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二節

深秋,萬木枯黃,滿目蕭瑟,輕輕拂過的微風中帶着一絲若有若無的涼意。

李弘拍拍稍顯不安的飛雪,撫摩了幾下它雪白的鬃毛,擡頭向天上看去。蔚藍色的天空寬廣而深邃,飄逸的白雲下,一行大雁正振翅飛翔,向南飛去。李弘疲憊的心靈突然一陣戰慄。大雁回家了,我的家在哪?

很長時間了,家人渺無音訊,李弘已經漸漸放棄了這種毫無希望的查尋。如果家人還活着,他們早就找到北疆了,當今天下,誰人不知道李弘的威名?家人大概不在了,大概已經葬身於戰亂和災患中了,雖然事實很殘酷,但李弘還是慢慢地接受了這個現實。如果自己能穩定社稷,能讓天下蒼生安居樂業,或許自己能讓這種悲慘的事不再發生,但自己能做到嗎?

李弘喟然長嘆。現在洛陽形勢複雜,冀州那邊毫無頭緒,董卓爲了壓制和削弱自己的實力,又選擇在十月這個秋收秋種的季節出擊。更讓人不安的是,北疆偏偏也在這個時候出事了。李弘揹負着巨大的壓力,感覺自己心力交瘁,如履薄冰,疲憊欲死。

一行人靜靜地走在馳道上,氣氛很沉重。

遠處,幾個衣裳襤褸的農夫正在地裡忙碌着,他們漠然地擡頭看看馳道上的軍隊,然後繼續做着自己的事。李弘專注地看着他們。旁邊的朱儁說道:“董卓對關東的破壞太可怕了。弘農郡幾乎看不到人,就算有百姓,他們也躲在山裡不敢出來。河南尹雖然情況稍好一些,但相比過去的一百多萬人口,那就差遠了。現在河南尹的二十個縣加在一起人口能有二十多萬就非常不錯了。”

李弘收回目光,轉頭問道:“關東有半年沒打仗了,這半年裡都沒人回來?”

朱儁搖搖頭,痛心疾首地說道:“關東一百二三十萬人,這兩年因爲戰禍而死的就有幾十萬人,一部分被徵做民夫死在戰場上了,一部分餓死凍死了,還有一部分被當作軍糧吃掉了。活下來的人,不是北上逃到河東,就是南下逃到揚州、徐州、豫州和荊州。生靈塗炭啊。大將軍說關東沒有打仗,可你看看荊州、豫州,看看冀州、兗州,哪裡不在打仗?百姓沒有活路,只有逃,他們不會回來的。雖然家鄉好,可家鄉烽煙四起,到處都是廢墟,他們回來幹什麼?送死嗎?”

李弘黯然無語。

“大將軍,早點回去吧,把北疆保住。保住了北疆和北疆兩三百萬黎民,也就保住了社稷中興的希望,保住了大漢振興的中堅力量。”朱儁語重心長地說道,“晉陽也算是我大漢的根基之地,大漢的列祖列宗一定會保佑我大漢再次中興。”

李弘沒有絲毫的信心,他勉強擠出一絲苦笑,拱手說道:“大人,不要送了,回去吧。洛陽之事,就盡數託付大人了。”

“再送你一程。”朱儁揮手說道,“請大將軍代爲呈奏長公主。由於董卓出兵潼關,關東危機重重,所以回遷一事暫時放棄。”

“長公主和朝廷回遷的事,今年肯定不行了,只有等明年了。”李弘嘆道,“如果明年北疆情況有所好轉,大人也重建了南北兩軍,那關東的安全基本上就可以保證了。”

朱儁心事重重地點點頭,沒有說話。

十月上,關西弘農城,龍驤將軍大營。

(關西這個關是指函谷關,所謂關西就是指函谷關以西,潼關以東的區域,漢代基本上就是弘農郡的範圍。而關東就是函谷關以東區域。至於關中這個關卻是指從四個方向拱衛長安的潼關、武關、蕭關和大散關四個關隘,四個關隘中間的區域就是關中,包括長安、京兆尹、扶風郡和馮翊郡。)

