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三攻(二)

尉遲義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終南山,只是到了這裡才發現,終南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方圓八百里的山區。

面對着如此廣闊的地域,尉遲義根本無從尋起,不知道歐陽秋山會帶着子煜躲在哪一座山,哪一座廟,哪一座洞,或者是哪一個山頭。

尉遲義還是在終南山的山區裡穿行了有十天的時間,祁東與林花接到了鷹眼組織的傳信,也從晉陽趕到了終南山下的太乙鎮,與尉遲義相聚,此時, 他們兩個已然身爲父母,帶着一個才一歲的男孩子,正是他們的兒子祁小東。

三個人商量了一番,又調集鷹眼組織的人員對這一片的山嶺進行拉網似的搜尋,但是一個月過去了,依然沒有一點兒歐陽秋山與子煜的消息。

無奈之下,尉遲義只得將祁東和林花留在了長安,同時上奏朝廷,以祁東爲西京防禦使,林花爲副使,實際上就是讓他們兩個留在長安城,隨時打聽子煜的消息。

帶着沮喪的心情,尉遲義來到了孟州。他原本就是準備要帶兵進攻太平寨的,早就從北地調了十萬大軍到這裡,只是因爲聽說了子煜的消息後,所以趕往終南山耽誤了一個月。

此時,在河內郡中,除了尉遲義調來的十萬北地軍隊之外,還有金崎所統領的十萬原河內的郡兵,加起來也有二十萬衆,足足是太平寨兵力的兩倍。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尉遲義這是要一意孤行,要麼是對北漢發起攻擊,要麼是要來踏平太平寨了。

在尉遲義去尋找兒子的這一個月裡,尉遲儉也沒有閒着,按照尉遲義的要求,派出使者往北漢的晉陽,去責問北漢背信棄義之事。

實際上,欒山趁着契丹南下之際,混水摸魚地攻佔邯鄲一事,已然過去了一年有餘,此時大楚纔派使臣前往問罪,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這是因爲大楚已然解決了北面的邊患問題,與契丹人達成了和約,如今不過是秋後算帳。

當然,秋後算帳的結果,往往伴隨着的就是隨之而來的兵戎相見。

在晉陽的北漢朝廷中,也因爲大楚國使臣的到來,而令其朝中的爭鬥更加激烈,以丞相劉悅爲首的文官派一至要求欒山出面向楚國賠禮道歉,而駙馬欒山爲首的武將派,卻一至要求強硬對待,他們都認爲楚國此時纔派人來責問,分明是在挑釁,而且也從河內傳來了情報,知道尉遲義已然調兵到了那裡,派使者過來,實際上是一種姿態而已,是給天下人看的,也是爲了他們能夠發動戰爭而尋找藉口罷了。

雖然欒山一派的人很是明白,但是最終還是以劉悅爲首的一派佔據了上風,這主要當然還是因爲北漢的皇帝還是害怕與大楚開戰。

但是,當劉悅代理北漢向大楚賠禮道歉的時候,大楚使者卻並不以爲然,而是要求他們把澤州歸還給大楚,方顯誠意。

這一次,北漢的君臣們終於明白了大楚國的意圖。

還是以劉悅爲首的文臣們,認爲澤州到底還是偏僻小州,民少地貧,便是交給大楚國,以換取北漢的和平,也不算爲過。

但是北漢的皇帝卻猶豫了,要說的話,澤州一直是處在北漢的控制之下,只是因爲尉遲義施以手段,才被大楚佔據了一段時期,又因爲契丹人南犯,大楚爲了不兩面交戰,這才被迫交還了澤州,這一次,尉遲義的兵馬集結在河內郡中,分明就是準備好了要再奪澤州的。

