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國防與教育

財政跟吏治自古以來一直都是政府最關注的兩大問題,所以李漢在同孫黃等人會談時,也是按照一貫習慣,將兩大問題擺在最前面。

當然,將吏治跟財政擺在最前面他還有其他的意思。財政問題是當前新政府所需要面臨的最大難題,高達數億的債務顯然不是現在的國民黨所能承擔跟吃下來的,國內除了他跟西部之外,沒有人能有那個能力控制住財政不使新政府滑落進破產的無底深淵之中。同樣吏治也是如此,國民黨不分青紅皁白的亂拉人,實際上已經跟國內的許多官宦集團之間有了合作,即便現在李漢將總統位子讓給了孫黃,也不見得兩人就有那個決心轉身便翻臉,對着昔日的準盟友開刀。而澄清吏治又一直都是舉國各階層的意志,他這是要拿自己的優勢跟決心,逼迫國民黨...準確說是兩人知難而退,這樣日後即便他要對付國民黨,也能讓兩位在革命黨中有大威望的人不好拿大勢來對他進行聲討。

排在財政跟吏治問題之後的,首當其衝便是國防問題了。新政府的國防問題是孫黃二人當前最關心也是最插不上嘴的,因爲陸軍部總長段祺瑞不是李漢的人被他排擠在了核心集團之外,所以國防問題由蔣方震親自講解,他是李漢任命的總統府下屬總參謀部的總參謀長,國防問題上比段祺瑞還有發言權。

很讓人意外的是,新政府的國防體系其實並不是出自李漢又或者蔣方震之手,而是暫時還在北京爲袁世凱守靈的另一位國內軍事大家蔡鍔、蔡松坡。他雖然幾次拒絕了李漢的邀請,不過還是通過老同學蔣方震將自己那份原本遞給袁世凱,卻還沒來得及施行的國防綱要又給了李漢。毫無疑問,他的國防綱要雖說在空軍跟機械兵種的規劃上先天性存在短腳。但是卻十分有先見性的提出了建立隸屬中央直接指揮的統一國防軍體系,組建參謀體系,在國內劃分西南國防軍區、東北國防軍區、外蒙國防軍區等諸多非常有先見性的提議,與李漢跟蔣方震二人的觀點不謀而合。

最終,新的國防體系建設李漢點頭,總參謀部正是按照蔡鍔的草稿,進行了合理規劃、修正了一些不足之後直接採用。

按照蔡鍔的方案,整頓跟組建國防軍體系將大致分爲三個階段共十年。第一階段,建立全國統一的國防軍體制,分出地方軍、中央軍的劃分,統一標準改編爲國防軍某某部,地方部隊在充實人數、砍削編制後授予國防軍正式番號、軍旗以及軍歌等,不得再擁有任何地方番號,比如什麼安徽第一軍、浙江第一師、四川第五師之類的番號。原先各種名義的地方部隊如巡防營、民團等,經過篩選後一律編入國防軍,今後全國只有國防軍一支軍事力量。一般的社會治安將由地方陸軍學堂跟警校畢業的警察負責。這一階段初步預期爲半年到一年,若是有一個強力的政府,將會在更短時間內完成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給予各改編部隊一定期限的過渡時期用來提高訓練水平和充實裝備,所有部隊都要達到統一考覈標準才能被授予正式番號。在過渡政府時期,各地改編的部隊暫且仍由地方發餉。待整編成功,考覈通過,一律都由中央發餉,軍餉全國統一,不存在任何歧視或照顧。這一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裡,除了改革軍事指揮層面,中央設立國防、部,由總統作爲國家海陸軍最高統帥親自任命國防、部長,行使軍隊統帥權外,還將成立德式的總參謀部,爲軍隊提供軍事情報、後勤、計劃與人事。其主要任務是在總參謀長領導下,貫徹執行最高統帥和國防、部長的命令、指示,蒐集和提供情報,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並部署協調各軍種、軍區、戰區及各種武裝組織的作戰行動。有的總參謀部還負責擬定和組織實施武裝力量建設計劃,掌管軍隊的組織建設、裝備計劃以及軍事訓練、行政管理等事務。蔡鍔顯然對德式的總參謀體系十分推崇,不過也增加了許多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認爲總參謀部在和平時期需定期(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會議,除了交流軍隊的訓練跟裝備情況外,還需要研究跟制定有關周邊各國的軍事部署等,這一點很有先見性。除此外,第二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蔡鍔認爲以中國的地大物博,至少需要編練7090個國防正規師,擁有一百二十萬上下的兵力,才足夠防禦來自英法日俄四個在陸地上同中國接軌的列強國家的覬覦。除此外,還要撥發巨資重建北洋、南洋海軍庇護國防。在蔡鍔的計劃中,這一階段將持續五年甚至更久,要視國家的財政情況跟中央與地方實力派的強弱而定。

