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驛卒

這麼一叫喊,城門口擁成一團的災民也散開了不少,從去年入冬前後就先後有不少災民離家出來逃荒,一般都是一個宗族或是一個村子爲單位出來,災民很少有小股的,因爲所有人都知道出門的風險遠大於在家,沿途的飢寒交迫顛沛流離隨時可能叫人生病,一場小病可能就是致命的險症,只有抱圍出發,幾十人爲基數,幾百幾千人聚集在一起纔可以互相幫助,並且會引起官府的重視,由官府賑濟和牽頭引導大戶施粥,如果是一家一戶的逃亡,很容易被當流民欺負和壓迫。

這種事也是幾百上千年下來心口相傳的秘密,對這些生活在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的人羣來說,已經成了基因中的一份子了。

他們也知道城門口的這些守兵說的是真的,沒有必要騙他們。

以往的經驗也是這樣,在初春這種最困難的時候,朝廷的賑濟多少會有一些,上頭瓜分大半後也會把剩下的發到他們口中,靠着這些菲薄的賑濟他們能活下去,再熬兩個月左右野菜就會供應到衆人的食譜之中,暮春和夏天是最好熬的時候,到了秋天之前都叫人們保留着希望和體能,到了秋天,看着一無所有的田地又再次走上逃荒的路程。

二十多年了,幾乎每隔幾年就是一次滅絕性的大災害,所有的災民都幾乎熟悉了這一套流程,在聽到守門兵的叫喊後,秩序也是好了許多。

災民們開始絡繹不絕的走進城門,在他們身邊也有一些進城的人,菜農,挑夫,還有過路的客商,往返辦公事的吏員等等。

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騎着匹黃膘馬,頭頂戴着一頂破舊的藍氈帽,馬側是幾個大包裹,裡頭隱約可見油封的公文信函一類的東西。

“鴻基老弟來了。”把總坐在城門口看着人們進城,臉色相當凝重,看到這個驛卒隨着人流進來,眼睛一亮,笑着向對方打起招呼來。

“見過劉把總。”驛卒跳下馬來,將繮繩遞給一個守門兵,和對方隨口寒暄了一句,衆人臉上都帶着笑容。

這人叫李鴻基,米脂縣李繼纖寨的人,萬曆三十四年生,今年剛滿二十。這是一個身量高大,體格健壯的青年,擁有陝北人特有的特性,沉穩厚重,性格淳樸而又堅韌,爲人厚道熱心。由於身爲驛卒經常出外奔走,經常會替人免費帶信或是帶口信,人緣相當的好。

同時這也是一個大膽的人,老陝男子原本就有熱血尚武的一面,李繼纖寨原本就是大宋時的橫山地,屬於四戰之地,幾百年後仍然保持着宋時的傳統,尚武,習弓箭,民間尚武之風很濃。

在這樣的地方出生和長大,李鴻基敦厚的笑容之下也是有着彪悍勇武的靈魂,從米脂出來謀生,當了驛卒之後他已經多次遇到危險。這個年代的治安是不能和幾百年後相比的,一個驛卒最大的財富就是他身下的那匹好馬,不止一次有不安份的山民或是沿路的土匪杆子想打這個驛卒的主意,但在李鴻基的佩刀和弓箭之下,並沒有人能討得了好處。

時間久了,李鴻基也打下了不小的名頭,這個驛卒也成了寧夏的知名人物,在其家鄉米脂更是一個四鄉八里都有名的好漢子。

姓劉的把總也是相當欣賞這個驛卒,等李鴻基過來行了禮,把總笑道:“從哪搭回來的?”

“固原,送了一些公文信件,又帶回來一些,也有朝廷的邸抄。”

“哦,”劉把總的眼神一凝,說道:“遼西那邊咋樣了?”

“消息不好。”李鴻基沉聲道:“連丟數十堡,聽說老奴攻到寧遠了。”

“大軍沒有還擊嗎?”

“沒有。”李鴻基搖頭道:“都是各堡棄守,將領和士卒逃跑的話頭,看了叫人悶氣的很。”

“入他們孃的。”把總怒聲道:“朝廷一年給咱們多少,給他們多少,打起仗來就算將官跑了,當兵吃糧的就不管不顧的跑了?真他孃的氣悶,替他們燥的慌!”

李鴻基悶聲道:“是這個理兒,同樣的錢糧和鎧甲兵器給咱們,打出來的仗不會是那般難看的模樣。就算遼鎮的兵全是新兵,這個道理也不中,咱們這邊就算拉一隊百姓練上幾年,還有那般好的鎧甲兵仗,怎麼能打不贏?”

