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北伐

對於這樣的北伐,有一些評論認爲柴榮即使再活多幾年,也未必能盡收十六州,因爲投降柴榮的都是漢軍,並沒有遇到契丹主力部隊,如果契丹軍和周軍打起來,勝負不可預知。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應該這樣看:在契丹(遼朝)的九位皇帝中,最具軍事能力的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十三年前他南下攻晉,在白團衛村被晉軍揍的慘敗,差點被活捉。那時的晉朝將軍杜重威、李守貞這樣的角色都能把耶律德光搞成那副慘樣,柴榮面對的耶律璟能比他老爹耶律德光強多少?

即使讓柴榮遇上號稱契丹第一名將的耶律休哥,趙匡胤的能耐還是可以對付一個耶律休哥的。駐守南線的契丹漢軍爲什麼一戰不打就投降了柴榮?一方面這些契丹漢軍將領在契丹要受到契丹貴族的壓迫,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柴榮在淮南的英雄事蹟,這個時候和柴榮玩硬的純粹找死,都不想爲異族政權賣命,不值得。從五代宋初的三個開始進行統一的皇帝的個人能力上講,趙光義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三州,柴榮自然龍心大悅,再起雄心,準備以禁軍主力去強攻契丹南線防禦重鎮幽州,將契丹人趕回大漠去。文武衆臣多持異議:“陛下發京師四十二日,兵未血刃,馬未折足,便致三州於麾下,四海之內,孰敢不服?但幽州北國大郡,城高池深,契丹軍馬強盛,未宜輕敵。況契丹以坐守之逸師待我縱行千里之疲軍,於兵法不合,請陛下三思後行。”

柴榮不悅:“朕御臨天下五載,兵鋒指處,所向披靡。江東五十年磐石大國,猶被朕橫掃千軍,誠惶誠恐,北向拜我。二十年前晉高祖賣我十六州膏腴險障之地,北虜乘勢每每南侵,殺我百姓,搶我牛羊,誰能忍之?契丹雖強,但朕不怕!朕今日必要挫一挫契丹人的威風,莫謂中原無人!卿等隨朕數年,難道不知道朕的脾氣?若卿等懼怕契丹,自留於此,朕率一支兵馬北上強攻幽州城。”

柴榮傳令三軍,做好戰鬥準備,明日一早起兵,北上幽燕。羣臣哪個不知道柴榮的脾氣?只要是他認準的事情,百折不彎,絕不回頭,只好嘆息而出。

可就在這天晚上,柴榮突然染疾,對於得的什麼病,史書不詳,只稱“不豫”。到了天明,衆人知道後都來請安,柴榮勉強支持臥在榻上示意。柴榮智力還很清醒,知道這次北伐是不行了,長嘆:“朕本欲爲子孫蕩定北患,沒想到病倒於此,朕心煩亂,不能再主軍務,只能再回京將養,待朕愈後,再行北伐。”下令撤軍。得知契丹主準備讓北漢出軍河北,給柴榮製造麻煩時,柴榮大怒,命李重進率軍出井徑口告訴劉承鈞:柴榮不是好惹的。李重進也厲害,沒幾下子就斬殺了二千多北漢軍,北漢軍立刻縮回去了。

周軍主力停此不前,而義武軍節度使孫行友一路從定州出發,急行百餘里,攻到易州城下。契丹的易州刺史李在欽不認孫行友是個人物,在城下大戰,一戰被孫行友拿下,斬首於陣前。不過周軍因爲皇帝病重,不便再發動大規模的戰事,孫行友也樂得清閒,固守本鎮。

因爲柴榮病情加重,大軍急速南行,但當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柴榮突然下令暫留澶州,柴榮依然對北伐不死心,想也不是什麼大病,也許過幾天就好了,然後再北伐不遲。柴榮在軍府中養病,文武大臣一概不見,柴榮不想聽他們在耳邊叨叨。羣臣大驚,柴榮到了這個時候居然還想着北伐,想勸,但柴榮根本不見他們。只好去找時任澶州節度使的周太祖郭威女婿張永德,張永德和柴榮是親戚,能說上話。