接到折衝將軍玉石的急報後,徐榮率部匆匆出了函谷關急赴弘農城,在桃林和燭水一帶設置了三重防禦,以阻擊北軍。

牛輔的攻擊速度並不快,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玉石退到桃林後,即依託桃林塞展開了反擊。

驃騎大將軍李弘趕到弘農城時,前方打得正激烈。徐榮說,牛輔倚仗人多的優勢,把從義(玉石)的反擊打退了,現在他正在攻打桃林塞。

李弘指着地圖上的函谷關說道,“實在擋不住,就把駐守函谷關的子善(顏良)和洛陽城的正清(高覽)全部調過來。在大雪來臨之前,我們必須確保北疆、洛陽和荊、豫兩州的聯繫,以保怔我們從各地購買的糧食能順利送達河東。”

“暫時無需調用更多兵力到關西。”徐榮指指地圖上的燭水河,“俊乂(張郃)帶着萇弓、陳踐兩營四千兵馬駐防在燭水河兩岸。如果我們在這裡死守,北軍渡河的損失必然慘重。”

“從董卓出兵關西的意圖來看,他的目的應該是切斷北疆和關東之間的聯繫,從而阻止長公主和朝廷南遷洛陽。”徐榮看看李弘,微微笑道,“洛陽議事時間拖得太久,董卓一定知道了長公主和朝廷即將南遷的消息。他可能認爲以長公主和朝廷的威儀,必能聯合各地州郡的兵馬,共同討董勤王,這樣一來,他明年的日子很難過,所以他纔有了這次攻擊。”

徐榮手捻短鬚,慢慢說道:“以我看,他這次攻擊的目的已經達到。由於北軍大兵壓境,關西、關東陷入危機,長公主和朝廷南遷的時間必然要延遲。等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黃河結冰,兩地往來斷絕,長公主和朝廷南遷的時間就要拖到明年的二月底,也就是黃河化凌開河的時候。你看,董卓下一次的攻擊時間,是不是應該在明年的三月初?”

“子烈,你的意思我明白。”李弘攤開地圖,眉頭緊鎖。“你催我有什麼用?明年三月之前拿下冀州,時間太緊了,我沒有那麼多兵力。而且我們一旦展開攻擊,就要同時對付袁紹和公函瓚兩個人。”

“按照我們的估算,公孫瓚有三萬兵力。袁紹拿下冀州後,至少也有三萬兵力,如果劉岱、王匡、曹操和張揚等州郡大軍陸續北上,那麼我們就要和九萬到十萬的大軍對決。而我們呢?我們目前在冀州方向能調用的只有雲天(麴義)、飛燕(張燕)和棲之(楊鳳)三支大軍,也就是兩萬四千人。子龍(趙雲)的鐵騎我們最多隻能調用一半,邊郡不能沒有鐵騎駐防,這樣也只有兩萬九千人。雙方的兵力有四到五倍的差距,實在沒辦法硬打,只有尋找合適時機。”

徐榮也是眉頭緊鎖,慢聲細語地勸道:“去年對董卓來說,日子最難熬,但他硬撐了過來。從去年十月開始,董卓開始南下燒殺擄掠,一直到今年春天,他肥了,關中也得到了喘息。雖然關中六月的時候遭到了地震災禍,但倒黴的是百姓,董卓不會拿一粒糧食出來賑濟災民的,他只會把災民趕出關中,把包袱丟給別人。董卓有了錢糧,就會派北軍不停地攻打洛陽。”

“洛陽就像董卓手中的一塊肉,我們和袁紹、袁術,還有各地州郡大吏對這塊肉垂涎三尺,都要來搶。結果我們自相殘殺,實力損耗,而董卓卻越來越強大。最後我們被這快肉所牽累,成了董卓的口中美食。董卓這次出兵潼關充分暴露了他的這種意圖,他今天出兵打一次,明年春上再出兵打一次,洛陽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就出兵,這樣袁紹、袁術、其他人立即就會看出董卓的意圖。袁紹如果不搶這塊肉了,我們就沒有機會打冀州,冀州也會越來越難打。我們無法打冀州,只好和董卓乾耗,以北疆地方貧瘠,將來會被董卓活活拖垮。”

“所以,我們要立即改變策略。我們沒有時間再等下去了,你知道袁紹什麼時候會和公孫瓚翻臉?到底會不會翻臉?你知道黑山和青州的黃巾軍會不會因爲公孫瓚的南下而遭受重創?如果黃巾軍遭到了重創,冀州、兗州、青州的形勢立即就會產生新的變化,這種新變化會不會對我們更加不利?”

