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巋《最後的党項》上部一,來自青藏高原的党項後裔
以下所寫的內容,是將近100年以後,本文作者的一位直系親屬,即將走向天國的幾個月之內,陸陸續續給我敘說的故事。而且他是整篇故事的一個親身的見證者。他的名字叫李保山。幫着他敘述這篇故事的,還有他的兒子,我的另外一位直系親屬。
1916年深秋。忽然一場意想不到的小雪,讓地處大中國大西北靠近中國和蒙古邊境,一處名叫野駝山的大山,銀裝素裹,變得白茫茫一片。
好在,野駝山多條河岔的河槽倆畔,多塊農田裡的各種農作物,差不多都已經熟透,完全可以收割了。所以這場小雪對野駝山村裡幾十口人,並沒有什麼影響,只是感覺到意外。
不過,也許是野駝山和整個北面大面積的這場小雪,卻讓野駝山裡出現了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局面。
伴隨着一夜的小雪,第2天早上,野駝山的人們還沒有睜眼的時候,就有人給村長李昆玉彙報說,村裡的玉米地裡,發現了十二匹野馬!
我的天!
來人給李昆玉彙報說,這十二匹野馬,各種毛色的都有。不管是哪一種顏色的野馬,每一匹都是那種高大威猛,闊胸寬背,長鬃長尾。再就是油滑的皮毛,如同刀剪一般的.長長而立着的耳朵。
應該是十一匹野騍馬,外加一匹大兒馬。這些騍馬平均的體重個頭,比野駝山人們的馬匹,一匹半還要壯碩。
而那一匹通體黑油亮的大兒馬,比這裡的馬匹,倆匹加起來還要壯碩……
之前,野駝山的人們在山北大草原,也陸陸續續見過一些野馬,但是那是當地的一種野馬,在李昆玉的大腦裡,那種野馬和這種野馬相比,無論是個頭長相毛色等等,應該完全是兩個品種。
那種野馬,是灰白色的,類似騾子的一種,屬於後來普遍中國和外國說的那種普氏野馬的野馬。而這種野馬,按照來人的說法,更像後來人們普遍說的歐洲或者俄國西伯利亞的一種野馬。
這是哪裡來的野馬?是從中國和蒙古邊境那邊跑來的野馬嗎?
實際上這個時候說中國和蒙古邊境,還有些不恰當,因爲幾年以後蒙古才宣告獨立。爲了讓讀者能夠明白本文所敘述故事的地點,暫且只好這樣說。
野駝山是一座西南_東北走向的大山脈,東西長六七百里,南北的寬度也有一百里開外。這座大山延綿起伏,高聳入雲,山裡的植被也是非常茂密的。山裡縱橫交錯的多道溝叉,有常年流淌不息的山泉水:冬天,這些山泉水絕大部分都凍結成了一塊塊白白的.滿河槽的冰蓋,當然也有個別的幾條河槽,汩汩流淌着的山泉水,一冬天也不凍結,還冒着熱氣騰騰的水蒸氣。夏天嘛,河槽裡的水多水少,就取決於當地一年不同一年的雨水了。雨水多的時候,河槽裡還會發大水;乾旱的年份,部分河槽裡的山泉水也會乾涸。
這座大山裡,石雞,“半雌”和鵪鶉,獾子.狐狸和野狼,石羊.黃羊.團羊.青羊.土豹子,一羣羣的出沒;好幾種咕咕鳴叫的野雞,也不斷地在山脊和河槽畔飛起一羣落下一片。野兔更是多到了一種氾濫成災的地步。
這座大山的南面,是一馬平川的河套平原。出了這座大山北面,又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大草原。跨過這片草原的北面,就是幾年以後****以後和大中華的邊境了。
在野駝山李昆玉他們逃荒來到這座大山裡安營紮寨的地方,直線去往後來中國和蒙古國的邊境,大約130公里的距離。
野駝山有一部分山泉水和洪水,最終流到了野駝山南面,山前的一個低窪地帶,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很大的海子。也有一部分流入到了北面,出了大山60多裡左右一處低窪的山灣裡,從而這個山灣形成了一個自然的.沒有經過任何人工干預的湖泊。這個湖泊也是非常壯闊的。
野駝山的人們,習慣於稱呼南面的海子爲南海子,北面的這個湖泊爲北海子。
不論是南海子還是北海子,裡面的各種魚類密密麻麻;海子裡,包括周圍的蘆葦裡,野鴨.撈魚鸛和各種各樣的水鳥,也是非常多的。每年差不多還要在這裡落腳一些遷徙的白天鵝,和數量龐大的大雁。
這一年,野駝山村的村長李昆玉44歲,他的三兒子李保山18歲。
4年前的1912年,14歲的李保山和倆個哥哥,一個姐姐,還有三個弟弟,跟着父母,和村裡五家鄰居,共計40多口人,從陝北的無定河一個名叫李家渠的小村莊,來到了野駝山的大山裡定居,並且把他們定居的地方,稱呼爲野駝山村,簡稱野駝山。
