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節 借洋款

這段時間一萬多老兵都在外地,他手裡能用的兵力,其實就只有六千多五坑軍,這時候不管是旗人鬧事,還是張千山突然從連州打過來,他都不敢保證能守住廣州。

好在旗人子弟們正爲訓練跟新安新兵較勁呢,加上穆克德訥這個將軍的誤解,讓廣州的旗人都以爲朱敬倫是奕欣一黨,是他們討厭的肅順的對頭,早就把朱敬倫造反的可能性忘得一乾二淨。

而張千山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帶着兩萬人竟然被華庭傑和史樸的鄉勇給擋住了,不論是華庭傑和是史樸這倆人都是帶過兵的,編練鄉勇已經有了相當的經驗,倆人一個在南雄州,一個在韶州府,硬是沒讓張千山進城,最後逼不得已張千山帶着軍隊跑去了連州。

這貨顯然是在效仿朱敬倫,張千山肯定確信朱敬倫已經打算造反了,因爲他也就是這麼一個人,沒有機會的時候,他肯定不會有反心,但一旦看到機會,這種人是不會對舊政權有任何的忠心的。

他一看到朱敬倫佔領了廣州城,就迫不及待的也想給自己找一塊地盤,結果回到自己的駐地南韶連道卻反而被兩個文官抗拒,因此根本就沒有餘力找朱敬倫麻煩。

倒是隨着自己的主力悉數迴歸,朱敬倫反而覺得自己是不是得兵出南韶連道了,放着這麼一個靠近江西和湖南的道,總是一個隱患,一旦這一府兩州被清政府掌握,他們從江西和湖南隨意就能調來湘軍。

但如果兵,自己就等於是扯旗了,徹底跟清廷撕破臉,然後他們被動應戰。

更麻煩的是,華庭傑和史樸都已經建立了鄉勇,朱敬倫願意跟清軍打,甚至跟湘軍打,但是他不太願意跟鄉勇打,當年英法聯軍遭遇的困境,他可不想嘗一嘗,跟本鄉本土的軍隊作戰是一件讓任何軍官都頭大的事情,不是他們有多厲害,而是他們熟悉本土環境,拿破崙當年爲什麼兵敗俄國,可不是打不過俄國正規軍,就是被人家堅壁清野,然後無限制用民兵騷擾敗的,英國人之所以退出美國,也不是打不過華盛頓,歷數一下美國人也沒贏幾程,實在是龍蝦兵們不厭其煩,英國政府不想出軍費了。

一旦兩個文官避入鄉下,在上百萬人的一個道的地域中跟朱敬倫打游擊,朱敬倫還真沒想好得糾纏到什麼時候去,所以爲了暫時不惹這個麻煩,他決定暫時不進攻南韶連道,哪裡不還有一個張千山呢嗎,讓他先跟倆文官玩玩。

朱敬倫依舊一邊在廣州練兵,一邊讓張寶銘帶着以前五坑軍客勇,在潮州一帶跟潮惠地區的客家宗族攀關係去,鶴山的客家人可全都是從這裡分出去的,歷史也不長,乾瑪間的事兒,族譜一查就清楚了,甚至他們之間一直就有聯繫,讓這些五坑軍士兵告訴潮惠地區的客家人誰纔是真正幫客家人的好官。

這個地區很麻煩,得到他們的支持很重要,哪怕是爭塞們的中立也可以,這裡民風彪悍,不但有客家人,還有廣東另一大族羣,潮汕人,祖籍福健,廣東人稱感,這幾年土客械鬥鬧的很兇,歷史上潮汕人跟客家人,潮汕人跟廣府人之間的械鬥也不少,而且潮汕人可是能壓着客家人打的猛士,是嶺南地區有名能打的族羣。

朱敬倫可以不得到他們的支持,但是不能讓別人得到他們的支持,這倒不是防備清廷,清廷是不可能讓這些人支持的,而是防備太平軍,歷史上太平軍最後一支部隊,洪順部最後就是在這裡一直堅持到了1866年,被稱爲成也客家,敗也客家,在客家地區起義,在客家地區滅亡。

