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

大明軍隊貿然加入戰爭的行爲,頓時讓這場戰爭的走向變的撲朔迷離了。

西方國家極爲驚詫,在大明剛剛結束的跟美國的戰爭中,他們一度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決定在必要的情況下,介入美國戰爭,阻止大明通過佔領美國領土太過強大。

這次大明突然利用了日本的屠殺行爲,介入了日本和清廷的戰爭,讓西方再次開始互相勾連,通過對法國和美國兩場戰爭,他們判斷大明已經變得過於強大了,一個強大的,上億人口的黃種人國家,在他們意識中造成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必須限制大明的擴張,已經成爲共識。

英國早就開始限制大明的發展了,對美國開戰還有削弱美國的作用,但一旦大明統一了中國地區,英國人認定他們在東亞的影響力,將被大明排擠出去。所以早在曾國藩還活着的時候,他們就出兵出力,幫助曾國藩打擊太平天國了,扶持滿清已經成爲一項國策。只可惜清廷自己不爭氣,一邊是英國希望扶持清廷權臣增強清廷的國力,一方面是滿清朝廷在想方設法平衡這些權臣,限制他們的權力,一增一減清廷還是那個清廷,死氣沉沉,沒有希望。

但這樣的清廷,英國也不想看到被大明統一,因爲畢竟這是一個三一人口的國家,一旦由大明這個已經開始現代化的國家管理起來,所帶來的國力增長是英國無法控制的。

於是英國立刻就向大明交涉,認爲大明破壞了中立法,貿然介入戰陣會讓地區和平徹底失去控制。大明答覆說,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文明和野蠻的問題。不在一開始就制止日本的屠殺行爲,會讓更多的無辜平民遭受屠戮。大明反問英國,願意承擔一切道義責任嗎?

日本的屠殺行爲,讓英國也很難接受,如果他們敢承擔責任,他們相信大明肯定會將之後的所有平民傷亡,都推到英國的身上,讓英國的榮譽受損。所以英國不肯承擔這個責任,大堅決表達他們的態度,認爲大明貿然介入戰爭是不合法的,同時也向日本施加了壓力,要求日本約束軍紀。

可大明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十萬陸軍很快就像旅順發起了攻擊,至於海軍只限於防守,用海軍衝擊要塞的事情,大明海軍已經吃過太多虧了,尤其現在的要塞已經被日軍所控制,不是清軍那羣兵痞,不可能隨便就放棄陣地的。

明軍的進攻相當艱苦,這不是戰鬥力問題,剛剛結束的美國戰爭,讓明軍鍛煉出了一批王牌部隊,戰鬥力遠勝於日軍,武器裝備上,大量裝備毛瑟92式步槍也遠勝日本的金鉤單發步槍,大量裝備的機槍更完勝日軍,火炮上也佔據絕對的優勢,陸軍重炮甚至可以跟旅順的要塞炮互相轟擊而不落下風。

旅順的要塞體系營建工作,是李鴻章一手主持的,用料十足,設計科學合理,理論上來講,這裡是很難被攻克的。日俄戰爭中日軍對這裡的進攻就顯示了這一點,儘管那時候俄國經營的更穩固,但現在的旅順也不是輕易就能被攻克的地方。

日軍大山岩部,兩萬餘人,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攻佔了這裡,如果說是打下來的,真的很難解釋,不用具體情報就知道,這裡幾乎是讓清軍拱手讓給了日軍。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地最高文官,道員龔照璵臨陣脫逃,戰前就坐船逃到了煙臺。

