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

五月初,河內。

大將軍何進於四月下率部自冀州鄴城出發西進涼州。大軍到達河內時,他接到了天子召其進京的聖旨。何進知道天子要對他動手了,此時他再無出路,只有殊死一搏,至於結果如何,他已經無暇過多考慮了。對他來說,兵諫的最壞結局和自己束手就縛的結局是一樣的。他命令大軍加快行進速度,爭取早日渡河兵臨孟津。與此同時,駐守孟津的袁紹,洛陽的何苗和何顒,秘密潛回洛陽的吳匡張璋先後派人回報何進,諸事皆已安排妥當,就等大將軍率軍進京了。

五月初,大軍到達河內郡的山陽,何進接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天子病重。何進幾乎懷疑自己是在做夢。最近他爲進京發動兵變的事殫精竭慮,惶恐不安,以至於夜不能寐,整個人幾乎都要崩潰了。何進目瞪口呆地望着前來報信的伍宕,發了半天愣,然後顫抖着聲音問道:“真的?”

伍宕遲疑道:“應該是真的。太后生病,陛下爲什麼要下令封鎖永樂宮?陛下爲什麼不準任何人進出永樂宮?陛下爲什麼不理朝政?這一切顯得很突然也很奇怪,十分不合常理。如今徵北大軍已經出塞作戰,皇統的事也到了關鍵時候,此時陛下應該親理朝政、日理萬機纔對,怎麼會爲了伺奉太后竟然連國家社稷都不要了?”

何進渾身戰慄,感覺死亡的氣息離自己越來越近。

天子的龍體一直都很健康,怎麼會突然生病?而且還是重病?這是不是天子在使詐,故意欺騙自己以便讓自己放心大膽地回京城?難道自己秘密率軍回京準備發動兵變的事泄漏了?

何進越想越是恐懼,於是又問道:“潘隱說的?”

伍宕點點頭。這消息是蹇碩的長史潘隱告訴大將軍府掾史許諒的。自從傳出太后生病,天子伺奉左右不理朝政之後,皇宮內的大小中官和朝中大臣們爲此驚惶不安,私下有許多猜測,而唯一隨侍天子的小黃門蹇碩也一直待在永樂宮沒有回過府邸。有一天蹇碩回府洗漱換衣,私下交待潘隱把府內的財產盡數送回自己的老家。潘隱很奇怪,隨口問了一句。蹇碩神色悲痛地說,天子時日無多,京中恐怕有變。潘隱大駭,再不敢多問。

何進聽完伍宕的敘說,呆呆地坐着想了很長時間。

如果是天子得了重病,那他突然下旨召自己進京的目的就很好解釋了,他已經等不及逼反自己,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殺死自己,以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確立皇統。也就是說,天子的病非常重,有可能一命歸天。如果天子病重快要死了,自己還有必要帶着軍隊秘密進京發動兵變嗎?自己還有必要急着進京嗎?

天子一死,在皇統未立和自己手握兵權的情況下,太后和董重,還有蹇碩,他們敢以皇帝遺詔之命擁立小董侯爲新皇帝嗎?沒有內廷中官和外廷大臣們的支持,沒有軍隊,即使有天子遺詔又有什麼用?自己只要率軍回京,告訴天下人蹇碩矯詔,私自篡改天子遺命,竟敢廢嫡立庶陷天子於不義,小皇帝就死定了。太后、董重、蹇碩,還有支持太后的一幫宗室大臣們誰都活不了。那時,有誰敢站出來說,天子遺詔就是要廢嫡立庶?

現在率軍回京發動兵變,風險非常大,自己沒有必勝的把握。如果天子病重死去,自己趁着洛陽混亂的時候率軍回京發動兵變,那可就有絕對致勝的把握了。問題是,如果天子不死呢?或者這是天子爲了誘騙自己速速進京而想出來的奸計呢?

何進決定暫不回京。不管怎麼說,拖一段時間回京,影響不了大局。現在回京,贏了,也要廢盡九牛二虎之力,輸了,自己的命運可就像竇武一樣九族皆滅了。所以,還是等一等好。一旦天子真的死了,這洛陽的形勢可就天翻地覆,徹底由自己做主了。那時自己擁立小史侯做皇帝,獨攬大權,天下盡在自己掌控之中。

何進寫好一封書信遞給伍宕,“你立即回京把這封書信交給何苗。”何進說道,“此事不要聲張,萬萬不要聲張。”

“何顒呢?要不要告訴何顒?”伍宕問道,“洛陽的事情都由他一手策劃主持,這麼重大的事如果不告訴他,恐怕……”

“千萬不要對他說,更不要讓他知道你在京城。”何進說道,“如果陛下確實病入膏肓,那皇統的事就完全要靠宮內的中官,而不是何顒和那幫士人,他們現在已經幫不上任何忙了。”

“何顒如果知道了這個消息,他會和那幫士人想盡一切辦法逼我進京發動兵變以便趁機剷除奸閹,再順便把我也解決了,然後這天下就是他們士人的了。這麼好的機會他豈肯放過?”何進冷笑道,“但我又豈肯殺死中官?沒有中官和士人相鬥,我怎能獨掌大權?這麼好的機會我又豈肯放過?”

