈞之重系一身一三二章 地稷儀一三三章 劍舞第五章 前夕二十二章 一柱破天誅藤聖二十章 死有餘辜二十五章 胸有甲兵腹藏經史二十八章 虛空煉寶遭無血 一言不合就動手七十九章 御神通二四六章五十章 滅霸請來五幫手 赤混魔尊又現身十三章 真元器七十二章 混元無極太上教主二五六章 口袋二十三章 彌羅宮凌霄寶殿一八五章 觸景七十一章 太一召喚仙家齊聚六十四章 太鴻道人陷囹圄 石破天驚有提議二十三章 尋人不罷休四十四章 再回別院五十二章 得寸進丈纔是魔 面上言語心頭轉四零六章 四年三五二章 調整二十四章 見帝國心也悲哀四十三章 崑崙洞天二十七章 重點五十三章 疑惑重重二十八章 元和一百二十一章 魔尊翻掌破大陣 花言巧語說太一三十九章 違背誓言只等閒 只求道人救一命五十七章 乾坤寶鼎動人心一三七章 孫傳庭六十章 欲求助返回宗門 澤維爾再現大敵三五四章 等待一三五章 官渡四十二章 赤精求援二十四章 結交二二三章 氣運之用五十三章 暗流三十八章 畏威而不懷德七十七章 太一宮道祖話境界二八七章 不相信五十一章 傳達八十五章 小記者膽大包天 變種人連夜來援一八九章 念隨心動六十六章 殺場七十章 謀算四一四章 飛行四十五章 乍變六十四章 大戰將至四十七章 突襲旨在世界樹六十章 入幻境四十一章 靈虛劍尊心忐忑七十六章 時空輪迴五十九章 入彀非我願四十八章 萬劫至尊一一三章 五行旗第十章 將遠行五十章 法會十八章 事後波瀾 自己動手四十九章 雷雲四十七章 邀請四十二章 無上帝主現身來一零四章 勸說五十章 成親一九零章 二牛五十五章 李夫人第五章 長生五十章 成親第十章 術數化九十三章 仙霞仙君十七章 八十一部一四零章 升官三十三章 五載情勢變 鬥法有兩場三零九章 騎虎二十一章 覆滅宇宙只等閒五十章 成親二五六章 口袋五十章 滅霸請來五幫手 赤混魔尊又現身二二零章 無禮九十一章 殺人如麻十六章 紐約市區 武裝騷亂七十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十六章 一瞥眼心生怒意二十九章 神魔圖錄執在手三四七章 一統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