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徵收官篇

一徵收官篇

周顯德3年(956)3月初一,柴榮在壽州城下仍進退不得。此時的他萬分焦急,他要儘快攻下壽州城,以能有更多的籌碼與李璟談判。甚至以皇帝之尊做起了搬運小工,親自搬石塊架上砲往壽州城猛轟,但壽州城依然堅不可摧。這邊惹惱了趙匡胤,他駕起一條小舟往壽州城硬衝上去,城上射下矢粗如椽的箭雨。未來的太祖皇帝在壽州城下經受生死考驗。他能躲過這必死絕境竟是因一個叫張瓊的人主動伏在他身上爲他擋箭。一箭正中大腿,張瓊昏死過去。醒來後的張瓊顯出與《三國演義》中刮骨療毒的關雲長一樣的氣概(關只是記在小說中,可張卻是實實在在記載在《通鑑》裡的)喝一大口酒,讓人直接將這支深入骨髓的箭拔出,流血數升,神色自若。在佩服張瓊英勇的同時,我不得不更折服於趙匡胤收服人心的本事。要知此時的趙匡胤只是一個30歲的年輕將軍,他要用什麼樣的手段才能把一個血肉之軀的人收服到以生替死,且毫不猶豫。而以後的歷史將證明,這位宋太祖收服人心的功力絕對可以排進中國所有皇帝的前三甲,張瓊只是他的牛刀小試。

但趙匡胤無法收服壽州城裡的劉仁瞻,所以壽州城是攻不破的,柴榮你省省吧。無奈的柴榮只能用起老辦法:攻打別的州。3月3日,何超攻下了光州。4日,郭令圖攻下了舒州,後被逐出,王審琦重新攻下舒州,令圖得歸。蘄州的唐將李福殺死知州,開城投降。

雙方在這樣的情勢下於3月13日開始了新一輪的談判。李璟的條件是金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去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但柴榮認爲眼下自己已有滁、揚、泰、舒、光、蘄6州在手。且其他各州不日就可攻破,所以柴榮道“盡割淮南14州,則可罷兵和好”孫晟不答,李德明道“我們唐主不知周兵雄厚,請寬限我5日。我回去稟報唐主,一定將江北之地盡獻陛下”柴榮便放李德明、王崇質二人回去,卻把孫晟叫住“等等。你是談判首席代表。幫我去勸勸那劉仁贍。你們唐主都決定把壽州作爲6州之一割給我了,勸他別死守了吧”孫晟至壽州城下,張口就喊“將軍受國厚恩,不可開門納寇”回頭再對柴榮說“臣爲唐國宰相,豈可教自己的節度使叛國”把柴榮噎的說不出話。

李德明回來後,對李璟大長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弄得李璟火冒三丈。如江北盡失,我江南靠什麼自保?李德明當即被斬首祭旗!

李璟準備拼死一搏,命自己三弟,齊王李景達爲主帥,陳覺爲監軍,北上與柴榮主力決戰。命陸孟俊去奪泰、揚2州。遣潘承祜赴閩地的泉、建等地招募驍勇。得到許文稹、陳德誠、鄭彥華、林仁肇等一批戰將。

狗急跳牆的唐兵一開始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泰州不過一日就抵擋不住,被陸孟俊收復,揚州的韓令坤也隨即棄城而走。半路碰到了張永德“韓將軍這是要去哪”坤“唐兵勢猛。揚州無險可守,只好退兵”德點頭“要將軍以數千之兵敵陸孟俊萬餘大軍,確實難爲你了。不過皇上那裡,只怕韓將軍去不了了”坤奇怪“爲什麼”德“皇上已命趙匡胤在六合把守要道。要是有將軍的兵北逃過六合者,一律先斬雙腿,再作理論”坤背上直冒冷汗“這…如何是好”德正色道“將軍還要退嗎?皇上也知你的難處。這不,讓我領兵來援助你了”退已無可退,戰卻有援兵。韓令坤調轉馬頭“多謝張指揮使前來救援。我們且去揚州死戰”這一戰,生擒陸孟俊,收復楊州。暫時遏制住了南唐的反撲勢頭。

可壽州城久攻不下,李景達大軍又兼程趕來,柴榮不得已長嘆一聲“劉仁瞻,朕服你了。朕走了啊!且去你東邊的濠州打打”4月13日,柴榮來到濠州城下。可是柴榮由於四處分兵略地,現在自己身邊實在沒多少兵了。喚來趙匡胤“李景達大軍不幾日就會到達六合,怎麼辦”趙匡胤答“我願前往拒敵”榮點頭“可我最多隻能給你二千兵。聽說唐兵可有二萬之衆啊!你能以一當十嗎”趙匡胤答“敵人設寨自固,是怕我周兵。臣只要兩千精兵,定不負陛下所託”柴榮大喜“兩千精兵由你去挑,去吧”

趙匡胤的第三場個人秀——六合之戰,太祖皇帝以二千精兵大破李景達兩萬精兵,殺死近五千,還有萬餘爭相逃跑,溺死者甚衆,南唐精兵盡失。但此戰究竟兵力懸殊,周兵中便有一些作戰不力者。趙匡胤親自督戰,在他們的皮笠上砍下記號,第二天遍察皮笠,凡有記號者全部處斬!從此兵莫敢不盡死!

