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卿的話是不是虛言不知道,但是當初孫逸仙名頭如此之響的時候,張漢卿的人民軍炮兵還是敢在珠江口對着他的軍艦大打而特打,當時香|港的居民聽得可是一清二楚。
這位中國少帥狂妄是有點,可是從來沒說過假話,他說打,那有可能真的打!消息一出,在香|港的西洋鬼子們、假洋鬼子們,都像喪魂的狗,嚇得幾天沒睡着覺。而香|港市民也發覺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這些洋巡捕們、洋官員們難得的和氣。
而當張漢卿氣勢磅礴的宣言在國內外各種報紙紛紛轉載後,國民大覺解氣。
多少年來,也只有人民黨、少帥能夠坦然面對強大的敵人,發出如此不屈的吼聲!多少人手捧報紙,潸然淚下!相信張漢卿一個“打”字,會鼓舞無數中國人脫下各種服裝換上武裝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第一次得到釋放。
對英國外交部這種火上澆油的發言,各國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是在私下。駐華公使團、駐滬領事團、委員會、各國政|府及其相互之間的大使們迅速地交流看法,並商討時局可能的變化。
一直擔心失去控制的美國代辦麥耶在給國務卿洛格的電文中這樣說:“我看現在的事態極度危急,目前的運動和煽動活動從根本意義上說是民族主義性質的,而不是排外;我們外國人在動亂平息前必須對中國人做出某些讓步,如果不馬上這樣做,未來甚爲堪憂!”
就是英國駐華代辦白拉德自己也覺得十分不妙,他在給本國外交部的電文中也傾向於向中國表達某種善意,而不是一昧施壓。
因爲實踐證明,施壓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還極可能讓事態向着英國其實並不願意走的那一步發展,他同時也批評了他的上海同僚、工部局的英國官員們:
“上海當局自己甚至在開槍後還不知道他們的行動分釀成我們眼下所面對的危局。這使我想到,儘管它不是動亂的基本原因,但還是值得一提,因爲它是助長中外人士之間不信任和敵對氣氛的因素之一…
在我看來,許多滬上商人沒有注意到正在中國發生的變化,他們未能察覺並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參與租界政|府的願望。他們頑固堅持正在迅速變得過時的權利和特權,這些都有助於解釋各階層華人這一次表現出來的對外國人的總體態度,尤其是對上海工部局的態度。”
即將上任的美國新駐華公使馬慕瑞在出發前向國務卿洛格建議:“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與英國人或日本人合作,但是,不要愚俠式地與他們打成一片,竟致我們分擔中國人對他們的憎恨。”
法國、荷蘭、意大利三國的態度也很微妙,他們既不能承受可能的上海戰火導致他們在華利益的受損,也不願意直接批評英國夥伴的政策。畢竟,都是歐洲人,沒有必要爲了中國得罪鄰居。他們都願意附在美國的後面,間接表明態度。
只有日本,極其期望英國能在與中國的衝突中大賺一筆。他們已經決定,停止在此事件上對中國的任何可能導致直接捲入的言論。
雖然是始作俑者,他們還是希望由英國來出頭引起中國的仇恨,從而在東亞掀起一場戰爭,以使他有機會火中取栗----他們對英國放棄英日同盟投入美國懷抱一直耿耿於懷,他們也對奉系之前對日本的種種不友好甚至是敵對的行爲不滿。
打起來吧,最好是兩敗俱傷,這樣,對帝國的好處是最大的!
所以,日本外相幣原對英國駐日公使艾略特會談時一再提到各國以及所有在華外國當局保持統一陣線的必要性,他說:“中國人擅長攪動一國或集團與另一國或集團爭鬥。如果外交團公開與上海工部局發生意見分歧,或者,如果英、日、美三強的代表與其他各國的代表分別行動,中國人主會非常得意而且固執、相信我們內部不團結、或是沒有確定的目標。”
他的話其實是給英國吃定心丸,也是對美國可能要求英國作退讓的預防針,因爲種種消息表明,美國人已經準備讓英國人退讓了。
因爲中國明顯地加強了和蘇聯的關係,向蘇聯購買155MM重加農炮生產線及上百門大炮的請求已經透過蘇聯駐華大使向其國內進行了詢問。衆所周知,人民軍暫時並不需要這種威力巨大但並不急需的東西,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國在與英國大戰做準備。
這種重炮,是可以作爲堡壘在各個重要的港口、河道駐守的。儘管緩不濟急,但是她的心思已很明顯。
見識了張漢卿不妥協的立場後,美、法、荷、意四國協調了立場,建議英國在強硬的立場上退後一步,以促成雙方有條件的談判。他們認爲,在現在的形勢下,繼續關押罷工的工人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會讓中方沸騰的輿情更加強烈,也讓外界質疑公使團的立場。
此外,在租界與華界之間保持駐兵與撤走駐兵只是象徵性的。真的打起來,這點駐兵無法達成保護租界的責任。與其如此,不如向中方賣個好,也表達己方息事寧人的態度。
其它的事項可以坐下來慢慢談。
當然,美方也會促使中國結束租界內的罷工,讓形勢穩定下來。這是麥耶的想法,代表了其他幾國的心聲。麥耶之所以敢於提出來,是因爲得到張漢卿的默許。
表面上,張漢卿喊打喊殺,實際上,他比誰都知道,中國不允許在現階段打一場大仗。不是不敢,而是這一仗會把多年以來的心血全打光,中國好不容易見到強大的一點曙光會因爲這一時之氣而再度清零。
中國現在的現代工業基本上都在沿海:天津、秦皇島、上海、青島…和英國一戰,當然是在陸地上較量,這樣無論輸贏,沿海是會被打光了的。
以列強與英國的關係,只要打起來,肯定是一邊倒地和着英國。這樣,從國外汲取先進技術、貿易通道全部堵死,中國將又一次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勝,英國不會容忍失敗,一定要繼續不死不休的局面;敗,就不用說了。
而且這也正中日本下懷。從戰略上講,遠交近攻,日本纔是中國幾百年來長久的痛。在長痛與短痛之間,他選擇了短痛,小不忍則亂大謀嘛。
只是,他能夠在民衆火熱的情緒上潑一盆冷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