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一年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自1915年1月1日李漢在西安國會大廈莊嚴宣誓,時間已經飛快的過去一年多了。

1916年6月2日,一百年前的今天拿破崙頒佈法國自由憲法。而一百年後的今天,它只是一個看上去十分普通的一天,硬要說唯一不普通的,大概也就只有再過兩天就要到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了。

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中國可謂是起了個大變化。新總統在西安宣誓就職民國大總統之後,幾天後便向國會遞交了‘遷都西安’的提案。在提案中,他詳細的分析了定都北京對於海防並不能守的中國有多危害。並指出一旦中國同列強諸國因爲各種原因走火交戰,沿海各省將會成爲列強軍艦首先攻擊的目標。同時以中國南北經濟之差距反覆遊說,高呼唯有定都西安,舉全國之力建設西部,才能爲中國贏得一個穩定的後方跟戰略腹地。

他同時在提案中指出,北京作爲前清朝首都所在,經過腐朽滿清幾百年的統治,官僚的腐朽主義已經滲透到了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裡,而之前的北洋政府之所以迅速遭到全國百姓的鄙夷,正是因爲受到了前朝餘毒的影響。他同時指出,洋人在中國的首都駐紮重兵,將成爲另一個不利於中國局勢穩定的因素,態度極其強硬的要求遷都西安。將原首都北京作爲主連接華北、華東、東北三大軍區的戰略軍事物資囤積點及駐防重鎮進行建設。

經過大半個月的討論,國會最終在一月底批准了遷都的提案,原首都北京作爲陪都,地位等同南京、上海,爲省級行政單位。

列強諸國自然不能滿意,因爲一旦遷都,他們對於中國新政府的影響力將降到冰點,當下對新政府進行抗議。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外交磋商後,列強總算勉強接受了中國的提案。中方將在西安重新畫出一塊地區爲列強建設領事區,但列強駐紮士兵將建設至一百人下同時不得裝備重武器,領事區的防禦任務交由中國負責。

2月中旬中國大部分的地區尚未走出冬天的餘寒,新近宣誓就職民國大總統的李大總統在西安宣佈成立‘西南’、‘華南’兩大軍區,並下令調集十一個師約二十萬軍隊沿着京漢、津浦線南下。此舉名義上爲國防軍正常防區換掉,然擺明了車馬是要收拾南方不受中央管轄的勢力。中央態度十分堅決,毫無理會英國人的威脅,江蘇首當其衝受到國防軍的衝擊。國防軍突襲江蘇馮國璋部軍隊,僅抵抗了四日馮國璋便失去了他同江蘇省內其餘兩師的聯絡,南京被圍一日後,李大總統親自下令調集飛機炮轟南京馮國璋的督軍府及守軍陣地,勉強抵抗了一日後,馮國璋通電全國宣佈下野,放棄了對江蘇控制逃往上海租界。

江蘇抵抗力量的迅速戰敗震驚了國內各大勢力,貴州省長劉顯世率先通電全國,服從中央的‘軍政分治’法案,交出貴州軍權保住了其貴州省長職務。廣西督軍陸榮廷緊隨其後,在李大總統的武力威脅下選擇了交出兵權,保住了自己廣西省長的位子。廣東龍濟光也想效仿兩人,可惜其在廣東已是聲名狼藉,中央國防軍進入廣東並接管了龍濟光的軍隊之後,雖然暫時保住了龍濟光的省長之位,但兩個月後龍濟光便因爲多起兇殺案倒在了廣東議會跟國會的彈劾之下,成爲了李漢政府時期第一位被議會彈劾解職的省長級官員。

西南王唐繼堯在國防軍的武力威脅,同樣也是收到了他的老師蔡鍔的信件,有他從中調停之下,在西南軍區總司令跟雲南省長的選擇上,唐繼堯選擇了西南軍區總司令,但很快他便爲自己的選擇而後悔。到15年底,國防軍在雲南的駐軍總人數雖然只有兩個師,但是他的嫡系兩個師已被調往貴州及廣西被打亂重編,在雲南省內他真正能指揮動的只有自己的嫡系師。他這位總長西南三省軍務的總司令實際上已被架空。

