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

湖湘蠻夷書友的北疆兵制七策

七策

爲解決鎮北軍糧餉問題以及建設強大北疆,提出如下七策供參考

1.建立步兵營兵制。(實際應該叫府兵制,但在漢代府還沒演化到唐代的那種含義。所以用府字不太合適)將以黃巾爲主的步兵集體轉爲營兵。年滿二十且強壯者入營,五十除營,成爲營兵後,授田百畝。邊耕地邊訓練,免除一切徭役稅賦,田中所產悉歸己有,以充作軍餉,但多餘的糧食要由鎮北軍府統一平價收購,作爲軍糧。自行購置弓一張、矢五十和刀一把。長矛、盔甲、強弩等在訓練或出征時才由鎮北軍府統一配發。每年定期組織武藝考覈,考覈以射爲主,開弓一石七鬥(五十公斤),百步(漢一步1米38)之遠,人軀幹大小目標,發矢十發五中,及格。蹶張強弩六石七鬥(約200公斤),二百步之遠,人軀幹大小目標,發矢十發五中,及格。超過有賞,不合格者除營。

參考的唐代府兵制度,可以說是合理的,而且負擔比唐代府兵負擔還要輕,唐代府兵除弓刀外還要自備軍糧。這裡不自備軍糧,不過種出來的糧食都必須由鎮北軍府統一平價收購,賣出或作爲軍糧。不過改革兵制不在鎮北將軍職權範圍之內。

2.改革軍制。漢代軍制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隊,百人一屯,二百人一曲,千人一部。改革之後,部由司馬領之,五千人一營,校尉爲正,都尉爲副。以營爲基本單位進行耕種駐紮和作戰,各營授予榮譽稱號,並由鎮北軍府直接領導,校尉以上有中郎將,視情況需要調撥數營指揮。

都尉和中郎將本不該出現,但書中已經出現了,按書中情節便宜從事。軍制改革本不屬鎮北將軍職權,但之前改了無數次,只能繼續下去。

3.遊牧騎兵募兵制。遷閻柔爲護烏恆中郎將(六郡烏恆),徐榮爲護鮮卑中郎將(鮮卑舞葉部已經很充實了),張燕爲護羌中郎將(領東羌和狂風沙部落),領護北疆境內各少數民族。遊牧騎兵平時也無需訓練,根本不用納入發餉的常備軍,只有徵募作戰時才發軍餉。每戰則各徵發一萬遊牧騎兵出戰,按民族編組,徐榮領一萬鮮卑騎兵,鞠義領一萬匈奴騎兵。閻柔領一萬烏恆騎兵,張燕領一萬羌胡騎兵,如此就是四萬遊牧騎兵,還可臨時調撥步兵營兵指揮。遊牧騎兵有餉可拿,必然爲一萬名額爭相應募,有利於提高遊牧騎兵素質。如此平時無養兵之費,戰時則有四萬遊牧騎兵可用。

這個基本跟當時情況符合,只是當時徵發遊牧騎兵而不發餉,出戰徵發,戰後即罷。李弘仍然是徵發,但改爲拿餉的,而且由於戰爭不停一直背井離鄉,該找空隙讓他們回次家了,有軍餉可發,不愁沒人應募,且戰後即罷免去離家之苦。現在變爲拿餉的自主的臨時應募兵。

4.建設輜重營,以田重爲輜重校尉,領兵輜重兵五千,平時保養維護數萬輜重車。輜重車很有必要建造,一馬的運力是民夫的2.5倍,且糧草消耗只多66%,不到兩名民夫的量,而且還不用發餉,省錢省糧,一定要大量推廣。如果是配上輜重車,馬拉車比馬直接負糧更省力,拉的會還要多。這是個節約的好辦法。一定要製作大量輜重車。十萬民夫可抵4萬匹馬,4萬匹馬可能就頂1萬五千輛二馬拉的輜重車。而且輜重車還可充當武剛車用。戰車營的弩車也可以改裝到輜重車上,兩馬拉進行機動。一個輜重兵可管理三輛馬車六個民夫六匹馬。

輜重車其實是很結實的,不容易被破壞,象我們日常所見的一般木匠所製作拖板車,拆開破壞就很不容易了,作爲軍用的輜重車,用料更好,結構也更堅固。

5.馬政由北疆遊牧民族負責,向遊牧民族臨時徵調戰馬,戰後即歸還,且出錢給予補貼,戰損給予補助。如此則遊牧民族樂於養馬,且樂於接受徵調,不愁沒有足夠數量的好馬可用。如此則平時無養馬之費,戰時有數十萬軍馬可用。