另外還有黃三公借錢的事情,緊張很不順利,他去借錢的這些商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做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三各行業,茶葉、生絲和鹽業,農業社會,也就是這幾樣屬於大宗商品,容易出大商人。

錢倒不是全沒借到,只是借到的錢太打臉,多少家產上十萬的豪族,竟然只願意借幾百兩銀子,見着黃三公就是不斷的哭窮,甚至寧可奉上更多的孝敬,也不肯公開借錢,最後拿出那幾百兩銀子,也千叮嚀萬囑咐說就是報效朝廷了,不用給他們借條。

對他們的表態,朱敬倫好生失望,這就是中國的商人,任何時候都不敢站出來維護他們的利益,哪裡有一點資產階級的氣概,根本就不想跟朱敬倫沾上一點邊。

他們的立場,也是中立。

收到黃三公傳回來的消息後,朱敬倫不得不嘆了一口氣,派人請匯豐銀行來廣州跟他們談談借款的事情。

匯豐銀行是前年在怡和洋行董事會上,釐局派出的代表伍崇曜提出組建的一家銀行,伍崇曜告訴他們,希望怡和行能夠出面,建立一家以中國爲中心的銀行,總部設在中國,也以中國業務爲主,服務於中國貿易的銀行。

原本的歷史上,匯豐銀行是一些散商起成立的,最初的起人是英國輪船公司的大班蘇士蘭起組建,他是聽一些孟加拉人打算在中國建立這麼一個銀行,於是搶先剽竊了別人的主意,並且利用英國人的身份,拉攏到了香港幾乎所有有身份的洋行入股,最大的股東是怡和洋行的死對頭寶順洋行,結果最後只有兩家有規模的銀行沒有成爲他們的股東,一個是怡和洋行,另一個是旗昌洋行。

但美國人經營的旗昌洋行,向來都是以靈活著稱,他們只認錢,看到匯豐銀行取得了特許經營權之後,他們立刻也就入股了,到最後其實就只有怡和洋行沒有入股。

怡和洋行之所以不入股,最大的原因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是遠東洋行間匯兌業務的龍頭,他們幾乎壟斷了英國洋行到倫敦的匯兌業務,可以說東尤公司之後,是怡和洋行的信譽,支撐起了倫敦到香港的金融。

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爲寶順洋行,怡和洋行跟寶順洋行是死對頭這誰都知道,兩個洋行分別是第一和第二的鴉片販子,經營上一直針鋒相對,還有一樁私人恩怨,那就是寶順洋行的大班和創始人顛地勾搭了怡和洋行創始人渣甸的情人,兩家銀行其實都是家族銀行,比如寶順洋行的英文名就是顛地洋行,怡和洋行的英文名則是渣甸麥迪遜洋行,股東也都是各自的親戚,這私仇就很難化解了,最後因爲金融危機寶順洋行倒閉的時候,求助於怡和洋行,怡和洋行都見死不救。

但這個時代真是黑白顛倒,朱敬倫出的餿主意,讓原本用是匯豐銀行眼中釘的匯豐銀行成了怡和洋行起成立的銀行,讓原本是匯豐銀行最大股東的寶順洋行,反而沒有加入這個洋行。

怡和洋行財大氣粗,目前基本上相當於一個家族銀行,不過其中有伍崇曜一半的股份,註冊資本號稱2oo萬兩,其實招股注資只有8o萬兩,伍崇曜出了其中的一半,怡和洋行以自身的匯兌業務加部分現金入股,只出資了3o萬兩。

怡和洋行不缺錢,卻肯將自己的匯兌業務完全注入這家銀行,還讓伍崇曜得到最大的股份,唯一的原因是伍崇曜答應過讓新安釐局跟匯豐銀行結成同盟,新安釐局所有的金錢往來都會經過匯豐銀行的渠道,包括關稅的存放,以及匯兌。

