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官家擺了擺手:“不必多禮, 你兩次對阿予施以援手, 我還不曾嘉獎你。正要好好謝謝你。”

“天生烝民, 有物有則。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小民不敢居功。”蘇昉沉靜自若。

趙栩扭頭看了看那大石上趴着的烏龜, 反正蘇家人的口才總能應答如流深得聖心, 他也用不着替榮國夫人憂心蘇昉。倒是這烏龜他記得阿妧也有一隻, 養在木樨院後的池塘裡, 不知道現在多大了。兩年多不見阿妧, 不知道她瘦了還是胖了,高了多少,還會不會像以前那樣對自己疏離又客氣。想起阿妧, 不免又想起陳孟兩家議親一事來。他側目看了一眼陳太初, 見他眉梢眼角都隱約帶着些喜色,不由得黯然起來。

“聽你父親說這兩年你遊歷了吐蕃和西夏,有何心得?不妨說來聽聽。”官家和蘇昉說了幾句家常話後,溫聲問道。

蘇昉略思忖了片刻:“小民由川入吐蕃,再由秦鳳路入西夏。大體沿着茶馬互市的線路而行, 吐蕃諸部百年來分裂甚多,無人有德一統各部。小民所見吐蕃人無論貴族或平民, 皆不可一日無茶, 邊疆牧民也多會說川語, 也有牧民移居入川,棄食肉乳,改食米糧, 穿襴衫,更讓子女讀孝賢書學禮儀。小民卻未曾見有川民去吐蕃改放牧爲生的。可見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假以時日,又何須擔憂邊疆有刀兵之禍?”

官家嘆道:“和重,大郎所言,和你的主張倒是相似,教化之功,功在百年,大善啊。”

趙栩的目光落在蘇昉挺直的背影上,心底有些不以爲然,蘇昉始終還是侷限在讀書人的那套教化之功上。

崇王搖了搖扇子笑道:“大郎親眼所見親身所歷,見解果然有意思。六郎好像有些不服氣?”

官家搖頭道:“六郎從小愛打架,他是信拳頭不信書本的。六郎,你要記得固然君子和而不同,更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我大趙,非趙氏一族之天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乃太-祖所定,百年來足見成效卓著。爲君者,不宜妄自菲薄,更應開張聖聽纔是。”

趙栩上前幾步,行了禮:“臣謹遵爹爹教誨。”

蘇瞻心中一凜,和孟存對視了一眼。官家在他們這幾個文武近臣和崇王這個宗室面前,第一次這麼明顯地教導燕王爲君之道。看來兩年多了,官家心意並未改變。

陳青垂眸不語,他和孟在兩人都是在邊境殺敵無數的,所見所聞所感自然和蘇昉這樣的書生不同。

蘇瞻笑着問趙栩:“燕王殿下對邊疆有何見解?不妨也暢所欲言,讓臣等一聞?”

陳青略擡了一下眼皮。蘇瞻這兩年看似不摻和立儲一事,心底看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對六郎的成見。

趙栩看向官家。官家笑了:“沒事,今日都是私下說話,儘管說來。”

趙栩點頭道:“教化一事,功在社稷,自當宣揚。但臣以爲,若是那小狗小貓,呲牙露齒,給些魚肉,讓其得了甜頭,知道認主後乖順了纔有好日子過,自然可行安撫教化之策。可換作虎狼之類,若是給肉唸佛,恐怕大趙捨身飼鷹只會令其貪念更甚。”

崇王撫掌道:“有道理有道理,便是那狗,也有惡狗吃了肉還不肯讓路,須得打狗棍才行。”

蘇昉神色不變,垂首看着自己放在膝前的雙手。上位者,多的是不見百姓黎民之苦,一昧窮兵黷武,追求功績之人。六郎,難道真如官家所說,不信書本只信拳頭?

