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二節

“快去下令,沒有聽到我的話嗎?”李弘看到傅幹還是站在對面一動不動,怒氣更甚,連拍案几,“快去……”

“大將軍……”傅幹猛然跪倒在地,悲聲叫道,“大將軍,如果朝廷大亂,等於中敵奸計啊。謀逆大案發生後,你曾料到襄陽要派使前來和談,他們一則爲了拖延我們南下平叛的時間,二則打算以和談爲條件設法救回荀彧和張昭。但現在看來,他們還有第三個目的,那就是離間朝中各方勢力,讓我們自相殘殺啊。”

傅幹情急之下,聲音都變得嘶啞了,“大將軍,請你冷靜一點,目前朝堂上的局勢還在我們控制之中,沒有必要倉促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予以還擊。我們還有時間,我們完全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擊碎叛逆們的詭計。大將軍,想想董卓,想想他的前車之鑑。當年董卓如果不是中了袁隗之計修改官學,如果不是中了李瑋之計頒佈告緡令,如果不是中了王允之計廢除五銖錢,他怎麼會成爲禍國之臣身敗名裂?怎麼會敗得那樣快讓西涼大軍灰飛煙滅?怎麼會在死後還被人挫骨揚灰?”

聽到“董卓”兩個字,李弘心裡一驚,渾身不下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戰,背心處霎時傳出一陣寒意。

“大將軍,這麼多年來,你一直率軍征戰天下,基本不過問政事,你知道現在長公主的權勢有多大嗎?朝廷現在直接控制着五十多個郡國,你知道有多少個太守和國相忠誠於長公主嗎?去年你書奏朝廷,認爲很多京官不瞭解郡國的實際情況,在制定和推行新政上犯了很多錯誤,要求長公主和朝廷把很多在州郡任職多年的刺史、太守、國相調回京城,把京官外放。因爲你這份奏章,北疆系的二十多位大吏被長公主和丞相大人乘機調回了京城,你知道嗎?”

李弘臉色稍變,滿腔怒火漸漸消散,一股沮喪的情緒慢慢從心底升起。

“看看今天的局面,再回頭想想過去……”傅幹無奈地搖了搖頭,“大將軍,朝堂上的這場爭鬥遲早都要發生。他們一直都在算計你,利用各種機會削弱你的實力。你常年在外征戰,又疏於朝政,根本就是防不勝防啊。”

“我們實際上控制了多少個郡國?”李弘衝着傅幹招招手,示意他站起來說話。

“十五個郡國,主要是長城以北的郡國,其它的郡國都在長公主和丞相手上控制着。”傅幹低聲說道,“尤其是財賦充足的郡國,其太守、國相幾乎都是長公主的親信。這次丁立、許混、朱魭、楊懿四位大人出事後,大將軍提出讓張遼等四位將軍到州郡任職,爲什麼得到了長公主和丞相大人的同意?原因就在於此。大將軍已經失去了對各地郡國的控制。”

李弘苦笑,一時間心灰意冷。

如今北疆人在朝堂上的勢力分裂了,在州郡上的勢力遭到了排擠。如果朝堂一旦大亂,各地州郡乘勢而起,拒繳財賦,李弘和他的軍隊將面臨困境。這和當年袁隗對付董卓的辦法如出一轍。不過當年董卓是因爲時間太倉促,沒有來得及控制州郡,只能望天而嘆毫無辦法,而自己卻是疏於防範,讓長公主和丞相抓住了機會。

想想自己一心一意爲了中興大業而努力,帶着幾十萬將士浴血沙場,結果卻和董卓一樣,正在不知不覺走向敗亡的深淵。天道何其不公啊。

長公主長大了,但因爲長公主對自己的愛戀,讓自己覺得她一直那樣柔弱,需要自己的呵護和幫助。其實,自己早就知道,兩人之間不會有結果,相比大漢的中興大業,私人之間的這種愛戀算得了什麼,不過是一場虛幻的美夢而已。長公主需要這種美夢作爲情感的寄託,但她更需要天下,需要大漢的社稷江山,需要漢祚的延續和振興。

“爲什麼一直沒人提醒我?”