李弘連連點頭,“子烈,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如果明年三月董卓再攻洛陽,長公主和朝廷必定不能南遷,這樣董卓的意圖就暴露無疑了。袁紹考慮到自己的實力和其他各種因素,可能會改變策略,暫時放棄攻佔洛陽,轉而和公孫瓚聯手穩居冀州,以逼迫我們在關東、關西之地和董卓對壘,並趁機斷絕我們和各地州郡的聯繫,大幅削弱我們的實力。”

李弘苦笑道:“我也想馬上出兵,搶在明年春天拿下冀州,但兵力不夠怎麼解決?糧草不足怎麼解決?”

李弘以手指着地圖上的冀州說道:“我們因爲受到糧草制約,最早要到十一月才能展開攻擊。這個時候,冬天已經到了,黃巾軍會退兵,袁紹和公孫瓚可以集中兵力和我們對決。其次,冀州打起來了,我們就要防備董卓打河東,打洛陽。你這裡只有兩萬大軍,夠不夠?要不要增援?如果我們同時在兩個戰場上作戰,其難度之大,危險之大,可想而知。第三,冬天打仗,我們需要調用更多的民夫,消耗更多的糧草。如果我們把平城屯田區的五萬大軍調到冀州戰場,把子龍(趙雲)的一萬鐵騎也全部調到冀州戰場,冀州就有八萬四千大軍,也就是,我們至少需要徵調五十萬民夫。再加上你這裡的兩萬多大軍和十幾萬民夫,你算算,這個仗,我們可打得起?”

“我們無法和袁紹、公孫瓚、劉岱這些人相比,他們背後都有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豫州等州郡支持,他們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糧草輜重。雖然這兩年各地州郡遭到了黃巾軍的攻擊,但冀州東、北部的郡縣、兗州西部的郡縣,徐州、豫州南部的郡縣都沒有遭到黃巾軍的洗劫。尤其是揚州,完好無損。如果他們決心要擊敗我們,上下齊心,我們是不是有絕對把握拿下冀州?”

徐榮沉默了一會兒,嘆了口氣,“是啊,這個仗我們打不起,只有等機會了。”

“機會應該有。”李弘說道,“你只要把北軍擋在弘農城以北,北疆和洛陽暫時就沒有危險。而各地州郡則會明顯感覺到董卓對他們的巨大威脅。他們爲了自身的安全,會繼續賣糧食給我們,支持我們的大軍和董卓持續作戰。同時,袁紹爲了削弱我們的實力,也會想盡辦法把我們儘早拉到冀州戰場,讓北疆陷入兩面作戰的險境。這樣一來,我們既有了糧食,也有了進入冀州的機會。因爲我們是聯合袁紹打公孫瓚,所以無需更多兵力,也無需擔心大軍糧草不濟。至於何時趕走袁紹和公孫瓚,徹底拿下冀州,那要看形勢的發展,一步步來。我們早就說過,冀州不是說能拿下就能拿下的,需要一個過程,免得被哽死了。”

“但是,一旦董卓佔據了函谷關,佔據了洛陽,北疆就失去了和各地州郡的聯繫,失去了持續的糧食供應,也陷入了被董卓和袁紹兩面包圍的絕境。那時,冀州戰場必然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北疆軍可能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北疆形勢也會急轉直下,迅速惡化。”

李弘伸手拍拍徐榮,鄭重說道:“子烈,關西戰場的勝敗,直接決定着北疆未來的命運和大漢這兩年形勢的發展。這個地方,目前除了你,沒有人可以撐起來。我把它交給你了,勝也好,敗也好,你盡力吧。”

徐榮神情肅穆,躬身應命。

“我再說一遍。”李弘拉着他的手說道,“勝也好,敗也好,你盡力就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天要亡我大漢,我們這些爲人臣者,除了赴湯蹈火,粉身碎骨外,也沒什麼好辦法了。”

