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鄂中革命軍分政府

李漢不得不承認,比起處理政務跟招攬人心的手段,他差上張梅生這樣混跡官場多年的老人精太多了,說服了暫時沒有去處的張梅生留下之後,只用了半天的時間,他就將德安府內積攢了政務處理了八八九九,然後又主動請纓幫他招攬了幾位應城縣內頗有些公望的鄉紳之流,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縣內的安生。

雖說李漢暫時仍不敢過分相信與他,不過還是對他放了權。脫離了政務的繁瑣之後,這幾日來的整軍擴軍速度無疑快了許多。因爲社會上得閒散勞動力過多,僅兩天的時間,第一標,不,現在應該稱之爲第一鎮纔對,第一鎮自德安府內超額徵召了22000名符合條件的新兵,甚至標準也比他之前所定下的要高出了許多,倒是令他心中歡喜。

召回了駐守安陸跟孝感的三營四營之後,李漢用了一天的時間將手下三營來了個大調整,幾乎涉及到了三營60%以上的士兵及軍官,炮一營因爲特殊性暫時未作調整。爲了不至於其餘三營的戰鬥力,他也僅僅只是爲每一營編入了一千不等的新兵,組建了第2標、第3標以及第4標,新兵老兵比例降到了1:2,並徹底打算了新老兵編制,採取後世共和國陸軍最常用的老兵帶新兵的經驗,雖說一定程度上略微影響到了一部分的戰鬥力,不過也沒有下降的太過厲害!

利用這幾天的時間,李漢分三班集中了手下新老共200多位軍官,爲他們詳細的上了一堂士官課程,集合後世共和國陸軍的訓練之法,以及一些現代陸軍的軍官職能跟指揮手段,他畢竟曾經在部隊服役一段時間,所以也曾上過幾次這樣的課程,因此卻也駕輕就熟。

五天,五天的時間在不經意之間就溜走了,李漢渡過了他來到這個年代後最輕鬆卻又緊張的一段時間,朝廷對於湖北的食鹽封鎖已經展開,四川總督端方已經下令鹽都自貢所產之鹽不得入楚,兩淮鹽井就更不用說了。初時幾日,省內百姓還能憑藉着存鹽熬上一段時間,不過誰也不敢確定戰事要到何時才能結束。

因此,就在他攻陷了應城縣的第三天,僱傭了更多的社會閒散勞動力,加上原本隸屬官服的苦工之後,縣內的各鹽井重新開始練起了鹽來,由於他下了死命令將所有膏礦封存蓄水改爲練鹽,加上以每天100文錢的待遇招募了大量的工人,結果復工之後的第一天就出產了200多擔鹽(約10噸),其後幾天更是一度突破350擔的產量,最後穩定在了日產300擔上下,加上縣內其餘各處的產量,幾日縣內便生產了近百噸食鹽之多,運抵鄂中各縣之後紛紛遭遇百姓搶購,令之前從他手中購買去了一些礦井的鹽商大賺了一筆,受此刺激之後,又有不少德安府內的商賈涌至應城,即便他稍微提高了一些價格之後,短短三日之內還是又有四十多處礦井被賣了出去,估計再過一段時間,縣內的產鹽量還能再提一些。

因爲出賣礦井還引起了張梅生等人的不理解,不過李漢倒是沒多與他們解釋,這事也解釋不清楚,他總不能去告訴他們,這應城真正的寶貝並不是這些貧鹽礦井而是縣內他命人圈下之後歸入自己名下的數塊荒涼之地,便是他真告訴了他們這地下幾百米處埋藏了數百億噸的優質岩鹽,以後世十幾億的人口一年七八百萬噸的食鹽消耗也可支撐四千年之久(吐槽一句,對於國內前段時間的鹽荒真不理解,國家年產鹽量是消耗的2倍還多,甚至各地儲備足夠多支撐三個月左右,可憐我國民一經專家忽悠,白白浪費了大量的銀子去購買天價鹽,既可憐又可悲,當時我們這邊的鹽價最高飆升到了18塊錢....2000%以上的暴利....),所以對於手上的這些膏礦、鹽井他都不甚看重,還不如儘快出手賣去,借洋人之手購入西方的先進鑽機等機械、儘快開採他所佔去的富鹽礦來的更好一些。

不過,因爲這一番動作太大,結果不僅旁邊因爲他的‘不聽話’而變得不耐的‘副都督’注意到了他,武昌甚至專門發出了一封電報詢問其事,然後一天之內連下四道命令命其儘快運鹽南下自鄂東地區,可見鄂東地區對鹽之需,不過這些都被他暫時壓了下來。

鄂中軍政府組建迫在眉睫,不提他並不相熟的劉英這段時間都對他指手畫腳,甚至武昌軍政府最近對待他的口氣也越發的強硬了起來。

因爲前期準備充足,這幾日革命軍竟將來襲之軍阻於三鎮之外,甚至幾度擊潰北洋精銳,也難怪底氣充足了許多的軍政府會如此做派,李漢心中明白,以軍政府歷史上的表現來看,一旦解除了清軍之圍,下一步恐怕就要輪到他這個冒然誤入又不甚聽從管教的半路出家的革命者遭殃了!

