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

雖然有些莫名的興奮,但一想到跟英國佬的差距,朱敬倫就又開始有點沮喪了。

英國人現在每年棉紡織品一項產業的輸出就超過5000萬英鎊,摺合1億5千萬兩白銀,而他們在年一次繁榮期期間,新註冊的股份公司資本就達到了7億英鎊,這還只是新增,就更讓讓人感到無力了。

顯然趕英超美,必須全民一起努力,單靠朱敬倫一次成功的金融投機,是遠遠不可能完成工業化積累的,更何況他這些錢短期內根本不可能轉化爲產業資本,因爲中國沒有那個基礎,英國人是隻要有錢,就能擴張工業,二戰前英國重工業幾乎全部去工業化了,但是一旦發現戰爭的跡象,他們立刻投資,很快就能打造出一套重工業體系來。

這就是工業化的力量,一旦完成了工業化,積累的工業化知識,隨時能讓他們重新武裝起來。

這些現在中國,現在的廣東還根本做不到,空有錢而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如果工業化那麼簡單的話,十三行時期聚斂的上億兩白銀資本,恐怕早就讓中國工業實力翻了幾番了。

爲工業化提供資本,離不開銀行業,廣東現在銀行業,甚至整個中國的銀行業,全都控制在外資手中,靠這些外資來給中國工業化提供資本,顯然不靠譜,這些都是一些專注於貿易的資本,他們更樂意給商業資本貸款,甚至直接進入商業領域炒作,連匯豐這樣的銀行,都是靠着投機生絲等大宗商品發家的,他們要的是快錢。

必須有自己的銀行,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建立銀行,是這個貧瘠的小國工業能夠成長起來的最大願意之一。

伍崇曜結束了跟丹麥和瑞典的外交談判之後,這段時間除了繼續努力學習外交知識外,也沒什麼特別的任務,組建銀行這種事,交給他十分合適。

立刻就將伍崇曜叫過來,跟他商議了一下此事。

朱敬倫還詢問伍家是否入股。

將這種傳統商業家族能夠引導成現代資本家族,就等於將農業社會的商業資本,轉化爲了工業社會的工業資本,這一點跟日本和韓國先後鼓勵財閥的道理是一樣的。

伍崇曜一聽跟朱敬倫合夥做生意,當即就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朱敬倫在倫敦發的戰爭財他也有份的,他的收益不會比朱敬倫小。

事實上朱敬倫想的過於樂觀了,經濟體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體系,並不是單靠一點歷史記憶就能呼風喚雨的,他跟伍崇曜兩筆龐大的資金注入市場,引起的市場反應是巨大的,他們收貨遠沒有那麼容易,產生了一種後世“中國人買什麼什麼漲價”的現象,結果他們囤積時候價格沒有想象中那麼低,最後雖然價格漲的更加瘋狂達到了21倍,但朱敬倫獲利也不過7倍,最後淨賺了6500萬兩而已,而伍崇曜則因爲過早的囤積貨物,用200萬的囤積換取了20倍的收益,反而沒有朱敬倫賺的那麼多。

“這家銀行的註冊資本我打算一次性加到1億兩,將中國境內所有的洋人銀行一下子打壓下去,不知道你伍家打算入股多少?”

一聽1億兩這個數字,伍崇曜也不由得牙疼,倒吸一口冷氣。

第一次玩銀行,這手筆也太大了,匯豐銀行現在的註冊資本金也不過500萬銀元,摺合白銀才350萬兩,當初實收的資本金才100萬兩,按照這個比例,意味着需要繳納的資本額高達3800多萬兩。

但一想到跟朱敬倫一起做生意,他好像就沒吃過虧,頓時咬了咬牙。

“我繳納1000萬兩。”

朱敬倫點點頭:“那剩下9000萬兩我包了。”

伍崇曜一愣:“您打算實繳嗎?”

