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一節

大漢建興四年(公元200年),正月,晉陽。

南遷一事接二連三的出問題,讓長公主極爲憤怒。

先是河北三州人口遷出地區的府衙、官吏和門閥富豪們無視朝廷聖旨,公然侵佔土地,導致河北百姓怨聲四起,接着青、兗兩州又出現了“圈地、炒地”的惡性事件,朝廷的南遷之策因此遭到了嚴重打擊。南遷之策不能順利實施,不但讓河北陷入了危機,更耽誤了大軍攻擊洛陽的時間。大軍不能在春耕後展開攻擊,等於讓叛軍贏得了更多的喘息和恢復時間,造成的後果難以預料。

長公主連續下旨,責令河北三州各級府衙重新清查土地,凡被府衙、官吏和門閥富豪侵佔的土地,立即讓出來分給百姓,以穩定河北郡縣。如有抗旨者,殺無赦。同時,十幾位巡案使者也奉旨奔赴各地展開督察,一旦發現貪贓枉法,抗旨不遵者,就地誅殺。

長公主急詔大將軍李弘,督領青、兗兩州軍政,徹底清查兩州“圈地炒地”事件,嚴懲違法亂紀者。凡兩千石以下官吏涉嫌其中者,只要證據確鑿,則殺無赦。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劉和、太常許劭等大臣認爲長公主的做法太過激烈,不但無助於河北的穩定,反而可能激化河北矛盾。

長公主拒絕納諫。她認爲河北的吏治已經開始腐敗,必須嚴刑峻法,嚴懲不貸,對貪官污吏絕不姑息,有多少殺多少,以確保大漢中興大業的穩步推進。

大臣們之間的爭論也非常激烈。

以李瑋、劉放爲首的大臣們堅決支持長公主整肅河北吏治,認爲此次南遷事件充分說明了以德治國、重禮輕法的嚴重弊端。建議朝廷以重刑治國,以刑去刑,懲治不法。

反對者因爲此次南遷事件所導致的嚴重後果,讓他們在朝堂上辯白的聲音蒼白無力。蔡邕等一幫大臣們在長公主憤怒地斥責下,也只能保持沉默了。

長公主乘着這個難得的機會,頒佈了一系列旨在維護新政順利實施的新策和新律法,其中對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禍亂社稷者的懲治尤其嚴酷。而這一系列新策和新律法的頒佈,把朝廷向“以法治國,隆禮重法”的路上大大推進了一步。

當晉陽的文官們正在爲採用何種治國策略更有助於大漢中興而爭論不休的時候,武將們也在爲未來一段時間的征伐策略展開了激烈辯論

由於南遷一事出現了重大變故,原定於春耕後攻擊關中的計策受到了影響,太尉徐榮、光祿勳張燕、衛尉呂布在大軍攻擊方向上隨即產生了分歧。

右車騎將軍、太尉徐榮堅持先打下關中,然後包圍洛陽,和中原大軍聯手攻克京城。爲了順刑打下關中,徐榮上奏長公主,要求徵調胡族鐵騎,集結大約十萬到十五萬的步騎大軍攻擊關中。

右衛將軍、光祿勳張燕認爲,目前攻打關中,對手是韓遂和袁紹兩個人。大軍一旦攻擊不利,勢必陷在關中戰場,繼而會導致朝廷在一到兩年內拿下洛陽全取中原的計策失敗。從現在關中形勢來看,韓遂目的很明顯,他要佔據關中,以便和河北、洛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誰要打他,他就和另外一家聯手抗敵。爲了避免讓大軍陷在關中戰場,我們不如讓關中維持目前的局面。讓楊鳳、龐德帶着部分兵力戍守河東,我們則把主要兵力全部集中到中原,從河南、河內和穎川三個方向攻擊洛陽,和袁紹一個人作戰。

韓遂雖然明知袁紹擋不住我們,但他卻無力幫助袁紹。長安距離洛陽八百里,西涼軍鞭長莫及,而河東和安定一帶又有我們的步騎大軍威脅三輔,在這種情況下,韓遂最多不過出兵攻打一下河東以牽制我們的兵力。他對我們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着我們攻克洛陽,摧毀他獨霸西疆的美夢。