傅幹看到大將軍冷靜下來,暗暗吁了一口氣,“李瑋大人的目標是控制內外兩朝,他需要這種結果。而我們一直在戰場上,需要源源不斷的財賦支持,因此我們對朝堂上的變化非常遲鈍。這時除非李瑋大人主動告訴我們,否則我們很難從這些變化中推測出將來形勢的發展……”

李弘沉默良久,然後拿起徐榮的書信又仔細看了看。

“你有什麼對策?”

“現在朝堂上都被天下即將一統的希望矇蔽了雙眼,相信此事傳開後,朝野上下要求議和的呼聲非常大。不但各地州郡大吏會支持朝廷,就連軍中的很多將領也會支持朝廷。”傅幹感嘆道,“大漢亂了十幾年,打了十幾年的仗,死了無數的人,所有人都在盼望着安寧,沒有人願意繼續打仗,所以大將軍此刻如果公然反對襄陽的議和條件,那就是和整個朝廷爲敵,和整個大漢爲敵,其結果可想而知。”

李弘微微眯起雙眼,嘴角突然露出一絲笑意,“說得好,說得好……我們立即返回長安。”

傅幹臉顯喜色,“大將軍決定了?”

“我爲什麼要背上阻礙大漢中興的罪名?”李弘冷笑道,“既然大家都希望我離開朝堂,那我就離開,遂了他們的心願。”

傅幹目瞪口呆。

“急告張遼、蔣濟,讓他們蒐集證據,然後把證據交給袁耀大人,我不再插手此事了。”

三月初八,大將軍李弘返回長安,支持長公主和朝廷的決定,強烈要求與襄陽議和,以便讓天下迅速穩定,重振大漢。

大將軍的意見震動了朝堂上下,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在大將軍興奮的歡呼聲裡聞到了一股血腥。

接下來大將軍的奏稟卻讓所有人陷入了極度的困惑。

大將軍以今年的河西戰事事關西疆全局爲由,奏請天子和長公主,要求即刻奔赴河西戰場,率軍收復河西四郡。

朝堂上死一般的寂靜。長公主和大臣們望着神態堅決的李弘,茫然無措,不知道他到底要幹什麼。

“大將軍,和談之事遠比河西戰事重要,你應該留下……”丞相蔡邕看到長公主低着頭,一言不發,只好出言勸阻,但李弘拱手打斷了他的話。

“我留在長安,不利於和談,原因大家心裡都清楚。但有一點我可以鄭重發誓……”李弘高舉右手,大聲說道,“我以先帝在天之靈發誓,我李弘遵從天子和朝堂的所有旨意,即使天子和朝廷要我的腦袋,我也雙手奉上,絕無二話。”

李弘的聲音迴盪在大殿上,久久不散,深深震撼着殿堂內所有人的心。

大將軍這句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他要交出所有的兵權。

長公主緩緩站了起來,剛想說話,李弘搶先再奏,“殿下,臣此次北上河西,僅帶大將軍府一幫從事掾屬和一百親衛騎,南北兩軍依舊戌守京畿,塞外鐵騎也不必徵調。憑河西戰場上的兩萬鐵騎,臣完全可以收復河西四郡。請殿下靜候佳音。”

長公主嬌軀微顫,臉上閃過一絲痛苦之色。

“和談成功,天下一統後,臣願意爲大漢戍守河西,也願意爲大漢戍守大漠。”李弘躬身高呼,“臣願爲社稷赴湯蹈火,雖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辭……”

長公主心神震顫,淚水悄然涌出。大臣們無不瞠目結舌。

看樣子,大將軍這一走,就不回來了,這未免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散朝後,大將軍急速返回長安,沒有和任何大臣說一句話。大司馬徐榮、左車騎將軍鮮于輔、光祿勳張燕、衛尉呂布、大司農李瑋等人本打算追上問問,但大將軍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三月初九,李弘不待長公主下旨,率衆離開長安,北上出蕭關,於北地郡等待糧草輜重,隨時準備西進武威。

朝堂上隨即陷入恐慌。

長公主緊急召見丞相蔡邕等朝中重臣商議對策。大將軍此刻突然要到河西戰場上去,顯然和朝廷接受襄陽的議和方案有關,但誰都猜不透李弘的心思。不過,不管大將軍是否真心交出兵權,朝廷的當務之急是保證朝堂的穩定,軍隊的穩定,州郡的穩定。待朝廷完全控制軍中將領和軍隊後,才能正式收回大將軍手裡的兵權。

