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太祖的又一坑(第四更)

在溫體仁見禮之後,崇禎皇帝便讓他看了左應選的奏章,而後問道:“溫卿,因爲災荒,戰亂等等,我大明的無主之地該有不少吧?”

這個無主之地,自然是指能耕作的田地。溫體仁聽了,立刻便回答道:“陛下明見,還有一些田地,因爲所產不多,甚至連賦稅都不夠交,田主往往便棄了這部分田地。”

崇禎皇帝一聽,眉頭一皺道:“還有這樣的事?大明的田賦並不是很高啊!”

“回陛下,正賦確實不高。”溫體仁對於這一塊,顯然瞭解地多,因此又能馬上回答道,“但因爲我大明的各種雜稅皆以田地爲依據,且勞役也是以田地來分派。這些遠比正稅要多且勞民,因此棄了田地的農民,多是因爲這些!”

原本的崇禎皇帝,對於這些並不是很瞭解。而魂穿過來的胡廣,就更是不瞭解這些古代的稅收了。因此,這一塊內容,就有點空白。

崇禎皇帝之所以召溫體仁前來,原本還不是因爲這個,他是基於另外一個想法。此時知道,便皺着眉頭問道:“這塊稅賦方面的餓來龍去脈,卿且說給朕聽聽。”

“陛下,此事當追溯太祖開國之初。”溫體仁自然答應給他講道,“太祖因爲出身,對於農民很是仁慈,而有痛恨於貪官污吏,因此……”

崇禎皇帝一聽開頭,就不由得無語,看來這個鍋又要明太祖來背了。不過確實,他當初以爲的一些不錯制度,其實都是一個個坑,如今終於擋不住。別人都說坑爹,他是坑子孫,也是無語了!

“太祖規定田賦約爲十分之一左右,算是很低的了。按理來說,這點田賦是不夠我大明正常使用。不過太祖另有他法:令我大明軍隊自給自足,皇權不下鄉,各村堡實行自治。另外在洪武時期,朝廷多用大明寶鈔來應付各種開支。且我大明官員爲歷代最少,做事多僱吏員。”

溫體仁差不多已經瞭解眼前的崇禎皇帝是什麼樣一個處事態度,因此,知道這種話說得直白,淺顯,有些地方不合乎禮節卻也沒關係。他說到這裡,偷眼確認了下崇禎皇帝的臉色,知道自己沒猜錯,皇帝在認真聽着,便又繼續說道:“臣有過估算,如今我大明有官兩萬零四百左右,而吏則有五萬一千左右。官吏算起來也才7萬餘人,卻要治理我大明整個天下。雖說節約了費用,可做事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或者是爲了證明他所說的話並非危言聳聽,溫體仁便又補充道:“五萬餘名吏員,大部分還同時供役於軍,其中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在各州府縣衙做事。而我大明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八個縣。這意味着我大明最大的縣也不會有超過30個有俸祿的職位。”

崇禎皇帝對於這個事情,也是大概知道,但這數字真正一出來就有點吃驚了。要知道就算最大的縣,最多30個職位來算,他們是要管理一個縣的所有地方行政事務,包括稅收、審理案件、維護治安、管理交通、教育、公共工程和社會賑濟等等,這些可都是要耗費大量精力的事情,絕非一個人簡簡單單一下就能辦好的。

雖然說古代的一個縣人口並不多,遠不能和後世相比,但相對於的,這管理的官吏人數也太少了,都趕不上現在的隨便一個政府單位。且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便等等,也同時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這麼想着,崇禎皇帝不由得有點頭疼。這大明要改革的事情還真多啊!

與此同時,溫體仁還在繼續介紹道:“太祖所定稅制一直沒改,可朝廷和地方皆無錢糧,則做不了事情。便有了各種加派和勞役,後來也可用銀兩折勞役。對於這些,並沒有一個定製,也是因爲如此,朝廷……朝廷和地方無錢則會進行加派。而有事要做,亦是讓百姓服役。”

聽到這裡,崇禎皇帝倒是知道一點,大明的勞役,是無償的,且還要自帶工具和口糧,確實最低限度的花費官府的錢了。

其實,剛纔溫體仁停頓了一會,是稍微猶豫了一點,最終還是沒有說出來。比如這種加派,大明曆代皇帝也是有帶頭的,且加派都是經過皇帝允許的。就算地方官府自行加派的一些費用,也是以爲有例可考,朝廷是默認允許的。

這些其實就是所謂的苛捐雜稅了,這裡面的事情很複雜,如果要全部攤開了說,怕是連溫體仁都無法全部說清楚。

“陛下該是知道,知府一年的俸祿大約爲六十二兩左右,而一個知縣一年的俸祿則爲二十七兩左右。他們底下的官吏就更少了,這樣的俸祿,確實節約了朝廷大量的支出。但他們不夠用錢的情況下,自行加派,各種撈取就順理成章了。而這一些,基本上又成爲有田地者的支出。”

溫體仁說到這裡,深深一躬身道:“臣知陛下了解這些,亦是會有革新。此事事關重大,遠不止造成一些百姓棄田而逃的危害,還請陛下下定決心,臣亦全力以赴!”

崇禎皇帝聽得點點頭,這個太祖留下的坑必須填平了。最佳的解決方法自然是免除農業稅,但對於這個時期來說,田賦爲國家稅收最重要的來源,要免除,呵呵,那只有在晚上做夢的時候。

不過有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崇禎皇帝如此想着,便嚴肅地溫體仁說道:“溫卿,商稅收取的事兒,必須加快了。朕的意思,以後朝廷稅賦,必須從田賦上轉移,否則重稅傷農,大明不穩!”