6.精騎制度。漢軍騎兵必須常備,而且不事農耕,是專門拿餉進行訓練的精兵。遷鮮于輔爲度遼將軍,一萬度遼騎兵由其直接領導。如此則平時只養一萬精騎,戰時有以度遼騎兵爲核心的五萬騎兵可用。另外鎮北軍府直接領導一支常備騎兵黑豹義從。

漢軍騎兵不能不常備,度遼營騎兵也不是李弘可以撤消的,再說也是大漢的王牌,撤消編制了可惜。

7.軍械制度。古代軍械一向由國營作坊提供,加上原料鐵等專賣,沒有任何商業成本在內,只有極低的人力成本,主要是工資,成本極低,可以大量生產。一般靠在兵器上刻製作人姓名追究責任的制度以保證質量。目前是向私人作坊購買,成本有所上升,應該改過來。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我在書中的人物基本上沒幹什麼事,基本上跟個米蟲一樣,也該行使職能了。

營兵制修改補遺:

營兵制修改補遺:

兵制修改補遺四原則:首先要淘汰老弱病殘,其次要淘汰部分黃巾士兵和將領,再次要徹底控制黃巾士兵和徵發的遊牧騎兵,最後完善鎮北軍(邊軍)、軍屯、民屯三級體系。

1.營兵制。以自願爲原則,招募年滿二十且強壯者入營,五十除營,成爲營兵後,其家屬稱爲營戶授田百畝。由於幷州現在已經實現了人人有田,授田百畝可能實際意義不大,故而改成保障有田百畝,且免除一切徭役稅賦,田中所產悉歸己有,而軍械自備改爲官給。營兵不耕自己的私田,專心訓練,故而漢族步騎兵都可入營,遊牧民族不種田,另外考慮。軍糧平價收購不提,或許餘糧收購制可成爲整個北疆的政策,而不侷限於營戶。黃巾士兵都是活不下去纔出來造反的,當兵打仗並非其意願,只是不得不打。如果能不打仗就填飽肚子,會有很多人不願意當兵,以及被收編都並非出自自己的意願。特別是現有軍屯兵,很有些不情願,除選爲營兵的外,按自願原則轉爲民屯。或許他們可以爲大漢抗胡出戰,但未必願意以當兵爲職業。所以一個自願原則基本上能把包括軍屯在內的黃巾士兵淘汰個大半,也能使黃巾士兵不再私有,因爲黃巾士兵是自願向鎮北軍應募,誰都不好阻止。原黃巾軍官也按自願原則進行處理,黃巾小帥成分太雜,絕大部分並不跟張燕楊鳳李弘一條心,開出優厚的遣返條件,反正北方四郡會有不少地方都尉縣尉的空缺,也算手下有兵,再給錢,給地,給宅,給官,把那些喜歡享福的都踢出去,到地方上去,不讓他們上戰場,在如此優厚的條件下,估計留下的只是孫親王當等少數張燕楊鳳的死黨,騰出位置可以安置原鎮北軍的軍官。孫親王當等少數不但要留下而且還要轉爲正式的軍官,以作爲榜樣,李弘應該有任命都尉以下的軍官的權力,都尉和都尉以上要由朝廷任命。

除鎮北軍府直屬的主力步兵營外,營兵還應該分出邊軍。

營兵中間有兩萬爲邊軍,以部曲爲單位分散駐紮在北方邊境的各個要點及雁門關上,收回四郡後,雁門關可能連一個營都不要,幾個部就夠了,派箇中朗將坐鎮雁門關,統一指揮北部邊防軍。邊防軍在邊境組織屯田,解決自身生活需要。和主力營兵的區別是,在駐紮地區組織軍屯(官田而不是私田),目的是實現糧食自給,不靠內地輸送,明代就是如此。

原有軍屯太苦,如果按自願原則,人人都會轉爲民屯。重整軍屯,以在民屯中自願招募爲主,一郡一營,不脫鄉、不脫產,三時在家務農,一時集中教戰。同樣是耕官方田地,但接受招募者要比民屯減免兩成的上交糧食,只交三成,寓軍屯於民屯中,而不屬於營兵。現有兩郡和北方四郡共六營三萬。一個典農中郎將總領,一個地方都尉管一個營,地方都尉等各級軍官專門負責訓練,只向主力部隊補充兵員,不補充軍官,隨時保持固定人數,都尉等軍官位置安置享福的黃巾軍官,不讓他們上戰場。邊軍和軍屯中一營至少要有五分之一的騎兵。