跟他遭遇同樣困境的還有原隸屬國民黨的武裝,陳其美、許崇智、陳炯明三部共有四個師的兵力。只可惜在其他南方武裝或被投降或被擊敗之後,作爲國會第三大黨的私人武裝,李大總統先是在國會惡人先告狀,以爲解除內戰之禍根,需收繳全國之兵統歸陸軍部指揮,要求國民黨將四師武裝指揮權移交給陸軍部。遭到拒絕後往江西、浙江短短一個月內調集六個師,先後共調集八個師的兵力。

至七月,在國民黨兩大元勳孫雯、黃興先後接到李大總統的親自拜會遊說並據理力爭後,最終國民黨最終做出妥協,命令陳其美、許崇智、陳炯明三部各自解除防備,向國防軍移交防務。許崇智最先做出的妥協,將他其指揮的閩軍一師防務移交國防軍。受其影響,陳炯明也最終做出了妥協,移交軍權。面對中央的妄圖挑起內戰的‘罪名’,加上國民黨內妥協派逐漸佔了上風。各部普遍認爲新政權即立,總統所言未嘗沒有道理。最後在得不到全黨的支持之後,素以強硬派自居的陳其美心灰意冷,將兵權移交給了胡漢民,帶領數百心腹及幫衆離開福建南下南洋。

到15年10月,國內大小各勢力基本已被新政府收繳了手上兵權。國防軍成爲了國內唯一也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實力正在快速的增強之中。

而接受了陸軍部總長蔡鍔的建議,李大總統批准國防軍在各地建立三十個師的預備軍,用於打亂重編南方各省軍隊,補充國防軍的實力。

徹底解決了國內的內戰危機之後,中國全身心的投入了歐洲大戰所帶來的機遇之中。

與中國在平穩中失陷新政權的集權不同,歐洲的戰火仍然燃燒的十分猛烈。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爲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在戰爭中使用毒氣跟戰車,使英法聯軍損失更爲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超百萬人,德軍亦死傷接近四十萬人,利用戰車這一利器攻陷了法國過半的領土之後,遭遇了法軍及英國軍隊的拼死阻擊,因戰線拉得過長德軍補給逐漸根本上,最終德國前線兵鋒折戟,德國失去了一鼓作氣攻陷法國的最後機會。

這一年中還爆發了幾場影響深遠的戰役,其中爲了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土耳其退出與德國聯合的戰爭。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制定了一份達達尼爾戰役計劃。英國調集陸軍49萬人、法軍8萬人,戰艦數十萬噸,向土耳其宣戰。土耳其先後調集了八十多萬軍隊迎戰協約國的進攻,一場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計劃中將在一個月內結束的戰役,如同歐洲戰場上的那陷入膠滯狀態的戰事一樣,從1915年3月拉開序幕之後,一直到第二年初,由於英法統帥部不按約定與俄國陸海軍實施協同動作,而企圖獨自奪取兩海峽和土耳其首都。令這一本該改寫巴爾幹半島局勢的戰役在持續兩百多天後以英法聯軍久攻不下撤退宣佈失敗。

在這場持續了近三百天的達達尼爾戰役中,參加戰役的有英軍49萬人、法軍8萬人、土軍84萬人。在戰鬥過程中,英國傷亡和失蹤16.24萬人,法國3.71萬人,土耳其20.1萬人;英法聯合艦隊損失戰列艦6艘,其餘船艦20餘艘,土耳其損失1艘戰列艦,七艘潛艇。

值得一提的是因爲達達尼爾戰役的久戰不勝,加上歐洲戰場上的僵滯。同時也是應塞爾維亞流亡政府的請求,英法兩國決定從陸地上開闢新戰場。他們企圖從希臘登陸,但遭遇了親德勢力大漲的希臘政府的拒絕。萬般無奈下,英法兩國最終向意大利政府作出了關鍵性的讓步,承認其在地中海地區的權益,並允諾將在戰後將奧匈帝國及塞爾維亞的部分領土交給意大利,同時承諾將在戰後將德國在非洲的部分殖民地交予意大利繼承。

