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

“緝私經費”出自兩淮鹽運司。管理鹽業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緝拿私鹽”,以保障官鹽的銷售。所以鹽運司每年都會提出一大筆經費用來緝私。不過緝私只是“緝私經費”的用途之一,其實鹽運司許多不好處理的開支,都用“緝私經費”的名義。比如他們每年“孝敬”給兩江總督的“陋規”,也以這個名義致送。

從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日曾國藩信中“運司派曾德麟解到緝私經費二千餘金”來看,鹽運司定期會給曾國藩送來“緝私經費”,曾國藩將其都存放在“後路糧臺”,“吾令其解金陵後路糧臺”。此外,上海海關每月也要送公費給他。同信之中,曾國藩說:“存於作梅臺中(即後路糧臺)者,系運司緝私經費及滬關月送公費(現聞近三萬金),爲餘此次進京之用(連來往途費恐近兩萬)。”後來同治八年二月初三日信中又說:“後路糧臺所存緝私經費,除在京兌用二萬外,計尚有萬餘金,……此外淮北公費尚有應解餘者(十月間書辦曾擬札稿去提,餘未判行)……”

從這封信的前後文推測,曾國藩在“後路糧臺”也就是自己的財政司中建有一個“小金庫”。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就是曾國藩這個“小金庫”的金錢來源。而其用途,則主要供曾國藩官場應酬打點之用。曾國藩同治七年底進京,一路路費和生活費,在京中送禮所用,再加上帶到直隸總督府的兩千兩零花錢,全系“小金庫”中的錢,或者說是公款,並沒有動用自己的“養廉銀”。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同治三年他送鄉試主考的錢,以及同治九年送給“小欽差”的“程儀”,也應該出自這裡。

曾國藩的養廉銀則存放在布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家庭開支所用。同信之中,他交代曾紀澤說:

吾之銀存於雨亭署內(即江寧布政使李宗羲處)者,系養廉(已有萬八千餘),爾儘可取用。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他在給曾紀澤的信中說:“爾等進京,可至雨亭處取養廉數千金作爲途費。”可見,曾國藩家人進京的路費是動用養廉,而不是小金庫的錢。

由此,我們大致可以判斷曾國藩是怎麼區別“陋規”與“養廉”的用途的。“因公”而產生的官場應酬,出自“小金庫”。自己家人的生活日用,以及自己饋贈親朋好友的錢,則出自養廉。方宗誠的總結大抵合乎事實:

兩江總督廉俸之外,又有辦公費(即“小金庫”),每歲萬金。公在金陵,凡署中食用以及饋遺親戚故舊,皆取諸廉俸,其辦公費則盡存糧臺,非公事不動用。

“小金庫”加“養廉銀”,這就是曾國藩在兩江的個人財政來源。到了直隸後,來源結構也大抵相當,只不過“緝私經費”換成了“鹽規”。到了直隸之後,曾國藩在信中對兒子談及個人支出的打算:

直督養廉銀壹萬五千兩,鹽院入款銀近二萬兩,其名目尚不如兩江緝私經費之正大。而劉印渠號爲清正,亦曾取用。

也就是說,直隸總督主要個人收入爲養廉銀一萬五千兩,此外還鹽規二萬兩。這二萬兩鹽規,就好比兩江的緝私經費,是供給總督個人花用的。因此總督的收入來源總計三萬五千兩。而曾國藩自己測算每年大約需花掉二萬二三千兩,這樣,每年還可以省下一萬多兩:

餘計每年出款須用二萬二三千金,除養廉外,只須用鹽院所入七八千金,尚可剩出萬餘金。

在曾國藩北上就任直隸總督之際,“後路糧臺”的“小金庫”共存了三萬兩左右。如前所述,這三萬兩小金庫在北京只花掉了兩萬,還剩下一萬怎麼辦呢?按官場慣例,這一萬多,曾國藩完全可以攜歸家裡。不過他卻不想這樣做。

在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的信中,曾國藩對紀澤說:

其下餘若干(爾臨北上時查明確數)姑存臺中,將來如實窘迫,亦可取用。否則於×××散去可也(凡散財最忌有名)。

就是說,家裡實在需要花錢,可以用一些。否則,臨全家北上時,想辦法捐掉。

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他又提了兩個“散掉”的處理方案:

“餘家於此二萬外不可再取絲毫。爾密商之作梅先生、雨亭方伯(布政使),設法用去。”他說,可以用於兩個方面:一是作爲善後局的零用,一是作爲報銷局的部費。他特別囑咐,不能捐爲慈善款:

或捏作善後局之零用,或留作報銷局之部費,不可捐爲善舉費。至囑至囑。

爲什麼不能捐爲善舉呢?因爲這樣就會被人所知,曾國藩平生認爲,“凡散財最忌有名”,“一有名便有許多窒礙”。所以“總不可使一人知也”。他還說:“餘生平以享大名爲憂,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可以發現,曾國藩像每個帝國地方官員一樣,建有自己的小金庫。但是小金庫中的結餘,他並不像其他官員那樣帶走。