趙栩笑着坦然道:“只看吐蕃諸部,歷來親近西夏和契丹,在西北甘州、涼州、河湟地區從不安分,反覆無常,也和我大趙打過十幾回。要不是西夏令得吐蕃諸部人人自危,張子厚恐怕不能說服他們歸附大趙。樑太后近年掃平回鶻餘部,河西已盡歸西夏。臣深覺梁氏同樣野心勃勃,絕非善類。依臣愚見,大趙子民,當好生教化他們聖人之言。那些番邦屬國,若是大理高麗這樣的,自也可多賜帛匹。但西夏契丹這種武力強悍之國,唯有比他們更強,才能保大趙邊境平安。”

官家欣賞地看着趙栩,點頭笑道:“六郎所言也甚有理。之前若不是陳元初,西夏恐怕還不會那麼快上表稱臣。”

蘇瞻笑問:“難道依燕王殿下所見,我大趙如今難道比西夏契丹弱?”

衆人目光都看向趙栩。

趙栩沉聲道:“論國力,西夏契丹當然遠不如我大趙。論武力,一則取決於領兵之將,二者我大趙的確缺好馬,缺騎兵,尤其缺重騎兵。一旦對戰,勝負難料。”

蘇瞻溫和笑意不變:“還請殿下解惑。”

“大趙二十三路禁軍六十萬人,重騎兵僅有兩萬人不到,且全部在西軍。輕騎兵也只有兩萬而已。天波府楊令公當年大戰契丹,全靠楊家將萬餘重騎才能獲勝。中原雖然城池堅固,但邊關地廣人稀,西夏有鐵鷂子重騎兵三萬,契丹有御帳親騎五萬餘人,其橫掃突擊之力,絕非步兵可擋。故而對戰勝負難料。”趙栩緩緩道來。

蘇瞻笑道:“熙寧九年,就在此地,殿下親見,西夏百餘騎兵突襲,卻要靠偷來的大趙重弩方能將毫無防禦的臣家夷爲平地。再快的騎兵,在城池之外,重弩萬千之中,血肉之軀,也無用武之地。殿下多慮了。國與國之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窮兵黷武,非上策也。”

官家點頭嘆道:“和重所言,六郎好好想一想罷。”

趙栩躬身應了,退回一邊。陳青微笑着對他點了點頭,趙栩心知舅舅認同自己的看法,不由得爲之一振。

官家又問蘇昉:“對了,大郎你這次帶回不少張載的著作,想必也頗有所獲。正好今年禮部幾番上書要尊他爲張子,封先賢,奉祀至曲阜孔廟。呂相幾位覺得過譽了。如今二府還在商議,大郎無須拘束,你有何想法?”

蘇昉肅然起敬道:“小民以爲,橫渠先生當得起先賢張子之號,應奉祀至孔廟。若天下讀書人皆能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何愁萬世無太平?自諸子百家以來,歷朝獨尊儒家,無他,以民爲本也,心懷天下也。此乃爲君之心,爲君之道。橫渠先生所教,乃讀書人之本,爲臣之道。君臣一心,方可天下太平。”

官家擊案大笑:“好!好!好!好一個爲臣之道!和重,張載一事,二府應無需再爭了。誰要反對這樣的爲臣之道,也不配做我大趙的臣子!”

趙栩和陳太初都不禁在心中默唸,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兩人相視一笑,眼中神采飛揚。

“巴蜀人傑地靈,和重同榮國夫人皆是出類拔萃之人,能撫育出寬之這樣的孩子不足爲奇。”官家轉念間有所思,看了看陳太初,又看了看蘇昉,笑嘆道:“和重,你家大郎可有定親了?”

蘇瞻心中一動,拱手道:“稟陛下,大郎尚未定親,不過他心中已有了親厚之人。臣也十分贊成,不日裡就會請官媒上門提親。”他心思機敏,立刻想到陳青這幾年屢次裝聾作啞,不讓陳太初尚主,恐怕官家找女婿找到了阿昉身上。一旦尚主,阿昉此生就真的和仕途絕緣了。他蘇家子弟,寒窗十年,豈能同那些個內侍或商賈人家的子孫一般,去任個監軍或掛職的殿直!

