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閒情逸趣

我後來統計過若干次,它用多少個零部件把它攢成的,最後也沒統計清楚,大概幾千個零部件,後來我就買回來以後,就經過修復,現在在廈門鼓浪嶼上展出,一直擱在那兒展出,我當時是設想睡那張牀的。

我因爲古書讀多了嘛,覺得這種牀睡起來一定是其樂無窮,但是擱不進屋裡去。我們的樓房很矮,我們一般樓房的屋裡的高度就是兩米五、兩米六吧,那個柱子就兩米八了,根本就立不起來,當時把它修復完了以後,因爲它是零件,拿回到屋裡的時候,就是想把它支起來,結果第一件事就傻了,柱子就立不起來,後來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我當時想的特別好,就是把牀上擱上一個書架,擺上常讀的書,它不是有架子嗎?上面安上各種射燈,還設想買一個小音響,睡覺時候可以聽聽音樂,想得別提多好了,可是牀到今天也沒睡過一天,非常地漂亮。

它的所有的圍子,所有的細部都是用很小塊的木頭攢插起來的,我們將來會講到,就是它工藝上的特點,就是我們有時候會忽略。外行人認爲一塊大板雕出一個東西最值錢,其實從工藝角度上講,越小攢插出來的東西越結實,價值越高,它把所有的應力全部消除,這是一個工藝,是中國人聰明才智的一個體現。

清代小說家,戲劇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人生百年,所歷之時,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間所處之地,或堂或廡,或舟或車,總無一定之在,而夜間所處則只有一牀,是牀也者,乃我半生相共之物,較之結髮糟糠,猶分先後者也。人之待物,其最厚者,當莫過於此。“

這話寫得非常動感情,他就是說,人生活了一輩子,你反正白天是一半,晚上是一半,那麼你白天的地方說不準你在哪兒,他說你“或堂或廡“,就是你要不然在屋裡,要不然你在走廊裡,白天你“或舟或車“,就是你要不然坐船,那時候沒飛機,要有飛機也寫上了,你不定在哪兒呢,但是晚上,你肯定睡牀上,那麼他說這個牀乃我相共之物,就是比我的老婆說起來還有個先後,它比我老婆來得還早呢,所以“人之待物,其最厚者,當莫過於此。“就是你對它應該重視啊,應該有情感啊,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好一些呢,好好地去置一張牀,牀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東西,尤其中國的牀代表了我們文化中的精髓。

我們去故宮參觀,你注意看牀了以後你再看看皇帝的寶座,皇帝的寶座不是一個椅子的樣子,是一個牀形,這是爲什麼呢?我們下一講講中國的椅具。

俗話講,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叫站如鬆,坐如鐘,是中國人講究,坐有坐姿。我今天給大家先看一張圖片,這是皇帝的寶座,皇帝的寶座呢,是一個牀形,它爲什麼是一個牀形呢?我們知道中國人待客的中心是睡覺的地方,所以牀就形成了一個傢俱地位最高的一個傢俱。寶座是皇帝坐的,所以它在形制上有別於普通的傢俱,普通的椅子,所以它就做成了一個牀形。我們如果有機會去故宮看,在故宮的每一個皇帝停留的房間,都可以看到寶座,它這個寶座,就是一個牀形,這就是等級制度所造成的。

那麼中國傢俱設計是有原則的,我們這個原則從寶座上就可以充分的體現,它叫尊嚴第一,舒適第二,當它發生碰撞的時候,舒適一定要讓位於尊嚴,這跟西方的很多設計理念是不一樣的,中國過去的設計原則不是以人爲本,是以人文精神爲本,這一點大大的高於西方的設計原則。我們強調的是精神,不是強調一個純物質的東西。以人文精神爲本這句話表明了中國傢俱的一個設計的總體原則,這個總體原則在我們所有的傢俱中都可以體現。