太傅楊彪不冷不熱地嘲諷道,這些年,大將軍干涉了多少朝政?他在朝堂上待了多少天?現在洛陽打下來了,天下要穩定了,朝廷也不需要他了,他還待在這裡幹什麼?當然回大漠放羊去了。我老了,也要回家了,免得在這裡礙手礙腳。第二天,他也回長安了。

長公主考慮再三,徵詢了衆多大臣的意見後,暫時沒有剝奪大將軍的兵權,也沒有同意大將軍到河西戰場,而是讓他一邊在北地郡等待糧草輜重,一邊巡視河套一帶郡縣,等待朝廷的下一步指示。另外,長公主還下旨,嚴禁大臣們泄漏朝堂機密,以免震動州郡,動搖軍心。

大司馬徐榮奉旨約見在朝將領,嚴厲警告他們,在沒有得到大將軍的命令之前,任何人不許介入朝堂爭鬥,否則予以嚴懲。

大鴻臚袁耀匆匆拜會太傅楊彪。

大將軍離開長安後,謀逆案肯定要移交廷尉府審理,但這樣一來,麻煩就大了。

“大將軍說過要幫助我們的,爲什麼出爾反爾,突然撒手不管?”袁耀沮喪地問道,“難道大將軍真的被長公主和朝廷逼到走投無路,要遠走大漠?”

“你小子,什麼時候才能變得聰明一點?”楊彪親暱地伸手打了袁耀腦袋一下,然後手捋長鬚,非常感慨地說道,“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大將軍的時候,他還是一個護羌校尉,什麼都不懂。被孝靈皇帝關在漳月臺,哪裡都不敢去,但是現在……”楊彪仰天打了個哈哈,“現在他不僅是頭豹子,而且還是頭天下最狡猾的豹子,厲害,厲害啊……孝靈皇帝將來名揚史冊,不是因爲他的萬金堂,而是因爲他給大漢挑選了一位中興名臣啊。”

袁耀莫名其妙。

“大將軍手握兵權,人人忌憚,個個都想把他手裡的兵權奪回去,以爲大將軍失去了兵權也就沒有威脅了。但所有人都錯了,大將軍的權勢不是因爲他手裡的兵權,而是因爲他的顯赫功勳,他戰無不勝的神話,他縱橫天下的勇武。”楊彪笑得眼晴都眯成了一條縫,“現在大將軍把兵權交出來了,你看看,你看看長公主,看看丞相蔡邕他們,看看他們哪一個敢伸手拿這個兵權?誰敢拿?哈哈……大將軍這一招高啊,太神奇了……”

楊彪捧腹大笑,“大將軍到河西去了,一個兵沒帶,朝廷上下竟然傻了,不知道怎麼辦了。想想他們絞盡腦汁對付大將軍的時候,殫精竭慮謀奪大將軍兵權的時候,個個如臨大敵的樣子,你不覺得很好笑嗎?如果現在大將軍伸着脖子給他們砍,他們敢砍嗎?蠢,一幫愚蠢至極的白癡。當年董卓禍國的教訓還沒有吸取,還想再來一次。幸好大將軍不是昔日的董卓,否則現在朝堂上已經血流成河了。”

袁耀霎時什麼都明白了,對李弘的崇拜無以復加。怪不得當年父親逼着自己投奔河北,投靠大將軍。跟着這樣的人打天下,天下還不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大將軍走了,兵權交了,朝廷也傻了。”楊彪擦擦笑出來的淚水,樂呵呵地說道,“朝廷現在怎麼辦?沒有了大將軍,襄陽還會老老實實的議和?襄陽人等得就是這一天。只要他們得到消息,必定會提出更多要求,不但要立藩,還要恢復五等爵位制,以便挑起朝廷內部的矛盾,而軍隊馬上就會大亂。軍中將領功勳卓著者比比皆是,既然你能封王,我還不能封個公爵拿一個郡國嗎?”

“北疆軍中有多少黃巾系將領?他們願意和曹操同殿爲臣?願意和劉備稱兄道弟?願意和袁譚握手言和?再看看北疆鐵騎中有多少胡族大將?他們會聽從朝廷的調遣?笑話。我今天把話撂在這,只要大將軍離開朝堂的消息傳遍大漠,胡族各部必定叛亂。蠻子們等這一天頭髮都等白了,豈肯錯過機會?”