走了一趟英國,對英國的金融運作伍崇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這段時間他已經開始跟潘家、盧家和葉家四大行商商議,準備參照英國的期貨交易所建立一個廣東期貨交易所了。

銀行的模式他也狠狠的下功夫學習了一番,當然知道這種所謂的註冊資本和實繳資本之間往往有巨大的差異,英國人建立股份公司的時候,實繳資本往往也就是20%,在他看來,那註冊資本額也就是給外人看的,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實力,就好像他爹當年透露自家產業一樣,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讓洋人瞭解他家的實力,好相信他家的信用,更放心的跟怡和行做生意。

對金融理論並不是很瞭解,但朱敬倫也明白實繳和名義資本之間不能劃等號,可是自己賺的那些銀子不放進銀行還能幹什麼呢?

朱敬倫想了想,還是按照英國人的玩法玩吧,老實說人家的資本運作知識,朱敬倫是拍馬也趕不上的,現金留在手裡總是一種優勢。

“那好吧,你出1千萬兩,你還可以問問潘家等大家族,看看他們願不願意入股。這幾年他們各家都恢復了生意,官府也沒有勒索,都掙了幾百萬兩銀子了吧。”

本來這些家族在幾十年前各自都擁有幾百萬的貿易額,一年利潤超百萬平平常常,雖然現在失去了壟斷的行商優勢,但是卻也不用在給官府報效,加上新安開港後的便利,錢也沒少賺,尤其是這幾家其實都是廣東最大的鴉片商人,販毒生意在任何時代都是鉅額利潤,新安每年超過2000萬兩的鴉片貿易額,利潤就能有1000萬兩,怡和洋行等外國商行是賺不完的,四大家族能分潤的絕對不少。

伍崇曜答應幫忙去問一問。

不管他們入股不入股,朱敬倫都會包攬後面的注資。

年底前,伍崇曜就將銀行的架子拉起來了,高薪聘請了一個法國銀行家麥克萊恩,他是法蘭西銀行中國分行的經理。

1860年,法蘭西銀行在中國開設分行,目的本來是爲了中國的生絲,好給繁榮的法國絲織業提供原料,甚至給該行取了白絲銀行的別名,可是不管法國人怎麼努力,法國的絲織廠都更願意去倫敦這個世界交易中心採購生絲,導致法蘭西銀行中國分行竟然無生意可做,最後反倒是跟其他洋行一樣,經營起了鴉片貿易,白絲銀行一下子墮落成了黑土銀行。

麥克萊恩在中國枯守了兩年看不到希望,這時候伍崇曜高薪聘請,承諾每年給他1萬英鎊年薪後,他痛快的答應了,這傢伙來中國的目的就是掙夠5萬英鎊,然後回國結婚,他一點都不喜歡廣東炎熱潮溼的氣候。

麥克萊恩到來後,很快就幫忙搭建起了銀行的框架,朱敬倫給銀行取名廣府銀行。

給麥克萊恩的第一個任務是,印刷廣府紙幣!

這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做好的,得找工匠刻板,這個時代西方紙筆印刷已經開始使用鋼凸版印刷技術了,最早是美國人在19世紀初期發明的,在堅硬的鋼板上雕刻出紙筆圖案,刷上油墨,將潮溼的鈔紙用高壓貼在雕版上,印刷出來的紙筆帶有立體感,同時在鋼板上進行雕刻,幾乎無法複製,因爲雕刻師的下刀都不可能保證一次跟一次相同。

但依然有僞造的,紐約時報今年發表的警告稱,市面上80%的紙幣都是假的,這主要是因爲戰爭造成金融混亂的原因,但在平時也有三分之一的僞鈔流行。

所以朱敬倫給馬科萊恩的要求是,儘可能的精美和精細,提高僞鈔製造者的成本,加上到時候加大打假力度,這才能最大可能的防止造假髮生。

美國人還發命了一種防僞技術,本傑明富蘭克林親自發明的,找一片樹葉,將葉子拓印在石膏板上,然後轉刻到金屬模板上,因爲每一片葉子的紋路都是獨特的,所以這種紋路根本不可能仿製。