我們抓住了這個原則的時候,再欣賞中國傢俱,再瞭解中國傢俱的時候,就覺得遊刃有餘,就是我們解釋了,我們過去很多坐具,爲什麼非常的不舒服,皇帝的坐具也是非常不舒服,乾隆皇帝坐在椅子上,那感受還不如你們坐在《百家講壇》的沙發上,你可以靠,還可以倚,他什麼都靠不住。椅子非常大,他的寶座非常大,有多大呢?最大的一個寶座,目前存在頤和園,有2.95米長,1.4米的進深,有1.85高,比我還要高,1.4米的進深,是可以躺下一個人。

那麼皇帝坐在這張寶座上,實際上是四邊都不靠,皇帝就如同坐在一個板凳上,對皇帝來說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但他強調的是尊嚴。所以他就一定要忍受這個痛苦,這是我們一般人都不知道,大家都覺得皇帝坐那個寶座上,是非常舒服的,他坐在萬人之上,坐那寶殿裡,大家都看他,你不知道他坐那兒,就是坐一個板凳上的感覺。

我們說了,這個寶座,是皇帝的專有座椅,但皇帝只是作爲他行政上面,比如他登基,政務他坐這樣的寶座,他平時坐什麼呢?他平時坐的椅子,跟我們的,我們百姓坐的椅子,區別並不是很大,都是一樣的。

我們首先對我們自己的椅子,應該有一個瞭解,首先了解這個詞彙,“椅”這個詞的本意是倚靠,我們現在寫的這個“椅”字,過去就是一個樹種,有人認爲就是楸木,椅樹就是一個樹,樹名。我們就知道了,凡是帶有靠背的,扶手的,可以倚靠的,這種才能,稱之爲椅,沒有這個靠背的坐具,就不能稱之爲椅,這個椅的本意,就是這麼來的。那我們民間有一種簡單的說法,太師椅,我們對中國傳統的,古典的椅子,一般百姓就說,誰家有一對太師椅,怎麼它叫太師椅呢?我們先說它的初始狀態,是這個樣子,是個圈椅,這個椅子呢,看着用料不多,很簡單,這就是太師椅的初始狀態,它是一個俗稱是圈椅的這樣一個椅子。

史書上記載,宋朝的宰相秦檜,他當時有個職務叫太師,太師是個虛職,品級很高,但是是個虛職,有點像個什麼今天名譽理事,有點像個這樣的虛職,不是一個很有實權,但是聽着很好聽。秦檜有一次坐在這個太師椅就是我們剛纔說的圈椅上面,累了,向後仰着,向後一仰,頭巾就掉了。當時有一個官叫吳淵,這個人有點眼力勁,喜歡拍馬屁,你想想秦檜當時都是宰相,然後把就要這把頭巾給他撿起來以後,馬上就找人,就設計了一個荷葉的託首,就是他在椅背的後面做了一個荷葉狀託,扣在這兒,你頭往後仰的時候,可以躺在託首上休息。

吳淵當時下令一下子就做四十個,這個史書是有記載的,這個椅子的樣子,就叫太師樣,所以太師椅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這段故事誰記載的?不是後人記載的,是當時的人,所以它的出處都比較準確。這個人叫張瑞義,他在《貴耳集》裡有這一段故事的準確的一個記載。所以太師椅從宋代開始,就叫太師椅了。

但是到了清代以後呢,這個太師椅,就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們那時候,就不再注重太師椅的初始狀態,就是它是一個圈椅的狀態,後來的人不太注意這些東西了,凡是硬木的,比較貴重的,能顯示人的身份的椅子,就統稱爲太師椅,到了清代以後,椅子的典型狀態就是這樣,這個也俗稱太師椅。到了晚清以後呢,它所有的變化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比如扶手加寬,後背後面有一點過多的變化,這些都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變化,結構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先講一個故事。東漢有一位名士叫梁鴻,有氣節,有文采,在當地非常有名。他的同鄉有一個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給他。孟光長得不好看,膚色比較黑,但特別有勁兒,史書上記載她能“力舉石臼”,像個舉重運動員。孟光到了30歲還沒嫁出去,她父母就問:“你爲什麼還不嫁啊?”30歲很大了,不要說是在古代,就是在今天,30歲沒嫁出去的人,父母也得問。是不是?她回答說:“我非梁鴻不嫁。”梁鴻一聽這話高興了,心想:還有這樣的女子?那我就娶回來吧。我估計當時就是請媒人牽牽線,搭搭橋,也沒見過真人,就把孟光娶回來了。孟光很高興,就緊着飭,描眉畫眼。但梁鴻一見她這樣,就不高興了,連着七天沒有搭理她。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爲什麼:怎麼娶了我又不理我呢?她就向梁鴻請罪。梁鴻說:“你描眉畫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個能過日子的老婆。”我估計他也不敢說你長得不好看,怎麼畫都沒有用。孟光說:“那我就不畫了,咱好好過日子。”於是孟光每天把飯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舉起。