南唐最後的反撲徹底失敗。柴榮放心了。25日從濠州來到渦口。還想到長江邊上的揚州去。範質上前勸阻“皇上御駕親征已三個多月,眼下衆兵馬已疲勞不堪。再進,只怕與我軍不利”柴榮不聽“朕當一鼓作氣,渡過長江,取下金陵”質“皇上可知當年魏武帝赤壁之敗?眼下江南正值梅雨季節,江水猛漲。而北軍並無大船。就是到了揚州,我們拿什麼渡江取金陵?壽州久攻不下,也是因其有水寨。我們不能完全隔絕其與外部的聯繫,導致圍而不牢。其城糧草不斷”

柴榮明白了。沒水軍,確實拿不下江南。好了。揚州不去了。起駕回京!

顯德3年(956)5月7日,柴榮留李重進繼續圍住壽州。向訓、韓令坤駐守揚州。自己從渦口北歸,24日回到汴梁。一徵淮南就此結束!

回到汴梁,柴榮在汴水廣招工匠,建造樓艦數百艘。以南唐降兵爲教練,日夜操練水兵。柴榮要打造一支同樣能橫行水鄉的王師!

柴榮一走,向訓、韓令坤覺得守揚州也沒什麼意思,就自顧自的放棄了,與李重進合兵一處,跟劉仁瞻較量較量。還沒等韓令坤趕到呢,6月,壽州城南的李繼勳就被劉仁瞻出城教訓了,李繼勳大敗。在城東的李重進不能救。什麼意思?來不及救?不想救?還是東寨也有人突襲,自顧不瑕?總之這一次周營損失慘重。攻城器具悉被焚。五代史(資治通鑑)記:死者數百。宋史記:死者數萬。

經考察,宋史的記載應是爲太祖皇帝刷金。何以見得?因這場大敗,圍壽州的周兵都不想跟這老劉頭玩了,都想跟着柴榮一起回撤汴梁。這時趙匡胤正從六合返回,經過壽州,趙匡胤一番演說,軍心復振!爲顯出趙匡胤過人的號召力,這場大敗自然是越慘越好,於是數百變成數萬了。

好了,軍心已穩。李重進、張永德、向訓、韓令坤你們繼續圍着壽州城吧,反正你們是絕對攻不下來的。過會再來看你們,現在讓我們回到京城汴梁,出大事了……

周顯德3年(956)7月21日,柴榮的皇后符大小姐去世,留下年僅4歲的兒子柴宗訓。這樣年幼的兒子日後怎麼辦?操碎了慈母的心。符大小姐不放心將柴宗訓交給**的任何一個女人來帶,於是勉強拖着沉重的病體,將自己的二妹招進宮來,並讓柴榮在自己病榻前將符二小姐立爲貴妃。直到見二妹換上貴妃服裝,入住**,大符皇后心願已了,撒手西歸……給符皇后辦了隆重的葬禮之後,柴榮也病倒在牀,幸好符二小姐遵照姐姐遺囑,一邊照顧年幼的柴宗訓,一邊體貼老病的柴榮……一個多月後,柴榮病體痊癒。

爲獎勵趙匡胤滁州大捷、六合大捷兩場大功,顯德3年(956)10月25日,柴榮將趙匡胤從殿前都虞侯(老五)提升到殿前都指揮使(老三),並加封同州定國軍節度使。這一年趙匡胤30歲。整個兩宋319年,只有岳飛一人在32歲成爲節度使(太祖皇帝做節度使並不在宋朝),這將成爲他被冤殺的‘莫須有’罪名之一。由此也可看出此時30歲已做上節度使的趙匡胤的確已做到了陳摶老祖給他四句預言中的第二句‘歷周始顯’。那麼3,4句‘兩日重光,囊木應讖’又是何義呢?12月14日,原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被提升爲殿前都點檢(老大)。11月,華山陳摶的大名也傳到柴榮耳中,柴榮召見之,問以道家最擅長忽悠人的長生成仙之術。陳摶答“陛下爲天子,當以治天下爲務,安用此爲”柴榮鬱悶。事實上他曾就自己壽命問題諮詢過王樸,王樸告訴他有30年的皇帝壽命,於是柴榮立下了“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治太平”的宏願,然而面對天下大亂,四面皆敵,要求一太平盛世,30年怎麼夠?當然是越長壽越好。卻不料遭陳摶當頭冷水。11月20日,柴榮將陳摶遣還。這時的柴榮不會想到:這個陳摶是個什麼樣的神仙?與自己手下那個姓趙的將軍又是怎樣的關係?如果說陳橋兵變30%責任在趙匡胤,40%在趙光義與趙普,那剩下的30%絕對應追究到陳摶身上。正是這個陳摶,造出了一塊神秘的木牌(此事將在神秘木牌篇詳盡分析),直接影響柴榮臨死時的人事安排,也直接將後周送進了歷史……