有關編練軍隊這一點上,李漢跟蔡鍔之間有些分歧,他主張暫時犧牲海軍,以延後十年甚至二十年發展海軍,來換取足夠的資金建設大陸軍,因爲一般情況下,一艘之前他曾有意跟美國購買的老舊弗吉尼亞級戰列艦,一艘的價值便足夠裝備一個半的德式陸軍師,更好一點的康涅狄格級戰列艦一艘造價便抵得上近兩千輛未裝備火炮跟機槍的戰車原車,就算是整車也能裝備四百多輛。不誇張的說,十艘戰列艦的造價,足夠建設出一支在遠東數一數二的陸上強軍了!

第三階段,建立國防工業體系,升級國防軍裝備、細化兵種、劃分防區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家至少需要完成自己的國防體系建設,擁有自己的飛機制造廠、戰車生產廠、造船廠、兵工廠、鋼鐵廠等等,同時將國內最混亂的四大地區劃分直屬國家中央指揮的國防軍區。比如跟英法衝突不斷的西南地區將建立西南國防軍區、日俄覬覦的東北將建立東北國防軍區、不斷謀求獨立的外蒙將建立外蒙國防軍區、老毛子不斷侵邊的新疆將建立西北國防軍區。四大國防軍區囤積重兵駐守邊防線,警惕跟震懾列強實力亡我之心。

這國防草案李漢一直壓着沒有公佈,今天還是第一次對各部開誠佈公。結果不但孫黃二人臉色大變,連胡瑞霖、唐紹儀、陸徵祥幾人都變了臉色了。

胡、唐等人變臉李漢當然能猜到幾分,因爲一旦施行了新國防計劃,恐怕每年政府至少需要支出高達六七千萬的經費,僅軍事費用一項,便佔去了日後政府收入的大半,新國防計劃可謂是窮兵黷武,尤其是在當過民國總理的唐紹儀跟陸徵祥看來,可謂是殺雞取卵的手段,一旦真要實行了必然少不了跟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戰爭並加劇新政府的財政危機。

不過沒等到他兩人發表不同意見,孫雯便先站了出來,皺眉反對道:“軍隊屬於國家、屬於百姓,建立一支統一指揮的國防勁旅的確是現在國家的當務之急。只是大總統不覺得時間太急了一些嗎?一來中央跟地方各省之間尚需要一些商議,二來正如之前總統所言,財政危機已經不足以支付這筆高昂的軍費,國內民心思安,現在急於擴軍難免給百姓留下窮兵黷武的不好印象!”

李漢黨人明白,這種軍政費用畸高,軍事費用佔政府開支五成以上的情況,並不真正符合國防建設的需要。須知國力纔是軍力的基礎,沒有雄厚的國力,即使一時發展出強大的武裝也不能持久,但認爲國家安定、現階段需要大規模裁軍的要求,同樣也不符合國防形勢。現在國際形勢日趨緊張,中國的武裝力量還很孱弱,沒有強大地自衛武裝,一旦發生武力衝突,就難以捍衛國家主權。

他心裡早就有了計較,當下誠懇地說:“在座諸位不少都是軍伍出身,想必應該明白當前國家所面臨的困局。在西藏,我國防軍跟英國人之間的邊境衝突幾乎每天都有。看似沒有大戰,實際上從去年中旬至今,我軍已經有近千人在同英印軍隊的邊境衝突中或死或傷。新疆楊增新已經不止一次向中央拍電希望我增兵新疆了,因爲俄國人趁着護國戰爭期間,又多次出動軍隊騷擾我國邊境,爲了邊境的穩定,中央增兵新疆已是當務之急。外蒙跟東北問題一樣麻煩,西南又有英法覬覦。建立大國防體系勢在必行。不過漢也深深知道,目前國家財政情況不好,社會百廢待興,沒有多餘的力量能投入到國防建設上來。所以,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軍費調整,至少最近兩年內不會投入重金建設國防,而要等過兩年國勢穩定之後,到時候由新政府負責,這一點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今天,我還要向各位保證一點,國防軍一旦開始編練,在下絕不容許貪污舞弊、吃空餉喝兵血的事情存在,凡有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發現一個槍斃一個,無論他的上司是誰。這一點請兩位先生回去也要跟諸位將領轉達一下,免得到時引起誤會。”

