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

見安吉祥蹙緊眉頭,整個人彷彿一張繃緊住弦的獵弓一般,韓成蒙一顆心也吊到嗓子眼。

雖說曾幾何時,安吉祥僅僅是張平身邊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此刻黃化卻是不能忽視他的存在了。

畢竟安吉祥更直接代表延佑帝的意志。

而黃化能坐到湖南行省宣慰使的位子,更準確的應該說是延佑帝與朝堂諸公共同決定的結果。

黃化卻也沒有催促安吉祥的意思,站起身來往屋外走去。

韓成蒙也跟着起身,但剛邁過門檻,便見黃化在廊下站住,他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他這時候卻聽到將要起身的周啓年在後面壓低聲音跟安吉祥說話:

“有句話老朽說了多少有些不懂規矩,安大人也就一聽——安大人是忠於陛下的,這是毋容置疑的,但一定要有人說安大人居心叵測,安大人真能將心剖出來?最終大家無非都是將陛下交待的差遣辦妥當了,不叫陛下日夜操勞,才稱得上忠心……”

韓成蒙剋制住轉回頭看安吉祥臉色的衝動,看着黃化枯瘦、彷彿山岩冷峻的側臉,也琢磨不透他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到底是怎麼看待敘州與韓謙的……

…………

…………

楊護趕回白巖江,恰好趕上富耿文與楊守義攜帶宣慰使黃化的手諭趕過來。

看到宣慰化黃化在手諭上,要求思州從盤龍嶺西線再調一營精銳,加強對蜀軍的防禦;而在削減對石河子寨正面兵備的同時,着富耿文攜手諭去見匪首談招撫之事,楊護彷彿被無形的手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也就半個多月前,他隨同洗射鵬率一千辰州番兵精銳踏出辰陽城,躊躇滿志的以爲形勢皆在掌控之中,哪裡想到一切都是幻影罷了。

“真要招安亂匪?”楊護猶是不甘心的看向兩鬢早已霜白的父親,問道。

“我這輩子都沒有怎麼走出思州,也識不得太多的英雄人物,但陛下在當前的局勢下,相信黃化能掌控湖南諸州,想必他是個極了不得的人物。而此時,辰州也都仰仗朝廷的鼻息行事,我們是沒有選擇的。”楊行逢早就不復當年的龍精虎猛,有些駝背,佝僂着身子,但言事間看似渾濁的眼瞳精光湛然,也不介意在富耿文面前說這番話。

又或者他是希望富耿文將這話傳到黃化耳裡,表明思州此時的忍辱負重,是完全照他黃化的意志行事。

楊護再有不甘,心裡其實也很清楚,敘州只要袖手旁觀下去,沒有其他援兵進來,即便亂匪及蜀軍不再主動發動進攻,只要這兩線緊繃的勢態再持續下去,思州兵內部以及他們目前所控制、看似還風平浪靜的區域內,都會隨時誘發難以預料及遏制的鉅變。

趁他們手裡還有一些籌碼,順着宣慰使黃化的意志,對亂匪進行招撫,或許是思州最後的選擇。

富耿文對楊行逢的話,卻似充耳不聞。

說實話他此時內心更期待亂匪是跟敘州有勾結的,這樣的話,他明早上山即便談不成,還能有條命活着下山。

要不然的話,真是禍福難料了。

富耿文心想自己好好留在宣歙或江東作威作福有什麼不好,卻偏偏跑到西南這犄角旮旯的角落裡,幹刀口上舔血的事情,哪裡還會顧及楊氏父子此時的心情好不好受?

第二天一早,富耿文催促着楊行逢將石河子寨山口外的兵馬都撤回來,同時盯着楊行逢派兵去增援石阡,但在他上山之前,還是留下兩名親信在山下的大營盯着,防止楊行逢揹着他搞什麼小動作。

現在不管最後會達成怎樣的招撫條件,也不管思州後續會形成怎樣的局面,富耿文爲了自己的小命,他現在都不能容楊行逢揹着他搞什麼小動作。

當初韓文煥、韓道昌、韓鈞以身爲餌、誘顧芝龍中計這事,富耿文是絕不想發生在他身上的。

…………

…………

在蜀軍隨時有可能大舉南侵的威脅下,思州兵此時是勢如強弩之末,難對起義軍再發動像樣的攻勢,但起義軍的日子並不好過。

逾三分之一的將卒傷亡。

已經戰死於沙場的將卒便不用提,上千名傷患缺醫少藥,每日在痛苦中煎熬、呻吟,更是嚴重打擊到起義軍的士氣。

而此時已經入冬,山裡天氣溫潤,沒有那麼寒冷,但能尋得的食物來源越來越少。

而起事以來,起義軍都被封鎖在盤龍嶺之內,隔絕於兩縣的主要產糧區之外,除了山寨裡的存糧,沒有新糧補充,此時糧食已經緊缺到拿嫩樹芯刨開來製成乾糧充飢。

不要說年老病弱者,青壯年長時間處於這樣半飢餓的狀態中,身體也越來越虛弱。

富耿文代表湖南宣慰使黃化進山招撫,譚育良他們滿心期待這一刻,但同不同意招撫,以怎樣的條件接受招撫,以及又如何確認招撫不是誘他們下山圍殲的誘餌,起義軍內部是很大爭議的。

當然,也有相當的起義軍將卒,其兄弟手足死於思州兵的手裡。

還有不少將卒的家人,因爲沒有來得及從被攻陷的山寨裡撤走,遭到思州兵殘酷的屠殺。

他們滿心皆是仇恨,則堅決反對接受招撫。

不管內部的爭議如何,就着富耿文進山,譚育良提出交還被敘州扣押的家人、在指定的區域內雙方撤出兵馬、留出緩衝區來,以及要求思州將一部分糧谷、傷藥運上山,作爲下一步進行接觸談判的前提條件,也是非常合理的要求。