現在朱敬倫缺錢了,當然也要想辦法找匯豐銀行借了。

匯豐銀行對這筆買賣很上心,他們很快就派人來廣州了,因爲他們的銀行生意進展並不順利,歷史上他們經營了十年,存貸款業務的營業額才從1萬元展到7萬元,開創初期並不順利。

主要就是找不到可靠的顧客,中國沒有工業化,因此就不需要太多的金融服務,至於中國商業的金融服務,一般情況下,中國商人習慣靠自己的資金週轉,根本不太借錢,就是要借錢,也習慣找親朋好友去借,讓他們出利息找一家銀行借錢,除非是那些別無瘍的,快要破產的商人,而這樣的商人,出於風險控制考慮,匯豐銀行又不敢借,所以這個市郴直都沒有打開。

之前也就是給美國人羅伯特格雷的種植園借了一筆十萬兩的貸款,現在朱敬倫以廣東官府的名義,也要向他們借款,匯豐銀行哪裡能不重視。

“1oo萬兩,年息三釐!”

朱敬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匯豐銀行任經理,從這個時期的東方銀行巨頭麗如銀行挖來的瑞士銀行家克雷梭,是公認的東方匯兌業務的最傑出的專家,他認爲朱敬倫的要求是天方夜譚。

“天哪,這樣的利息,您去倫敦債券都得不到☆少也得五釐。”

對於金錢數額克雷梭反倒不在乎,匯豐銀行接過了怡和洋行的匯兌業務,銀行庫房中有的是各大洋行匯往英國的現金,作爲一個銀行家,讓他看着資金用不着閒置在總行的保險櫃裡,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朱敬倫曳:“你用明白,這可是一筆好買賣。我是可以用關稅收入做抵押的。”

用關稅收入做抵押,按規定是必須得到清廷的許可的,朱敬倫就是在試探,試探英國人的態度,顯然作爲英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怡和洋行旗下的銀行,他們的態度比赫德的態度,更靠得住,更能代表英國政府的態度。

克雷梭嘆道:“我認爲您很清楚其中的風險,關於政治方面的!”

他看着朱敬倫,果然英國人根本不在乎程序,這說明三個問題,第一他們願意看到朱敬倫跟清政府撕裂,第二他們對朱敬倫有信心,認爲朱敬倫能夠控制住廣東海關,第三他們確實很貪婪,他們要的是利益,只要利益夠大,他們可以忍受風險。

朱敬倫滿意了,貪婪是一種美德,他相信如果朱敬倫開始以廣東建國,即便英國政府不同意,匯豐銀行這幫子傢伙,也一定會給政府施壓,左右政府的外交決定,因爲這關乎到他們的利益。

但朱敬倫也有利益,他伸出四根手指頭:“四釐,我認爲你們的風險很小,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風險。”

他這麼說,也是給匯豐一個強烈的暗示,讓英國人知道自己十分有信心能夠控制廣東,總之合作是兩面的,別人支持你的時候,也需要考慮你的實力。

兩隻手窩在了一起,貪婪的金融家和瘋狂的野心家的手,交易達成了。

朱敬倫心中不由想到,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在後世的陰謀論作品中,自己是不是會被說成是銀行家的代理人啊?

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三百五十六節 雷霆手段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請假幾天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五十一節 封港請假幾天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三百節 歸程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
第六百節 大明的措施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六百九十三節 越南流亡政府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三百九十八節 場外遊說 2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八百三十節 參觀日本繅絲廠第九十九節 土地和祖宗都不能放棄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三百三十一節 徙木立信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三百五十六節 雷霆手段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七十三節 打斷日本伸出的爪子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四節 如何處置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五百六十五節 教育改革 2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七百三十三節 大明的應對第四十八節 捨身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一百七十三節 軍事演習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六百九十九節 海防戰役 2第五百五十二節 太平軍北伐請假幾天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六百七十八節 法越戰爭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一百八十節 先斬後奏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五十一節 封港請假幾天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四百零七節 真的洞房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三百節 歸程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七百一十節 戰火擴大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三百四十五節 楔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