意外的李漢在國防軍費上做出了妥協,令不清楚他想法的諸位都是鬆了一口氣。因爲在他們看來,大凡憑藉軍事力量稱雄的強力人物,自然不會主動放棄軍事優勢,李漢既然說出顧全大局、削減軍費的話,足可以證明他是真心爲這個國家考慮的,他是一個強力人物,但絕對不是窮兵黷武的獨裁者。

僅次於國防問題的,毫無疑問應該是司法問題,只不過因爲一些觀點會跟孫黃等黨人產生根本性分歧,所以李漢決定將司法問題放在最後面,至少他的鋪墊還不夠多。

所以接下來的話題自然是教育了。

教育總長嚴復是唯一一位被李漢留下來的外系總長,今夜他表現的十分沉默,此時的他要說還不清楚自己已經中了李漢的陽謀,他嚴復這麼多年可真是白活了。爲什麼要這麼說,原來之前李漢在宴會上曾經與他短暫的碰面,當着徐世昌的面,請他等會暫留下來,與他討論一些有關教育方面的問題。當時的他也沒多想便留了下來,現在一看,恐怕李漢在當時便已經打了主意,要跟孫雯、黃星等來一處徹夜長談,或者說是麾下各部總長之間的通氣與交流會。他嚴復一個外人被李漢留了下來,無論怎麼說,這裡面的韻味都很明顯了。

“請嚴總長爲我們諸位介紹一下教育方面的難題跟現狀吧!”

他開了口,嚴復當然不能不給面子,只好硬着頭皮站起來,道:“自西方列強憑藉船堅炮利打開我國民,令我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便有無數前輩摸索前進之路,最後總結起來其實不過一句話,歐美人種並不比我中國先天高貴,我認爲這種高素質地造就,無他,唯教育爾!我國跟列強之間的差距,不過區區教育兩個字。我跟教育打了半輩子的教導,對於我國教育的現狀掌握了一些。總結起來其實只有兩個字落後。所謂落後,一是指教育的覆蓋面不廣,中國四萬又五千萬人口,讀書識字的恐怕還不到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百姓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二是指教育的體系與時代脫節,老祖宗留下來地東西自然不可一概歸於腐朽。但我們也看到了,我國的傳統國學只叫諸位學會做人、學會當官、學做聖人、學做孝子,但是四書五經卻沒有教我們如何製造大炮,如何設計戰艦,如何製造飛上天的飛機,如何預測天氣....甚至很多人斷章取意,除了熟讀四書五經,還懂些什麼?上不能經世濟民,下不能有所建樹,槍不識、炮也不識,輪船不懂、機器也不懂。對民主無知、對憲政更是無知。這樣的落後局面必須改變,整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和內容,必須建立在與時代相吻合的新學基礎上,大力提倡西式新學勢在必行!”

“幾道作爲過渡政府時期的教育總長,理應做到爲未來的正式政府奠定基礎,我的教育政策有三:一是增加投入。教育經費不增加、教師待遇不提高,教育水平很難有發展。袁總統時期教育經費拮据,連大學教師的薪水都要拖欠,爲數不多地學生福利都要剋扣,教育何來發展之說;二是因勢利導。整個社會要形成一心向學地風氣,政府部門、社會輿論要鼓勵百姓學習,特別是政府部門要作出表率。如果我們重用那些有真本事。受過新式教育地人才,很容易作出榜樣。去年爲了是否有選舉資格的事情,各方面鬧得很不愉快。幾道在這裡希望大總統能夠增加一條,希望今後大選要取消經濟條件保留教育條件,只有受過教育地人才有資格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三是全力以赴。我們一方面要鼓勵那些有產者能夠興學助教,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做好全力支持教育的準備,要在全國各鎮建立小學學堂,各縣城建立中學學堂,州府建立高等學堂,省治建立大學,以完善教育體系。不過考慮目前多數百姓交不起高昂的學費,建議學習國外重金鼓勵教育,比如先行由政府財政出資爲全國各小學學堂免除學費及書本費呢,教師薪水也由當地政府發放,部分實行免費教育!”

