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

經過前一陣的整肅之後,廣東地方各級衙門的胥吏都變得有些搶手起來。

胥吏本來不是一個體面的身份,而且十分固化,比官僚圈子都更加封閉,不是子承父業,就是兄終弟及。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制度的有意爲之,因爲一旦成爲胥吏,就會被打入另冊,所謂執賤業者,明朝時候將伎院樂籍、官府胥吏、奴籍下人三類人打入賤籍,子孫無法參加科舉。

清代廢除了伎院樂籍,但胥吏和奴僕,依然是賤籍,無法獲得科舉資格。

所以往往成爲胥吏,就是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的事情,成本很高代價很大,一般很少有人願意落籍爲胥吏。

但這個階層是極爲重要的,行政上的文書作業,無數的報告、記錄和各種文件,製作各種副本。每種文件都有獨特格式,不得有絲毫偏差,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人員掌握,而這些顯然都是胥吏來做的。

試問哪一個衙門離得了這羣人,也許是封建王朝的官員需要這麼一種人,所以才專門制定出這樣一種制度,限制掌握了這些文書能力的專業人才離開這個行業,就好像蒙古和明代將匠人都綁在戶籍上一樣。

是因爲有了需求,又不想浪費精力去慢慢培訓,所以讓那麼一羣人子承父業代代相傳,能夠節省極大的成本。

可問題是,不讓這些人蔘加皇權時代唯一能夠改變命運的科舉考試,限制這些人的合法權力,把他們跟奴僕編成一種戶籍,自然而然就讓人看不起這些人。

尤其是在文官的圈子裡,他們在人格上是瞧不起胥吏的,但是要辦事卻少不了這些人,甚至可以說,真正支撐政府機構運作的,就是這些基層的小吏,而不是那些整日間高談闊論飲酒作對的文人。

這種被人在人格上的鄙棄,又真的會給這個羣體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他們毫無榮譽感,就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爲了,因爲你不管表現的高尚也好,表現的低劣也罷,都得不到別人的讚許的時候,你爲什麼還要高尚?

因此這種被鄙夷的小吏們對待比他們更沒有權力的平民百姓的時候,就顯得格外惡劣,他們這種行爲反過來又讓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

民間有諺語,“官如大魚吏小魚,完糧之民且沮洳,官如虎,吏如貓,具體而微舐人膏”,老百姓把這些跟他們直接接觸的小吏們看成是敲骨吸髓的惡貓,一點都不奇怪。

但這樣一羣性格被社會制度扭曲的人羣,他們的權力可真不小,絕不僅僅只能欺負一下小民,即便是他們的上司,那些官員,他們也有辦法對付,他們善於使用欺騙、矇蔽、行詐、勾結等技巧,選擇性地執行官員分派給他們的任務,利用精熟行政細節和運作程序的能力,矇蔽、妨礙、誤導,甚至脅迫比他們地位更高的官員。一旦遇到軟弱、生疏、散漫或無能的官員,他們甚至能夠攬權。

胥吏就是這樣一羣人,法律上毫無地位,老百姓不信任、懼怕,甚至討厭他們,官員鄙視他們,但是他們卻能靈巧的運用手中看似微弱卻不可或缺的權力,往下欺壓小民,往上脅迫官員,從上到下都不歡迎,卻又離不開他們的。

那麼到底是誰錯了,該歸罪於誰,憎恨於誰,好像又找不到一個目標,因爲這就是官僚體系長期發展的產物,是最低廉卻又最低效的一種制度。

中國古代制度中,充滿了這種悖論,不止是胥吏階層,還有軍人階層,同樣也是被人厭棄,生活沒有保證,不得不勒索小民,反過來更讓人鄙視。

在這種情況下,朱敬倫不得不進行改革,他不能接受這種低效又內耗嚴重的制度。

但朱敬倫也得承認,這是一種成本最低的制度,因爲他要讓胥吏不從陋規中取利,就必須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能夠生存,甚至能夠體面的生活下去,這樣纔不會有利用權力徇私舞弊的現實壓力,在加以嚴密的監察措施,提高犯罪的成本,才能夠打擊貪腐。

因此朱敬倫之前大幅度提升了衙門小吏們的待遇,爲此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可是此舉是很受胥吏階層歡迎的,畢竟不是每一個小吏都能從陋規中發財,只有那些頭腦最靈活,八面玲瓏,上下通吃的胥吏,才真正能夠發財,大多數胥吏也只是分到一點常例陋規,勉強餬口罷了。

有這樣一羣人支持,收穫還是不小的,因爲畢竟是這些人在處理官府的具體事務,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高了,官府的效力就能大大提高,而且他們習慣了沒有政治地位的處境,稍微對他們好一些,他們的反抗精神立馬就沒有了。

最讓胥吏們歡迎的是,朱敬倫廢除胥吏不能科舉的限制,儘管這羣頭腦相對精明的羣體意識到,朱敬倫已經是一個事實上的藩鎮,似乎招牌沒有朝廷那塊招牌來得大,但依然殷殷期待着朱敬倫能開科舉,也讓他們嘗一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感覺。