這就是“舉案齊眉”的故事,這個成語也變成今天夫妻相敬如賓的一個象徵。這裡的“案”,當時就是一個托盤。今天的托盤就是一個盤子,當時的托盤“案”,帶有四個足,四足是縮進去的。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書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這種托盤今天日本還在用,日本很願意沿襲我們的古制。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質區別。何爲案、何爲桌呢?一般來講,腿的位置決定了它的名稱,而與高矮、大小、功能都無關。腿的位置縮進來一塊爲案,腿的位置頂住四角爲桌。除了形制上的區別,桌與案更重要的區別,是精神層面的區別。這個區別在哪兒呢?在於案的等級比桌高。

比如我們常說拍案驚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絕,都是比較高等級的情緒;如果我們說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級的情緒。拍案驚奇是驚訝,拍桌子瞪眼是憤怒,它表達的情緒不一樣,這是它的精神層面。再比如,我過去當編輯的時候,經常挑燈夜戰、伏案疾書,是吧?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寫檢查。感覺到了嗎?凡是跟桌子相關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關的事都偏高。

中國人把一個承具分得清清楚楚,這是我們的文化高於別人的精髓之處。我們平時不注意,跟“案”相關衍生出來的詞彙非常豐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議案,都跟案有關。因爲我們過去辦公,都使用案,與桌相對來說無關。只有中國有這樣的傢俱,形制上不一樣。那麼西方呢,沒有這個概念,英文中就是一個“table”,沒有桌案的區別。中國人把事情分得特別細緻,比如做菜的方法就分成煎、炒、烹、炸、汆、熬、咕嘟、燉,分得特別清楚,對吧?外國人做菜估計就一個方法,我看就是煎,恐怕連炒都不會。

同樣是案,也有很多形制。首先一種叫做翹頭案,它屬於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誇張,過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裡使用,它表示對神靈、對祖宗的一種敬畏。衙門裡也用供案。這裡的供案翹頭非常高,非常誇張。它具有威嚴感,從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今天法院審理刑事案件時,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種威懾作用。如果法官搬一個小板凳坐那兒,估計犯人心裡就該想怎麼逃脫法律的制裁了。用傢俱作爲文化符號傳遞給你,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麼,衍生出來的詞彙就是“案件”,原義指案子上的文件。“審案子”,原義指在案子面前審理事情,最後簡稱爲審案子。沒有人說“審桌子”,審桌子就是要拍這桌子了。

對於文人而言,他設計出一種適合自己用的書案,非常溫和,它也有翹頭,但把誇張的氣氛都去掉了,翹頭很小。這個小翹頭幹嘛用呢?我們知道,中國有一種特殊的書畫形式叫手卷,捲起來是一個軸。比如《江山萬里圖》、《清明上河圖》,看的時候要橫向打開。過去看手卷有講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擱在方桌上看,就得在這種翹頭案上看。爲什麼呢?如果在桌子上看,手卷打開時,它的軸很容易滾到桌邊,你一把沒抓住,它咣噹就掉下去了,很可能就把畫撕了。但你在翹頭案上看,軸走到案子兩頭,就停住了,不會掉下去。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古人的生活非常講究,看畫時都要設計一個小小的機關。翹頭的部分既可以產生視覺上的變化,又有實際的功能。