據祖輩們口口相傳,至少他們李家的人,是党項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來自青藏高原,來自世界的屋脊。蒙古人滅了他們西夏一個傑出英雄李元昊成立的大白高國,但是並不等於滅掉了他們這些党項人。
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是不是真實可靠,現在已經無從考證,而且事實上他們李家這些人和另外郭家.韓家.高家劉家和郝家五家人的長相.說話和生活習性,已經沒有任何區別。而那些人都是漢族,當然他們李家這些人也無一例外的都是漢族。何況他們李家和這五家世世代代不知道通婚多少遍了。所以如果說他們的祖上真的是党項人的後裔,現在也完全融入了大中華大漢族的懷抱裡。現在誰要把他們李姓這個姓氏剝奪了,他們萬萬不答應,這個姓氏對於他們來說比他們的生命還要重要。
陝北的無定河,土地貧瘠,十年九旱。他們在老家李家渠,每年耕種那點有限而貧瘠的土地,打那點可憐的口糧,勉勉強強能夠果腹;好多的時候,在開春之前就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吃樹葉,吃野菜才能勉勉強強度日。何況兵荒馬亂,國家都處在風雨飄搖民不聊生的時間段,人們都是過的那種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
幾年前,在一些傳聞的誘惑下,李昆玉串聯李家渠郭家.韓家.高家.劉家和郝家五家幾個同年的哥們弟兄,共計6個人,一邊要飯,一邊打聽着來到了野駝山這一帶。
當時的野駝山主峰二狼山裡,有一股強人,屬於那種山大王形式存在着。老大是高虎彪,老二是高虎亮。這兩位好漢下面有一個得力干將訾二,或多或少和李昆玉祖上有一點點親戚關係。
當時,通過表哥訾二,李昆玉不但去拜見了這倆個山大王,還從穿着的一件破棉襖裡,拿出了10塊龍洋獻給了倆位山大王。
當時高虎彪和高虎亮兩位山大王不收他的10塊龍洋,說有他的老表訾二面子就足夠了。但是李昆玉是一個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人家的推辭歸推辭,但是往後要想來人家的地界上安身立命,這一點小小的見面禮,無論如何是不能少的。
李昆玉還承諾,如果倆位山大王允許他們在這座山裡安營紮寨,他們每年還會給倆位山大王提供一些糧食。
很好,兩位山大王當時一高興,就答應了李昆玉和另外5個老弟兄的請求。
可以說,當時整個這座東西六七百里,南北一百多裡的大山,是隻屬於高虎彪和高虎亮這兩位山大王的,除了這兩位山大王和他們手下的一大幫弟兄們自由的打獵和活動,還沒有其他人,以任何形式存在於這座大山裡。
也許是因爲訾二是高虎彪和高虎亮兩位山大王的得力干將,也許是訾二是一個好心的.也是一個認親的人,也許是李昆玉他們一行運氣好……總之在這一座綿延的大山,原本只有兩位山大王和他們手下的一股人馬存在,卻允許他們攜家帶口40多口人在這座大山裡定居。
幾個月以後,李昆玉帶領着全家,還有其他五家老弟兄們的全家,從陝北無定河的李家渠老家,搬遷到這座大山裡。
那一年,李昆玉他們6大家人,攜家帶口40多人從無定河邊的李家渠來到野駝山裡,是剛過了清明的節令。李昆玉和6戶人家的一些當家的弟兄們,用野駝山的一些枯枝敗葉,在一處避風向陽的石崖下面,臨時湊合搭建了一個勉勉強強能夠遮風擋雨的.類似大帳篷的暫住地,隨後,李昆玉連夜帶了一些禮物,與另外兩個弟兄郭娃子和韓騾駒,去上百里之外,拜見了二狼山的高虎彪和高虎亮兩位山大王。
沒問題,去年人家怎麼說的,今年還怎麼執行,絕不食言。兩位山大王還安慰他們三個人說,讓他們三個人安心在野駝山安家落戶,放心居住。
這以後關於高虎彪和高虎亮這兩位山大王,以及他們手下的那幫悍不畏死的好漢弟兄,在二狼山以及周圍這一帶,究竟做了一些什麼,李昆玉和其他幾家當家人早已經打聽得一清二楚。人家就是一股義匪。人家乾的都是那種劫富濟貧的事情,針對的都是周圍這一帶那些爲富不仁的大惡霸。對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可憐人,只有照顧和接濟的份兒,絕不會騷擾。何況這兩位好漢的老大是五爺。而五爺,這以後在清末民初這個動盪的年月,其大名如雷貫耳。