“那是,咱們是老秦人嘛。”

秦地的人,對曾經輝煌一時的大秦帝國仍然有着認同感,在這種樸實的感情之下他們會自稱爲老秦人,這是對過去的一種緬懷,就象還有很多人稱西安爲長安一樣,漢唐之時不僅是關中的驕傲,也是整個華夏文明的驕傲。

李鴻基抿着嘴脣,對把總的話相當的贊同。

秦人爲兵,剛烈沉毅,勇往直接,且又有韌性,在優勢的條件下能打勝仗,要打敗仗也不會一觸即潰,不可能象遼鎮那樣敗的那麼難看。

在李鴻基心裡,東虜不過是和北虜差不多的蠻夷,可能強盛一時,但不可能是漢家兒郎的對手,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強兵的對手,他不怎麼把這些蠻夷韃子放在眼裡,對遼西的事兒關注的是遼鎮沒用,而不是女真人的強悍。

這種心理影響了他後二十年的很多決斷,直接導致了華夏文明三百年的斷層。

當然李鴻基的驕傲也不是完全沒有來由,以秦人爲主的農民軍相當的強悍堅韌,李鴻基本人就是傑出的代表之一,而在洪承疇領八總兵援錦州時,力戰不退,在劣勢下勇敢衝向皇太極大旗的軍隊,仍然也只有秦軍一支而已。

“咱們不扯這些了。”把總對李鴻基道:“你趕緊去各衙門送公文,遲了要小心挨板子。”

李鴻基看看城門口,說道:“不遲,我早到了半天,離時限還遠着。大人,這一趟逃難的又不少啊。”

“嗯。”

劉把總點了點頭,說道:“是不少人,還好朝廷有賑濟要到了,上頭叫開門,要不然的話也不能這麼全放進來,要出亂子的。”

李鴻基已經當了一年多驛卒,他喜歡動彈,不象有的驛卒就呆在驛站裡伺候差事就行,驛站裡出外跑的活計都是李鴻基給包下來了,這一年多跑下來,地方情形熟了,地理當然也熟了,很多人情世故,地方公事,自然而然的也是熟悉了不少。

“鴻基,”劉把總笑着道:“啥時過來幫我,過來我就給你個隊官噹噹。”

“不敢。”李鴻基笑道:“弟兄們都比咱強,哪能這樣,把總大人這麼一說,我是定然不敢過來了。”

驛站呆着很舒服,不要操練,無非就是跑跑路,還有馬料可以貪污,總體來說這差事比邊軍不容易謀,當了驛卒足夠養家餬口了,朝廷一年撥給驛站幾百萬兩,比邊軍的軍餉還優厚的多,李鴻基當然不可能放着驛卒不幹,去當刀頭添血謀生的邊軍,還不一定月月關餉,就算當了隊官,也不一定能過的舒服,看眼前的劉把總,雖然官職比驛丞高的多,可是過的還真不如驛丞舒服。

劉把總當然也知道李鴻基不可能過來,只是愛惜人才,所以才用開玩笑的口吻這麼一說,李鴻基打哈哈,劉把總也是哈哈一笑,這事就算揭過不提。

這時人流涌動,開始往城中的各大街巷散開,寧夏鎮城是後世銀川市,在後世都是不大的城市,在此時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州城大小。

在這樣的西北地方,能經營出這樣一個城池也是數代百年之功了,寧夏鎮西起賀蘭山一帶的中衛縣,沿黃河而東至大鹽池,在靈武到陶樂一帶靠黃河天險沒有築邊牆,在賀蘭山到靈武一線則是軍堡林立,築有兩到四道邊牆。

就算如此,此城與普通的邊城一樣,在二百多年的時光裡經歷過多次戰火的考驗,北虜強盛時期經常有警訊,乃至被打到鎮城附近,就在二十多年前,套部還從青海進發,圍攻河州和洮州一帶,寧夏和甘肅還有固原三鎮同時發出警訊,整個鎮城封閉,多少逃民往這幾個鎮的鎮城跑,結果都被鎮將拒之城外。

李鴻基當年還沒有出生,當然未曾親歷,不過眼中看到難民蜂擁而入時,心中還是油然而生一種激動和感激的感情。

“還是大明天子好啊。”這個時候還沒有讀過幾本書的李鴻基,用相當樸實的語言稱讚着道。

……

告別了劉把總之後,李鴻基策馬在城中的街道上往北而去。

他是從南門進的城門,總兵府邸和兵備道等官衙都在城中心,這一點和任何一個大明的城池一樣,都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南北東西幾條大街構成一個十字,學宮和衙門在鼓樓東西的衙前街上,嶽王廟城隍廟一類的建築散落在四周,再外圍是一些官員和大戶的住宅,構成了整個城市的核心區域。