蘇昉一怔,看向父親,他轉瞬就明白了父親託辭下的深意。不知爲何,想起方纔驚鴻一瞥,趙淺予對着自己笑得極甜的模樣,時隔三年不到,當年的阿予,如今已經娉娉嫋嫋姿態妍然。蘇昉垂下眼,靜思量。

官家露出一絲失望之意,看看一邊身姿如鬆的陳太初,面如冠玉的孟彥弼,人家的兒子和自家的兒子,都好得很,怎麼偏偏找不到一個配給阿予?

崇王笑道:“和重快說,是哪家名門閨秀?也好讓大哥心中有數,別錯拉了配給我了。”

官家大喜:“三弟這是願意娶妻了?”

崇王躬身道:“大哥待臣,臣肝腦塗地無以爲報,實在不該一再推脫。子平錯了!”

官家舒心大笑一番後,問起蘇瞻來:“和重,來來來,說說你看中的佳媳是哪家的閨秀。”

蘇瞻料不到被崇王一句話逼得騎虎難下,便笑道:“臣有表妹程氏,嫁給了伯易和仲然的弟弟,如今襲爵忠義子。他二人膝下嫡女,排行第九的,自小和大郎親近投合,聰慧賢淑,堪爲良配。臣想着——。”

他一句話還沒說完,好幾個人齊齊異口同聲道:“萬萬不可!”

官家和崇王面面相覷,蘇瞻更是一愣。孟存起初還沒反應過來,待想明白蘇瞻是要替蘇昉求娶三房的九娘,先是失落,又是驚喜,更不懂爲何陳青父子,蘇昉,還有燕王都紛紛出言反對。他看了一眼身邊的長兄,孟在卻依舊垂眸不語,毫無異色。

蘇昉喊出一句“萬萬不可”後,漲紅了臉,羞憤、悲哀、怒意,如滔滔江水入海,在胸口激盪迴旋不已。自己以前也告訴過父親阿妧的聰慧之處,父親只感嘆可惜阿妧託生錯了孃胎,做了孟家的庶女。如今記名做了嫡女的阿妧,竟被父親隨意拿來推搪官家,在他心裡,除了他自己,其他人其實都無所謂。更何況阿妧和孃親在天之靈互通,這般亂拉姻緣,簡直荒謬絕倫!

陳青笑着舉起酒盞:“一家好女百家求,和重,對不住了,漢臣三年前就已經替太初和九娘換過草帖子,這幾日孟家的細帖子就要送到家中定下婚期了。之前因安定侯去世,兩家未曾對外說起過,倒害得和重今日要失望了。”

孟存尷尬地笑道:“三弟果然瞞得嚴實,我和大哥都毫不知情啊。”

孟在眼一擡,看向蘇瞻:“議親一事,伯易倒是聽娘提起過確有此事。因上山結廬守孝,大定一事,伯易和仲然也是現在才知道的。不過,三弟的嫡女,還有七娘,二弟家中也有賢名遠播的六娘,蘇相儘可爲大郎相看。”

趙栩喊出一句後,卻覺得他們的聲音漸漸極其遙遠,模糊不清。婚期?誰和誰的婚期?他轉過頭,看到陳太初眼中的歉疚,更覺得不可思議。可這眼神,卻已似萬箭齊飛,令他胸口血肉模糊。他想拔足飛奔去後院,親口問一句阿妧你可是想要嫁給太初?可是他的兩腿好像澆了鐵,發麻發疼,那句話會有什麼答案他更連想都不敢想。

崇王的聲音由遠漸近地傳了過來:“和重,漢臣,你們也太有意思了,這汴京城裡宗室貴女過千,名門閨秀遍地,怎會看中了同一個小娘子做兒媳?可是和重,你家大郎爲何也說萬萬不可呢?”