關於這個人的資歷,則完全是李鴻章一手提拔起來的,提拔他的原因,不是因爲能力,而是因爲他有錢。龔照璵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富戶,是李鴻章的老鄉。1871年投效北洋製造局當差,由監生捐納同知、知府、道員,一路升遷靠的都是捐官。1890年經李鴻章推薦,總辦旅順船塢工程,並會辦旅順船塢營務處。這是一個毫無戰場資歷,僅僅憑着跟李鴻章的老鄉關係加上金錢鋪路爬上來的富家子弟,讓這種人在旅順指揮,結果早就註定。此戰李鴻章罪責最大。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守衛旅順的各路淮軍、湘軍人馬誰也不服誰,更不會服從一個文官,所以龔照璵才選擇了逃跑,這種明顯洗地的說辭不足爲信,作爲地方自高官員,即便明知必敗也守土有責,放在滿清制度沒有崩壞的時代,這種官員必死無疑。滿清入關之初,大量投降了滿清的地方文官,在各路起義軍的攻擊下,都不敢放棄城池,反倒到了晚期,大量逃跑的。

追究原因,只看這個龔照璵後來的結局便知,他因爲臨陣脫逃,後來影響很壞,被定了一個斬首刑罰,但他手眼通天,白花花的銀子砸下去,竟然沒有執行,直到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他也只是被關押,而沒有處斬,並且在八國聯軍時期被釋放,回家鄉病死了。

這顯然是一個背景很深的人物,而他的背景毫無疑問就是李鴻章。李鴻章如此力保他,在看看他是李鴻章舉薦的營建旅順工程的官員,這項工程中到底有多少貓膩,不難猜測。李鴻章死後給家族留下了兩千萬兩銀子是哪裡來的,不就是這種人貢獻的嗎。

所以從用人上來看,後來李鴻章背甲午戰爭的黑鍋也不算冤,只是其他人也逃不開罪責罷了。

龔照璵跑了,看看留在旅順的軍官的表現,當時在旅順的軍官,全都是鎮壓太平天國起家的一干湘淮名將。張光前、黃仕林、薑桂題、程允和、衛汝成、趙懷業、徐邦道等諸將,這些人看不起龔照璵這種人,由總兵張光前出面召集諸將,推選出一個主帥。由資格最老的薑桂題出來承擔主帥,可薑桂題目不識丁,才資平庸,諸軍坐視觀望、互相推諉。

這羣人推舉出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好人,依然是隻爲自己着想,其中徐邦道算是能打的將領了,守在主陣地上,不到半日就藉口軍隊缺糧擅自離開,從李鴻章到淮軍精英,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實力,這場仗怎麼打。其實如果能鼓起勇氣,或者放下私心,淮軍即便打不過日軍,至少也不會將這種堅固要塞拱手讓人。聶士成守鳳凰嶺就是例子,直到戰爭結束,他也沒讓日本人打下他的陣地,而他的軍隊並不是什麼精銳。

如果李鴻章能夠在旅順放一個能壓得住場面的大將,日本人別說一天了,以他們還在使用青銅大炮的水平,一年都未必打的下來,可淮軍老將劉銘傳等人都不在這裡,聽說是重病在身,湘軍老將劉錦棠也在這年病逝,無將可用是一大問題。但如果李鴻章能夠下達嚴令,整個滿清還是能找出一個大人物的,別的不說,派一個高級文官去旅順,恐怕都比讓這些武將互相推諉好的多,比如派一個兵部尚書去。

這種大方向山的指揮失當,責任應該由滿清朝廷,或者說皇帝來負。

但旅順之戰,始終有一個迷局,那就是日軍爲什麼在旅順搞大屠殺?