…………

…………

富耿文便留在石河子寨,着部屬往來傳信,在黃化的許可下,十一月初二,馮繚便帶着奚昌、奚發兒,與韓成蒙率百餘人馬押送譚育良、趙直賢的家小以及百餘車糧秣布匹以及傷藥,與富耿文以及思州所派遣的招撫官員會合後,一起走進石河子寨,正式開啓招撫的談判進程。

談判名義上自然是以代表湖南行省的富耿文、韓成蒙爲主,馮繚以及思州的官員爲輔。

奚氏族滅,奚昌、奚發兒以及相當一部分的奚氏族人,當時就是都被馮昌裕販賣到思州爲奴,之後像奚昌逃亡出來找尋家人,與思州境內一些由逃奴主要組成的販鹽勢力,還有過接觸。

韓謙着奚昌、奚發兒參與招撫事,也是想進一步化解起義軍將領的敵意,說服他們放棄對抗。

當然了,敘州很早就推行田稅改制、土客合籍,將大量田宅授給收編的寨奴,賜賤爲良,以及韓謙從金陵返回後全面廢除奴婢舊制,對周邊的影響是極爲深刻的。

起義軍將領裡,就有不少人就曾被楊氏遣往敘州做工,瞭解這一狀況,也深受其影響。

都不用譚育良他們站出來額外做工作,敘州遣人蔘與招撫,便無形消彌了相當一部分的對立情緒。

至少在大多數起義軍將領心目裡,並不擔心敘州會出爾反爾,將他們誘出山屠殺。

這原本是最難跨越的一步,便輕而易舉的跨越過去,最主要的爭議便集中在具體的招撫條件上。

起義軍將領哪怕是爲了自身安全,也不可能放棄兵權,也就不會放棄普通將卒,就顧着自己接受招安、升官發財。

那樣的話,太容易被過河拆橋了。

不僅譚育良、趙直賢他們知道這個道理,董泰等私鹽販子出身的起義軍將領也有極強的警惕心。

所以接受招撫可以,他們明裡也不要求封官賞爵,只提出要滿意將卒的訴求。

而普通將卒的訴求很簡單,也很直接,便是當初譚育良他們用來鼓動起事的口號:“等貴賤、均田地”。

然而這點,卻令思州將帥難以接受。

兩萬多奴婢就在他們眼皮底下等貴賤、均田地了,此時各家還能勉強控制的奴婢往後還能安分守己嗎?

均田地?

思州三縣僅有六七十萬畝耕地,都是有主之地,是各家的根本,不提後續的負面影響了,誰願意拿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田地,分給這些攪得思州雞飛狗跳的賤奴?

思州不願意,黃化也無法施加太大的壓力,畢竟整件事又牽涉到世家門閥極敏感的神經。

最終議定的方案,就是起義軍新編一部,歸湖南宣慰使直轄,由湖南宣慰使供給糧秣、兵甲,負責收復婺川河谷的戰事;而在收復婺川河谷後,起義軍兩萬多家小便作爲兵戶,於婺川河谷擇地安置。

而未來計劃設立的婺川縣,則從思州脫離出來,歸由湖南行尚書省直轄。

楊氏內心是極爲苦澀,這意味着他們之前兩年參與打擊婺僚人的成果,完全化爲烏有,不過,他們也好歹保全舊有的地盤。

起義軍將領倒是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但同時也擔心他們真要率將卒、家小進婺川河谷與蜀軍作戰,萬一思州出而反爾、攻其後路,他們卻將陷入兩面受敵的絕境之中。

在譚育良的撮合下,起義軍諸將最終一致要求將包括虎澗關在內、位於錦和縣東北部的草荊嶺劃入敘州,而將盤龍嶺北麓、夏戈山北麓一小片狹長區域劃給婺川縣。

這樣的話,一方面是敘州能威攝住思州,令思州不敢再輕舉妄動,以免被敘州抓到發難的把柄,更爲實際的則是草荊嶺東南麓的小道雖然極爲險僻,但到底能叫婺川縣與虎澗關連接起來,至少在地域上不會再被思州封鎖在婺川河谷之內進退不得。

楊行逢也意識到思州經過這一次的折騰,元氣大傷,即便將虎澗關控制在手裡,也沒有什麼意義。

另一方面,在敘州插手進來後,他們沒有能力中止對起義軍的招撫,時機拖延下去,卻是思州與辰州的兵馬頂在正面抵擋蜀軍隨時有可能會發動的攻勢。

儘快將起義軍都趕去婺川河谷與蜀軍作戰,楊氏不僅能保持一些體面,更主要能緩解他們在石阡縣的防禦壓力,也便很快答應這樣的條件,十一月中旬就將兵馬從虎澗關撤出,交給敘州接手……

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選之迷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襲梁州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百七十一章 聽聞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無常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軍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五百五十章 韓府(一)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二百零九章 縉雲樓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四百零六章 勇將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陽(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五百七十四章 錯估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二百九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百九十九章 宮中(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來使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四百四十六章 心扉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九十章 破寨第三百二十五章 聯詞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五百一十七章 未雨(二)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二百二十一章 無害而肥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
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選之迷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襲梁州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百七十一章 聽聞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無常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撤(四)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軍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五百五十章 韓府(一)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二百零九章 縉雲樓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四百零六章 勇將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陽(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五百七十四章 錯估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二百九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百九十九章 宮中(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來使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四百四十六章 心扉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九十章 破寨第三百二十五章 聯詞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五百一十七章 未雨(二)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二百二十一章 無害而肥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