所以一時間胥吏子弟們還掀起了一股讀書的風潮,但是讀的依然是四書五經,之前他們可不會讀這些書,以前他們就跟匠人一樣,雖然也讀書寫字,但主要還是爲了能夠看懂公文,能從父輩手裡傳承下來一套漂亮的公文文體就是真本事,讀不讀四書五經真沒什麼用。

顯然老夫子那一套思想,在胥吏階層心中的神聖感和敬畏感,並不如文官階層,和孕育文官階層的鄉紳階層那麼強烈。

因爲解除了對胥吏階層的限制,所以不但胥吏階層自身開始有了讀書的動力,讀書人對胥吏身份的顧忌也消失了,儘管大部分讀書人還改不了對胥吏的鄙夷,但那些窮人,窮的甚至都無法維持繼續讀書人的讀書人,胥吏這種身份、這種工作就變得不是那麼不可接受了,在加上朱敬倫給胥吏的薪水異常豐厚,一時間倒是有不少讀書人應聘做縣衙的吏員,想着一邊在官府中做事,一邊繼續讀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爲官員。

但反彈也是不小的,壟斷科舉之途的鄉紳階層,尤其是那些自家子弟讀書晉身紀律更高的官宦世家,對朱敬倫的這個舉措極爲反對,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都是名門望族是鄉紳階層中的骨幹,他們的能量不可小覷。

爲了不得罪整個這個階層,朱敬倫甚至沒敢直接提升胥吏的政治地位。

現在從最底層的教育改革推行不下去之後,朱敬倫聯想到科舉和功名,朱敬倫決定改換一下思維,從上面進行突破。

他決定不再跟頑固的老夫子們去談判了,他要從上面動刀子,讓這些老夫子來找他談。

於是很快朱敬倫宣佈,胥吏不但可以考試做官,而且以後的各級官員,必須擁有至少三年的實際工作歷練,也就是在當官之前,必須做三年胥吏,直接跟底層的老百姓接觸,直接操作面對老百姓的具體工作。

本來這件事就是他早就想做的,可是鄉紳階層反對,他不想激怒這個階層纔沒敢推行,現在那些頑固派已經成了阻擋他前進的最大阻力,那麼他就必須向這些人施加壓力,改革就是在這種互相博弈之中推行的,現代政治本就是一門互相妥協的藝術。

著名的歷史學家阿克頓曾經說過:妥協是政治的靈魂。所有的政治原則,包括制度和法律就是交易雙方不斷談判、妥協之下的產物,如同打牌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牌,也都有對自己籌碼得失的一個底線。

一旦雙方的底線無法彌合,政治也會崩潰,那時候改革也就演化成了革命,比如美國的南北戰爭,不就是在奴隸制問題上,雙方的底線根本不可能達成某種妥協,必須用戰爭來解決了嗎。

朱敬倫現在扔出了一張牌,他等着頑固派出牌,他願意做一定程度的妥協,但對方也必須向他妥協,然後小小的將改革推進一步。

果然整個廣東的縉紳階層都憤怒了,他們無法接受他們通過科舉做官,擡高或者維持他們特殊地位的通道被胥吏集團佔據。

對鄉紳階層來說,科舉跟土地,是他們一輩子最關心的兩件事。廣東的土人和客人之間最大的矛盾,一個是爭地,另一個就是爭學額,這種矛盾最後能引發土客械鬥,也就能引發鄉紳階層跟朱敬倫對抗。

鄉紳們一邊在鄉下動員鄉勇,做出威脅姿態,一邊相互聯名向官府請願,朱敬倫也調動軍隊,各縣都有他的軍隊,少則一百,多則一千,他控制着城市,但他願意跟請願的鄉紳談一談。

“胥吏戶籍已經廢了,在廣東已經沒有了胥吏。在新規定中,你們可以將官府的吏員,堪稱是官員的預備,他們每一個人都相當是一個候補官員,一旦表現出色,做官的話,更能瞭解民情。”

朱敬倫對請願的一個個名門望族出身的鄉紳解釋自己的道理。

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七百九十一節 明俄滿蒙協定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39節 嫌疑人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十九節 取信(3)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
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四百四十九節 各方聯動第五百五十九節 普法戰爭紅利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四百三十四節 兵工廠大掌櫃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三百零二節 奕欣的應對第七百七十二節 休斯敦大會戰 2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三百九十六節 輿論戰起效第一百零三節 千年宗族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七百九十一節 明俄滿蒙協定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39節 嫌疑人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四百一十三節 出訪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三百八十二節 既得利益者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一百七十二節 作戰計劃第五百七十二節 多事之秋第十九節 取信(3)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一百一十七節 茶葉危機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一百六十九節 思維定勢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二百九十六節 控制廣東 1第三百二十二節 廣府銀行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七百三十九節 此時打成本最低第三百三十三節 候補官選拔制度 1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八百零四節 中國的東亞秩序第六百九十六節 明法戰爭爆發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六百一十節 曾國藩出擊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四百一十四節 航程第七百二十七節 複雜的南洋問題 2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一百一十五節 紛至踏來第七十一節 敵國外患者第七百七十五節 休斯敦大會戰 5第三百六十九節 全球解讀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四百二十節 收穫來了第六十三節 跟法國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