伍宕略顯吃驚地望着何進。

“有中官的幫助,皇統的事很容易解決,我也不需要率軍進京發動兵變。”何進說道,“用兵變的方法確立皇統風險太大,稍有不慎就是玉石俱焚之局。而且,陛下歸天之後,洛陽肯定很混亂,如果再發動兵變就是亂上加亂,洛陽可能會瞬間崩潰。洛陽一亂,國家必將動盪,這會直接影響到北疆大戰。你要知道,北疆大戰如果慘敗,後果非常嚴重,我們有可能丟掉整個北疆,大漢國有可能因此而分崩離析。”

何進說到這裡,眼裡露出恐懼之色,他搖搖頭,小聲說道:“那時,我就是衆矢之的,不要說朝中的那幫大臣,就是中官們也會藉機殺死我。大將軍樑翼是誰殺的?竇武又是誰殺的?是中官們殺的。”

“在陛下歸天,新皇帝懸而未決,我又不能及時控制朝政的情況下,只有太后和中官們能控制局面,能穩定洛陽的政局。所以,我在那封信中向趙忠、張讓等十常侍作了保證,在陛下歸天后,只要他們能控制皇宮的形勢,說服太后和蹇碩推立小史侯爲新帝,我就出手鉗制士人,維持洛陽各方權勢的平衡。”何進笑道,“只要中官們和士人鬥得熱火朝天,我就非常安全。在我大權未握,國家危難,而北疆戰局沒有分出勝負之前,維持洛陽的勢力平衡是唯一能穩定洛陽局勢的辦法。”

“對中官們來說,誰做皇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性命和權勢,所以他們與我握手言和當然要比與我爲敵要好。他們一再向皇后表示願意鼎力相助不就是向我表達這個意思嗎?”何進笑道,“中官們有了我這個承諾,當然會盡心盡力地幫助我。現在這個消息即使是陛下騙我回京的奸計也沒有關係,等我確定陛下無事後我還是要回京發動兵變。但因爲有了中官們的幫助,我就再也不怕士人們趁機對我發難了。”

伍宕問道:“大將軍準備何時回京?”

“我暫時不回京了。”何進說道,“我立即上奏陛下,說蟻賊於毒率部攻擊山陽,阻礙了大軍西進之路。”

伍宕猶豫了一下,欲言又止。

“你想說什麼?”何進問道。

“陛下一旦歸天,大將軍務必要立即進京主持大局,以免節外生枝。”伍宕勸道,“山陽距離洛陽太遠,消息傳遞不便,我看,大將軍還是一日五十里,緩緩向黃河靠近爲好。”

何進搖搖頭,“如果陛下確實病重,我就急赴孟津,如果一直沒有準確消息,我就駐留在此拖延回京的時間。”

五月初,洛陽。

天子病情陡然加重,劇烈的疼痛日夜折磨着他,讓他痛不欲生,恨不能早日結束自己的生命。望着終日以淚洗面孤苦無助的母親,望着跪在榻前痛哭不止的年幼皇子和公主,天子禁不住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命,這都是命啊。自己已經不行了,已經無法保護自己的母親和孩子了,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臨死之前盡一切努力挽救母親和孩子的性命。

此時,幽州牧劉虞急奏天子,說流民大量涌入幽州,幽州已經不堪重負,無力支撐,他懇請陛下立即調撥錢糧予以救濟。同時他奏請天子將幽州的六萬郡國兵削減爲兩萬,以減少軍資開支賑濟流民。天子苦笑,劉虞的爲人他是知道的,在幽州目前這種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劉虞即使接到了自己的聖旨,他也不會丟下幽州百姓遵旨回朝的。朕再也看不到劉虞了。同時大將軍何進也急奏天子,說大軍在河內被蟻賊所阻,短期內將無法遵旨回京。天子緩緩放下何進的奏章,頹然長嘆,朕再也看不到何進了。

天子下旨,遷袁隗爲後將軍,參隸尚書事,暫理朝政,命其接旨後,立即到嘉德殿見駕。

蹇碩大吃一驚,驚惶失措地問道:“陛下讓袁大人覲見,那陛下的病……”

天子痛苦不堪地說道:“打開永樂宮的大門,告訴衆臣,就說朕病重要去了。”

“陛下……”蹇碩跪倒在地,痛哭流涕,“陛下……”

“愛卿不要哭,朕還要許多事要你去辦,你起來吧。”天子笑道,“朕終究要死的,早死比晚死好。你立即下旨給光祿勳劉博、衛尉劉和,命令他們督領南軍衛士和虎賁、羽林,加強南北兩宮的警衛。另外,下旨給西園軍的中軍校尉袁紹、典軍校尉曹操、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命令他們各帶兵馬回京駐防,以防洛陽生變。”

“叫大長秋趙忠,中常侍張讓馬上到嘉德殿來,朕要見他們。”

趙忠和張讓看到天子瘦骨嶙峋,眼窩深陷,非常傷心。天子從進宮開始就是他們伺候,兩人一直看着他長大,二十多年了,這種君臣之間的感情還是很深的。兩人不好當着天子的面落淚,強裝笑臉小聲安慰着。

天子拉着兩人的手,聊了幾句閒話,然後問道:“朕不在了,你們怎麼辦?”