兩人依依而別。

徐榮站在河堤上,望着站在船頭向他不停招手的李弘,心裡一陣酸楚。大將軍的背已經不像過去那麼挺直了,數不清的危機接踵而來,像山一樣沉重的壓力讓這位年輕的大將軍無法承受,挺直的脊樑已經逐漸彎曲了。

十月上,河東,臨汾行轅。

河東軍屯出事,典農中郎將張白騎是要承擔責任的,但李弘不想這個時候張白騎遭到朝廷貶黜。所以他給張白騎回書,請他想盡辦法平息風波,這樣自己回朝後可以在長公主面前極力爲其辯護,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至於抽調兵力回援河東的事,當然是不可能了。同時他急書河東太守王瀚,請他幫助一下張白騎。軍屯的事鬧大了,對河東也沒有任何好處。

李弘爲了給張白騎足夠的處理時間,過河後,他沒有直接到臨汾行轅,而是特意到蒲阪津去看了一下。北軍在蒲阪津對岸屯有重兵,而駐守渡口的北疆軍人數卻不多,只有區區兩千人。李弘非常擔心董卓會趁機出兵攻打河東,所以他一再囑咐駐防將士,務必小心防範。然後李弘又在鹽鐵都尉謝明的陪同下,到安邑城的鹽池,到涑水河旁的涑水三官(鍾官、技巧、辯銅三個官衙,是鑄造錢幣的地方)巡視了一番。

這天張白騎急書李弘,屯田兵聚衆鬧事一事順利平息,屯田兵在軍屯各級官吏的勸撫下,已經各回本營參加秋收秋種去了。

李弘聞訊大喜,急忙趕到臨汾行轅。徐榮離開河東後,臨汾行轅事由張白騎代領。他對李弘敘說了事情的經過,然後憤怒地說道:“朝廷太不象話,把軍屯將士當牛當馬,任意盤剝,這樣下去,北疆遲早要亂。”

李弘看他怒瞪雙目,非常激動,急忙笑着安慰了兩句,然後問道:“軍屯這幾年不是一直都很好嗎?朝廷修改了軍屯之策?”

“軍屯將士過去就很苦,這你知道。”張白騎說道,“他們農忙時耕田種地,農閒時墾荒修渠。另外還要訓練,要戍防,要修繕城池馳道,有時候還要去打仗。一年哪有歇的時候?軍屯區收割的糧食,一部分上繳,一部分留做自用,剩下很少一部分分給將士個人。將士們一年忙到頭,除了吃飽肚子以外,根本沒有節餘。”

“這地已經連續種了四年了。地力損耗嚴重,收成一年不如一年。過去大將軍每年給我們遞減上繳糧食的數量,要我們首先保證將士們吃飽穿暖,但今年呢?今年大將軍不管我們了,把我們丟給什麼狗屁不是的朝廷。這幫傷天害理的混帳東西什麼都不懂,不但不削減上繳糧食的數量,反而增加了,而且還不是增加一點點。如果按照他們要求的數量上繳,今年我們就是不吃不喝也湊不齊啊。”

李弘臉色頓時難看了,“朝廷現在由趙岐老大人主政,他主管民屯這麼多年,難道他不知道?”

“民屯?民屯已經鬧翻天了,難道大將軍不知道?”張白騎激動地站起來,揮舞着雙手說道,“趙岐太老了,一點用也沒有。他被長安來的那幫奸臣完全架空了,說話象放屁一樣。現在主政的是長公主府,是那幫奸侫說了算。他們合起夥來騙那個小公主,那小孩什麼都不懂,被大臣們逼急了就哭,什麼用也沒有。”

李弘想起長公主膽怯地睜大眼睛,淚水撲簌簌流個不止的樣子就想笑。唉,可憐的孩子。

“砰……”張白騎一拳砸到案几上,睚眥欲裂,“大將軍,你還笑得出來,這個時候了,你還笑得出來……”

“好,好,好……”李弘哈哈大笑,連連告饒,“我錯了,我錯了,你說,你說……”突然他想起什麼,指着張白騎問道,“你是不是到龍山大吵了一架?”