我當年碰到過一個特別好的紅木翹頭書案,它的翹頭極爲特殊。一般的翹頭,都是在案子的平面上單做翹頭,那個案子的翹頭是一木連做,就是用一塊木頭整挖出來。案面是癭木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它,漂亮至極,古人稱爲“滿架葡萄”,是一種文學形容。癭木是一種極爲特殊的木材,後面在講傢俱用材中,會專門講到。我當時非常喜歡,就跟人家磨。那人是想賣了條案,拿錢買電視。我跟他磨合了半天,最後都出門了,那人還說你能不能再加五十,一會兒吃西餐什麼的,說明他很注重這種小錢。我想他今天一定很後悔,當年拿了一個上輩子留下來的紅木大條案換了個電視,擱今天我估計能換一個快倒閉的電視廠。

還有一種跟翹頭案几乎一樣的案子,叫平頭案。把翹頭去掉就是平頭案。

還有一種叫卷書案。卷書案出現得非常晚,它兩端的趨勢是往下走。這種卷書形的案,過去炕上使用得比較多。

炕上的案子稱爲“炕案”,比較矮。因爲在炕上,不必擔心東西掉下來摔壞,就不需要再去擋着了。卷書案到晚清以後,非常受歡迎。尤其江浙一帶,卷書案非常盛行,而且尺寸比較大,外形比較圓潤,可能跟南方人喜歡柔軟有關。北方卻並不多。

我們知道,案子一般是家庭裡體型最大的傢俱,它比較長,所以在搬動中會有問題,你經常搬動會感到特別不方便。過去的案子,估計都上不去今天的樓房,樓梯那兒就拐不過彎兒來。古人也考慮到了這些,設計出一種很新式的案子,叫“架几案”。

所謂架几案,就是兩個幾座上面架一塊板。我們剛纔說了,案是腿要縮進去,但現在大量的架几案是幾座頂住兩頭擺。案子腿部縮回來,相應的,案面兩端就要伸出去一塊,行話叫“擔出去”,意思是像挑擔子一樣伸出去一塊。我們過去通過單純的語言來傳達信息時,人家就會跟我說:那兒有一個案子,擔出去的部分比較長。我就知道具體位置了。

架几案的尺寸相對來說都比較大,因爲它是三件一組,便於搬動,當時也非常流行。早年我在鄉下見到很多架几案,但是真正使用優良木材,比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的,相對來說非常少,尤其紫檀。大號的紫檀架几案基本都在故宮,就沒出過宮。我碰到過非常大的紅木架几案,將近四米,原來是北方製作,後來被南方人買到上海。但它在上海沒有市場,因爲買回去要往家裡放,誰都嫌這傢俱尺寸過大,沒有地方擱。買的商人本來認爲這個架几案很值錢,可是買到上海以後誰都不要,他擱了兩三年都賣不出去。我當時看到就特高興,因爲我想用它來做展覽。所以當我表示出興趣的時候,他覺得我是一個買主,就很便宜地賣給我了。這件紅木架几案至今還在觀復博物館紅木廳展覽着,尺寸很大,也非常高。

案的基本形制,就是翹頭、平頭、卷書、架幾這四種。我早年尋找案子的時候,城裡很少見,農村多,越偏遠的地方越多。因爲過去鄉下住的房子相對比較寬敞,放得下。而城裡的房子,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部分比較窄,因爲人口增長速度太快,大部分家庭都把這佔地兒的傢俱淘汰到農村了。

有一年,一個朋友找我,那時我還年輕,他比我大,管我叫小馬。他說北京門頭溝那邊發現了一件黃花梨大條案,要帶我去看。當時他叫了一輛出租車。要知道,那時北京沒有隨街就能打的出租車,要專門到出租車站去叫車。他就叫了一輛出租車到了我家。我很奇怪,覺得他那麼奢侈,還打的!那時打的是很少的事,我以前都不記得自己打過。但他說:“沒事,這大案子買了,什麼便宜都有了。”我家當時住在東四十二條,我們從那兒開車奔了門頭溝。快到的時候,越走路越窄,兩邊都是山,我多少有點兒害怕,因爲沒去過這些地方。我就老跟那人說:“今天沒帶錢,就是先看看。”最後終於找到那家了。