兩位山大王還給李昆玉他們三個人說,看看需要這裡給他們幫什麼忙,或者需要什麼東西儘管開口,二狼山裡要什麼有什麼,只要他們需要,二狼山裡都可以給他們提供。
老表訾二更是積極響應,恨不得把心掏出來對待李昆玉他們三個人,明裡暗裡想盡一切辦法都在幫助他們。
不需要,什麼也不需要!對於李昆玉他們來說,人家允許他們定居在這座大山裡,就如同提供給了他們一切。
謝過高虎彪和高虎亮還有老表訾二,李昆玉和另外兩位老兄弟返回身來,就在他們臨時安營紮寨的那一道山溝裡,選擇着他們一家家蓋房的地方。
爲了不要在兩位山大王眼皮底下討人嫌,也爲了能夠有一個自己的活動空間,李昆玉他們有意的遠離了這座大山主峰的二狼山兩位山大王的大本營,在他們臨時落腳的那個野駝山,作爲落腳的地方。
李昆玉和其他的一些哥們弟兄,想盡可能的遠離這些山大王,他們從心理上來說並沒準備和這些強人有任何形式的交結,只是按照之前李昆玉給人家的承諾,每年給貢獻一點租金而已。好在後來證明,二狼山的那倆位山大王也說話算話,從始至終並沒有騷擾他們絲毫。
同時,李昆玉他們也是想與世隔絕,不與其他人輕易來往。
要知道,這是清末民初,整個大中華非常動盪,民不聊生的一個時期,所有的普通人每天睜眼想到的第1件事情,就是保住命,堅持活下來。其他所有事情,都要爲活下來而讓步。
明明野駝山好多河槽倆邊,有的是那種平整的土地,可是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出於一種本能,李昆玉和其他五家人家的那些當家人,總認爲在那些平坦的地方建造居住的地方,不合適。最好是把他們的住房建在河槽倆邊陡峭的石崖上。
出路不方便?哼,選擇的就是出路不方便的地方!要知道對自己不方便,對可能騷擾自己的敵人更不方便啊!
李昆玉和身邊的一些老弟兄們,在野駝山幾道山灣裡踅摸了倆天的時間,最後確定下來了每家蓋房的地方,還是他們臨時搭建帳篷的這道山灣裡,是他們認爲蓋房最合適的一道山溝了。
當然無一例外,他們蓋房的地方,都是在這條河槽畔兩邊較陡峭的石崖上。
在李昆玉的宏觀指揮下,大家共同配合着在這道山灣裡,搭建開了他們6家人家每家遮風擋雨的住房。
他們選擇的那些地方,都是較高的山崖上面,儘可能向陽,又是戴帽檐的那些石崖。這樣至少他們解決了一堵後牆和半拉房頂的問題。對於他們這些類似逃亡者的人來說,有這個境遇,其實已經足夠了,剩餘的左右兩邊和前面,利用一些隨處可見的爛石頭,壘砌牆壁;利用那些樹木弄一些所謂的門窗,都是比較簡單的事情。
要知道他們這些人一個個都是多面手,都是木匠鐵匠泥瓦匠。包括打獵種地,都是一把好手,而且甚至男女都可以上陣!一句話,他們都是生活和生存方面的強者。
從去年他們6個人來到這座大山裡尋找老表訾二,有意無意的對着這座大山轉悠和考察,包括今年來這裡安家落戶之前,憑着他們一個個都是好木匠,好鐵匠,耕地打獵好手的眼光,他們有意無意的對這座大山方方面面的評估,讓他們確認往後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一切,這座大山都可以給他們提供。大山裡森林茂密,各種動物衆多,各個山灣裡的河槽兩畔,雜草豐茂。那些泥土裡似乎能夠攥出油來……這樣的泥土,種什麼樣的莊稼絕對都是好收成。
何況這座大山裡還有鐵礦石和煤炭!對於李昆玉這樣一個打鐵的高手來說,有這兩樣東西,生活中幾乎任何一樣生產工具,他都可以製造出來。
更何況在他們蓋房的過程中才驚喜地發現,那些石崖並不是那種大青石,而是類似磨石的一種石頭,用他們手頭的一些工具,完全可以從石崖上,鑿進去一個個的石窯!
在李昆玉的指揮下,他們分工合作,一部分人在山前山後,分別買回來了八九條耕牛;同時買回來了一些安家落戶,以及耕種土地必須要用到的一些農具,還有各種籽種……
一些老人孩子,女人,共同配合着一些壯勞力,給6家人家建房。
一羣遠道而來的人,一些可能混雜了多種民族的.其中一個李姓人家堅信自己應該就是党項族的人,從此以後就在這裡安家落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