欒山更是帶着武將堅決反對,雖然上一次在邯鄲他吃了尉遲義的虧而打了敗仗,但是內心裡還是對尉遲義十分得不服,一直還想着再與尉遲義一戰高下,若是再在澤州交戰,此時的澤州已非是彼時的澤州,已然是在他們的控制之下,所以他們佔據着地利之優,再加上太平寨還有十萬多的兵馬與澤州成犄角之勢,相信尉遲義也見得能夠奪下來。

對於欒山的信心十足,也給了北漢皇帝一定的信心,最終告訴着大楚的使臣,賠禮道歉,哪怕是賠款賠物都可以,但是絕不割地。

大楚的使臣只得悻悻而回。

尉遲義剛剛來到孟州,便接到了北漢拒絕割地的要求,尉遲義當即命令十萬北地官兵連夜出了懷州,他親自帶領着,直撲澤州而來。

欒山也很快速地行動起來,在一得到大楚的想要佔據澤州之後,他便秘密調集軍隊往潞州和澤州的方向集結,以備萬一。

所以,尉遲義領兵抵達澤州的時候,欒山也從晉陽來到了潞州,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趕往澤州,便接到了壺關報急的消息。

卻原來,尉遲義做了兩手準備,分兵兩路,一路由他自己帶着十萬北地軍和金崎的十萬河內軍,由懷州進攻澤州;還有一路是由崔明遠領着另外的十萬北地兵馬,從東面的邯鄲方向上,急扣太行山的要塞壺關。

此時,對於欒山來說,卻已然處在了兩難的境地中,若是南下澤州與尉遲義對戰,那麼勢必會削弱東南壺關方向上的兵力,畢竟北漢是無法與大楚相比的,雖然也有五十萬大軍,但是國內能夠調集起來的軍隊只有三十萬,其他的二十萬兵要分守雁門關、西河與娘子關等要地,不能抽出。

對於北漢來說,丟失了一個澤州,也便只是一州之地而已;若是丟了壺關,那麼也就表示着他們向東的太行山的大門被大楚國打開來了,在壺關以西便是比澤州更爲重要的潞州和遼州之地,也便是上黨郡,到時一定會盡數得落在大楚軍的手中,如此一來,北漢國便再無天險可守,楚軍可以以上黨郡作爲進軍的基地,向西攻奪河東郡,向北攻奪太原郡,北漢便有亡國之憂。