出兵南漢篇三徵淮南篇襄樊陷落篇夷簡罷相篇太祖流浪篇李邵矛盾篇遼金首戰篇北宋六賊篇上世宗自立篇丁謂霸道篇北伐前奏篇嘉定和議篇熙河開戰篇親征太原篇師雄叛亂篇東明事件篇世忠阻敵篇趙構轉變篇英宗登基篇師雄叛亂篇張浚之死篇奔赴西北篇議和失敗篇司馬復出篇成大出使篇滁州大捷篇夷簡首相篇一徵收官篇司馬去世篇司馬復出篇北宋六賊篇下太后歸來篇彥博罷相篇天驕喪父篇君臣和諧篇安石離京篇災難前奏篇師雄叛亂篇寇準回朝篇童貫使遼篇王李起義篇丁謂霸道篇聖宗駕崩篇第一 英主篇南宋立國篇宣德事件篇陳橋兵變之回城篇遼夏交戰篇宋夏開戰篇濮議之爭篇下趙盧鬥法篇餘玠治蜀篇景炎改元篇第一 名臣篇皇帝親征篇世祖繼位篇元僖之死篇神秘木牌篇變法起始篇金國遷都篇端平入洛篇遠征幽燕篇藕塘之戰篇熙河開戰篇韓琦上書篇蘇軾回朝篇杜杲守城篇南宋反攻篇侂胄之死篇亡國前奏篇安石復相篇議和前奏篇吳曦被誅篇安石復相篇亡國君臣篇景炎內訌篇李綱登場篇王厚再戰篇治河方案篇種姚敗亡篇北宋六賊篇下英宗駕崩篇秦檜之死篇神宗駕崩篇天書降臨篇神宗崩潰篇天聖七年篇藕塘之戰篇澶州兵變篇大遼亡國篇大金立國篇蒙金首戰篇兵臨城下篇僞齊南侵篇吳曦被誅篇趙昚皇子篇仁朝文人篇度宗駕崩篇開封之戰篇天眷和議篇
出兵南漢篇三徵淮南篇襄樊陷落篇夷簡罷相篇太祖流浪篇李邵矛盾篇遼金首戰篇北宋六賊篇上世宗自立篇丁謂霸道篇北伐前奏篇嘉定和議篇熙河開戰篇親征太原篇師雄叛亂篇東明事件篇世忠阻敵篇趙構轉變篇英宗登基篇師雄叛亂篇張浚之死篇奔赴西北篇議和失敗篇司馬復出篇成大出使篇滁州大捷篇夷簡首相篇一徵收官篇司馬去世篇司馬復出篇北宋六賊篇下太后歸來篇彥博罷相篇天驕喪父篇君臣和諧篇安石離京篇災難前奏篇師雄叛亂篇寇準回朝篇童貫使遼篇王李起義篇丁謂霸道篇聖宗駕崩篇第一 英主篇南宋立國篇宣德事件篇陳橋兵變之回城篇遼夏交戰篇宋夏開戰篇濮議之爭篇下趙盧鬥法篇餘玠治蜀篇景炎改元篇第一 名臣篇皇帝親征篇世祖繼位篇元僖之死篇神秘木牌篇變法起始篇金國遷都篇端平入洛篇遠征幽燕篇藕塘之戰篇熙河開戰篇韓琦上書篇蘇軾回朝篇杜杲守城篇南宋反攻篇侂胄之死篇亡國前奏篇安石復相篇議和前奏篇吳曦被誅篇安石復相篇亡國君臣篇景炎內訌篇李綱登場篇王厚再戰篇治河方案篇種姚敗亡篇北宋六賊篇下英宗駕崩篇秦檜之死篇神宗駕崩篇天書降臨篇神宗崩潰篇天聖七年篇藕塘之戰篇澶州兵變篇大遼亡國篇大金立國篇蒙金首戰篇兵臨城下篇僞齊南侵篇吳曦被誅篇趙昚皇子篇仁朝文人篇度宗駕崩篇開封之戰篇天眷和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