趙忠聞言心內一酸,淚水頓時就流了下來。張讓眼圈紅紅的,低頭不語。過了好半天,他才哽咽着說道,“陛下,這太子的事……”

天子閉着眼睛搖搖頭,忍着錐心的劇痛,斷斷續續地說道:“朕要是立了太子,你們還有活路嗎?”

趙忠和張讓恍然大悟,齊齊拜倒在地,淚如雨下。

“兩位愛卿還記得當年的北宮兵變嗎?”天子問道。

趙忠和張讓連連點頭。趙忠抹了一把眼淚,湊到天子的耳邊低聲說道:“老臣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不立太子,皇后和大將軍就要依靠我們的支持才能擁立大皇子。而老臣等人就可以避過眼前的血光之災,太后和小皇子也就可以暫保安全。等將來有了機會,我們就殺了大將軍,打擊朝中士人的力量,重立小皇子。”

天子嘴角掀起一絲苦笑,“愛卿,今日之計只能保你們性命暫時無虞,但要想一直活下去,就要牢記當年的北宮兵變。至於董侯之事,你們就忘了吧,權當朕沒有說過。”

趙忠和張讓目瞪口呆地望着天子。

“朕逼迫大臣們寫的上策都放在這裡,你們要妥善保存,這將來可以幫你們一點忙。”天子指指側室說道,“你們務必要善加利用,不要辜負了朕的一番苦心。”

兩人感動地連連磕頭。

“明天請皇后來一趟,朕要見見她。”

袁隗難以相信天子竟然病得如此之重。剛纔走進永樂宮的時候,他還在嘀咕是不是兵諫的事泄漏了,天子要把自己騙進永樂宮殺了。

天子衝着跪伏於地的袁隗招招手,示意他坐到自己的身邊。

“朕時日無多了。”天子平靜地說道,“朕恐怕等不到太尉大人回京了,所以,這朝中的事朕就託付給愛卿了,這大漢社稷朕也託付給愛卿了。”

袁隗剛想說話,天子輕輕揮手阻止了他。

“如今國內災患迭起,北疆將士正在塞外血戰,大漢國最需要的是穩定。”天子繼續說道,“朕不在了,愛卿要切切記住,洛陽務必要穩定,北疆大戰務必要繼續進行下去,這是確保我大漢社稷存亡的根本。爲了幫助你做到這一切,這皇統的事……”

袁隗駭然心驚,神情極度緊張地看着天子。天子要是在臨終前立下太子,這洛陽勢必要殺得血雨腥風,絕無穩定的可能。但他無法阻止,此時,他還能說什麼?

天子慢慢地閉上雙眼,一字一句地說道:“朕就託付給你了。”

袁隗渾身戰慄,霎時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跪倒,上身癱倒在地,腦中一片混亂,半個字都說不出來。

“愛卿想做的事,朕知道,雖然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現在不行,絕對不行。”天子說道,“北疆大戰事關大漢國的存亡,相比起來,洛陽的事算得了什麼?”

袁隗強自鎮定心神,擡頭問道:“陛下,北疆大戰如果一拖再拖,久戰不決怎麼辦?”

天子猛地睜開眼睛,激動地說道:“打,要一直打下去,即使把朕的萬金堂打完了也在所不惜。只要北疆在,大漢社稷就在,北疆大戰絕不能敗。”

“陛下,北疆大戰如果大勝,那徵北大將軍勢必權勢傾天,這對大漢國的威脅極大,將來如何控制?是不是令其出征陰山以北?”

天子說道:“北疆大戰勝利後,洛陽的局勢是不是穩定已經不重要了,愛卿明白朕的意思嗎?那時候,愛卿需要徵北大將軍。”

袁隗疑惑地望着天子。

“愛卿要想達成心願很困難,但愛卿一旦心願得了,朕的心願也就實現了,大漢的社稷也就更加穩固了。”天子拿出一道封存的手詔遞給了袁隗,“如果愛卿無法達成心願,就以此旨懇請公主北上徵召徵北大將軍南下相助。”

袁隗恭敬地接過去小心翼翼地藏到了懷裡。

“等到愛卿的心願了了,朕的心願也了了,那時萬金堂如果還有錢財,當可令其遠征陰山以北。”

袁隗出宮之後直奔府邸,緊急約見何顒.“天子是真的病重,估計時日無多了。”袁隗心情沉重地說道,“你立即快馬通告大將軍,兵諫之策取消,請他率軍兵進孟津。”

何顒問道:“陛下怎麼說?是不是要立太子?”

袁隗捋須嘆道:“陛下比我們都聰明,他不立太子了。”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三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西漢的官職表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三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六節西漢的官職表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七節(上)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