如果說作戰艱難,激怒了日軍,這就是扯淡了,跟後來的日俄戰爭相比,這次旅順之戰幾乎就沒有戰鬥。

還有種說法,那就是日軍爲了震懾滿清,效法蒙古人的政策,不希望看到抵抗。還是他們在朝鮮過的太好了,一路輕鬆推進,到了旅順稍微遇到一點抵抗,就不滿意了。

根據歷史資料,是日本第一個進入旅順的第一師團參謀長大寺安純建議,使團長山地元治同意後,日軍在旅順發動了大屠殺,將旅順城中兩萬多人殺盡。

這依然是軍官的自行其是,不是伊藤博文等人的手段,不是給伊藤博文洗白,而是這種明顯讓日本出於國際道義不利地位的行爲,日本政客是不會採取的。這場戰爭中,日本政客一直在試圖讓日本扮演一個文明國家的角色,他們允許了大量歐美記者隨軍採訪,西方人看到的是日本建設合理的野戰醫院,不但醫治日本傷員,還收容清軍傷員,救治受傷百姓。而清軍則是搶劫自己的老百姓,殘殺日本俘虜,很多記者都拍下了被清軍砍掉四肢,切掉了蛋蛋的日本俘虜屍體。因此隨着戰爭的進行,日本在西方的形象越來越好,滿清的野蠻形象越來越深入西方人的心理。

就在這時候,爆發了旅順大屠殺,顯然不是日本政府有意計劃的,而且因爲有大量隨軍記者,這件事連隱瞞都做不到。第一時間傳遍了全世界。日本文官政府只能引導,而不能否認,最後的操作是,收買西方報紙,發表日本屠殺的都是裝扮成老百姓的滿清軍人的謊言,最終隨着滿清戰敗而遮掩了過去。

但現在他們無法遮掩了,大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比日本大的多,大明搞宣傳戰的經驗更豐富,在日本有確鑿無疑的行爲下,全世界都知道日本的屠殺行爲,不但西方知道,大明還通過在整個中國的商業渠道,通過一個個大明的和滿清的商會組織,將印刷的傳單,傳入了滿清內陸,連四川的老百姓都知道,日本跟大清開戰了,而且勝利後會屠城。此前一些偏遠地區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戰爭爆發的消息。

日本屠城的消息,通過報紙和傳單,至少在整個中國地區的文人心理,留下了深深的恐慌,日本佔了旅順屠城,那麼佔了北亰呢,佔了南京呢?

就在他們憂慮重重中,大明出兵了,並且在一個星期的激戰之後,攻佔了日軍尚沒有牢固控制的旅順,明軍付出了一萬人的犧牲,兩萬五千日軍,則戰死了兩萬人,五千被俘虜。

攻佔旅順之前,大山岩等日本中高級將領集體切腹,五千俘虜中絕大多數是士兵,少數低級軍官。

大明將日本軍官的切腹,在全世界範圍內宣傳爲畏罪自殺,同時在公開狀態下,對俘虜的日本官兵進行了審判,判處他們犯有謀殺罪,所有軍官一律槍決,普通士兵判處十年的苦役,發往大明殖民地服苦役。

世界輿論譁然,對大明將自己作爲救世主一樣的審判行爲感到怪異,但各國政府關心的是,大明的軍事行動,他們擔心大明藉此機會加入戰爭,火中取栗,佔領滿清領土。

但就在這時候,大明跟日本達成了協議,繼續保持中立態度,開始從大連撤軍,這種行爲沒有減輕西方人的疑惑,反而更讓他們迷惑了起來。

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二十節 取信(4)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一線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十一節 謀城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
第十六節 行動(4)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二十節 取信(4)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六百三十四節 大明的以夷制夷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五百七十四節 美國人在背後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一百五十四節 夜讀管子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五百五十三節 軍火買賣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三百六十節 浮出水面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七百七十節 越來越像政客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一百八十一節 倫敦宣言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一百九十節 朱敬倫出山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三十五節 請洪秀全幫個忙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五百六十節 富則變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七百一十九節 十年保護期第一線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五百九十節 大明棉紡業困境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六百一十四節 負擔和收益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五百九十三節 專利法的頒佈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七百六十七節 尤卡坦海戰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十一節 謀城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百七十五節 控制大局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三百四十四節 定國號和出兵第三百六十八節 林肯遇刺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一百七十六節 只要活不下去的那些人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七百九十六節 後發國家的工業化路徑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六百五十二節 情況激化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