英法兩國給出的大餅最終說服了意大利產生動搖,1915年7月,意大利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意大利宣佈對同盟國宣戰後兩個月內,意軍總數便擴增到52萬人,並且英國及法國向意大利派遣了11個師的援軍,協約國軍隊在巴爾幹半島南部展開對奧土保三國駐紮在塞爾維亞及奧匈帝國邊境的軍隊的危機。因主要戰役集中在盧布爾雅那地區,又被成爲‘盧布爾雅那戰役’。聯軍在盧布爾雅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73.2萬人,火炮2715門。在付出了意軍傷亡13.29萬人、英軍傷亡6000多人,法軍傷亡1.74萬人的代價後,最終迫使奧匈帝國第一集團軍陷入合圍,12月3日奧匈帝國波利維亞第一集團對向協約國投降,令協約國撕開了同盟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密集防線。

盟友的失利令德軍大爲驚恐,尤其是此戰中英國在戰場上投入了四輛戰車,表明了協約國對於戰車的研究已經進入了試驗階段,換言之,繼失去了對歐洲天空的絕對掌控權之後,德國很可能也將失去戰車這一戰役決定性武器。爲了不令盟國陷入崩潰,德國被迫自西線抽調七個師組建第十一集團軍,奔赴奧匈帝國加固塞爾維亞戰場。同時德國向保加利亞援助了一批火炮後,保加利亞王國再次組建2個集團軍共十五個師,並將在塞爾維亞國內的兵力增加至17萬人,正式超過奧匈帝國,成爲在塞爾維亞駐兵最多的國家。

意大利的參戰立刻便令歐洲戰場上,本來不利於協約國的局勢再一次得到了平衡。儘管意軍在戰場上表現的差強人意,但意大利的參戰成功拖住了來自同盟國近五十個師的兵力,大大緩解了西線跟東線法俄兩國的壓力。

受到了意大利參戰的影響,同時也是因爲一年來自中國採購了大量的軍事物資補給,俄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快速的恢復。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保土四國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在東線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在大高加索山脈,俄軍攻陷了土耳其軍隊的數座軍事重鎮,重創了土耳其守軍的力量。

受到協約國及俄國的拉攏,羅馬尼亞亦於16年4月向同盟國宣戰。羅馬尼亞國境西邊分別與奧匈帝國及塞爾維亞接壤,南邊與保加利亞,北邊則與俄國接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未免羅馬尼亞加入戰事,導致俄軍借道羅馬尼亞威脅奧匈帝國及塞爾維亞腹地,同時也是應保加利亞的要求。

德奧保三國迅速達成協議,組建了一支四十多萬人的聯軍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其中因得到了同盟國的保證,保加利亞日後將獲得羅馬尼亞包括首都布拉克斯勒在內的肥美領土。保加利亞出動了兩個集團軍共二十四萬軍隊充當同盟國先鋒。在三國的圍攻下羅馬尼亞軍隊節節敗退,僅到五月中旬,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就被保加利亞人攻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後,保加利亞依約獲得了羅馬尼亞首都在內的近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這一年的歐洲,時間就在硝煙跟炮火中快速的過去了。在過去的1915年中,歐戰和平的曙光依舊沒有半點重新亮起的徵兆。然而,對於歐洲人來說,這過去的一年如同地獄一般的日子,對於歐洲外的其他國家而言,卻無意是上天恩賜的盛典,幾乎每一天都彷彿在過節中渡過一般。尤其對於南美四國、美墨兩國、日本、中國、泰國這九個世界僅剩下的主權完整或勉強能夠保持主權完整的國家,更是一場分享歐戰紅利的盛宴。