衆人皆是沉默不語,好一陣胡瑞霖才爲難道:“應大總統的要求,財政部曾經考慮過於全國各省建立小中高大四級教育機構的預案,光是學校建設經費支出恐怕不下五億,莫要說是十年了,便是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只能徐徐圖之,短時間內財政實在負擔不起。不過如果只是減免各地小學學堂學費,以今年年初的標準,財政一年需墊付兩百六十餘萬,倒也不算負擔,可以考慮施行!”

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爲財政問題。

李漢嘆了口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關教育經費上面,我隨後會跟軍方商議,擠出一部分的經費用於教育,這一點日後再談吧!”

黃星拍手稱讚道:“大總統果然明理!”

孫雯點頭,“大總統的做法和內閣諸位的意見是符合實際政治需要,沒有什麼可指責之處。而且民主表決,完全是正當、合理的行爲。其實北上之前我和克強就在考慮了,當前國內的局勢之混亂,非要一位有能力有抱負的領袖不可掌握,本來之前還在因爲大總統的年輕而有些顧忌,現在看來純粹是杞人憂天了。我有意跟黨內諸位協商,此次國會大選之後推舉易之正式接任大總統,相信以易之之能,方不會重蹈袁氏覆轍!”

李漢心頭微微一喜,如果可以他並不想跟在歷史上留下諸多賢明描述的孫黃爲敵,兩人若是真表態支持他,這對他來說是好事。不過到底是個政客,他也明白政客說出來的話沒有幾分可信度,當下道:“兩位先生的厚愛漢愧不敢當,此事還請慎重考慮,我時常感到個人力量渺小,執政經驗不足,期望更有能力者當之。”

“大總統過謙了,論功績,你在辛亥和二次革命中,爲共和民主的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論能力,你擔當南疆十省總督巡閱使的過程中將治下治理地相當完善,治屬湖北甚至一躍成爲國內第一工業強省;論品格,你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國內百姓對你執掌大權十分信賴;論實力,中央三十萬國防軍爲國南征北戰,只有你纔有那個實力彈壓地方,不叫南北有人再生變心。這總統的位置,我看你來擔當最爲合適。我和逸仙爲了革命奔走多年,鬧出的聲勢不小,可收穫的成績卻不大,我本人常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在南洋流亡的日子裡多有反思,更對西部研究一番……”黃星認真地說道,“誠然,我們黨內的同志對你不瞭解,可能說了過頭話,但逸仙和我都不是瞎子,我們能看能聽,也真心希望國內能出一位能臣,把這個國家建設的更好,所以,只要你不走袁世凱的老路,我黃星是支持你當大總統的。”

“國會大選、總統選舉跟新內閣的事情,咱們就先說到這裡吧。等明天徐國務、段總長他們全到齊了,咱們不妨再好好談談”李漢分不清那黃星說得是真心話,還是要試探他的話,只好轉移話題,道:“過渡政府剛剛走上正軌,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儘快解決財政問題跟督促日本撤兵...”

孫黃二人連連點頭,不過好一陣後孫雯像是想起了什麼,道:“還請大總統多多幫襯,我們之前討袁一戰,很多同志遭了政府逮捕,現在還給關在監獄之中蒙難。這其中不乏太炎先生那樣的大賢跟三武那樣的革命元勳...”

李漢無奈道:“兩位先生,太炎先生他們尚且好說,實際上漢在抵京之後便第一時間派人去請太炎先生,只是他說什麼也不願意出來,說什麼不審判袁氏,他便牢底坐穿等個公道,自己不願意出來。”

章太炎也算是民國一大奇葩了,此人不但有才而且桀驁,不過這狂生也的確有大威望,李漢都要隨他發瘋。

“不過其他一些黨人恐怕有些麻煩...因爲年初通過國家分裂法案,袁氏時期政府審訊時,不少貴黨成員都涉嫌違反‘反國家分裂法’。北京不少官員抓着這點不鬆手,許多北洋老人都不願意鬆口,他們畢竟佔着法理,漢雖說爲臨時總統,卻也不能不顧法律!”