因此,張燕建議長公主屯重兵於中原,集結大約十五萬步騎大軍攻擊洛陽。

呂布支持張燕的攻擊之策。

關中大戰如果開始,中原戰場上的大軍因爲糧草輜重不足,無法出動,這樣一來,袁紹就得到了充足的恢復時間。

韓遂佔據的關中,是個渺無人煙的地方,就算給他幾年時間,他也無法恢復關中增長自己的實力,所以韓遂對我們威脅不大。但袁紹就不一樣了,袁紹有關東,有豫州,還有荊州劉表這個堅強的後援,他每過一天,氣力便恢復幾分。我們給他的時間越長,他實力恢復的越多,將來我們攻打洛陽的難度也就越大。因此,穩住關中韓遂,集中所有力量從河南、河內、穎川方向攻擊洛陽乃是上上之策。

不過,呂布認爲現在中原十幾萬大軍屯兵休整沒有必要,大將軍完全可以抽調一半大軍立即南下殺進徐州,消滅曹操。大軍如能佔據徐州,殺了曹操,對將來的洛陽大戰,對將來大軍平定天下,都有非常大的好處。我們不應該讓這個機會白白喪失。

參加軍議的大司農卿鍾繇,少府卿賈詡(他回到晉陽後因功被拜九卿之一的少府)和尚書令李瑋,不好明確表示支持誰,他們只能從朝廷財賦的角度闡述一下各自的立場。

如果按照朝廷原定攻擊之策,也就是太尉徐榮大人所堅持的攻擊辦法,攻克洛陽需要打四場大戰,關中、關西、穎川和洛陽。這對朝廷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如果現在朝廷改變策略,採用張燕的攻擊辦法,那麼關中和關西兩場大戰就可以避免。關中不打,而關西在洛陽攻克後,也就是一鼓而下的事,不會有激烈的攻堅大戰。用兩場大戰攻克洛陽,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財賦上都是合算的。

這種事長公主不敢擅自拿主意

。她對幾位大臣說,你們再仔細商議商議,然後書告大將軍,請他和麴大人、玉大人、顏大人、趙大人等大臣最後議定。

幾天後,大將軍和荀攸、楊奇等大臣聯名上奏,要和曹操聯姻議和。奏章中把和曹操聯姻議和的諸般好處說得很透徹。河北可以不費一兵一卒重創曹操、劉表和孫策周瑜三方勢力,這當然要比呂布提出的攻擊徐州的建議高明很多。

長公主下旨,同意大將軍和諸位大臣們的奏議,招撫曹操和孫策周瑜。

考慮到攻打洛陽的大戰還要推遲一段時間,長公主和姑母陽翟長公主、大將軍夫人小雨商量了一下,打算召回傅幹,讓他在晉陽完婚。然而,這事還沒商量好,一個接一個的噩耗就傳來了。

正月初八,崔烈老大人病逝。

正月十六,陳紀老大人病逝。

正月二十一,袁滂老大人病逝。

不知道是太過悲傷,還是大限已到,正月二十五,飽受病痛折磨的丁宮老大人病逝。

至此,當日從長安趕赴晉陽,承擔拯救社稷重任的馬日?、張溫、盧植、崔烈、陳紀、袁滂、丁宮七位德高望重的朝中元老全部逝去。

晉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正月,洛陽。

新年裡的洛陽沒有絲毫喜慶氣氛,一場撲面而來的血雨腥風籠罩了整座城池。

臘月中的時候,袁紹冒着大雪趕到了華陰,和韓遂見了一面。兩人不但談得很愉快,還結爲親家。韓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袁譚。雖然袁譚已有兩房妻室,但這並不影響雙方聯姻議和的誠意。

告辭了韓遂後,袁紹匆匆返回洛陽過年。到了陝城,淳于瓊和王修設宴招待。袁紹心情不錯,多喝了一點,當他暈頭暈腦準備休息的時候,卻遭到了一羣衛士的刺殺。這羣衛士非常兇猛,連砍帶射,一口氣殺了十幾個袁紹的親衛,差點要了袁紹的命。如果不是王修拼死護住袁紹,替袁紹擋了兩箭,袁紹必定一命歸天。