權衡利憋之後,欒山只得親往壺關,以退崔明遠扣關之敵,這其實也便意味着他不得不放棄澤州。

但是,欒山還是很不甘心,聽從了黃三郎的建議,寫了一封信,讓黃三郎親自往太平寨交給許雲起和顏毅,希望他們能夠出兵相助,以守澤州。

欒山在信中寫明,如果顏毅願意出兵,他可以保奏顏毅爲澤州防禦使,統領澤州的所有的兵馬。這實際上,是將整個澤州交給了太平寨。

欒山很是清楚,若是說這個世間,還有人能夠是尉遲義的對手,也許就只有顏毅了。

第273章保州(三)第482章 喜事(二)</p>第320章擒王(五)第194章 謀奪(四)第385章 買賣(五)第1卷 巍巍太行 354章 水攻(四)第198章 臥底(三)第153章 奪權(三)第434章 織布(四)第435章 織布(五)第181章 明約(一)第121章 離合(一)第238章突變(三)第450章 對槍(五)第467章亂京(二)第1卷 巍巍太行 354章 水攻(四)第309章 鬥智(四)第328章討價(三)第40章 奪巢(五)第249章失(四)第123章 離合(三)第353章 水攻(三)第485章喜事(五)第390章 情殤(五)第63章 瓦橋(三)第285章 破城(五)第216章 若離(一)第458章請罪(三)第379章 安身(四)第14章 鬼騎(四)第199章 臥底(四)第335章忍謀(五)第4章 逃亡(四)第128章 夜襲(三)第147章 條件(二)第405章 刀神(五)第55章 煜(五)第73章 孟州(三)第283章 破城(三)第6章 康王(一)第182章 明約(二)第277章顏毅(二)第420章 商人(五)第380章 安身(五)第49章 招安(四)第435章 織布(五)第194章 謀奪(四)第86章 易貨(一)第283章 破城(三)第47章 招安(二)第314章 地雷(四)第265章帝崩(五)第140章 過年(五)第445章 三攻(五)第449章 對槍(四)第93章 逼婚(三)第197章 臥底(二)第71章 孟州(一)第385章 買賣(五)第220章 若離(五)第202章 燕京(二)第282章 破城(二)第21章 入潛(一)第457章請罪(二)第319章擒王(四)第184章 明約(四)第254章驚變(四)第150章 條件(五)第195章 謀奪(五)第435章 織布(五)第447章 對槍(二)第470章亂京(五)第437章 軍制(二)第9章 康王(四)第439章 軍制(四)第328章討價(三)第369章 復地(四)第237章突變(二)第332章忍謀(二)第380章 安身(五)第205章 燕京(五)第123章 離合(三)第154章 奪權(四)第219章 若離(四)第276章顏毅(一)第264章帝崩(四)第323章風雲(三)第283章 破城(三)第110章 秋收(五)第372章 合戰(二)第48章 招安(三)第122章 離合(二)第317章擒王(二)第291章火器(一)第74章 孟州(四)第317章擒王(二)第39章 奪巢(四)第15章 鬼騎(五)第3章 逃亡(三)第209章 舊情(四)
第273章保州(三)第482章 喜事(二)</p>第320章擒王(五)第194章 謀奪(四)第385章 買賣(五)第1卷 巍巍太行 354章 水攻(四)第198章 臥底(三)第153章 奪權(三)第434章 織布(四)第435章 織布(五)第181章 明約(一)第121章 離合(一)第238章突變(三)第450章 對槍(五)第467章亂京(二)第1卷 巍巍太行 354章 水攻(四)第309章 鬥智(四)第328章討價(三)第40章 奪巢(五)第249章失(四)第123章 離合(三)第353章 水攻(三)第485章喜事(五)第390章 情殤(五)第63章 瓦橋(三)第285章 破城(五)第216章 若離(一)第458章請罪(三)第379章 安身(四)第14章 鬼騎(四)第199章 臥底(四)第335章忍謀(五)第4章 逃亡(四)第128章 夜襲(三)第147章 條件(二)第405章 刀神(五)第55章 煜(五)第73章 孟州(三)第283章 破城(三)第6章 康王(一)第182章 明約(二)第277章顏毅(二)第420章 商人(五)第380章 安身(五)第49章 招安(四)第435章 織布(五)第194章 謀奪(四)第86章 易貨(一)第283章 破城(三)第47章 招安(二)第314章 地雷(四)第265章帝崩(五)第140章 過年(五)第445章 三攻(五)第449章 對槍(四)第93章 逼婚(三)第197章 臥底(二)第71章 孟州(一)第385章 買賣(五)第220章 若離(五)第202章 燕京(二)第282章 破城(二)第21章 入潛(一)第457章請罪(二)第319章擒王(四)第184章 明約(四)第254章驚變(四)第150章 條件(五)第195章 謀奪(五)第435章 織布(五)第447章 對槍(二)第470章亂京(五)第437章 軍制(二)第9章 康王(四)第439章 軍制(四)第328章討價(三)第369章 復地(四)第237章突變(二)第332章忍謀(二)第380章 安身(五)第205章 燕京(五)第123章 離合(三)第154章 奪權(四)第219章 若離(四)第276章顏毅(一)第264章帝崩(四)第323章風雲(三)第283章 破城(三)第110章 秋收(五)第372章 合戰(二)第48章 招安(三)第122章 離合(二)第317章擒王(二)第291章火器(一)第74章 孟州(四)第317章擒王(二)第39章 奪巢(四)第15章 鬼騎(五)第3章 逃亡(三)第209章 舊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