爲了力求真實,朱敬倫要求必須印刷帶有圖像的紙幣,帶有立體感的圖像,顯然更加難以仿造。頭像選得是朱敬倫的頭像,這倒不是他好大喜功,而是出於政治考慮,他希望通過這樣可以增加他的政治影響力。

老實說現在朱敬倫對廣東的控制依然不夠牢固,除了珠三角地區外,也就是土客雜居的五邑地區,惠潮地區以及粵西等地的控制還很薄弱,南韶連道更是談不上任何控制力,哪裡現在幾乎成了反朱敬倫的基地了,從廣州府掛印離去的十幾個縣令,都跑到了哪裡去,跟華庭傑、史樸等一起編練鄉勇,聲勢浩大。

爲求安全,朱敬倫讓麥克萊恩不惜重金從荷蘭請來一個雕刻師,必須讓他在中國雕刻,以防他留下底板稿件。爲此還專門採購了一整套昂貴的雕刻工具,鋼板則是從瑞典訂購。但想要把雕版刻出來,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因此朱敬倫的紙幣還要好一陣子才能見面呢。

而銀行也只是低調的開了起來,在錢莊、票號衆多的廣州西關買下了一塊地,有條不紊的先建造大樓,朱敬倫給撥付了1000萬兩銀子,深挖地下室做金庫,採用堅固的花崗岩打造,佔地面積十五畝。

出於安全考慮,先請廣東本地工匠建設地下金庫,等金庫完工並且密封之後,才請洋人設計拱券支撐結構,而施工依然是本地工匠,不過是另一批人。

雖然用了洋人,用的是西式石質建築的支撐骨架,外面依然保持了中國的建築風格,外層採用磚和瓦進行一定的裝飾,從外面一看,就是一棟密封的磚瓦大房,沒什麼特殊的,就一個字大,50米寬,100米長,30米高,方方正正的一棟建築。

這造假極爲昂貴,初步預算就達到了1000萬兩,但朱敬倫沒有半分猶豫,銀行玩的就是一個信用,所以世界大型銀行都十分熱衷於建造大廈,目的就是彰顯自己的實力,讓客戶放心自己的信用。

匯豐銀行後來在上嗨建造的大樓,花費上千萬銀元,但是大樓建好後,生意也更好了,不到兩年就收回成本。

另外大樓算是固定資產,而且是最保值的固定資產,銀行的資金成本向來比較便宜,所以銀行都有建造大樓的動機,不管是匯豐銀行也好,花旗銀行也罷,都擁有一棟自己的超級大樓。

朱敬倫相信,自己建造這棟大樓肯定不會輸給外資銀行的大樓,而且更佔了一個大字。

高大、堅固,這就是朱敬倫要給人留下的印象,一個永遠不會倒閉的銀行的印象。

同時還帶着一些他現在的潛意識,那就是求穩,盡最大可能的保持穩定,平穩的掌握廣東的政權,爲此他不惜跟柏貴等官僚虛與委蛇了一整年,互相暗中較勁就沒停過,但表面上依然保持着一片風平浪靜。

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七節 應募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一客卿第一線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八十三節 皆驚
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七百五十節 美國人的反攻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三百五十節 一羣傳教士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七百四十二節 洪天王借屍還魂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十三節 行動(1)第三百一十六節 九龍開港第四百零一節 遺留問題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七百八十七節 赫德威脅英國人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七百七十三節 休斯敦大會戰 3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七節 應募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三百三十四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2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七百七十九節 昏君混臣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三百零七節 西方使團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四百一十二節 曾國藩南下事件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一客卿第一線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百四十二節 誰來準備黃袍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七百八十六節 大明的傀儡政權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七百七十一節 休斯敦大會戰 1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八十三節 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