一進屋,老太太正包餃子呢,按住我,非讓吃餃子。我哪兒有心情吃餃子呀,就想看那案子。老太太還說不着急,吃完餃子再說。可那餃子剛擀皮,我什麼時候才能吃上啊!我執意要先看案子,就拉着老太太上人家後屋去了,一看,好!一個柴木的大案子,特柴,根本不是黃花梨!我一下就跟泄了氣的皮球似的,覺得白跑了。於是我們一路無話,開着車就回來了。

路過東四路口,我朋友就喊:“停車停車!”車停了,他下去說:“小馬,我還有事,先走一步了。”我還沒反應過來呢,他就走了。車拐過彎兒來,就是東四五條。五條就是出租汽車站,車停了,我得結車錢去。最後我結了200多塊錢,那時我每個月才掙不到100塊錢。我當時臉都紅了,心裡恨死這件事了。所以這案子沒記住,事情記住了。所以說,人不能辦事盲目,盲目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在福建莆田的一個祠堂裡,曾經看過一張非常大的黃花梨案子。福建人的宗祠觀念特別重,所以每個村裡都有宗祠。那張案子非常巨大,長4.2米,案面是一塊獨板,俗稱“一塊玉”,就是說整塊板跟玉似的,漂亮至極。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見過這麼漂亮的案子。這張案子幾百年來都在這個宗祠裡,受無數人的禮拜。可惜最後還是被拿出來賣,整個村裡的人都在場院上坐着,買的人點好錢,全體村民一人分一份。以我當時的能力,沒有辦法買下這張大案。這案子現在在美國丹佛博物館展覽。我去丹佛博物館講課時,又看到這張案子,非常震撼。

這張黃花梨大案經過幾百年的歷史,在村子裡起到一種凝聚力的作用。但村裡人爲了分筆錢,把幾百年的案子賣掉了,最後輾轉到美國,被人家珍而重之地供起來了。以後有機會去丹佛的人,一定要去看看這張“天下第一案”。

由於案子的陳設功能越來越大,它的實用功能就相對降低;相反,桌子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大,陳設功能越來越低。所以,桌案從功能上有了區分,這是在使用中發生的區分,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設計的。比如過去的人家,一進屋就放着一張大條案,靠着主牆,上面擺兩隻撣瓶。我小時候,去我的外曾祖母家,她在北京有一個大院。我那時候很小,覺得這張案子非常高,根本看不見案子上面的大撣瓶。這就是我對案子的第一印象,那時是20世紀60年代,後來這案子上哪兒了,我就不清楚了。

桌子在越來越接近實用的時候,就跟案發生了分野。桌,最早寫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來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爾不羣。就是超出別人,高高地立在那兒。“卓”字後來才把底下“十”字變成了“木”字,寫成了現在的“桌”字。

桌與案從功能上講,差距不是很大。比如我們有條桌就有條案,有畫桌就有畫案,有書桌就有書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飯桌,就沒有飯案。因爲吃飯這件事雖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從精神層面上講並不重要。過去古人從文化上還比較鄙視吃。他覺得天天去談吃,層次太低了,得談點兒文化,談點兒梅花、竹子,才比較雅。所以,吃飯比較低,我們就在桌子上完成。

古人吃飯的桌子大多是方桌,爲什麼呢?這跟我們吃飯的制度有關。我們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一份。爲什麼有舉案齊眉這件事呢?因爲當時是分餐,我舉一份給你,我這兒還有一份。如果當時梁鴻和孟光是共餐,就也犯不着我舉着你吃,然後你舉着我吃了,對不對?我們的分餐制度逐漸演化成共餐制了。採用方桌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是共餐制。這一點從我們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來。早期凡是筷子長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對貧困的家庭。