“亂了,全亂了……”楊彪臉色隨即又變了,笑得比哭還難看,“大將軍主動放棄兵權,比他手握兵權更可怕。可笑長公主和丞相大人,還有那幫自以爲是的大臣們,以爲憑自己的那點實力就能搞定一切,無知啊……我就不明白,他們也不想想,當年袁隗、王允的實力那麼大,爲什麼還是敗了?”

袁耀臉色大變,“姑父大人,那我們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楊彪仰天長嘆,“如果長公主和丞相大人能幡然醒悟,立刻拒絕議和,把大將軍請回來,此事還有挽救的可能,否則……算了,我們還是縮着腦袋做人吧,我們自己都岌岌可危了,還管許多幹什麼?”

三月中,議和談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雙方在很多原則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蔡瑁急書襄陽,等待襄陽的進一步指示,同時,他向長公主提出了釋放荀彧和張昭的要求。張昭雖然沒有被抓捕,但也被監禁了。蔡瑁說,如果長安和襄陽在所有的原則問題上達成了一致,那麼朝廷下一步肯定是徹底解決徐州和江東的問題。因此,不管荀彧和張昭是否確有其罪,都應該予以特赦,以便和曹操、孫權改善關係。至於辛評、荀諶和審榮,蔡瑁認爲應該即刻予以誅殺,因爲袁譚、袁熙兄弟認爲他們是背叛者,非常想得到他們的人頭。殺了他們,有助於朝廷招撫袁氏兄弟。

長公主答應了蔡瑁的懇求,命令廷尉府以最快的速度審結此案。

張邈顯然不想錯過打擊穎、汝士人的機會,他對辛評三人施用酷刑,逼迫他們說出更多的同謀。

穎、汝士人惶恐不安,朝堂上風雨欲來。

三月二十四,蔣濟帶着張超貪贓枉法的部分證據回到了長安。他把這些東西交給了袁耀,然後匆匆北上蕭關會合大將軍李弘。

三月二十六,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大鴻臚袁耀、光祿大夫鍾繇、太中大夫楊奇等大臣聯名上奏,彈劾前陳留太守張超。由於此案證據確鑿,違律嚴重,牽涉範圍廣,立時驚動了長公主。

長公主下旨,命令兗州刺史張遼把張超的三個兄弟和犯案的人證物證押送到京。命令驍騎將軍王當抓捕張超和其手下,並將他們即刻押送長安。

同日,長公主下旨,命令驍騎將軍王當持節鉞,督領穎川軍政。

三月二十八,廷尉張邈奉旨迴避。長公主下旨拜老臣司馬防出任廷尉,拜治書御史郗慮爲廷尉丞,審理此案。

同日,太傅楊彪、大鴻臚袁耀、光祿大大鐘繇再次上奏,要求朝廷修改《田律》。

三月三十,丞相蔡邕約見大司農李瑋,商量修改《田律》一事,但兩人分歧太大,不歡而散。

四月上,張超的三個兄弟和一批證據被押送到京。主審此案的郗慮二話不說,大刑伺候,張超三個兄弟全部招供。

不久,張超和一幫掾屬也被押到長安。郗慮嚴刑拷打,張超拒不招供,自殺於牢獄。

張超的死頓時激怒了丞相蔡邕、太僕孔融、宗正臧洪等青兗士人。他們連番上奏,逼迫廷尉司馬防立即審結丁立、許混和朱魭大人的案子。

長安城中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四月中,襄陽回書,袁譚、袁熙兄弟要求保留襄陽天子分封的爵位和封地,否則拒不受撫。與此同時,徐州曹操、江東孫權和周瑜也上奏天子,提出了和袁氏兄弟一樣的要求。

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左車騎將軍鮮于輔等大臣斷然反對,朝堂上陷入激烈爭論。

四月下,以左衛將軍麴義爲首的北疆軍所有在京大將聯名上奏,堅決反對朝廷分封曹操等叛逆,並警告朝廷,此事處置失當,必會動搖軍心,後果嚴重。

議和之事隨即陷入僵局。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22章 芒刺猶在背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節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官制等級第22章 芒刺猶在背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論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五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四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八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七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12章 長安風雨聲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三國人物介紹魏中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