袁紹的親衛一擁而上,把這幫刺客全部砍翻在地。逢紀還算清醒,連叫留個活口,但已遲了,所有的刺客都已身首異處。

袁紹怒不可遏,讓逢紀立即把這幫刺客的身份查清楚。當天晚上,逢紀告訴驚魂未定的袁紹,這羣刺客的確是淳于瓊的手下,其中三個過去是田豐家的門客,兩個過去是沮授家的門客,還有七個一直是許攸家的門客,許攸死後,他們就到關西投靠了淳于瓊。這些人武技高超,準備周密,袁紹沒被殺死,的確很僥倖。

袁紹肺都氣炸了,當即把淳于瓊打進囚車,押回了洛陽。

田豐這時已經被袁紹釋放了。替他求情的人太多,而袁紹因爲關東的形勢越來越緊張,也的確想再次起用他,於是順勢就把他放了。誰知道出來還沒幾天,又被抓進去了

。這次逢紀親自審訊,什麼大刑都用上了,逼着田豐承認自己和沮授等冀州官吏聯手刺殺袁紹。

田豐矢口否認。逢紀懶得和他?嗦,抓着他的手就在招供書上按個手印。

兩天後,淳于瓊、田豐被殺。

南陽的袁熙接到袁紹的書信後,難以置信。他悄悄派人密告沮授,請他速速逃亡。然而,讓他不敢相信的是,沮授不但沒逃,反而神色平靜地走進了府衙,要自首。袁熙傻了,躲在內府不出來,讓人把沮授趕到城外去,還送給他一匹馬和很多錢財。第二天,袁熙還在睡覺,下屬來報,沮授又回來了。

袁熙無奈,只好對沮授實話實說。老大人啊,到底誰要殺我父親,你我心裡都有數,父親大人心裡也有數,但虎毒不食子,他能怎麼辦?淳于瓊和田豐兩位大人已經白死了,你何必還要賠上一條性命?算我求你了,你快走吧。父親大人不會追究我的罪責,也不會派人追殺你。我知道你不想背叛我父親,不想回河北,但你可以去襄陽,可以去益州,甚至可以去江東,爲什麼一定要死在這裡?

沮授長嘆,“我心已死。”

袁熙苦笑,派人把他送回了家,“我不會抓你,更不會殺你。”

當天晚上,沮授自殺。不久,沮授在洛陽的家眷全部被殺,只有沮授之子沮鵠逃走。他駐守成皋,在得到審配秘密送來的消息後,連夜逃奔河北,倖免於難。

本月,因謀刺事件,近百名文武大吏受到牽連,這些人多是沮授、田豐和淳于瓊的門生故吏。邙山腳下的亂墳崗裡,又多了數千條無辜的冤魂。

二月,袁紹接到了益州牧劉璋的求援書信。

劉璋現在的日子比較苦。南邊巴郡趙韙的叛亂還沒平定,北邊漢中的張魯又打過來了。劉璋懇求袁紹出兵攻擊漢中張魯,以解成都之危。

袁紹對漢中的張魯一直就很反感。張魯的五斗米教和張角的太平道頗有淵源。袁紹只要想到曾經肆虐天下的黃巾軍,他就想殺進漢中,把張魯和五斗米教連根刨了。這些叛逆遲早會在我背後插上一刀。

袁紹隨即打算讓徐?、辛毗、袁熙率軍攻打漢中。拿下漢中,對將來收復關中有很大好處。逢紀急忙勸阻,北疆軍隨時可能攻擊洛陽,此刻萬萬不能對漢中用兵。對付張魯這種叛逆非常簡單,大人只要寫一封信,就能讓張魯乖乖投降。與其損耗兵力去打漢中,不如招撫張魯爲己所用。目前只要不讓張魯佔據益州,他就成不了氣候,更不會對我們造成威脅。

袁紹聽從了逢紀的建議,書告袁熙、辛毗等人,讓他們立即派人招撫張魯,逼迫張魯撤守漢中。袁紹同時書告劉表,請他處理趙韙的事。近期爲了荊州的安全,還是讓趙韙和劉璋繼續內訌比較好。

二月中的時候,駐守穎川的劉備突然書告袁紹,荊州大將劉磐回來了,他帶回來一個消息,說曹操和李弘秘密聯姻議和了。

“曹阿瞞這個卑鄙小人,簡直無恥到了極致。”袁紹氣得咬牙切齒。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西漢的官職表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
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上)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五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西漢的官職表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一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七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下)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起點浪子書友的書評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下)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七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五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