滿亭的人都看向蘇瞻和蘇昉父子倆。陳青仰頭喝下盞中酒,新酒清洌,餘味有甜。崇王這個坑,替蘇瞻挖得可不淺吶。輕乃父子不和,私德有失。重乃推託尚主,欺君之罪。

忽然,天上隆隆作響,亭子上驚起幾隻燕子,低低掠過池塘,燕尾抄水,瞬間越過粉牆去了。春雷一聲發,驚燕亦驚蛇。蛇沒有驚到,大石頭上的烏龜阿團卻縮回了頭,慢騰騰地往石頭下挪去,想要躲回池塘裡。

這一陣雷聲後,那暮春之雨,又嘩嘩落了下來,池塘裡泛起千萬大大小小的波紋圓圈,環環相扣,重重疊疊。亭子上頭的茅草被雨打得淅瀝作響。這雷聲,也把趙栩的魂魄給炸了回來。

作者有話要說:  注:

1、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引用自《詩經-大雅-烝民》。

2、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引用自《道德經》。

3、本章吐蕃和大趙的關係,源自《宋史吐蕃傳》,《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參考書。

4、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

5、春雷一聲發,驚燕亦驚蛇。引用自元稹《芳樹》。

古詩詞太美,五體投地。最近電視上的古詩詞大賽,忍不住在手機上看,小公舉也邊看邊背誦。其實心中記得最牢的還是大學以前課本里的古詩詞和文言文。至今提起《前出師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都會脫口而出滔滔不絕地背下去:“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急着看九娘太初六郎對手戲的美女們大概要罵作者菌。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個角色,在每一章,其實都對後面的大劇情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嗯。我不能劇透,只能說,在大家猜測九娘掉馬的那一章前,其實之前也已經鋪墊了許多許多才會有出乎意料又合理合情的僞掉馬。我有強迫症,還很貪心。

苦和甜,肯定是第三卷和第四卷的重頭戲。甜,會甜到發膩。苦,苦得作者菌自己眼淚亂飛。

祝大家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第75章第254章第三百二十二章第214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70章第261章第273章第214章第224章第82章第241章第109章第20章第三百四十六章第201章第204章第三百四十八章第39章第三百五十九章第116章第147章第二百九十章第三百六十五章308.第三百零八章第10章第三百一十七章第二百九十四章第283章第280章第180章第三百七十章第50章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三十八章第117章第264章第251章第67章第二百五十六章都怪你第181章第三百四十二章第二百九十章第48章第96章第三百七十四章第331章第118章第100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二百八十一章315.第三百一十五章第27章第二百九十六章第40章第三百六十九章第三百六十四章316.第三百一十六章第二百八十六章第63章第三百四十四章第57章臥棒斜插花水上漂這根線,埋在第三十七章。嘻嘻。第153章第57章第三百五十章第206章第75章第220章第236章第108章第48章第47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328章第17章第三百三十三章第三百一十四章第77章第276章第三百零七章第95章第248章第4章第203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233章第二百九十三章305.第三百零五章第126章第三百五十八章第二百八十七章第217章第三百零七章第56章304.第三百零四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三百四十七章第139章
第75章第254章第三百二十二章第214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70章第261章第273章第214章第224章第82章第241章第109章第20章第三百四十六章第201章第204章第三百四十八章第39章第三百五十九章第116章第147章第二百九十章第三百六十五章308.第三百零八章第10章第三百一十七章第二百九十四章第283章第280章第180章第三百七十章第50章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三百三十八章第117章第264章第251章第67章第二百五十六章都怪你第181章第三百四十二章第二百九十章第48章第96章第三百七十四章第331章第118章第100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二百八十一章315.第三百一十五章第27章第二百九十六章第40章第三百六十九章第三百六十四章316.第三百一十六章第二百八十六章第63章第三百四十四章第57章臥棒斜插花水上漂這根線,埋在第三十七章。嘻嘻。第153章第57章第三百五十章第206章第75章第220章第236章第108章第48章第47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328章第17章第三百三十三章第三百一十四章第77章第276章第三百零七章第95章第248章第4章第203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233章第二百九十三章305.第三百零五章第126章第三百五十八章第二百八十七章第217章第三百零七章第56章304.第三百零四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三百四十七章第13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