張白騎漲紅了臉,指着自己的鼻子說道:“要不是這裡有十萬弟兄,我拿刀砍了他們。”接着他恨恨地罵了幾句,繼續說道,“當然了,我要是沒這十萬弟兄,他們肯定也要把我砍了。當時老大人氣壞了,吹鬍子瞪眼的,要把我砍了。後來仲淵(李瑋)來了,把我拉出了龍山。”

“這麼說,屯田兵聚衆鬧事,是你背後指使的?”李弘笑道,“只要李仲淵出現,必定沒有好事。”

“大將軍……”張白騎大聲吼道,“你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死人了,事情不可收拾了,你才發威啊?”

李弘站起來,連連撫摩張白騎的後背,“子蔭老兄,消消氣,消消氣。你知道這次除了你,還有誰請我回來嗎?”

“聽說朝廷已經下旨,長公主親自請你回龍山主持大局。”張白騎看李弘一直神態悠閒,突然若有所悟,“這麼說,鮮于大人和仲淵都沒有給你寫信?長公主和朝廷已經被他們逼得無法支撐,只好請你回來了?”

李弘笑笑,“我們在一起四五年了,頭一次看你發這麼大的火。”

“說實話,如果只有那份聖旨,我暫時還不會回來,因爲羽行(鮮于輔)和仲淵都沒有給我只言片字。很明顯,北疆的事情,還在他們的控制之中。”李弘拉着張白騎坐下,繼續說道,“洛陽的事比北疆的事要重要的多,仲淵顯然知道我未必回來,所以借你的手策劃了一次軍屯風波,這樣既能擴大事態威脅朝廷,又能催我速歸。”

張白騎略顯歉疚,“仲淵也是爲了北疆,爲了大將軍啊。你前前後後有一年不在晉陽主持大局了,你知道北疆都發生了什麼嗎?你再不回來,北疆要完了,我要重上太行山了。”

李弘大笑,“你要是跑掉了,我就上太行山把你拽回來,哈哈……”

十月,冀州,鄴城。

袁紹剛剛回到鄴城,就接到了公孫瓚的急書。公孫瓚催討渤海郡。

今年八月的時候,於毒、眭固重整兵力,再度向魏郡發起了攻擊。袁紹、韓瓊、潘鳳隨即領軍迎敵。

河內太守王匡和張揚接到袁紹的命令後,隨即率領新徵募的五千大軍向黑山、鹿腸山一帶發起了攻擊,以牽制黑山黃巾軍在冀州方向的凌厲攻勢。

同一時間,兗州牧劉岱、東郡太守曹操、濟北相鮑信等州郡大吏也集結兵力,和黃巾軍大帥司馬俱在東郡、濟北一帶連番血戰,意圖切斷司馬俱和徐和之間的聯繫,以幫助公孫瓚在渤海、甘陵國一帶擊殺黃巾軍。

這時,在北海國、泰山郡和琅琊郡一帶,黃巾軍首領管承、管亥率軍和數路官軍激戰,以牽制徐州方向的兵力北上支援。

公孫瓚幫助袁紹佔據冀州之後,立即向他討要渤海郡。袁紹的回答很簡單,我剛剛主掌渤海郡,需要時間穩定和安撫冀州各郡。請稍等一段時間。公孫瓚也沒懷疑什麼,帶着大軍在甘陵國的東武城南面和徐和打了一仗,打輸了。這一仗他也就是應付一下袁紹。袁紹既然答應把渤海郡給他,他當然先要保護好自己的家了。公孫瓚於是把主力都放在了渤海郡的南皮一帶抵禦黃巾軍。

徐和督軍急上,準備攻打安平國,但清河把他們擋住了。清河河道很寬,黃巾軍又沒有什麼渡河工具,加上公孫瓚和甘陵、安平兩國的郡國兵拼死阻擊,渡河屢屢失敗。到了九月,徐和改變了攻擊方向,他指揮大軍順着清河向東,攻擊渤海郡。

公孫瓚再度急書袁紹。我已經把黃巾軍擋在了清河以南,黃巾軍眼看北上無望,於是往渤海郡而去。你還不立即把渤海郡給我?公孫瓚的意思是,渤海郡現在還是你袁紹的,你如果再不給我,我就不給你守了,任由黃巾軍燒殺擄掠去,看看最後損失最大的是誰。