至於養廉,則沒有什麼結餘。在任總督的前幾年,曾府內人口較少,每年花不掉的養廉銀,曾國藩往往以之濟助親友,甚至素不相識之人,不做儲蓄。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爲什麼曾國藩身後沒什麼積蓄了。

之所以拒絕將小金庫餘款和多餘的養廉留給家人,是因爲曾國藩從青年時代起就打定主意“不靠做官發財”,他在給曾紀澤的信中說:“餘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

在個人生活上,只有一項,曾國藩比較捨得花錢,那就是買書。在給曾紀澤的信中,接“餘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的下一句是“惟書籍尚思買耳”。

對於自己身後的打算,曾國藩早有打算。他說,存在江寧布政使衙門的一萬多兩養廉銀,“餘罷官後或取作終老之資,已極豐裕矣”。

然而這筆他自以爲“極豐裕”的養老錢,後來連辦他的喪事都不充裕。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下午五點,曾國藩結束辦公後,到總督府西花園散步。走着走着,突然腳步不穩。原來是突發腦溢血,一個小時之後曾國藩去世,終年六十一歲。

曾國藩生前曾留下遺囑,囑咐孩子們給自己辦喪事時不可收禮:“餘若長逝,靈樞自以由運河搬運回江南歸湘爲便。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

然而,一品大員、中興元老的喪事,畢竟要辦得體面風光一些,花費怎麼能少。曾國藩留下家產如此之少,“仕宦三十餘年,囊橐蕭然。薄海婦孺莫不共見之而共信之”。如果動用曾國藩的遺產,曾氏後人的生活顯然就要受影響。所以曾國荃建議曾紀澤,不要遵守此項遺囑,因爲“哲人既萎,身後應辦之事實非鉅萬可以了”。所以,“此次大事,所費不訾,受賻與否,知吾侄必有至當之衡。交誼非至厚者,自以固卻爲是,然如少泉中堂,筱泉制府,昌岐軍門之類,似亦可以酌受。外此如恩情有似此三人者,亦當以類推之”。

不過曾紀澤拒絕了此項建議。他堅持“不受奠分,百事皆從撙節”。曾國藩生平積蓄,在喪事上花去了大半。

曾國藩去世之後,曾家斷絕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曾國藩故後五年,其子曾紀鴻因家人病重,缺錢醫治,託左宗棠向遠在新疆的劉錦棠借錢。左宗棠念及舊情及鄉誼,以三百金贈之,並寫信告訴家中說:“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飢困,可以見文正之清節足爲後世法矣。”

如果想要兒孫發財,對曾國藩來說實在是有太多機會了。他親手創立的兩淮鹽票,起初定價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據曾氏後人講:

每張鹽票的票價二百兩,後來賣到二萬兩,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兩;當時的社會,家裡只要有一張鹽票,就可稱爲富家了。而曾文正公特別諭令曾氏一家人不準承領;按曾文正公當時的權勢,自己或家人化些字號、名號,領一二百張鹽票,是極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領票,表面上並不違法。然而藉着政權、地位,取巧營私,小人認爲是無礙良心,而君子卻是不爲的啊!這件事,當時家母知道得很詳細,而外面人卻是很少有知道的。

對於曾國藩的清儉之節,雖然他自己不事張揚,但身後還是不可避免地被人提及。薛福成擬的《代李伯相擬陳督臣忠勳事實疏》中有這樣一段:

其本身清儉,一如寒素。官中廉俸,盡舉以充官中之用,未嘗置屋一廛,增田一區。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過四簋。男女婚嫁,不得過二百金,垂爲家訓。有唐楊綰宋李沆之遺風。而鄰軍困窮,災民饑饉,與夫地方應辦之事,則不惜以祿俸之贏餘,助公用之不給。

這種敘述,應該說是並沒有誇大。

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19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5)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17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3)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21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1)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19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5)第27章 跋: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1)第3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22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2)第12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1)第17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3)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2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2)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3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3)第22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2)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第27章 跋: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1)第25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2)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3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3)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25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2)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19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5)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14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17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3)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12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
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19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5)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17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3)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21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1)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19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5)第27章 跋: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1)第3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22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2)第12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1)第17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3)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2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2)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3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3)第22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2)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第27章 跋: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1)第25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2)第4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4)第6章 既生左,何生曾(2)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3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3)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25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2)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1章 正面 從“憤青”到“超人”(1)第19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5)第7章 既生左,何生曾(3)第14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3)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3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2)第24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1)第17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3)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26章 曾國藩的執“迷”與覺悟(3)第20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6)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11章 既生左,何生曾(7)第23章 曾國藩的笨拙與精明(3)第15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1)第12章 “中國式力量”是怎樣煉成的(1)第8章 既生左,何生曾(4)第5章 既生左,何生曾(1)第10章 既生左,何生曾(6)第18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4)第9章 既生左,何生曾(5)第16章 側面 內清外濁、亦白亦黑的非典型聖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