“陛下高見,農乃一國之本。中興大明,揚威海外,亦要根基穩健才行。”溫體仁立刻附和地說道,甚至還點了點皇帝的夢想,而後從袖子中拿出一份奏章道,“陛下,此乃內閣收到的一份奏章,有悖一直以來的主流。然臣以爲此奏章所言之事,卻正合陛下剛纔所言。”

崇禎皇帝一聽大喜,連忙讓內侍去把奏章呈上來。

還欠一更,今天沒有了。明天要加班,順利的話可能只要半天。這欠下的一更就明天還掉。

593 還很幼稚717 集中全力509 籌劃洞吾(第四更)296 軍器大案(第四更)1154 猜對了822 脆弱的信任346 晉地災情212 你猜這是啥(第四更)176 京營初整頓92 升遷神速124 想吃肉也得有那本事1209 天下讀書人的代表917 打入十八層地獄273 大明路橋公司929 原來傳說是真的682 羣策之力1263 教育司539 林丹汗猶豫了996 襲營1248 先禮後兵1182 當野人滅了877 五人墓碑記873 誰說了算472 豪格很冤枉528 要下多點本錢(第三更)929 原來傳說是真的940 秋後的螞蚱(第四更)1185 搞什麼鬼532 傳國玉璽384 孫傳庭532 傳國玉璽889 天子守國門994 是皇上英明神武959 蹂躪範府165 人權能吃麼966 廢除軍戶制度(第三更)297 軍器制度革新(第五更)1295 豪格和天皇757 看傻了965 歷朝未有之良策1074 滿清第一勇士的下場644 挖好了陷阱就等着獵物上門932 就不如你的意46 你我皆演員524 亂象431 大同總兵人選1222 聊天羣的快捷285 朝鮮義兵的歡呼677 怎麼有劃痕?(第三更)127 輿論的重要性605 消息194 水泥出世894 因噎廢食231 文字模式竟然坑爹183 這筆賬划算1252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1038 最後一批糧食449 漢人的身份147 永平陷落673 敵人的敵人599 面試楊嗣昌805 弄巧成拙86 昌黎第一功106 你全家都是送死的690 患得患失(第四更)587 什麼時候都可以738 泡湯了106 你全家都是送死的340 你說反了876 叔叔幫你報仇999 洞吾大戰將起769 大清的黴運619 草原貴客19 原來是他233 範永鬥拜年1200 這真是簡直了!1190 宗室藩王大會275 大明建設銀行805 弄巧成拙405 安南都統使司391 踢走豪格1158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182 晉商會議715 福至心靈(第三更)15 再加人315 朝鮮戰局不能做主(第五更)836 小目標980 黯然345 榜樣734 與虎謀皮1001 沙俄東侵653 會盟(第五更)881 定計(第四更)57 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1093 朝鮮定也507 錦衣衛詔獄1319 崩潰752 出戰609 搶糧582 安撫國人
593 還很幼稚717 集中全力509 籌劃洞吾(第四更)296 軍器大案(第四更)1154 猜對了822 脆弱的信任346 晉地災情212 你猜這是啥(第四更)176 京營初整頓92 升遷神速124 想吃肉也得有那本事1209 天下讀書人的代表917 打入十八層地獄273 大明路橋公司929 原來傳說是真的682 羣策之力1263 教育司539 林丹汗猶豫了996 襲營1248 先禮後兵1182 當野人滅了877 五人墓碑記873 誰說了算472 豪格很冤枉528 要下多點本錢(第三更)929 原來傳說是真的940 秋後的螞蚱(第四更)1185 搞什麼鬼532 傳國玉璽384 孫傳庭532 傳國玉璽889 天子守國門994 是皇上英明神武959 蹂躪範府165 人權能吃麼966 廢除軍戶制度(第三更)297 軍器制度革新(第五更)1295 豪格和天皇757 看傻了965 歷朝未有之良策1074 滿清第一勇士的下場644 挖好了陷阱就等着獵物上門932 就不如你的意46 你我皆演員524 亂象431 大同總兵人選1222 聊天羣的快捷285 朝鮮義兵的歡呼677 怎麼有劃痕?(第三更)127 輿論的重要性605 消息194 水泥出世894 因噎廢食231 文字模式竟然坑爹183 這筆賬划算1252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1038 最後一批糧食449 漢人的身份147 永平陷落673 敵人的敵人599 面試楊嗣昌805 弄巧成拙86 昌黎第一功106 你全家都是送死的690 患得患失(第四更)587 什麼時候都可以738 泡湯了106 你全家都是送死的340 你說反了876 叔叔幫你報仇999 洞吾大戰將起769 大清的黴運619 草原貴客19 原來是他233 範永鬥拜年1200 這真是簡直了!1190 宗室藩王大會275 大明建設銀行805 弄巧成拙405 安南都統使司391 踢走豪格1158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182 晉商會議715 福至心靈(第三更)15 再加人315 朝鮮戰局不能做主(第五更)836 小目標980 黯然345 榜樣734 與虎謀皮1001 沙俄東侵653 會盟(第五更)881 定計(第四更)57 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1093 朝鮮定也507 錦衣衛詔獄1319 崩潰752 出戰609 搶糧582 安撫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