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因爲肉食缺乏,所以一般軍士糧食消耗量都是很大的,只有保證充足的食量,才能保證體力經歷充沛,訓練戰鬥方能有足夠的精力。中原缺少肉食,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原土地都耕種了。而在塞外因水草豐美,牛羊遍地,不過運輸倒是極其不便,活着的牛羊運送起來簡直太麻煩,不禁速度奇慢,而且中途需要大量飼料,而要把牛羊殺死了,沒有現代的這種冷藏技術,沒過幾日這東西就會腐敗。
罐頭的最大好處就是解決了運輸時候的存儲難題,看來龐統這一次不單單是解決了軍糧的問題,而更加是增加了塞外跟中原的交流,一旦這個貿易展開,雙方統治階層與百姓都能互利互惠。
往常一到冬季塞外的匈奴各部異常難過,塞北寒冷,不能放牧,連牛羊都會凍死不少,百姓們自然節衣縮食,熱凍捱餓。爲tong此每年秋季趕上中原豐收的時候,塞北各部都會集結聯軍來中原打秋風,爲的就是多搶些糧食,冬日裡各部族的族人能有一口子活路。
想必這次罐頭的誕生,塞北的牛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送到中原,而中原的米糧也可以輸送到塞北,大家互利互惠想必關係就能緩和很多,因爲交流的增加到時候漢文化也會傳遞過去,有目共睹的是漢族文化同化力之強是有目共睹。
昔日蒙元攻取中原,蒙古就變成了華夏民族之一。滿清奪取天下後,不論怎麼抗拒還是被漢族兩人同化了,爲中國的民族之中添上了一個滿族。想必如果就是抗日失敗了,日軍全面佔領中國,到現在可能中國會變成五十七個民族,多一個大和族罷了。
“只要文化傳遞之處,皆乃九州中原。”這就是中國,這就是漢文化的底蘊。
轉化正題,陽平關已經被曹操攻下了,當然不是純武力所奪取的,而應用的更多是頭腦和智慧。曹軍吃飽喝足後並沒有強行攻取陽平關,而是裝作撤退的樣子,於是張衛的謀士就斷定曹操糧草已經告緊,說不準已經軍中無糧,進入漢中以來數月,過了河池後曹軍的補給線拉的過長,道路不通,再加中原遭災,東面還和孫權交戰等等原因,謀士斷定曹操糧盡。
不過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說這不過是曹操的誘敵之計,想把漢中軍引出城作戰,要不以漢中險關曹操大軍人數再多恐怕也不能破關。此話張衛細細想來也有道理,不過雙方謀士像辯論賽似的,爭論不休。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張衛腦袋都大了。建議出城襲擊曹操後方的謀士其中一個理由倒是說到張衛心坎裡去了,曹操軍力強盛,如果這次不給予統計讓他損失慘重,想必他回去後補充糧草軍械就會去而復返。
張衛想了想覺得十分有道理,現在漢中守衛的兵力約有六萬,這已經是集中張魯麾下除了漢中城的一萬守軍的全部兵馬,外加本地豪強的壯僕湊成的最強力量。這次曹操強攻陽平關,如果下次再回來的時候分兵呢?從多路攻取漢中呢?所以殲滅曹操有生力量,打痛曹操是勢在必行的。於是張衛還是打算出城,在曹軍撤退的時候,在其背後給與其狠狠的一擊。
這次出城張衛帶領了三萬兵馬,同時留守三萬在陽平關,相比這些人在關內,曹操想虛晃一槍趁虛攻入關內的計策是行不通的,而張衛把當地士族豪強壯僕所組成的兵馬全部帶了出來,外加上漢中部分精銳,野外作戰傷亡總是會大一些的,張衛想讓這些士族的兵馬狠狠的消耗一下,進步不削弱士族在當地的實力。可惜想法是好的,現實施行起來是很愚蠢的,這些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守城還湊合,野外遭遇戰,那真是……
曹操聽聞軍報,張衛率軍只是二十里跟進,沒有主動進攻,想必他心裡必定還有疑慮。於是曹操果斷的吩咐下去,讓殿後軍隊的部隊公然譁變。大部殿後的軍隊都是新收編的氐人,讓他們原來的將領依舊領兵。
一般來說新收編的軍隊都會把原來部署打亂,把收編軍隊的士卒和將領分散到各軍中去,讓他們分開避免謀反。而曹操這種行爲看似大度,其實就根本沒有真心接收氐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也是曹操對待外族的態度。曹操的和善只心也真是針對漢朝百姓的,對於烏桓,曹操顯現出自己的強硬,對待氐人,曹操更加凸顯出自己的狠辣。
曹操下令,因氐人作戰無功,暗中相助張衛,待全軍返回武都後,其氐人後軍將領全部斬殺。這命令到達氐人軍營後,自然是一片譁然。氐人將領一看活不了了,與其默默等死,不如造反的來一遭痛快,這樣還說不準能活下去,最不濟也能拉幾個墊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