中國人的筷子有特別長的,是爲了菜多的時候,能夾着遠處的菜。今天餐廳有轉盤,什麼菜都能轉到你跟前,過去沒那事兒,你得去夾,所以筷子一定要長。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爲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長。它爲什麼是尖的呢?是因爲日本民族吃生的東西,比如生魚片,非常滑,夾的時候必須扎一下,才夾得起來。我們則不同,過去中國人吃飯很講究,絕對不許扎。我小時候,記得姥爺就教育我說:“夾起來就吃,夾不起來就不吃,不許扎。”後來我大一點兒,人家告訴我說:“筷子扎饅頭,是給死人吃的。”按照更嚴格的禮儀,過去在桌上吃飯,筷子絕對不許伸過中軸線,那邊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許伸筷子過去夾,頂多是人家給你端過來,你才能夾一筷子。這就是中國飲食的傳統習慣,所以中國人從小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順便把腦子也給練靈巧了。我們再看韓國的筷子,是金屬的,因爲韓國老燒烤,趕上咱這種筷子早就燒壞了,所以必須使用金屬。從小小的筷子身上,我們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徵。

隨後亮格櫃出現了。“亮”是通透、透亮的意思。所謂亮格櫃,肯定上面有一部分通透,就叫“亮格”。這種櫃子還有一個很通俗的叫法,“萬曆櫃”。萬曆櫃是明朝萬曆年間非常流行的一種櫃樣,因此而得名。正像“景泰藍”是在明朝景泰年間開始受到重視,因此而得名一樣,我以後會專門講到它。

中國的第二次收藏熱就在晚明。晚明期間的收藏熱,導致萬曆櫃的出現,上面這一層通透的地方,是專門爲了陳列古董而設。宋代的古董陳設,一般不是擱在榻上,就是擱在案上,它是平面的一種欣賞。到了晚明時期,古董擱到萬曆櫃的亮格里,有空間感了。但是請注意,它還是陳設在一個平面上。一般萬曆櫃的高度,會比人的視線稍微高一點兒,眼睛稍微往上一擡,就能看見它的亮格了。

我曾見過一對很高大的黃花梨萬曆櫃。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行家給我打電話,說有一對大號萬曆櫃,問我願不願意去廣州看。於是我專程去了廣州,因爲我還比較信這個行家。行家說櫃子有3.2米高,那就非常高了,像我這樣高的人,伸起手來是2.2米,根本夠不着它的亮格。所以我第一反應就是,如何往上放東西?這樣的東西不應該存在呀,歷史上也沒見過這麼大的萬曆櫃。

結果,我去倉庫一看,確實是一對巨大的萬曆櫃。我就詢問來源,他們推測了半天,說這對大櫃是蘇北地區的,有可能是一個廟裡的傢俱,但這個廟在解放前就被拆掉了。廟裡是有巨型櫃子的可能。我在很多寺院裡看到過巨型傢俱,包括邊長超過2米的超大方桌,但在老百姓家裡是不可能看到的。這對巨大的萬曆櫃,20世紀50年代就被拆散賣掉了。當時第一個櫃子在蘇北買到,第二個櫃子在山西買到,當兩個櫃子湊到一起時,天衣無縫,確實是一對。可惜的是,當時我買不起。最後這對大櫃被賣到了美國。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時期,全國的收藏熱再度興起。這時,多寶格就出現了,它已經不是隻有一個層面的櫃子了。我們從雍正《十二美人圖》上面,可以看見當時多寶格的形象。我們推測多寶格是雍正年間發明的,就是當第三次收藏熱達到高峰的時候。多寶格專門用來陳設古董,是專屬傢俱。

我在上世紀80年代喜歡古董的時候,經常跑琉璃廠。當時文物商店的收購部就在琉璃廠,那裡有一對雍正年間的雞翅木多寶格,我每次去都觀看很長時間,非常喜歡。當時收購部的人說這對櫃子不可以賣,於是就一直擱在那兒。十幾年中,每次路過時我都進去看看,心裡就覺得高興。後來1995年翰海拍賣時,這對櫃子被拿出來拍賣了。當時社會缺乏對多寶格的認識,所以我以非常低的價格買回來了,現在還在觀復博物館裡展出。