袁紹立即回書公孫瓚,我正被於毒,眭固打得焦頭爛額,節節敗退。你能不能抽調兵力幫我一把?他提都不提渤海郡的事。袁紹吃準了公孫瓚,他不怕公孫瓚不出力。渤海郡給黃巾軍佔了,最後吃虧的還是你公孫瓚。

公孫瓚無奈,率軍相擊。

早在五月的時候,黃巾軍首領吳霸就率領十幾萬人從青州的平原郡渡河北上了,但他們兵力不夠,遲遲不敢攻打冀州。平原郡太守率軍攻擊,雙安往來廝殺好幾個月,結果這位太守大人戰死了,餘部由當時的高唐令劉備統率,繼續征戰。

去年冬天黃巾軍退回泰山後,劉備因爲平叛有功,被袁紹以承製之命遷爲平原郡高唐縣的縣尉。今年春天黃巾軍再起後,高唐縣令逃跑了,於是劉備就以高唐令的身份帶着一千多人隨太守大人討伐黃巾軍。太守大人死後,兵力所剩無幾,劉備屢戰屢敗,就在他準備渡河返回高唐縣堅守的時候,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

吳霸得知徐和向渤海郡而來,大喜,立即指揮大軍鋪天蓋地一般殺進了渤海郡。徐和與吳霸一左一右,齊頭並進,殺得公孫瓚喘不過氣來。

十月初,公孫瓚在南皮和黃巾軍對陣。激戰正酣的時候,黃巾軍後方突然大亂,劉備帶着一隊人馬奮力殺進中陣,關羽一刀砍斷了黃巾軍的大纛。黃巾軍軍心大亂,隨即在徐和和吳霸的指揮下,急速後撤而走。公孫瓚看到劉備後,又驚又喜,雙方寒暄一番,公孫瓚就把劉備留下了,“我們兄弟一起殺敵,建蓋世功業。”

公孫瓚一邊命令大軍追擊黃巾軍,一邊第三次急書袁紹討要渤海郡。

袁紹此時和於毒剛剛激戰完畢,回城整軍,他非常無奈地對審配說道:“公孫瓚催的這麼急,如何是好?”

審配笑道:“大人再回書,說由於公孫將軍見死不救,導致我大軍敗回鄴城。爲了保住鄴城,我正在向鎮軍將軍麴義求救,此事容後再議。”

袁紹遲疑道:“現在就主動向北疆軍求救,是不是太早了?”

審配搖手道:“不早,不早。大人再不求救,估計公孫瓚要殺到鄴城來了。”

公孫瓚接到信後,一陣冷笑,“想耍我?找死。”他立即召集衆將,命令各部放慢追擊速度,引誘黃巾軍停下腳步,“我們和黃巾軍決一死戰。”

十月中,黃巾軍在東光(今河北滄州)停下,整軍再戰。公孫瓚指揮大軍迎上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公孫瓚第四次急書袁紹,我即將擊敗黃巾軍,大人是否可以給我渤海郡了?

淳于瓊急書袁紹,本月初,董卓派大軍出潼關,猛攻關西。龍驤將軍徐榮,折衝將軍玉石,虎烈將軍顏良先後率軍阻擊,現雙方正在燭水一帶激戰,而驃騎大將軍卻在這個危急時刻急匆匆返回了晉陽。據說,北疆的軍屯和民屯都出事了,長公主下旨讓驃騎大將軍立即回晉陽,主持大局。

袁紹喜出望外,立即急書公孫瓚,渤海郡是大漢國的,不是我袁紹私人的,我憑什麼給你?將軍恃功自傲,驕橫跋扈,驕恣枉法,將來必有滅族之禍。我奉勸將軍,此戰結束後,還是趁早滾回幽州吧。

另外,再告訴你一件事,你弟弟公孫越被北疆軍的顏良和田疇在陽翟城外給殺了,你的兩千鐵騎也被他們殺了個乾乾淨淨。如果你想找我麻煩,最好先想想驃騎大將軍李弘,再想想屯兵邯鄲城的鎮軍將軍麴義。你膽敢攻打我,我必定聯合北疆軍,把你剝皮抽筋,挫骨揚灰,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4章 雛鷹初展翅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一節-第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
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八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4章 雛鷹初展翅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上)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8章 破謀定龜茲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二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五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一節-第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作者錢穆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17章 兵鋒臨城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中國古代的軍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