這幾日李東來多番打探之後,倒是搞到了那京山劉英的詳細情報,原來這位富庶人家出身的革命者還真不是個一般人物,他不但家中富庶、更是籌備組建了共進會的元老重臣,並與京山縣內的大多數鄉紳人士交好,手下不但人才濟濟、還在舉義之前就掌握了一支千人武裝,武昌起義之前乃是城內的革命黨最強勢力,更有相傳他與同盟會巨頭—黃興相交莫逆,也難怪早在武昌起義之前就被‘湖北副都督兼第二鎮統制’負責節制整個漢水流域,若是沒有李漢的話,想必最多十日他必能掌握了鄂中地區,難怪人家如此自傲。

軍政府的大旗李漢暫時還不想放棄了,雖說對於與他相鄰的劉英不甚在意,不過他還是命方纔剛剛完成了整編的第二標立刻出兵佔領了武備早就形同虛構的天門、仙桃、潛江等地,又命剛剛回師安陸的第三鎮強攻下了隨州、廣水之後就地佈防,兵鋒止停在了武勝關前50裡外,不但吞下了鄂中大部,還將觸手伸向了鄂西、鄂北,更是打通了眼下急需的水運通道。藉此良機,經過張梅生的指點之後,第一鎮正式打出了‘鄂中革命軍分政府’之名,由他本人擔任軍政府總指揮併兼任第一鎮統制,隨着卡爾承諾的第二批約一個師的裝備的貨船到來,李漢委託其回航之時爲武昌那邊捎帶走了一百擔的食鹽,又派上幾名善辯之人跟隨,想必能夠暫時穩住了武昌那邊。

忙活完了成立’鄂中革命軍分政府之後,李漢終於能夠騰出神來,關心外面的情況了!

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271章 河水已渾、引魚上鉤第284章 血戰光化第585章 發現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565章 一觸即發1第120章 漢口來的鹽商?第89章 應城風雲(2)第730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490章 行動代號‘狩獵’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290章 變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274章 武勝關大捷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167章 又見陰謀(上)第657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9第88章 應城風雲(1)第六百零八章第303章 荊楚新政(一)第204章 合作意向第10章 誤會與陸家援兵(上)第247章 殺機頓起第237章 逃第582章 國土雖衆,但無一寸多餘第385章 時而歡喜時而憂第611章 一年第651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2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483章 遠東準盟友(上)第325章 棋局第54章 你聽那呼聲第139章 心思第512章 日本第五百九十五章第545章 年輕的哈里曼(下)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554章 削藩第450章 大戰(七)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343章 1912年開始的宰肥豬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372章 應對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357章 巨大的收穫(下)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456章 走向談判?第435章 自導自演第563章 插手與中華民國憲法第647章 拿下比斯克第138章 入城第507章 雷霆(3)第400章 吞併甘肅(三)第77章 漢口小停第392章 拉薩戰役(完)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30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中)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59章 恩威並重(下)第62章 城內形勢第294章 變局第410章 過激反應第656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8第629章 攻陷庫倫1第504章 護國肇始(下)第三百令七章 實業第360章 湖北變(下)第25章 嚴中直第三百九十六章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416章 四川鹽務(一)第25章 嚴中直第300章 枝江(下)第294章 變局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444章 大戰(一)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9章 馬賊來襲(2)第358章 湖北變(上)第三百七十八章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499章 爲我魚肉第731章 金州破第104章 宋卿唱戲袁公登臺(下)第127章 先行一招(下)第518章 刺袁(中)第677章 安靜的遠東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304章 荊楚新政(二)第241章 局變(1)第497章 不惜開戰(上)第107章 摩擦第69章 第二標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
第725章 偷襲戰果(2)第271章 河水已渾、引魚上鉤第284章 血戰光化第585章 發現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565章 一觸即發1第120章 漢口來的鹽商?第89章 應城風雲(2)第730章 這是最好的時代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490章 行動代號‘狩獵’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738章 攻破瓦房店第290章 變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274章 武勝關大捷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167章 又見陰謀(上)第657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9第88章 應城風雲(1)第六百零八章第303章 荊楚新政(一)第204章 合作意向第10章 誤會與陸家援兵(上)第247章 殺機頓起第237章 逃第582章 國土雖衆,但無一寸多餘第385章 時而歡喜時而憂第611章 一年第651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2第711章 不宣而戰3第483章 遠東準盟友(上)第325章 棋局第54章 你聽那呼聲第139章 心思第512章 日本第五百九十五章第545章 年輕的哈里曼(下)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554章 削藩第450章 大戰(七)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374章 內部會議(上)第343章 1912年開始的宰肥豬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372章 應對第194章 劉家廟失陷(上)第357章 巨大的收穫(下)第70章 兩鎮光復與衝突(上)第552章 海軍之春第456章 走向談判?第435章 自導自演第563章 插手與中華民國憲法第647章 拿下比斯克第138章 入城第507章 雷霆(3)第400章 吞併甘肅(三)第77章 漢口小停第392章 拉薩戰役(完)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30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中)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693章 矛盾激化1第59章 恩威並重(下)第62章 城內形勢第294章 變局第410章 過激反應第656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8第629章 攻陷庫倫1第504章 護國肇始(下)第三百令七章 實業第360章 湖北變(下)第25章 嚴中直第三百九十六章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416章 四川鹽務(一)第25章 嚴中直第300章 枝江(下)第294章 變局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667章 國務院改革草案第444章 大戰(一)第118章 掃平內患(4)第9章 馬賊來襲(2)第358章 湖北變(上)第三百七十八章第614章 外蒙危機第499章 爲我魚肉第731章 金州破第104章 宋卿唱戲袁公登臺(下)第127章 先行一招(下)第518章 刺袁(中)第677章 安靜的遠東第50章 惡戰督署(上)第304章 荊楚新政(二)第241章 局變(1)第497章 不惜開戰(上)第107章 摩擦第69章 第二標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