一般情況下,多寶格都是對稱的設計,左邊有一個空間,右邊也有一個同樣的空間,並不一順邊。這是多寶格的一個特徵。對稱是中國古典傢俱的基本原則。多寶格一般都是成對出現,儘管我們看到過很多單隻的,但那都是歷史上就被拆散了。

多寶格的出現,表明社會富足時期的到來。今天就是這樣。現在很多人家庭面積改善了,就跑到傢俱市場買一個古董櫃子,不管是真,還是假,反正擱幾件古董上去,就很高興。這是社會富足的一個標誌。

古董的陳設,由早期的案、榻之上的陳設,到萬曆櫃裡的平面陳設,再到多寶格的多層次陳設,這是陳設性傢俱的一個變化,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傢俱設計意圖的走向。

剛纔說的都是陳設性的傢俱,還有一種完全儲物的傢俱。第一種是明代最經典的櫃子,俗稱“麪條櫃”。樣子是上窄下寬,呈“a”字型,所以英文裡叫“a型櫃”。南方人說得更通俗,叫“大小頭”,顯然是底下大,上面小,很形象。麪條櫃的設計非常科學。它利用了物理的重心偏裡的原理,把麪條櫃的門打開以後,不用關。因爲重心偏裡,櫃門在沒有任何動力的情況下,會很緩慢地自動關上,很神奇。我曾經給一個美國人演示這個櫃子,我打開櫃門,一鬆手,它自動就關上了。美國人很驚訝地說:“我兒子終於有治了!我兒子從來不知道關門。”

麪條櫃除了自動關門的優點外,還有非常好的視覺穩定感。因爲它下寬上窄,當你離它很近的時候,更有穩定的感覺。一般人很少注意,當我們走近上下垂直的櫃子時,由於視差的變化,櫃子會變成上寬下窄。而當你走近麪條櫃時,它就變成直的了,這是一種利用人的視差、利用人的內心很細緻的感受,設計出來的一種經典的櫃子。由於麪條櫃的設計理念與衆不同,所以它是中國古代傢俱中最貴的櫃子,是西方人最爲追逐的櫃子,而我們自己往往會忽視。

麪條櫃進入清朝以後,數量就逐漸減少。民國到現在,幾乎沒有人再生產這種櫃子。很多人就奇怪,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爲什麼這麼優良的櫃子,反而不用了?這與我們國家人口增殖有很大關係。明末時,中國大概有不到1億人。這種統計在學術上有各種爭論,但一般都認爲到明末,中國人口在9000多萬到1億人左右。到了乾隆朝,人口翻了兩番,是4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晚明引進了番薯和玉米,這兩大植物救了很多中國人的命。中國過去五穀雜糧都比較低產,一畝打200斤就算很多了。這兩種植物的引進,是人口急劇增殖的一個基礎原因。當然還有政治原因,就是康乾盛世的整體社會因素。

人口翻了兩番,但房屋面積沒有相應擴大。人均居住面積在下降,要求傢俱的擺放更緊湊。麪條櫃的擺放,必須是左一個、右一個,必須拉開,它不能靠在一起擺。因爲當它靠在一起時,兩個櫃子之間就會形成一個大的倒三角,視覺上不舒服。對於清朝人來說,這種櫃子不再適合日益縮小的居住面積。