在過去的1915年中,中國的工業建設一直也沒有鬆懈下來,哪怕失去了德國的投資,但是藉助着歐戰帶來的大發展助力,以及美國資本對於中國的輸出,中國的工業建設成就非常引人注目。雖然中國的中樞政府始終對具體的工業建設成就數據保持着沉默,但是根據新聞界自行統計出的數據,中國的經濟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這一點僅從過去一年之中,中國完成了六十個師的國防軍的裝備補給跟訓練,同時還能維持三十個師的預備軍便可知道了。

這一年中政府先後又免除了思想農業稅務,同時向教育及工業部各自撥發了六百萬跟一千七百萬的經費,比起鄰國因爲吃到了戰爭紅利而腰包迅速鼓起來的日本。中國的發展速度絕不慢分毫!

雖然因爲衆多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的工業底子單薄,人才十分匱乏,再加上傳統經濟力量的干擾,這一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並非是一條康莊大道。然而,因爲歐戰帶來的發展大機遇,尤其是因爲協約國三國因爲舉國轉入戰時體制,國內的工業力量全部用來生產軍事物資,以儘可能的補給前線的數百萬軍隊的缺口。這就導致英法俄三國,國內陷入了各種生活必需品的不足之中。從鋼鐵跟各種工業製成品、軍火到棉紡織品、食品、糖、酒等,都是協約國採購的對象。

也正是受到了歐戰的刺激,在12年李漢親自制定的三年工業發展計劃,到了一五年底便實現了超額完成。正是這一倉促且畸形的三年計劃的完成,爲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一個基本的工業體系已經建立起來,輕工業與重工業的發展比較協調。不同於民間資本踊躍投資的輕工業,通過國家財政的補給跟直接投資,在過去的一年半的時間裡重工業發展速度並不比輕工業差多少,其中尤以鋼鐵工業最爲引人注目。漢陽鋼鐵已經成功的取代了日本的八幡制鐵所,成爲了亞洲最大的鋼鐵公司。15年全年,總共生產了鋼鐵31萬噸萬噸、鐵97萬噸、煤24萬噸,雖然比起列強諸多沒有可比性。

但算上了已經建設四年的重慶鋼鐵、大冶冶金,建設三年的鄖陽鋼鐵、兩年的鞍鋼、正在建設中的遼寧本溪鋼鐵廠也已建成投產,雖然規模、產量遠不如漢冶萍,但是這些鋼鐵廠的存在,確實極大的改變了中國的重工業面貌,到16年中中國僅在鋼鐵產量上第一次超越了日本,當然,這一準確數據目前尚被封鎖中,列位機密保管。

也正是這些鋼鐵工廠出產的優質鐵軌保證了幾條鐵路交通幹線的施工。

隴海鐵路、粵漢鐵路、蘭新鐵路已經進行了全面的建設,作爲優先建設的鐵路,兩京鐵路(西安至北京)已經建成並通車,這些鐵路的建設爲中國鋼鐵廠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鐵路建設中所需鐵軌、鐵路器材中的多數都依靠中國鋼鐵廠提供。也正是靠着這樣有步驟、有計劃的工業建設與佈局,中國的輕重工業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紡織業應該是唯一能夠與鋼鐵業發展想提媲美的行業了。有別於國家扶持的鋼鐵業的發展,紡織業除了幾家國營大廠外,基本上都是由市場主導藉助着歐戰的影響自由發展起來的。1914年初,中國總共纔有棉紡織廠39家,其中日商加英商共有30.5萬枚。全國的布機9971臺,日英兩國商人便佔去了5700多臺。而到了1916年五月工業部聯合商務部進行最後一次統計的時候,中國總共擁有了172家紡織工廠,6.58萬臺織布機,和485.7萬枚紗錠,粗棉紡織能力已經超越日本一倍,成爲了亞洲僅次於印度的第二紡織業大國。以戰時每件紗可盈利54.7華元爲比照,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僅依靠棉紡織業便爲中國賺取了1.72億華元的戰爭紅利。