“這...”

第550章 戰車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482章 打陸唬龍(下)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652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4第326章 12月7日,黑風山事件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648章 反攻3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262章 爭分奪秒(下)第507章 雷霆(3)第217章 塵埃落定第319章 襲擊第575章 妥協與應戰第177章 中國之聲第495章 浙江第242章 局變(2)第370章 平陝第134章 骯髒的政治(中)第569章 山東危機(1)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504章 護國肇始(下)第161章 喜訊傳來第223章 指點江山第610章 宣誓第548章 夜談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五百九十二章第61章 張彪逃了第639章 中俄之戰5第21章 遭遇革命新軍(上)第58章 恩威並重(中)第380章 最後準備第234章 戰起(3)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89章 應城風雲(2)第442章 討袁敗局與建設銀行第678章 文化運動第411章 大選第639章 中俄之戰5第355章 大變局前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209章 湯黎之謀(上)第124章 杜家妥協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第455章 捷報第532章 應對(下)第56章 全面進攻(下)第615章 應對第6章 方老第七百二十二章第387章 湖南風起第418章 刀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286章 年輕俊傑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545章 年輕的哈里曼(下)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611章 一年第641章 南洋變局1第243章 局變(3)第495章 浙江第720章 遞交戰書第57章 恩威並重(上)第735章 今日之局第六百零六章第342章 1911年的最後一天第293章 會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586章 海軍出動第261章 爭分奪秒(上)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425章 政局亂象第15章 刀疤第344章 陰謀與導演第27章 聯絡第229章 亂局第598章 末日臨頭第444章 大戰(一)第732章 新竹血戰1第64章 捧殺第296章 何進續職第15章 刀疤第72章 後手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473章 變局第181章 將回應城第445章 大戰(二)第165章 應對第8章 馬賊來襲(1)第503章 護國肇始(上)第95章 應城某處第299章 枝江(上)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640章 中俄之戰6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675章 閱兵第290章 變
第550章 戰車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482章 打陸唬龍(下)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652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4第326章 12月7日,黑風山事件第721章 決定國運的一戰第648章 反攻3第544章 年輕的哈里曼(上)第262章 爭分奪秒(下)第507章 雷霆(3)第217章 塵埃落定第319章 襲擊第575章 妥協與應戰第177章 中國之聲第495章 浙江第242章 局變(2)第370章 平陝第134章 骯髒的政治(中)第569章 山東危機(1)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504章 護國肇始(下)第161章 喜訊傳來第223章 指點江山第610章 宣誓第548章 夜談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五百九十二章第61章 張彪逃了第639章 中俄之戰5第21章 遭遇革命新軍(上)第58章 恩威並重(中)第380章 最後準備第234章 戰起(3)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89章 應城風雲(2)第442章 討袁敗局與建設銀行第678章 文化運動第411章 大選第639章 中俄之戰5第355章 大變局前第477章 戰後新氣象第209章 湯黎之謀(上)第124章 杜家妥協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第455章 捷報第532章 應對(下)第56章 全面進攻(下)第615章 應對第6章 方老第七百二十二章第387章 湖南風起第418章 刀第36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3)第286章 年輕俊傑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545章 年輕的哈里曼(下)第421章 伍廷芳與拖拉機第611章 一年第641章 南洋變局1第243章 局變(3)第495章 浙江第720章 遞交戰書第57章 恩威並重(上)第735章 今日之局第六百零六章第342章 1911年的最後一天第293章 會第422章 大戰的硝煙第586章 海軍出動第261章 爭分奪秒(上)第106章 武昌之議(下)第31章 來自奧匈帝國的某卡爾(下)第425章 政局亂象第15章 刀疤第344章 陰謀與導演第27章 聯絡第229章 亂局第598章 末日臨頭第444章 大戰(一)第732章 新竹血戰1第64章 捧殺第296章 何進續職第15章 刀疤第72章 後手第117章 掃平內患(3)第473章 變局第181章 將回應城第445章 大戰(二)第165章 應對第8章 馬賊來襲(1)第503章 護國肇始(上)第95章 應城某處第299章 枝江(上)第472章 半自動步槍與談判第420章 三年計劃(下)第640章 中俄之戰6第288章 打到河南去第675章 閱兵第290章 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