再外圍,纔是一些商業區,有商行和普通的店鋪,他們構成了這個城市最有活力的區域。

當然由於寧夏鎮城緊鄰邊牆,在其西北方不遠就是都思兔河,是大片蒙古帳篷沿河放牧的所在,東北方向就是東套,是鄂爾多斯部的一部份在此放牧,另外就是庫布其沙漠。

在東南方向是一個湖泊,也是有名的花馬池,三邊總督就在這裡。

沿着寧夏鎮的東西兩個方向是綿延兩千裡的防禦區域,黃河和邊牆把這一大片土地保護在內,也使得這個小城有着還算安穩的市面,也就有着相對的繁華。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兩將第六百七十九章 證人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投海第七百零九章 離開(修正)第一百七十六章 激流第四百八十九章 時機第二百八十一章 重鎧第九百八十章 疑兵第四十三章 叔侄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偉業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異心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承諾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船尾第一千零一章 探索第一千七十七章 釀酒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蕃部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錢府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說定第七百二十八章 佈置第六百七十七章 船場第一百五十六章 瀋陽第六百六十五章 險坡第七百二十九章 放棄第七百三十一章 穿行第三百二十九 文明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七十三章 人情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酒肆第五十九章 鐵場第六百四十九章 風頭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陣法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底細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推動第六百一十一章 輪種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五十二章 解決第六百五十一章 小組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可汗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風起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六百五十九章 隘口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突擊第七百六十八章 嚮導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賊第一百七十七章 震撼山嶽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七十一章 好說第一千二十四章 有罪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九百二十五章 擠兌第四百八十四章 繳械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將來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三百八十九章 細雨第七十二章 慶功第二百零二章 新槍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細作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第六十二章 遇襲第一千一百一十一 伏擊第四百九十五章 祝禱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巡河第一千三百九十九 生火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野狗第四百三十六章 拼搏第六百一十七章 寶錢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簽定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荒卷第九百四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厚甲第二百九十四章 訂貨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一搏第六百七十七章 船場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臺北第二百九十三章 私事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好第三百四十一章 帝心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新司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超越第五百八十七章 妄言第七百三十八章 自詡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簡第三百七十七章 輕忽第一千九十章 窮追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流第八十二章 書信第三百零六章 背鍋第一千四十章 天時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獲救第四百零八章 流民第四百九十六章 手銃第一千四十七章 壓力第五百七十六章 失落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六百二十四章 吹號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兩將第六百七十九章 證人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投海第七百零九章 離開(修正)第一百七十六章 激流第四百八十九章 時機第二百八十一章 重鎧第九百八十章 疑兵第四十三章 叔侄第三百七十六章 光線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偉業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異心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承諾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船尾第一千零一章 探索第一千七十七章 釀酒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蕃部第六百一十章 田間(修正)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錢府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說定第七百二十八章 佈置第六百七十七章 船場第一百五十六章 瀋陽第六百六十五章 險坡第七百二十九章 放棄第七百三十一章 穿行第三百二十九 文明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襲第四百七十三章 人情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酒肆第五十九章 鐵場第六百四十九章 風頭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陣法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底細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推動第六百一十一章 輪種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五十二章 解決第六百五十一章 小組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可汗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風起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六百五十九章 隘口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突擊第七百六十八章 嚮導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賊第一百七十七章 震撼山嶽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兄弟第四百七十一章 好說第一千二十四章 有罪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九百二十五章 擠兌第四百八十四章 繳械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將來第二百五十八章 允請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第三百八十九章 細雨第七十二章 慶功第二百零二章 新槍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細作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部族第六十二章 遇襲第一千一百一十一 伏擊第四百九十五章 祝禱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巡河第一千三百九十九 生火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野狗第四百三十六章 拼搏第六百一十七章 寶錢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簽定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荒卷第九百四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厚甲第二百九十四章 訂貨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一搏第六百七十七章 船場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臺北第二百九十三章 私事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好第三百四十一章 帝心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新司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超越第五百八十七章 妄言第七百三十八章 自詡第一千四十六章 精簡第三百七十七章 輕忽第一千九十章 窮追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流第八十二章 書信第三百零六章 背鍋第一千四十章 天時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獲救第四百零八章 流民第四百九十六章 手銃第一千四十七章 壓力第五百七十六章 失落第三百三十二章 念頭第六百二十四章 吹號