我們到解放那年,還是4億多人,當時的口號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團結起來,就是4.5億人。我們從解放到現在,不到六十年的時間,人口增長得非常快,大概增加了兩倍,現在有13億多人。這個數字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第162章 造假也是愛國第268章 鑑定第18章 一木四變第5章 六合盞 穿龍釘第230章 前輩也不是萬能的第3章 燥起來第139章 文人相輕第148章 史上最乾淨的人第44章 燃燒吧,少年!第221章 糠糠屁第135章 啪啪出來的激情第127章 瘋狂的石頭(爲所有正版書友加更)第22章 梅子青第248章 洋古董第300章 講究第5章 六合盞 穿龍釘第232章 最難受的座椅第313章 憤世嫉俗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第13章 鑲口第34章 奇人第92章 花成月滿樓第72章 十二美人第310章 埋地雷第207章 空白的藝術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303章 官哥不分家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13章 鑲口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241章 鐵百萬的傳奇第3章 燥起來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76章 女神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84章 任重道遠第20章 指點迷津第115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75章 下筆猶如人第216章 豬隊友第175章 不能忘本第154章 深入敵後第28章 亭亭山上鬆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166章 無恥第52章 好多個零第176章 這就是人性第301章 點泥成金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第164章 新領域第121章 百一硯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283章 明察秋毫第68章 羅密歐與朱麗葉第92章 花成月滿樓第309章 一色壓萬彩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160章 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第126章 千里送人頭(舵主kennyqi加更)第21章 博古齋第137章 願者上鉤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181章 泥美人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112章 鼠須麟角筆掃千軍第184章 傳奇中的傳奇第320章 衆星捧月第59章 高手在民間第265章 掃貨第275章 下筆猶如人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152章 投名狀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46章 博古奇聞第150章 港姐壓路機第227章 都不容易第270章 代筆第145章 移山填海第136章 待價而沽第23章 碧波白蓮第295章 閒情逸趣第106章 什麼叫底蘊第216章 豬隊友第136章 待價而沽第111章 步步維艱(加一更)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141章 拈花摘葉皆可傷人第64章 火的藝術第68章 羅密歐與朱麗葉第57章 一氣呵成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70章 因爲愛情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103章 驚天大漏
第162章 造假也是愛國第268章 鑑定第18章 一木四變第5章 六合盞 穿龍釘第230章 前輩也不是萬能的第3章 燥起來第139章 文人相輕第148章 史上最乾淨的人第44章 燃燒吧,少年!第221章 糠糠屁第135章 啪啪出來的激情第127章 瘋狂的石頭(爲所有正版書友加更)第22章 梅子青第248章 洋古董第300章 講究第5章 六合盞 穿龍釘第232章 最難受的座椅第313章 憤世嫉俗第244章 吃盡苦中苦第302章 單色釉之王第13章 鑲口第34章 奇人第92章 花成月滿樓第72章 十二美人第310章 埋地雷第207章 空白的藝術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303章 官哥不分家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13章 鑲口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241章 鐵百萬的傳奇第3章 燥起來第151章 死人才值錢第76章 女神第299章 火眼金睛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84章 任重道遠第20章 指點迷津第115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275章 下筆猶如人第216章 豬隊友第175章 不能忘本第154章 深入敵後第28章 亭亭山上鬆第199章 香道也能吃?第166章 無恥第52章 好多個零第176章 這就是人性第301章 點泥成金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第164章 新領域第121章 百一硯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283章 明察秋毫第68章 羅密歐與朱麗葉第92章 花成月滿樓第309章 一色壓萬彩第109章 俗不可耐 反得其真第160章 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第126章 千里送人頭(舵主kennyqi加更)第21章 博古齋第137章 願者上鉤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181章 泥美人第206章 洛陽紙貴第112章 鼠須麟角筆掃千軍第184章 傳奇中的傳奇第320章 衆星捧月第59章 高手在民間第265章 掃貨第275章 下筆猶如人第217章 敢跟皇帝叫板的大神第152章 投名狀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46章 博古奇聞第150章 港姐壓路機第227章 都不容易第270章 代筆第145章 移山填海第136章 待價而沽第23章 碧波白蓮第295章 閒情逸趣第106章 什麼叫底蘊第216章 豬隊友第136章 待價而沽第111章 步步維艱(加一更)第308章 紋路是國運第276章 文人學士第141章 拈花摘葉皆可傷人第64章 火的藝術第68章 羅密歐與朱麗葉第57章 一氣呵成第267章 仗義執言第286章 火眼金睛第170章 因爲愛情第229章 流金歲月第294章 因地制宜第103章 驚天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