這些人理由非常充分,告訴張永德:“今皇帝有恙,四方洶懼,東京無主,萬一事發肘腋,悔之何及?只有陛下回京,才能鎮得住亂局。還請張公進言聖駕,速還京師。”

張永德覺得有理,便進去見柴榮,把上述這番話說給柴榮。柴榮強笑:“這是你的意思?”張永德怕皇帝生氣,也不想給別人背黑鍋,便說“羣臣意皆如此。”柴榮咳嗽數聲,嘆道:“朕知道他們都不想打,可山北百萬黎庶受虜虐治,朕爲天下主,怎敢視吾子有難而不救?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難道還不瞭解朕?”張永德伏地請罪,柴榮擺了擺手,讓他出去。

撤就撤吧,病情一時半會好不了,只能先回汴梁再從長計議。五月三十日大軍回到汴梁。這時柴榮因爲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情況略好一些,但爲了防止萬一,立宣懿皇帝符氏的妹妹小符姑娘爲皇后,以七歲的長子柴宗訓爲樑王,一旦宮車有恙,立刻嗣承皇位。同時,任命範質、魏仁浦、王溥爲相,總理朝政。當柴榮看到這三位書生宰相時,一定會想到去世不久的王樸,心情極爲沉痛:“有樸在,朕何憂於此?”

北漢的劉承鈞還不太老實,在邊境上一通亂摸。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的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是周朝響噹噹的名將,負責防守南境,當然不能讓河東得逞,出兵北上,拿下遼州(今山西左權)。劉承鈞想混水摸魚,結果什麼也沒摸到,還被刺了幾下,只好作罷。

柴榮回到汴梁後,坊間卻傳播着一條非常神秘的小道消息:“點檢當做天子!”都下人議論紛然,洶洶攘攘,這話自然也傳到了柴榮的耳朵裡。此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難道張永德會“順應天意”?那怎麼能行,張永德的能力柴榮是清楚的。任何人都不能威脅到柴宗訓的地位,立刻罷免張永德,賞給張永德一個“校檢太尉”的虛職,柴榮改任被他視做忠臣楷模而且級別較低的趙匡胤做殿前都點檢。

柴榮也是,如果懷疑殿前都點檢要做天子,又何必罷張立趙,乾脆廢掉這個職務,換一個名字豈不是更安全?當然職務名稱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權,有權走遍天下。

過了兩天,柴榮大漸,看樣子是撐下去了,急召範質等人入大內接受顧命。柴榮執樑王柴宗訓手謂衆人道:“朕前三子,皆死於乾佑之變,獨宗訓最長,年止七歲,幼弱無知,朕死後,望卿等善加輔弼,爲郭氏留條血脈。”說完柴榮流淚不止,衆人也跟着哭,宮中一片悽悽慘慘。柴榮交待完後事,輕嘆一聲,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夜,柴榮病死滋德殿(五年前郭威也死在這裡),侍從衆人放聲痛哭,一代聖主柴榮魂歸空靈,從此不再醒來。

對於柴榮的英年早逝,史家一片嘆息,甚至薛居正在宋朝編著《梁唐晉漢周書》時,就高度評價過柴榮:“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神武雄略,放眼中國歷史數千年,大約只有三個人可以受之無愧: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這三位“樣板皇帝”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沒得說,相比之下,柴榮的名氣就小多了。但柴榮在短短五年時間內所展現出來的雄才大略和魅力,絲毫不比那幾位差。

歐陽修評論柴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爲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同時歐陽修還肯定了柴榮的北伐:“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馬光也對柴榮厚加褒讚,並拿唐莊宗李存勖和柴榮做比較:“莊宗以弱晉勝強梁,既得之,曾不數年,外內離叛,置身無所。誠由知用兵之術,不知爲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羣臣,以正義責諸國。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爲之遠慮。其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

王夫之嘆道:“世宗自將以伐契丹,其志乃大白於天下。而中國之威,因以大振,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則實足以天下而紹漢、唐者也。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現在有些朋友認爲柴榮病死的那一天(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是中國歷史一個重大轉折點,如果柴榮不死,以他的能力、魄力、魅力,十餘年間肯定可以至少統一中國大部,十六州也可以收回來,在這個基礎建立起來的大周帝國將不會上演兩宋積貧積弱、最終被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政權消滅的歷史慘劇。這個觀點,姜狼也基本認同,若上天真能如柴榮所願“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中國歷史將是另外一個樣子,也許中國歷史上將出現一個名詞:“顯德盛世”。

象柴榮這樣的人物,實在太罕見了,有時不僅爲柴榮感到可惜,也爲歷史感到可惜,但也只能可惜一下,歷史永遠改變不了。

記得蔡東藩先生有詩讚柴榮:

南征北討不辭勞,

戰血何妨灑御袍。

五代史中爭一席,

郭家養子本英豪!