民屯是重中之重,軍糧主要靠民屯提供,民屯有一百六十萬,足夠了。民屯是招募的流民屯田,田地是鎮北軍的,不能象營兵一樣劃到他們自己名下,屯田的糧食要有五成上交,而不是全歸己有,以保持營兵的吸引力。

三級當中,民屯沒有自己的田地,耕官田,上交五分糧。軍屯沒有自己的田地,上交三分糧,但要接受訓練。營兵有田百畝且田中所產皆歸己有。只有邊軍營兵除有私田外,還在駐屯地區屯田自給軍糧。

根據歷代屯田資料,曹魏的民屯是一人十五畝到四十五畝,明代軍戶屯田有耕牛和農具,是一戶五十畝到百畝(注意二者區別,分別是一人和一戶)。根據這個推算,一個健壯的成年男子在有耕牛和農具的情況下能耕田五十畝,一戶沒有健壯的成年男子的也應該在此水平,如果還有一個男丁或有請親屬或別人代耕的,百畝當不成問題,多了耕不過來,少了沒有意義。

2.遊牧騎兵募兵制。詳見七策部分,這裡再次說明。閻柔領護烏恆、徐榮領護鮮卑(把北部鮮卑也遷過來),張燕領護羌胡(把東羌收進來),鞠義領護匈奴。東漢境內本有不少歸附的鮮卑部落,只不過一般都劃入烏恆由烏恆校尉管理。現在單列,加上舞葉鮮卑和北部鮮卑以及俘虜,也是一支不輸於南匈奴、羌胡、烏恆的力量。遊牧騎兵改爲單個招募制,而不是部落徵發,那麼其中的軍官就由鎮北軍來臨時任命了,而不是部落小帥充當,徵發過來的遊牧騎兵控制在小帥和首領手裡,而徵募過來的控制在鎮北軍手裡。兩種編制方案,一種是遊牧民族的十進制,因爲遊牧民族長於騎射遊鬥,所以多編制鬆散而靈活,千夫長及以下由鎮北軍任命招募而來的人充當,之上爲漢族軍官。一種是漢軍騎兵編制(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隊,百人一屯,二百人一曲,千人一部。部由司馬領之,五千人一營,校尉爲正,都尉爲副。),漢軍騎兵長於格殺衝突,所以編制多嚴整而對士兵控制力強。採用這種編制的話,部司馬以上軍官將由漢族軍官充任,而且這樣的話各中郎將府還要準備兩個校尉和兩個都尉,中郎將府只是個架子,五個人平時不管事和兵,戰時一經動員迅速補充士兵和中下級軍官。我個人比較傾向前一種,後一種只是備用,一是怕黃巾爲主的營兵中安置不了那麼多軍官。二是胡漢騎兵便於按擅長分工,度遼營居中突擊,胡騎兩翼遊鬥。這樣,使匈奴中郎將鞠義將本部匈奴騎兵一萬,護鮮卑中郎將徐榮將本部鮮卑騎兵一萬,護烏恆中郎將閻柔將本部烏恆騎兵一萬,護羌胡中郎將張燕將本部羌胡騎兵一萬,加上度遼將軍鮮于輔的一萬度遼騎兵和鎮北將軍的本部黑豹義從。

風雲鐵騎上次確實沒有考慮到,因爲好久沒出現了,李弘因爲擔心可靠性問題沒有帶到幽州去。我的意見是不花錢養一隻靠不住的常備軍,反正人員主要由鮮卑烏恆組成,臨時招募,分散到護鮮卑中郎將和護烏恆中郎將手下,一個叫風騎營,一個叫雲騎營,合起來就是風雲鐵騎。

黑豹義從胡人騎兵不少,授田沒意義。要麼實行軍餉制,並補充部分風雲鐵騎的精銳,擴充爲五千人。或乾脆讓胡人種田。再不,就改爲漢人充當算了。李弘手中控制的常備胡人騎兵越少,朝中大臣就越放心,但完全放心是不可能的。

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六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正視歷史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一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
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五節青梅煮酒董卓進京述論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二節簡明大漢軍制軍階一覽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六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八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正視歷史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節-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節(下)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一節三國人物介紹吳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