第250章 三路人馬第211章 特別軍務會議第362章 餘波(中)第四百七十八章第560章 法幣跟央行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674章 剎不住的馬車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第646章 反攻1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534章 防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750章 和談(完)第77章 漢口小停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259章 圈套第343章 1912年開始的宰肥豬第483章 遠東準盟友(上)第558章 銀元第542章 過渡內閣(下)第324章 兵臨武昌與先生回國第46章 天要亮了第674章 剎不住的馬車第165章 應對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509章 雷霆(5)第491章 目標‘特斯拉’第45章 攻陷楚望臺3第596章 反攻第375章 內部會議(下)第499章 爲我魚肉第21章 遭遇革命新軍(上)第68章 佈局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第278章 罪己第47章 吳兆麟第517章 刺袁(上)第256章 奪關(上)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662章 和談第335章 成都戰役(一)第40章 控制工程八營(中)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84章 進城第717章 不宣而戰9第202章 韜光隱晦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161章 喜訊傳來第57章 恩威並重(上)第72章 後手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95章 應城某處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457章 談判之前第624章 三路開戰(3)第359章 湖北變(中)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五百九十五章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509章 雷霆(5)第305章 荊楚新政(三)第579章 青島之戰(3)第727章 遼東惡戰2第85章 宴請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302章 勸進(下)第336章 成都戰役(二)第543章 詹天佑第297章 圖謀四川第208章 急行軍第27章 聯絡第110章 杜家齷齪(1)第506章 雷霆(2)第110章 杜家齷齪(1)第250章 三路人馬第718章 不宣而戰10第301章 勸進(上)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392章 拉薩戰役(完)第701章 皇姑屯事件(上)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24章 汽車工業之夢第52章 攻破總督府第165章 應對第729章 遼東惡戰4第162章 得失第六百三十七章第724章 偷襲戰果(1)第五百六十二章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580章 青島之戰(4)
第250章 三路人馬第211章 特別軍務會議第362章 餘波(中)第四百七十八章第560章 法幣跟央行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674章 剎不住的馬車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第646章 反攻1第42章 武昌起義第一槍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135章 骯髒的政治(下)第534章 防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750章 和談(完)第77章 漢口小停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259章 圈套第343章 1912年開始的宰肥豬第483章 遠東準盟友(上)第558章 銀元第542章 過渡內閣(下)第324章 兵臨武昌與先生回國第46章 天要亮了第674章 剎不住的馬車第165章 應對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509章 雷霆(5)第491章 目標‘特斯拉’第45章 攻陷楚望臺3第596章 反攻第375章 內部會議(下)第499章 爲我魚肉第21章 遭遇革命新軍(上)第68章 佈局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第278章 罪己第47章 吳兆麟第517章 刺袁(上)第256章 奪關(上)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409章 訴狀與刺蝟第484章 遠東準盟友(中)第662章 和談第335章 成都戰役(一)第40章 控制工程八營(中)第86章 城內的混亂局勢第84章 進城第717章 不宣而戰9第202章 韜光隱晦第710章 不宣而戰2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161章 喜訊傳來第57章 恩威並重(上)第72章 後手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95章 應城某處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457章 談判之前第624章 三路開戰(3)第359章 湖北變(中)第733章 新竹血戰2第五百九十五章第658章 試探性接觸第634章 中俄之戰2第509章 雷霆(5)第305章 荊楚新政(三)第579章 青島之戰(3)第727章 遼東惡戰2第85章 宴請第264章 重炮齊鳴第302章 勸進(下)第336章 成都戰役(二)第543章 詹天佑第297章 圖謀四川第208章 急行軍第27章 聯絡第110章 杜家齷齪(1)第506章 雷霆(2)第110章 杜家齷齪(1)第250章 三路人馬第718章 不宣而戰10第301章 勸進(上)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392章 拉薩戰役(完)第701章 皇姑屯事件(上)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24章 汽車工業之夢第52章 攻破總督府第165章 應對第729章 遼東惡戰4第162章 得失第六百三十七章第724章 偷襲戰果(1)第五百六十二章第485章 遠東準盟友(下)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580章 青島之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