柴榮,英雄也!

第43章 史上名戰第28章 全軍整訓第43章 澤州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121章 朝秦暮楚第1章 花前月下第77章 真正的黃雀第158章 南漢劉隱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36章 聽天命第25章 鹽神第84章 馬蹄鐵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103章 驚疑不定第77章 軍心大振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104章 南楚第36章 風起雲涌第57章 鬥將第52章 株連九族第18章 一代名將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67章 石重貴第7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一)第111章 夜戰第163章 唐末史第108章 出其不意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45章 佈陣第13章 局勢第31章 出兵北上第48章 徹底交惡第37章 龍門軍營第32章 楊永?楊二郎?第20章 精忠尚武第27章 虎賁立軍第19章 章 烈烈遼風(下)第4章 督政院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43章 春意盎然第34章 編練新軍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21章 兵分兩路第4章 督政院第84章 浪漫的事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120章 宋太祖第92章 北漢李隱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89章 驚魂一刻第146章 血洗雲州第15章 交鋒第83章 騎兵神器第31章 血色潤州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65章 王仙芝第52章 株連九族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120章 二十萬大軍伐吳越第30章 驅虎吞狼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50章 袍澤弟兄第87章 一網打盡第50章 雄雄虎賁第164章 後唐嘻宗第82章 要朕禮佛?第10章 建州王延稟第61章 驚變第125章 後方火起第43章 史上名戰第40章 叢林首戰第20章 滾滾煙塵第63章 英雄墓冢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65章 甕中捉鱉第32章 軍情走漏第8章 王審知第66章 軍功勳章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94章 天下無敵否?第33章 夜宴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149章 江東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97章 野心第126章 吳越一統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168章 平復無期第32章 夜襲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138章 李煜親征第80章 民爲國之本第17章 高季興第107章 形勢所迫第54章 晉陽帝
第43章 史上名戰第28章 全軍整訓第43章 澤州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121章 朝秦暮楚第1章 花前月下第77章 真正的黃雀第158章 南漢劉隱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36章 聽天命第25章 鹽神第84章 馬蹄鐵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103章 驚疑不定第77章 軍心大振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104章 南楚第36章 風起雲涌第57章 鬥將第52章 株連九族第18章 一代名將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67章 石重貴第7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一)第111章 夜戰第163章 唐末史第108章 出其不意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45章 佈陣第13章 局勢第31章 出兵北上第48章 徹底交惡第37章 龍門軍營第32章 楊永?楊二郎?第20章 精忠尚武第27章 虎賁立軍第19章 章 烈烈遼風(下)第4章 督政院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43章 春意盎然第34章 編練新軍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21章 兵分兩路第4章 督政院第84章 浪漫的事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120章 宋太祖第92章 北漢李隱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89章 驚魂一刻第146章 血洗雲州第15章 交鋒第83章 騎兵神器第31章 血色潤州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65章 王仙芝第52章 株連九族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120章 二十萬大軍伐吳越第30章 驅虎吞狼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50章 袍澤弟兄第87章 一網打盡第50章 雄雄虎賁第164章 後唐嘻宗第82章 要朕禮佛?第10章 建州王延稟第61章 驚變第125章 後方火起第43章 史上名戰第40章 叢林首戰第20章 滾滾煙塵第63章 英雄墓冢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65章 甕中捉鱉第32章 軍情走漏第8章 王審知第66章 軍功勳章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94章 天下無敵否?第33章 夜宴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149章 江東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97章 野心第126章 吳越一統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168章 平復無期第32章 夜襲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138章 李煜親征第80章 民爲國之本第17章 高季興第107章 形勢所迫第54章 晉陽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